萧默: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cf0cac110661ed9ac51f3d3.png)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48f53d45022aaea998f0f42.png)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b4992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a.png)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62fef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9.png)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建筑艺术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反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两者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形式、材料、色彩、意义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的艺术性格。
形式比较中西方建筑形式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明显的。
经典的中式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强调“宏伟、奢华、多彩、精细”的特征;而西方建筑,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极端注重“和谐、简洁、朴素”的特征。
以古代中国皇宫建筑为例,传统中式宫殿多用大面积的木质构件拼接组成,外侧覆盖着装饰粉饰的建筑材料,墙壁全用砖、石等搭配;而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建筑使用全石料或半石料构建,基本不使用木材。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式建筑的形态更加华丽而丰富,而西式建筑的形态更加简洁而朴素。
材料比较中西方建筑使用的材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和砖瓦;对于工艺等方面也比较强调精细和装饰,同时也注重材料的生态属性。
而西式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人造材料,它们更强调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特征。
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建筑设计中,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也是中外建筑共同采用的建筑材料。
色彩比较在建筑艺术彩色方面,中西建筑之间有所不同。
中式建筑以古代的宫殿和园林为例,颜色最多是以红、黄、绿、紫等鲜艳亮丽的色彩为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而西式建筑颜色则以深灰色、米色、深棕色等为主;也可能会使用一些明亮的颜色,但这些颜色相对于中式建筑来说要少很多。
总体看来,中式建筑更加注意颜色和色彩的呈现,而西式建筑更注重材料的色彩和质感。
意义比较如果说中式建筑更多体现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家庭、宗族、政治权力为龙头,强调建筑的权威、荣誉、尊贵以及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用颜色与材料调配来体现建筑的象征意义,那么西方建筑注重建筑内部、外观和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
现代化的西式建筑更偏向于设施完善、功能分明、美观大方,以及建筑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同时注重建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ff27123a5e9856a561260d4.png)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bdd29401f69e314232949a.png)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
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风格迥异。
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
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
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
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
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
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
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
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
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
中西古代建筑中的审美心理差异
![中西古代建筑中的审美心理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b7d0032a32d7375a4178064.png)
中西古代建筑中的审美心理差异建筑是人类最起码的栖息场所,但不仅仅只是一副苍白的骨架,建筑学也是一门艺术。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以及色彩、质地、装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按照物质重力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既适于生存活动,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既具有民族性、时代感,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空间造型体系。
对于建筑艺术,“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纪念碑。
在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之中,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可见一斑。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建筑形式在演绎中求变,随着政治状况的转换、宗教派系的差异等因素使其建筑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而古代西方人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重在创新求变,不断发现美的规律,并利用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较之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结构以及技术在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余年中,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建筑的形象上,从秦朝到清朝,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实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形成层层相套的院落;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虽然早已认识到木材易腐烂、不坚固,又容易引起火灾等弊端,而且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人们往往选择“守成”,而不会轻易“变革”。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一直处于十分保守、封闭自持的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改造自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疑被压抑、被否定,而对美的认识只能局限在宗法制社会的小圈子里,自然会产生中国古代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个性化与创新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从建筑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来说,中西方古代建筑也存在差异。
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b33c4d58fb770bf68a5562.png)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摘要: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
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址、布局、格调、色彩、渊源、文化差异、建筑功能、生活习惯中西古代宫廷建筑欣赏及其文化比较:以上两幅图分别显示了中西宫廷建筑的不同风格,其明显的区别一目了然,那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宫强调的是皇宫建筑的单体,即以某一宫殿主体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
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皇家宫殿,它们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格。
另外,中国宫殿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的差别,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国王的起居之处大多与大臣们的共处于同一楼层面,没有外在的等级差别,只是室内装修略显不同而已。
对比中西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了不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的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和融入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的不同。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没有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的很大,甚至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可以作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建筑历史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历史中西方建筑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a9d92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9.png)
中西方建筑比较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
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
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
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建筑受自然物候、材质原料、社会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
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城堡模式,大约与迁居此地的客家人防范土匪有关;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型石柱,柱径比柱间距要宽,中世纪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则是宗教思想的影响所致。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且有多层级纵深,形成渊湛、富赡的特点,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
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这里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在中国,君权、神权合而为一并以君权为最高威权,这在建筑中可看出端倪。
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这与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四方有种内在的联系。
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庞大的建筑群,外围更有天坛、社稷坛、日坛、月坛等拱卫。
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日月星辰的划分也若合符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bba5dd1360cba1aa811daca.png)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从艺术建筑方面来说: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n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那么西方建筑与中国有那些不同呢?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335044565ce05087732133b.png)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0 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8f88a1a0b4e767f5acfcec7.png)
中外建筑史姓名:林子钦学号:201110503033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班级:2011级土木5班中外古代建筑比较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建筑受自然物候、材质原料、社会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
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城堡模式,大约与迁居此地的客家人防范土匪有关;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型石柱,柱径比柱间距要宽,中世纪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则是宗教思想的影响所致。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ca4e5536ee06eff9aef8078c.png)
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标签:建筑艺术古代●萧默(进入专栏)借助于中国古人的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文”、“质”二字。
艺术性格就是文、质的统一显出的作品的艺术特征。
人们从各类艺术中获得感受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说,绘画、雕刻和文学的艺术形象与其艺术内容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故事理能够明白托出,感情可以直接宣示,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
但若失之太过,偏重事理而疏于表现,便易流入苍白、空泛,导致概念化或哲理化,忘记艺术的真谛,所谓“质胜文则野”。
而建筑艺术的形象与其艺术内容大都并无直接的、明白的联系,故意境较隐,主题较晦,要求欣赏者一定的素养和更多的主观参与才能体味,所以从黑格尔起,美学家们一般都把建筑艺术列为抽象艺术或象征艺术,而一旦获得体味,它的境界也就会更为深永而越发晶莹动人。
但若失之太过,刻薄求景而忘弃其情,也易流入匠气,从另一方面失掉艺术的真谛,所谓“文胜质则史(“史”指当时作为祭祀活动主持人的“史官”。
其所作媚神之词,难免华而不实)”。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但是由于建筑艺术的抽象性,而往往不易为人们所了解,它和它所成长的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力图把艺术性格和它所出的土壤紧密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由形式反映的作品的内在含义方面,所用的方法是中西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自己。
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即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心理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来做一点初步的、宏观的探讨,涉及的面是广泛的,但也是必需的。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49887ccaef8941ea76e05d6.png)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中西建筑的异同
![中西建筑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9f3d2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3.png)
中西建筑的异同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
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
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
一、中西建筑艺术异同中国的艺术的首要美学特征即实践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本书所说“无论对其评价如何,孔子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定的事实”孔子将理性引导贯彻在世间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想,“子不语怪力乱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艺术形式上尤其表现在建筑方面。
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堂,它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是人们一个礼拜去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处。
西方建筑之美将人引向一个虚幻的、神秘的世界。
中国的建筑艺术集中在宫殿建筑,它是供世间活着的君王们所居住的场所,它将人们引入的是现实的、客观的人的生活,体现的是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观念,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中国美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抒情,虽然东西方美学都抒情,但抒情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不像西方抒情最终让位于严谨的实证主义。
无论是《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是宋词、元曲实施明清小说,表现得最多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人心灵的喜怒哀乐。
所以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不是体现在叙事上,而是抒情。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贯始终。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培训讲学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培训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b97a3531b765ce050814f1.png)
二、建筑布局:重叠的组群与高耸的个体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 典建1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 2儒家“入世”与西方宗教对“来世”的迷
狂。
3儒家的“礼”“和”观念与西方个性的张 扬。
三、建筑文化的主题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 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了至高无上 • 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 • 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 • 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 • 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 • 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以区别君臣之尊卑;另一方面又 • 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 • 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类 • 型,代表着那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 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 • 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尤其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占统治地位以 • 后,对神的崇拜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 • 术建造起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以表达对神的崇拜和虔 • 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堂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类型
石柱,无不展现出古希腊艺术以表现人体美,塑造人体美为根本
• 究,从出地发板点到的天美花学板思,想处。处罗精马雕式细建刻筑,以浑圆然顶一、体拱,充门、实厚而墙美为观其。特色,造 • 与西方多型变浑的厚建雄壮筑,形装式饰华相丽比多,中彩国。的尤古其是代对建内筑部显空得间拘的泥处而理缺十分 • 乏变通。中西古典建筑在发展进程上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最重 • 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影响。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 • 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社会结构稳定,“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 • 筑缺乏变革的活力,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而西方古代社 • 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这为区域文化的发 • 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 • 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个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 特色。
【2019年整理】中西建筑艺术差异
![【2019年整理】中西建筑艺术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0bc9ac66294dd88d0d26b99.png)
谈到西方建筑艺术,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教堂建筑。
在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都可望见。欧洲教堂 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不像中国大雄宝殿 一层层递进的格局,从教堂的外观就可以看出时代的特征。长 方形的是古罗马大会堂形式建筑,从4世纪到8世纪流行了几百 年。然后被正方形十字架形取而代之,称拜占庭式建筑。11世 纪,教堂变成高大宽阔,有圆形穹窿、半圆形拱穹和柱廊,非 常气派,称之为罗马式教堂。之后教堂建筑开始被拔高,成了 修长的立柱,高耸、尖塔的哥特式建筑。这是12世纪后半叶到 15世纪的式样。中间有些复古,19世纪又再度盛行。这些中 世纪建筑,最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就是它们的建筑之美,它 是西方建筑艺术完美的体现。 欧洲的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 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著名的 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 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 见证。
一、饮食观念不同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 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如果一种 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 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 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 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 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 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 餐馆为业!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 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 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 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 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 际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借助于中国古人的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文”、“质”二字。
艺术性格就是文、质的统一显出的作品的艺术特征。
人们从各类艺术中获得感受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说,绘画、雕刻和文学的艺术形象与其艺术内容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故事理能够明白托出,感情可以直接宣示,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
但若失之太过,偏重事理而疏于表现,便易流入苍白、空泛,导致概念化或哲理化,忘记艺术的真谛,所谓“质胜文则野”。
而建筑艺术的形象与其艺术内容大都并无直接的、明白的联系,故意境较隐,主题较晦,要求欣赏者一定的素养和更多的主观参与才能体味,所以从黑格尔起,美学家们一般都把建筑艺术列为抽象艺术或象征艺术,而一旦获得体味,它的境界也就会更为深永而越发晶莹动人。
但若失之太过,刻薄求景而忘弃其情,也易流入匠气,从另一方面失掉艺术的真谛,所谓“文胜质则史(“史”指当时作为祭祀活动主持人的“史官”。
其所作媚神之词,难免华而不实)”。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但是由于建筑艺术的抽象性,而往往不易为人们所了解,它和它所成长的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力图把艺术性格和它所出的土壤紧密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由形式反映的作品的内在含义方面,所用的方法是中西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自己。
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即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心理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来做一点初步的、宏观的探讨,涉及的面是广泛的,但也是必需的。
一礼乐精神中西古代建筑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品格,既有别于物质性的实用概念——遮风避雨、隔热防寒,也不止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指的是所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某种倾向性。
不过中西建筑的艺术作用在偏重方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简言之,西方古代建筑可以说是宗教的、神权的,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大约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社会就逐渐脱离了奴隶制而步入封建制,建筑也随之脱离了幼稚阶段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在这次进步中,建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规制原则。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些规制的内容或有所改变或更被充实,但其所据以制定的总的原则却是始终被恪守的,就其艺术作用方面而论,这个原则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礼乐精神”。
《乐记》说:“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音乐理论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篇美学专论,具有更广泛的理论意义。
上引这段话的意思,含括了《乐记》在艺术与其社会功用这一命题上的全部理论核心。
所谓“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这是“礼”的职能;所谓“统同”,就是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艺术——“乐”的功用。
“礼”是根本,是目的;“乐”是派生,是手段,两者配合起来,再辅以刑、政,求得长治久安,故“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乐记》)。
儒家曾不厌其烦地解释过这个“礼”,他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这一套礼乐说,主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所鼓吹的。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中,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他们不但提出了上述原则,也提出和记载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其中有关建筑的,也主要保存在《礼记》等书中:“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
”(《礼记•礼运》)这就把建筑的出现归结为懂得礼乐法度的圣人的建制,并且一下子就把建筑提高到了纲常伦教的高度,强调建筑艺术的礼乐功用。
建筑怎样去实现这一功用呢?那就要有“贵贱有等”的规定:“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礼记•礼器》)。
这里的“多”是指数量,“大”和“高”则指体量。
“台门”是具有门台、上建门楼的大门。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方式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
古代的人们是从自然界的高山大河,崇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感验移植到建筑中,于是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
马克思也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
……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马恩全集》第五卷)所以贵贱有别的礼,首先注意的就是建筑的有等级的量。
尊严和重要还在于位置。
对称是人类早就发现的一条构图规律,人在人体自身及鸟兽虫鱼树木花草中得到了关于“对称”的意象,发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
这个概念引申到人际关系,礼就可以纳入其中,故“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乐记•乐论篇》)。
“中正无邪”的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易于显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果。
中国最早一部关于工艺的文献《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即国都应是一座每面九里的方正城市,各面对称开三座城门,城中纵横各九条道路,每路之宽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宫殿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置宗庙和社稷坛,宫北为市,朝和市的面积各为一百亩。
儒学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实际都不行于当时,体现儒学理想的上述规制,当时(春秋战国)也不一定都加以认真地执行过,至少我们从考古资料中还没有全面的证据。
儒学作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其实践意义更多是在汉代以后。
萧何为高祖治未央宫,“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纪》)。
以后,这些话成为各代皇帝最爱用的堂而皇之的遁词。
中国建筑的礼乐实用观在各代城市和宫殿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封建经济的中心,以商业活动为主,政治上却是独立于封建主直接控制之外的自由地区,城市的主人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市民;后者处于皇帝及其各级代表机构直接的政治控制之下,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工商业带着很强的服务于统治者消费的从属性质。
工商者没有独立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
前者通常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发展,街道或自由曲折,或做放射状自发地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后者无论大小通常都有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在都城,这个核心是皇帝所在的宫城和宫署集中的皇城,在郡县是各级衙署,它们位于显赫的城市中轴线上,体制最崇,街道纵横正交,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廓方方正正。
例如唐长安,有严格的中轴线,宫城和皇城在大城北部中央,是纵轴线的尽端高潮,皇城内左右分设宗庙和社稷;居民被限制在四面有高墙封闭的里坊中,里坊置于街道围成的一个个方格内,市场只集中在少数特定的坊内,住宅和商店只能面向坊内开门,坊的启闭都有定时。
又如元大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最接近《考工记)的理想。
宫殿是中国建筑中最受尊崇、最为宏大,成就也最高的类型,留存至今的北京紫禁城可做其代表。
紫禁城雄踞于都城中央,以一连串沿中轴线设置的纵向空间——前朝三大殿,后寝三大宫,以及御花园——组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皇权交响乐的主旋律,以天安门广场和午门广场作为这一乐曲的动人前奏,太和殿为高潮,景山是全曲的有力尾声,紫禁城内中轴两旁的对称宫院则是主旋律的和声。
庄重的建筑造型,高贵的色彩处理,大小方向不一的重重庭院,雕绘华丽的建筑装饰,都有力渲染了君临四海的赫赫皇权,震慑着人们的心灵。
儒家的礼乐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是礼乐的基础,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所以除了直接肯定君臣之道以外,更把它的理论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关系中去,强调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的尊卑秩序,对于中国的住宅有深刻的影响。
典型的中国住宅是四合院格局,一般分为前后两院。
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客房;后院又称主院或内院,中轴线上的堂屋位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接待尊贵宾客,举行家庭礼仪。
堂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居住左右厢房。
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宋《事林广记》)。
在大型住宅,依中轴线可以在后面延伸几重院落,也可以左右并连几路院落,都随着它们和堂的关系而有尊卑、亲疏、上下、长幼的区别,整座宅院笼罩着一片严格的宗法罗网。
从考古资料可以知道,至迟从汉代起,一直到清代,这种符合礼乐观念的宅院布局原则都大致未变。
而且还可以看出,住宅与宫殿的格局原则也是一致的。
发掘出的陕西岐山凤雏村一处西周院落,其形制与清代的四合院竟然相当接近,就是一座宫殿(或宗庙)遗址。
至于衙署、宗庙、祠堂以及会馆、陵墓,也无不都贯穿着强烈的礼乐精神。
甚至在佛道寺观中,也飘游着一层礼乐的气息,与西方宗教建筑有着明显不同的性格。
二“子不语怪力乱神”古代埃及和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都充溢着神的气息,人们一直以国家级建筑的规格来对待神庙,欧洲古代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也是神庙——帕提侬、潘泰翁等等。
欧洲中世纪更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直到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时期,君权才更多地在艺术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但同时宗教的阴影也仍然笼罩着欧洲大地,而且此时已处于近代的前夜,君权主义始终没有机会充分发展,它匆匆而过,随即为资产阶级革命所埋葬,艺术又走进了另一个时代。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教权是太阳,君权是月亮,君王统治其各自的王国,但彼得统治全世”,“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1198年继位的教皇英诺森三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