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融合。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并探讨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建筑美学是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

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理念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性和相互借鉴之处。

通过比较中西建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二、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1、建筑风格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建筑则以石结构为主,强调立体、空间和线条的运用,追求雕塑般的效果。

2、建筑理念中西建筑美学在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建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和人情味。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性,强调空间的利用和结构的合理性。

3、建筑价值观中西建筑美学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建筑美学强调和谐、适度,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而西方建筑美学则更强调个性、创新和独特性,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

三、中西建筑美学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建筑设计的语言,还能为未来的建筑美学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融合方式:1、形式的融合未来的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西建筑美学的形式语言,将石结构、木结构、园林等元素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西方现代感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风格。

2、理念的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可以融入西方建筑美学的先进理念。

例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创造出既环保又符合中国文化的建筑作品。

3、技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建筑美学在技术方面的融合也成为了可能。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建筑的性能需求;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西古建筑差异对比

中西古建筑差异对比

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
中西方差异 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西
西方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总结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 •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
中 西
西方建筑 •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
•万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
•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
•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 中
•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 西
•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 古
•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 建
•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 筑
•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 差
•一。
异 对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西方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总结
中西古建筑差异对比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
西方建筑
中西方差异
contents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
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
中西方差异 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
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得中国与西方 中
对 比
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
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
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等等。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 生硬、冷峻的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亦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 • 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充满张力的 • 穹窿与尖拱,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对 • 立的气势,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皈依等审美情绪。在园林建 • 筑方面,东西方建筑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同特色。中国的园林建筑 • 大多以山水为题材,构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而西方古典园林 • 大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 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 • 方人勇于同自然抗争的精神。 • 总之,古代东西方的建筑是大不相同的,而不同的根源是来 • 自于双方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形式,更造 • 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内涵。东西方的建筑都十分完美的开创出 • 各自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它们沿着各自的轨迹 • 都到达了建筑文化的彼岸,为世界留下了无尽的精彩。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建筑艺术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反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两者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形式、材料、色彩、意义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的艺术性格。

形式比较中西方建筑形式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明显的。

经典的中式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强调“宏伟、奢华、多彩、精细”的特征;而西方建筑,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极端注重“和谐、简洁、朴素”的特征。

以古代中国皇宫建筑为例,传统中式宫殿多用大面积的木质构件拼接组成,外侧覆盖着装饰粉饰的建筑材料,墙壁全用砖、石等搭配;而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建筑使用全石料或半石料构建,基本不使用木材。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式建筑的形态更加华丽而丰富,而西式建筑的形态更加简洁而朴素。

材料比较中西方建筑使用的材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和砖瓦;对于工艺等方面也比较强调精细和装饰,同时也注重材料的生态属性。

而西式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人造材料,它们更强调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特征。

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建筑设计中,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也是中外建筑共同采用的建筑材料。

色彩比较在建筑艺术彩色方面,中西建筑之间有所不同。

中式建筑以古代的宫殿和园林为例,颜色最多是以红、黄、绿、紫等鲜艳亮丽的色彩为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而西式建筑颜色则以深灰色、米色、深棕色等为主;也可能会使用一些明亮的颜色,但这些颜色相对于中式建筑来说要少很多。

总体看来,中式建筑更加注意颜色和色彩的呈现,而西式建筑更注重材料的色彩和质感。

意义比较如果说中式建筑更多体现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家庭、宗族、政治权力为龙头,强调建筑的权威、荣誉、尊贵以及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用颜色与材料调配来体现建筑的象征意义,那么西方建筑注重建筑内部、外观和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

现代化的西式建筑更偏向于设施完善、功能分明、美观大方,以及建筑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同时注重建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

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风格迥异。

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

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

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

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

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

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

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

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

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

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比较中西建筑风格是世界建筑迷人的两大分支,自然而然也是研究最多的两大领域。

本文将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进行简单比较,论述其历史渊源与折射出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中式建筑,也称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它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中式建筑沿袭了华夏文化的底蕴,讲究结构、形制、色彩、格调、气度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自然景观与建筑完美结合,打造出更为和谐、自然的景观,传达出了传统中国人对自然、人文的独特关爱和理解。

西方建筑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但真正的建筑艺术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最初的教堂、城堡、宫殿、庄园等建筑,形式多样,呈现出特别的艺术魅力。

在欧洲,中国传统建筑更被认为是异域风情飨宴,有许多艺术大师受到中式建筑的启发。

历经几个世纪,西方建筑逐渐发展到现代主义风格,它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二、建筑风格中式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例如,它的建筑风格贵在“质”的精髓,强调建筑物的方位,讲究整体平衡和协调。

硬质材料的运用是中式建筑承载结构的灵魂,榫卯工艺可谓是中式建筑品质的缩影,各种手工彩画的运用是中式建筑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中式建筑整体具有的庄重典雅和古朴典雅感也十分明显。

西方建筑多种多样,流派繁多,有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近代主义等等。

它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体量和视觉效果也比中国传统建筑更为宏伟、明快和奔放。

设施计划和公用空间也体现西方文化的衍生特点,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画廊等等皆是西方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桥梁。

中式建筑风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并肩与天时,交错与地势”的理念。

中式建筑是建筑、人文、景观一体的视觉艺术整体,能让观者体验到中式建筑精髓所在的精神内涵。

西方建筑风格则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时代意识和建筑艺术的创新精神。

中西传统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

中西传统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

中西传统建筑艺术的差异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就中西民族在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上的不同谈谈他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

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

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

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2]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

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古代建筑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

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

中式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

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中式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

外国建筑实用艺术的一种,又归于广义的造型艺术。

指用沉重的物质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质产品,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动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中国:木结构的精髓
以至高无上的君权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特点是大量的采用木结构体系。这是完全别于西方古建筑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要的艺术形态。从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多么钟情于朱红色或者是深褐色的大梁木柱。北京故宫的朱红木柱给人有深宫大气的感觉,园林别苑里凉亭建筑的木柱又给人有一种清澈明朗的快意。这种柱子以它特有的质地和按照古人的审美趣味所涂上的颜色,与周围的建筑和园林的互相衬托、互补,形成一种完美无限的意境,重于突显和谐之美,难怪古人能够吟诵出如此之多的空前绝后的诗歌。中国古人显示出来的那种“诗情画意”很大原因是来自其独特的建筑与情景的相融。
对比古希腊的剧场,我更喜欢古罗马的大角斗场。角斗场的形制脱胎于剧场。从三种柱式发展而来的券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完善。“一个券洞和套在它外面的一对柱子、檐部、基座等所形成的构图单元,叫做券柱”。 古罗马的大角斗场运用了层叠的券柱式构建成一个椭圆形。椭圆形形体和券柱式的单纯简练使它更显得宏大庄重。这种券柱式被认为是券柱式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屡屡被模仿。多少奴隶和畜生的热血挥洒在这个广场上,成为罗马贵族享乐的游戏工具。大角斗场挤满了残酷,却盛载了古代人的建筑艺术成就。
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地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有超过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欧洲,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在世界人们的眼前,发出璀璨的光辉。虽然中西古代的建筑风格有所异同,但它们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却显示出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力量。古时候的建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都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建筑,是世界的一笔珍贵的重要遗产。其作为人类脑力和劳动的结晶被现代人保留并发扬下去。

中西文化课件之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课件之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等。
中西古典建筑在装饰与细节上的比较
中式古典建筑更注重自然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装饰和细节处理上多采用自 然元素,如木雕、彩绘等。
西式古典建筑更注重几何美,强调通过严格的几何构图和比例关系来达到美的效果, 装饰和细节处理上多采用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神话人物等。
中式古典建筑的装饰手法较为多样,强调画面的意境和气韵生动;西式古典建筑的 装饰手法则更加注重形式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04
中西古典建筑的色彩与光 影差异
中式古典建筑的色彩与光影
色彩
中式古典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色彩以木材原色为主,搭配青 砖、灰瓦、红柱等,整体色调偏 暖。
光影
中式古典建筑注重自然光线的利 用,通过天井、天窗等方式引入 光线,营造出柔和的光影效果。
西式古典建筑的色彩与光影
色彩
西式古典建筑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色 彩以白色、灰色、黑色为主,搭配金 色、红色等作为点缀,整体色调偏冷 。
西式古典建筑的材料与结构
石材为主要材料
西式古典建筑多采用石材 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 石块堆砌形成房屋结构。
柱式与拱券结构
西式古典建筑注重柱式和 拱券结构的运用,形成庄 重、宏伟的建筑风格。
屋顶与雕塑装饰
西式古典建筑的屋顶通常 采用平直的线条,并伴有 雕塑装饰,展现出独特的 艺术魅力。
中西古典建筑在材料与结构上的比较
03
中西古典建筑的装饰与细 节差异
中式古典建筑的装饰与细节
木雕
中式古典建筑中,木雕是常见的 装饰手法,常用于梁、柱、门窗 等部位,雕刻内容多为花卉、动
物和人物故事等。
彩绘
中式古典建筑中,彩绘也是重要的 装饰手法,主要在梁、柱、天花板 等部位进行,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寓意吉祥。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0 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西方
建筑中柱子 不同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 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 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 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 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 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以石 柱为主。屋顶也是极其重要的。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 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 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 等。
中西建筑对比
目录
1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2 中西建筑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3 4
现今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总结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中西建筑文化不同
东方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 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 存与一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 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 差异.
西方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 宗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 精神。
西方
而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自由思 想的影响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 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 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 外的意向。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 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 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 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 远方的城市森林……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中方
西方

布局方式不同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中方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 制建筑以斗拱为主。所谓斗拱,是将屋 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 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 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飞檐 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 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 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 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 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 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 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 板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中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各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建筑文化进行对比。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平衡和谐,强调空间的和谐关系。

常见的中式建筑有庙宇、园林和宫殿等。

这些建筑通常有着独特的屋顶和柱子构造,形成鲜明的特色。

而西方建筑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追求简洁明了的外观和结构。

常见的西方建筑有教堂、宫殿和摩天大楼等。

这些建筑通常有着大胆和多样化的外观设计,展现出现代化和时尚感。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西建筑文化也有所不同。

中式建筑常常使用木材、石材和陶瓷等传统材料。

这些材料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西方建筑常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现代材料。

这些材料在西方具有实用和耐久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在建筑装饰和细节方面,中西建筑文化也有所不同。

中式建筑常常采用彩绘、雕刻和瓷砖等装饰手法,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花鸟和云纹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强调建筑的整体感和对称性。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塑、壁画和玻璃艺术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功能和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中式建筑常常是为了宗教活动、皇室活动或家庭居住而建造的。

庙宇是用于祭祀和禅修的场所,宫殿是用于皇室居住和举办盛典的场所。

而西方建筑更多地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效益。

教堂是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和聚会的场所,摩天大楼是用于商业和办公的场所。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装饰细节和功能使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和谐、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现代化和创新思维。

通过比较中西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建筑之美,丰富了我们对建筑艺术的认识和欣赏。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建筑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从来就不曾有过所谓统一的"欧洲风格",所以"欧洲风情"的提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

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浅析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艺术;中国;西方;文化;风格;民族;地理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一、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意大利,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所谓的"欧洲风格"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

为了让大家对“欧洲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够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下面作下简单的介绍:1、古希腊建筑风格。

希腊建筑讲究严谨庄重,通过对比美学的研究使建筑形式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使艺术和功能统一谐调,尤其是其柱式的造型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三种柱式:一是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粗壮刚挺而起的雄伟感;二是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修长俊美,柱头有蜗旋纹饰,下有柱础使人产生婷婷玉立之感;三是科林斯柱式,柱头多用植物叶片花纹装饰,代表了丰收的喜悦。

这三种柱式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

2、古罗马建筑风格。

由于罗马地处火山多发地区,有大量火山灰。

罗马人发现将火山灰在加上石灰石和碑石后产生的天然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力,利用这种混凝土可以建造大跨度的拱券,从而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

这时柱子已从承重构件演变成纯装饰的壁柱,因而变化也更多更为自由。

3、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

中西建筑的异同

中西建筑的异同

中西建筑的‎异同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

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

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

一、中西建筑艺‎术异同中国的艺术‎的首要美学‎特征即实践‎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本书所‎说“无论对其评‎价如何,孔子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定的事‎实”孔子将理性‎引导贯彻在‎世间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想,“子不语怪力‎乱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艺术形式上‎尤其表现在‎建筑方面。

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堂,它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是人们一个‎礼拜去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处。

西方建筑之‎美将人引向‎一个虚幻的‎、神秘的世界‎。

中国的建筑‎艺术集中在‎宫殿建筑,它是供世间‎活着的君王‎们所居住的‎场所,它将人们引‎入的是现实‎的、客观的人的‎生活,体现的是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观念‎,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中国美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抒情,虽然东西方‎美学都抒情‎,但抒情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不像西方‎抒情最终让‎位于严谨的‎实证主义。

无论是《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是宋词‎、元曲实施明‎清小说,表现得最多‎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人心灵的‎喜怒哀乐。

所以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不是体现‎在叙事上,而是抒情。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贯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建筑艺术的比较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也散发着东亚地区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建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艺术差异相辉映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是人们遮风挡雨,抵御烈日冰雪的必要生活设施,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

世界各地保留的各种建筑遗址个古建筑,如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建筑恶和西方建筑,无论在形象内涵,还是风土神调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中西传统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一)、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如果要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来点明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那么,从传统建筑来讲,许多史学家似乎都会选择“变革”和“稳定”这一组意义相对的词汇。

1、中西传统建筑的“稳定”和“变革”﹙1﹚、首先,“变革”描绘出古代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从纪元前古老的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公元后罗马帝国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

尽管这些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借鉴关系,但似乎的“遗传因子”的同一性变成“隐性”的了,建筑形象的反映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变化的风格。

就是在同一时期之内,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也各具特色,给人留下的是琳琅满目、十分丰富的艺术形象。

就拿西方古典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希腊柱式来说,就是希腊人不断借鉴外来建筑文化,勇于变革创新,并使其不断完善,而逐渐创造定型的。

其中柱式中最先定型的是陶立克柱式,据西方建筑史学家分析,它艺术上的演变和成熟,经过了古典前期二百年时间。

它无柱座,高达的柱身直接立起在地面平台上,显得非常刚毅有力。

和陶立克柱式一样,爱奥尼柱式亦因其最初流行的地区而的名,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上的爱奥尼亚便是她的故乡。

爱奥尼柱式比陶立克细长,柱高约为柱径之九倍,其最迷人之处为柱头装饰:正面和背面有二个很大的涡旋,看上去非常华丽和轻巧。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又出现了最华丽秀气的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是古希腊一个著名的城邦,让你们喜爱装饰打扮,甚为爱美。

柱式以爱奥尼为基础,将柱身拉的更长(高为柱径的10倍),又用一个饰有美丽毛莨叶的倒钟形花篮代替了柱顶的二个漩涡。

这三种古典柱式风格上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执着探索和创新精神。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极悠久的历史和极稳定的系统。

正如已故的建筑界前辈梁思成教授在《我过伟大的建筑传统和遗产》一文中所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

在历史上,其它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从这段话我们更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对建筑艺术上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倒给他们建筑艺术的变革和中华民族文化给予的建筑艺术的稳定。

﹙2﹚、然而说道中国建筑文化的稳定性,在世界艺术史上恐怕找不到与之相匹敌的第二家。

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大不相同,远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君王集权的统一国家秦灭六国后,封建大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我国竟延续了二千余年,经济结构也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平和,稳定而有限制的,他们没有过希腊人那种敢于冒险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

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

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人类早起的建筑活动,处于取材加工的方便,一般都以树木为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易腐烂和引起火灾,还有不坚固,所以随着工具改进和经验丰富,就渐渐被石材多取代。

在西方许多地区,这种替代的非常早,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重要建筑都经历了这一结构性的转变。

由于替换是在很长的时期中进行的,使其明显带有各时期的风格特色,有较强的历史可读性。

而这种替代却没有在我国古建筑中发生。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石材加工已有一定水平,到汉代,还建造起恢阔精巧的石阙,但就是没有有用来建造活人居住的房屋。

﹙3﹚、那么在传统的建筑中砖石结构的建筑和木质结构的建筑到底孰优孰劣?这在西方似乎早有定论,一些学者根据木结构的形成于砖石之先而认为我国木构建站系统还停留在上古的落后状态。

其实,这是一中偏见,二者这件事相对的。

尽管石构建筑坚固,永久,挺拔,但很笨重,结构面积大,建造时间长,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数千年坚持不渝选择木构框架建筑系统,主要是因为他们逐步克服了木结构的短处,使它远远超越了上古木构建筑的简单形式,完全担当的起在文明古国建筑文化中唱主角的重任。

再者,木结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

就拿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来说,它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美和美观的凹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而后形成的。

﹙4﹚、我国是个传统礼仪之邦,古代人们对衣冠仪表也颇为重视,屋顶是极为形象的房屋的“冠”,有着重要的装点美化作用,因此人们就对它格外地有兴趣,赋予它更多的没学意味。

西方古典建筑屋顶的造型,常常是结构形式的直接表露。

如圆形或葱头形的穹窿顶,是拱顶结构决定的,三角形屋顶是由梁架形式决定的,这种表露,犹如人的脑袋不加遮掩修饰直接露在空气中。

﹙二﹚、不同的价值观对建筑艺术的影响1、在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对建筑艺术影响最大莫过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观念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建筑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建筑艺术的普遍认识,它是历史地在艺术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总的来说,西方人对建筑较为重视,认为它是艺术门嘞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凝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的化身。

比如在现代英语中的“建筑”——“architecture”一词,是由希腊文词根“archi”与“tect”缀合派生而来的。

“archi”的本意是“首要的”,“第一位的”,“tect”的本意是指“制造者”,“工作者”。

建筑师便是“architect”——第一位的制造者,而“architecture”便是首要的工作,由此可看出西方人的建筑观念。

在西方的各类古代经典中,留有很多哲人学者对建筑的论述,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对建筑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有过许多谈话。

亚里士多德曾将古代的各种学科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第三类“诗的科学”的首位明显写着“architecture”——建筑学(其它二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

因为建筑的学术地位较高,研究的人多,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有关永恒、理念,数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国古代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模糊,他们既在宗法礼制等方面看到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意念的重要艺术。

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和衣服一样,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技艺,像孔子嗦教授的六艺中,却将宫室营造等建筑术归入到百工杂艺中去。

2、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自然总是充满着敬畏.但同样是敬畏和仰慕,西方人与中国人亦有不同的侧重。

在西方人的敬畏中,暗暗包含着一种对立和抗衡心理,而我们的敬畏则较多地体现在对自然主动的协调和适应。

建筑是古代人们所能创造的最宏大,最坚固的艺术品。

因此在西方,很自然地被用作为一种表示力量的标志。

为了表示出永恒的意念和与自然想抗衡的力度,西方古典建筑每每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

那些坐落于郊野或海边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孜然孤立的空间氛围。

3、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之中,从未有过如西方的视房屋为永恒、不朽之纪念物的思想。

在先人的眼中,建筑如衣物等日用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

历代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最出名的晋人刘伶(竹林七贤之一)。

他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

清代的园林建筑学家、戏曲学家李渔也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衣服可随手丢弃,亦可不断更新,以这种态度看待建筑,与西方的大相径庭了。

但是就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布局安排,尽力在表现一种与自然想协调的意念。

它不像西方古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耸立着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的。

轮廓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现出一定的变化。

使整个建筑造型呈现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自然的关闭很是协调。

正是由于这些积淀在大文化背景中观念上的差异,才对西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中西建筑差异表现(一)、中西传统建筑比较不少史学家说,西方建筑是以神庙、教堂和其它庙宇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为主线的。

古代建筑艺术家、匠师及工人们智慧的创造和辛勤的劳动每每被统治阶级夺取,他们对艺术世界的贡献也只能通过崇扬统治者威严,或表现思想信仰的建筑表现出来。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前,除了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存在几段时间不太长的民主城邦以外,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王权统治,这些大大小小的国王(或皇帝)总不断的寻求某种手段来突出自己的至尊无上的地位。

其中,应用艺术手段来表现最高统治者的至尊权利是最常见的。

在个类艺术中,进驻由于庞大的体量和相对的永久性,常常作为皇权坚如磐石的象征而全力加以渲染。

1、地中海东部的欧、亚、非三块大陆的交接地带,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人类留下的最早的宫殿建筑遗迹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埃及的神庙式宫殿,巴比伦的皇宫,爱琴海岛上的古老的宫室等,向人们展示了纪元前劳动人民所掌握的高超技艺。

例如:(1)、米洛迷宫,在东地中海,希腊的正南面,有一座多山的狭长岛屿,名叫克里特岛,米洛王宫坐落在城中离大海不远的凯浮拉山的缓坡上。

岛上气候气候温和,因此宫中厅堂均采用开敞式,通过柱廊与大自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宫的建筑结构还处于木石交替阶段。

(2)、西亚和波斯的古王宫,在西亚文明的发祥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尚遗留着两处宫殿的遗址,亚述帝国的萨艮宫和迦勒底王国的新比伦城。

亚述人被美国史学家称为东方罗马人,因为他们都凭借武力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沙鲁金城就是亚述人建造的,在石板裙上,建筑师饰以浅浅的浮雕。

门洞两侧及塔楼转角处还置有著名的人首翼牛像,兽高约4米,睿智健壮,具有亚述艺术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