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
(2021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一束光,它不是本身就可以闪亮的发光体,而是一束看不见但能体会的圣光,一些青年就凭着自己的勇气向这束圣光迈去,就仿佛佛教徒充满虔诚又历尽地向佛教的圣地旅行一样。
是成语,意思是自取灭亡。
但从另一个角度
你却会佩服飞蛾的勇敢。
我就是一只飞蛾,扑向文学这束圣光。
地球的存在至今
已有四十多亿年,也许还将存在四十亿年或者更多,人的一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只是可怜的一瞬——这是我们对生命和宇宙存在进行认识的结果。
但是很多人都想在这一瞬里把自己干得辉煌,还有的人想在这一瞬间里留下一首美好的诗,抑或遗下一幅美丽的图画,尽管这种留下也是短暂的,还可以说是一种的思想,但还是有人这样做。
因为这是一种理想和心愿,谁都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我相信我就是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的男人。
很多年前,我十分好胜地想,达摩缄口无语地面壁十年,这可真是一种令我辈
钦佩得的精神。
那么我只要用达摩的一半精神干十年文学,也应该会有
一点回报什么的,我这么想于是就这么干,就这么简单。
有时候想想大师们走过的路,心里就好比有一股暖流在流淌一样,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
我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含辛茹苦自投罗网一意孤行五体投地
B.含辛茹苦飞蛾扑火一厢情愿顶礼膜拜
C.千辛万苦飞蛾扑火一厢情愿五体投地
D.千辛万苦自投罗网一意孤行顶礼膜拜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C.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师们走过的路,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山东济宁高三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
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孤芳自赏。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
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鸡零狗碎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
一本书应该有烟
火气。
俗世烟火,是书中喜怒哀乐的源泉。
有了烟火气,才能让读书的人产生共鸣。
但一本好书,在烟火气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超尘脱俗的。
烟火气是书的
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 ①,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
一个人身上的
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 ②。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
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
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兼容了俗味
与趣味。
4.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2021辽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几位高一学生的对话,完成问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
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
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
花费时间
不多,效果比看杂志更好。
根据材料,概括高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并针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7.微写作。
在东莞打工17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所工作的鞋厂因疫情停工。
打算返乡
的他,最为不舍的是那张东莞图书馆的借书证。
他在图书馆的读者留言表上写道: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
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
读书让吴桂春有了不一样的表达能力,这从他写在读者留言表上的话中就能
看出来。
这段话不仅有字面上的流畅,更有字面后的深沉情感。
这名农民工与图
书馆的故事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东莞人社局在知道这一消息后,决定为其推荐
工作,把这位喜欢读书、热爱图书馆与东莞的读者继续留在这个城市。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中学生的身份给吴桂春发一则短信,表达你对他的敬意。
(100字左右)
②为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请以本校校团委的名义面向全校同学写一篇倡
议书。
要求:语言简洁、准确、生动,3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2021辽宁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
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
来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
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
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在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就往往教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
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数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
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
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
地立在我们的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
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
丰富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
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这似乎是说,要看作
者的态度如何了。
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
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
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
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
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
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
几个钱。
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
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定好坏。
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
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
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中华读书报》: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
《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
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
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
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
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我可没那个意思。
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
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
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具备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
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
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中华读书报》: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
鲁
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
上的震撼。
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
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
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
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
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已经很成熟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
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
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
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
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就有新感受,甚至是标点符号。
《中华读书报》: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
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
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古玩。
很
省钱的。
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
我读经典是
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中华读书报》: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
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
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
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
好不好吃
不关我的事。
《中华读书报》:《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舍认为我们读小说会明白人间,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
等也能做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对作品怎样设计的角度入手。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
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
表现了毕飞宇语言的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心态物态,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
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绝不
靠长篇幅取胜。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
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
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加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
分)( )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同步练习
1.C ①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千辛万苦:形容非常辛苦。
与“历尽”搭配,应
选用“千辛万苦”。
②自投罗网:原指鸟雀自己钻入捕捉它们的网中,后比喻自己
落入别人的陷阱或圈套中。
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
结合下文“意思是自取灭亡”“你却会佩服飞蛾的勇敢。
我就是一只飞蛾”可知,此处应选用“飞蛾扑火”。
③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
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
不考虑客观条件。
语境中的“很多人都想在这一瞬里把自己干得辉煌,还有的人
想在这一瞬间里留下一首美好的诗……”说的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应选用“一厢
情愿”。
④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形容敬佩到了
极点。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此处语境不含贬义,应选用
“五体投地”。
2.D 画波浪线的句子和D项中的破折号均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
B.表声
音延长。
C.表意思的递进。
3.答案(1)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暖流”比喻“想想大师们走过的路”时的感受,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其“温暖人和给人士气”的特点;(2)原句是长句,
有利于抒情,表达了“我”内心对大师们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改句是短句,表达情
感不如原句细致入微。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区别,然后分析这种区别带来的表达效果
上的差异。
比较原句与改句,最大的区别是原句是长句,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找出差异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比喻和长句的表达效果即可。
4.B B项和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绿”代指叶,“红”代指花;画横线的句子中,“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铜臭”代指金钱的
气息。
A项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
5.答案(示例)①则是书的精髓②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
解析第①空,结合前文“烟火气是书的基本”可知,书中“高于烟火气”的内容
应是“精髓”,故此处应填写“则是书的精髓”之类的内容。
第②空,结合上下文
分析可知,此处所填的句子应是说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应占几分,结合后文“再少
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可知,此处应填写“但再多也不能超过
七分”之类的内容。
6.答案特点:高一学生课外阅读呈现碎片化、功利性特点。
看法:(示例1)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
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示例2)当下高一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
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的指导很难奏效,还需
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第一问,由“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
时间不多”等内容可知,高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碎片化的,没有集中、充裕的时间;由“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
那种”“效果比看杂志更好”等内容可知,高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很强,主要
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
即可。
第二问,要注意必须针对第一问中高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谈看法,态度要明确,或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
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或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7.写作指导材料是新闻热点事件。
读书与学生紧密相关,是学生天天都要面对
的事情,但学生能否像吴桂春一样坚持,当然值得思考,这凸显了题目的现实意义。
吴桂春是读书的正面典型,其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阅读回应了当下不读书及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现象。
启示学生:读书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是提升精神境界、
涵养人格的一种方式。
写作任务①可以表达的观点有:(1)非常敬佩您对读书的坚持,我下定决心向您学习,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2)十分敬佩您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享受阅读的做法,这让
我们这些身在学校却把读书学习当成负担的学生感到惭愧;(3)非常佩服您的自律
和毅力,您工作那么辛苦、生活那么艰辛,却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您坚持读书
的做法诠释了毅力的内涵和自律的强大;等等。
写作任务②要求写倡议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爱读书、多
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并以此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写作时,要注意倡议书的内容和
格式要求。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称呼,一
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倡议书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开头——交代倡议的背景、
原因和目的;主体——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尾——呼吁、号召或希望。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发出倡议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表倡议
的日期。
三年模拟练
1.B “应主要从作者对作品怎样设计的角度入手”错。
结合原文“要断定一本
小说内容的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
便坏。
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可知,老舍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
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2.D A.“能以最少的文字……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
“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
出来”是就读小说应该注重读“它的文字”的观点而言的,并没有说什么样的小
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错误,原
文说的是“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即一部好的小说不会以小小
的技巧来取胜,并非“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
C.根据原文“当代作品讲得少
是因为我缺少自信……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可知,在《小说课》中当代作品讲得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缺少自信,二是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选项将两个原因杂糅在了一起,且“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是作者的自谦之说。
3.A 根据材料二的出处《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可知,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A项不属于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
4.答案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看完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品情境中去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老舍的“念着‘玩’”,出现
在材料一第二段“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
念着‘玩’的”,指的是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
材料一第一段中“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写出了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
据此概括出老舍的“念着‘玩’”的意思即可。
毕飞宇的“把玩”首先出现在材料二第九段“我阅读经典小说……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
遍的”,其后记者说“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毕飞宇用“我看小说,
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把玩”的具体做法,据此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
的意思即可。
5.答案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包含三个层次,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亮明观点,即“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然后以“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一句对平常人错误的读
书态度予以否定;第二段为第二层,作者将小说分别与哲学、历史、戏剧等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第三、四、五段为第三层,从“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
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定好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