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八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知识点(2)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八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知识点(2)](https://img.taocdn.com/s3/m/3733a5207e21af45b307a8b8.png)
第三节投资决策(2015,2016,2017年案例分析)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案例分析)二、长期股权投资决策(熟悉)一、固定资产投资(一)现金流量估算(掌握要点,案例分析考核点)投资中的现金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由投资引起的各项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净流量的统称。
通常按项目期间将现金流量分为:1.初始现金流量2.营业现金流量3.终结现金流量1.初始现金流量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总体是现金流出量。
用“负数”或“带括号”的数字表示,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的购入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安装成本等。
★(2)流动资产投资(期初投入,期末收回,垫资)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投资。
(3)其他投资费用与长期投资有关的职工培训费、谈判费、注册费用等。
(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固定资产更新时原固定资产的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一般按年度进行计算)。
一般设定:(1)投资项目的每年销售收入=营业现金收入(现金流入)(2)付现成本=营业现金流出(现金流出)【注意】付现成本是指需要当期支付现金的成本,不包括“折旧”,本教材中讨论的非付现成本仅仅指“折旧”。
【公式】每年净营业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其中付现成本指当期支付现金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不包括折旧所以每年净营业现金流量(NCF)=净利+折旧补充:本教材中所涉及折旧的计算,一般采用“直线折旧法”,即: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残值)/使用年限*注意:净利=利润总额-所得税税额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上述公式推导过程:成本包括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假设非付现成本仅为“折旧”,推出: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营业收入-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因为净利=利润总额-所得税税额=(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所得税税额=(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税额)-折旧=每年净营业现金流量-折旧推出:每年净营业现金流量(NCF)=净利+折旧3.终结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完结时所发生的现金流量。
经济师考试中级基础第八章试题
![经济师考试中级基础第八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4c377c65ce050877321305.png)
经济师考试中级基础第八章试题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8)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A. 预算政策B. 税收政策C. 政府转移支付D. 财政补贴2. 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政府的()。
A. 经济调节职能B. 市场监管职能C. 社会管理职能D. 公共服务职能3. 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需要实行()。
A.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B.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C.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D.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4. 如果政府把稳定价格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
A. 经济快速增长B. 就业机会增加C. 通货膨胀D.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5. 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 促进经济增长B. 稳定物价C. 增加就业D. 平衡国际收支6. 以下不属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 贴现率C. 公开市场业务D. 税收—、多项选择题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体现在()。
A. 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B. 决定所有消费品的价格C. 调节收入分配和进行资源配置D. 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E.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资源流向2. 经济调节运用的主要手段是()。
A. 经济手段B. 政策指导C. 制定规划D. 国家计划E. 法律手段3.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
A. 实现共同富裕B. 促进经济增长C. 增加就业D. 稳定价格水平E.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 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 综合考虑原则B. 适度原则C. 政策的相互配合原则D. 经济增长原则。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24faaf767f5acfa0c7cd11.png)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表示。
2、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现价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不变价GDP),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3、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包括: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4、经济增长率:(1)两因素分解法:=工作小时数的增长率+每小时产出的增长率(2)三因素分解法:=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5、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分类(1)按波动的时间长短:①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50-60年(长波循环)。
②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大循环):8年左右,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
③基钦周期(短周期):3-5年(小循环)。
(2)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①古典型周期:在低估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GDP绝对减少。
②增长型周期:在低估时的经济增长为正增长,即GDP相对减少。
*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周期。
6、经济波动的原因: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动、技术进步的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7、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1)先行指标:制造业订单、股价指数、M2。
(2)一致指标:工业总产值、固投、社零总额。
(3)滞后指标(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认):库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8、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9、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1)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八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第三节投资决策(二)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八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第三节投资决策(二)](https://img.taocdn.com/s3/m/4a02348d48d7c1c709a14554.png)
(二)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分为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和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1、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静态)和平均报酬率。
(1)投资回收期(静态)指回收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
计算方法:①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相等,则公式为②如果每年NCF不相等,则计算投资回收期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回收的投资额加以确定。
见下表投资回收期法优点:简单,易懂,主要缺点: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的现金流量状况。
(2)平均报酬率(ARR)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平均的年投资额报酬率。
公式为:根据S公司的例子,平均报酬率=[﹙56×4+126﹚/5]÷200×100%=35%采用平均报酬率时,只有高于必要报酬率的方案才可选。
而在多个方案的互斥选择中,则选择平均报酬率最高的方案。
平均利润率法简单,易懂,易算,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指标,包括净现值,内部报酬率,获利指数等。
(1)净现值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加总后减去初始投资以后的余额。
计算公式为:其中:NPV 为净现值;t NCF 为第t 年的净现金流量;k 为贴现率(资本成本率或企业要求的报酬率);n 为项目预计年限;C 为初始投资额。
净现值的另外一种算法:即净现值是从投资开始至项目寿命终结时所有一切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现值之和。
计算公式为:NPV =0(1)nttt CFAT k =+∑ 其中:n 为开始投资至项目终结时的年数;t CFAT 为第t 年的现金流量;k 为贴现率(资本成本率或企业要求的报酬率)。
净现值的计算过程:第一步:计算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 第二步: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 ①将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 ②将终结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③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前两项之和) 第三步:计算净现值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中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则采纳。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考点汇总-第八章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考点汇总-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04aac6b76294dd88d0d26bd0.png)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考点汇总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考点: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和阶段经济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类型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50-60年。
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8年。
(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钦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3-5年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古典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周期波动。
)(2)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
二、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
还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判断往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
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就愿意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使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经济存在过热状态。
当政府对此进行调整时。
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很可能波及相关国家,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波动。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要点:第8章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要点:第8章](https://img.taocdn.com/s3/m/c3fe76d0b52acfc788ebc90f.png)
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
5、增加就业,保持合理的失业率6、稳定价格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7、平衡国际收支: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8、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说来,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9、政策目标选择:(1)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其次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0、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在制定目标时应综合考虑。
②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适度原则。
③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又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否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12、国家计划的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3、财政政策。
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4、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财政支出的政策。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八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36e5d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0.png)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增加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衡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GDP经济增长率(G):度量经济增长速度G=∆Y t Y t−1∆Y t: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 t−1:上年度实现的经济总量现价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不变价GDP:计算经济增长速度(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 劳动的投入数量2. 资本的投入数量3. 劳动生产率4. 资本的效率(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对劳动、资本的投入以及要素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解1. 两因素分解法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G Q)=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G H)+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G P)2. 三因素分解法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G Y)=技术进步率(G A)+劳动份额(α)×劳动增长(G L)+资本份额(β)×资本增长率(G K)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公式为G A=G Y−αG L−βG K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包括GDP、就业和金融市场指标。
按周期波动的长周期:长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50-60年。
时间长短划分:中周期: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8年。
(最关注)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周期平均长度3-5年。
按经济总量绝对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下降或相对下绝对减少。
降的不同情况:增长性周期: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扩张阶段:复苏阶段: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经济周期划分细分繁荣阶段: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最高点顶峰为两个阶段:收缩或衰退阶段(衰退特别严重就称为萧条):最低点为谷底谷底和顶峰也叫转折点或拐点复苏和繁荣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常伴随通货膨胀。
2020年中级经济师讲义第8章
![2020年中级经济师讲义第8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133ead551810a6f5248661.png)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衡量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
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人均GDP)。
①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
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使用经济增长率(G)进行度量。假定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为ΔYt,上年 所实现的经济总量为Yt -1,则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15 二、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
(1)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含义
存在经济周期就肯定存在经济波动,但存在经济波动却不一定存在经济周期。
①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 和紧缩。 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的经济总量指标。即使是最重要的经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 提髙就会带来经济增长。
10 一、经济增长理论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两因素分解法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认为经济增长是劳动 或资本与其生产率作用的结果,即把经济增长率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其计算 公式为: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 时产出的增加率
济总量指标GDP 的单独波动也不能反映经济周期。
②经济增长率的作用 经济增长率只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是一个国家 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6 一、经济增长理论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 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师《中级金融》辅导-第八章
![经济师《中级金融》辅导-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451e468177232f60dccca14d.png)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经济现象的性质、成因与影响,是否掌握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一般对策,并能够分析和把握国内外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运行态势和相关对策。
本章考查考生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基本定义、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
从历年考题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都有涉及。
第一节通货膨胀概述一、通货膨胀的涵义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
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全部物品及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第二,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定时间内的持续的上涨。
第三,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例题?单选题】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是( )。
A.出口增长B.物价上涨C.投资膨胀D.消费膨胀【答案】B【解析】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分类角度分类类别通货膨胀的程度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开型通货膨胀隐蔽型通货膨胀能否被预期预期性通货膨胀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成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种。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恶性通货膨胀或称超级通货膨胀是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理论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a1ff4a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5.png)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本章重点】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区别,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和计算公式;2.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我国的经济波动,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3.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和内容;4.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含义和特征;5.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和主要任务;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即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相比前期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GDP或人均GDP 来衡量。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度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公式:G=Y t/Y t-1。
计算GDP是分为按现价计算的现价GDP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不变价GDP。
现价GDP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不变价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速度,是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GDP只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括经济增长对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科技进步、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的增长情况等。
具体来看,基本因素有四个:劳动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投资效益)。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一定时间(如一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https://img.taocdn.com/s3/m/66a0efdc26fff705cc170a8a.png)
答案:A
二、治理通胀的对策
(一)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所得税)、发行公债(注意挤出效应)
2.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卖出业务、直接提高利率
(二)积极的供给政策
实际消费水平下降
(二)通货膨胀对金融秩序的影响:挤提存款、银行业危机、丧失对本位币信心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单选]关于通货膨胀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货膨胀能够有效地扩张社会生产资本总量
B.通货膨胀初期会对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C.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投机活动猖獗、价格信号扭曲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当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所以要采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金融制度建设。
年月
08-01
08-O2
08-03
08-04
08-05
08-O6
08-O7
08-O8
08-09
CPI
7.1%
8.7%
8.3%
8.5%
7.7%
7.1%
6.3%
4.9%
4.6%
PPI
6.1%
6.6%
8.0%
8.1%
8.2%
8.8%
10.0%
10.1%
9.1%年月Fra bibliotek08-1008-ll
08-l2
09-Ol
09-02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本节要点:
1.通胀对社会再生产的负面影响
2.通胀治理对策
一、治理通胀的必要性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课件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课件新](https://img.taocdn.com/s3/m/eb9e6b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a.png)
39
40
感谢聆听,记得复习!
41
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
35
三、经济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
一、经济增长
7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 ★
1.经济增长
(1)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 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2)经济增长率 G=
Δyt 是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 , yt −1 为上年度所实现的经济
24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Y
3
1
峰顶
2
0
-1
谷底
-2
扩张 紧缩 扩张
实际增长轨迹 潜在的增长趋势
t
25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
阶段
扩张阶段 (分为复苏阶 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 扩张阶段的初期, 繁荣 是扩张阶段的后期, 最 高点成为峰顶)
29
小试一下 【单选题】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增长为负增长,以此为 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 )。 A.增长型周期 B.古典型周期 C.大循环 D.长波循环
30
小试一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如果经济运行处 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中级经济师 第八章责任保险
![中级经济师 第八章责任保险](https://img.taocdn.com/s3/m/b693a8d4a5e9856a571260a5.png)
第八章责任保险1、责任保险承保的是()。
[2005年真题]A.刑事责任B.行政责任C.民事责任D.道义责任【答案】C【解析】法律责任可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责任保险承保的是民事法律责任风险。
2、一般来说,个人责任保险在习惯上列入()范畴。
A.雇主责任保险B.公众责任保险C.产品责任保险D.职业责任保险【答案】B【解析】个人责任保险在习惯上列入公众责任保险范畴,但它实质上是一类承保个人或家庭各种责任风险如个人第三者责任或公众责任、个人职业责任、个人产品责任等的独成体系的责任保险业务。
3、在雇主责任保险的理赔实务中,保险人的义务不包括()。
A.确定责任B.调查损失C.通知和施救D.支付赔款【答案】C【解析】通知和施救是投保人的义务。
4、雇主对其雇员在受雇期间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职业病并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时,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属于()。
A.行政处罚责任B.刑事处罚责任C.经济赔偿责任D.道义谴责责任【答案】C5、关于产品责任保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品责任保险是指以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等的产品责任为承保风险的责任保险B.只有生产商和销售商可以投保产品责任保险C. 一切可能对产品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害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都可以投保D.产品责任保险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被保险人【答案】B【解析】生产商、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及修理商等一切可能对产品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人,都可以投保产品责任保险。
6、产品责任险的理赔应做到()。
A.超保单限额的诉讼抗辩费用不予赔付B.被保险人与受害方可私了C.在保险期内每赔偿一次后,累计赔偿限额自动恢复原状D.以法院判定的赔偿数额作为赔偿依据【答案】D【解析】在产品责任保险中,赔偿责任产生后,被保险人承担的赔偿金额通常是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致害人责任的大小及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的实际损害程度来裁定。
保险人在决定赔偿金额时要考虑法院裁定的赔偿金额,还要受保险合同中的赔偿限额的约束。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37da9fcb312b3169a451a4a4.png)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节货币需求【知识点1】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
在产品经济以及半货币化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知识点2】货币需求理论(常考的重点考点)(一)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1.费雪方程式(交易方程式):MV=PT即: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观点:(1)物价与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成正比,与商品交易量成反比。
(P=MV/T)(2)V是由一些“如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信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短期内V和T保持不变,所以M的变化决定了价格水平。
2.微观层面代表人物: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代表公式:剑桥方程式M d=kPY即:名义货币需求=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价格×总收入差异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对货币需求分析侧重点不同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重视内容不同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也称为“现金交易说”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称为“现金余额说”强调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不同宏观角度微观角度(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1.代表人物:凯恩斯2.代表学说: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3.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决定的,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
4.公式:M d=M1+M2=L1(Y)+L2(i)即: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国民收入水平(正比)+利率水平(反比)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2021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学科考点知识点整理八
![2021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学科考点知识点整理八](https://img.taocdn.com/s3/m/00516badbe1e650e53ea9945.png)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知识点考点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2、计算GDP时可分为按现价计算的GDP和按不变价计算的GDP。
现价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不变价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不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4项):◆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资本的效率。
5、两因素分析法: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劳动时间)的增长率和每小时产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的增长率+每小时产出的增长率6、三因素分析法: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7、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
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索洛提出,又称索洛余值.8、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或收缩。
经济周期需要一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个别指标单独波动不能反映经济周期。
9、按照周期波动时间长短划分,经济周期分:◆长周期(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
50-60年);◆中周期(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8年,对经济影响较大,关注做多,文献默认)◆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3-5年)10、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者相对下降,经济周期分:古典型周期(低谷时经济总量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增长型周期(低谷时经济总量正增长,经济总量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属于增长型经济周期。
2010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第八章知识归纳(2)
![2010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第八章知识归纳(2)](https://img.taocdn.com/s3/m/e667b7f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e.png)
第⼆节货币供给 ⼀、货币范围的扩展 现⾦、活期存款,⼤额存单、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各种有价证券 ⼆、货币层次的划分 西⽅学者⼀般认为应根据“流动性”原则来划分货币层次。
流动性:某种⾦融资产转化为现⾦或现⾦购买⼒的能⼒。
流动性强的⾦融资产,价格稳定,还原性强,可以随时转让出售。
例题:单选 中外学者⼀致认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融资产的()。
A.稳定性B.流动性C.兑换性D.还原性 答案:B 1.国际货币基⾦组织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组织⼀般把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于银⾏体系之外的现⾦ M1=M0+活期存款(包括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的私⼈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 2.美国的划分 M1A=现⾦+商业银⾏的活期存款 M1B=M1A+所有存款机构的其他⽀票存款 M2=M1B+储蓄存款+所有存款机构的⼩额定期存款 M3=M2+所有存款机构的⼤额定期存款+商业银⾏、储蓄贷款机构的定期存款协议 M4=M3+其他流动资产(短期债券、保险单、股票等) 3.我国的划分 (1) 熟悉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则 以流动性为基本标准; 考虑央⾏宏观调控的要求,区别列⼊中央银⾏帐户存款与商业银⾏存款; 反映经济情况的变化,考虑货币层次与商品层次的对应关系,操作、运⽤具有可⾏性; 宜粗不宜细等。
例题:单选 中外学者⼀致认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融资产的()。
A.稳定性B.流动性C.兑换性D.还原性 答案:B (2)掌握我国的划分⽅法 根据1994年12⽉28⽇颁布的《中国⼈民银⾏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办法》,⽬前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情况为: M0=现⾦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个⼈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M3=M2+商业票据+⼤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前只测算和公布M0、M1和M2三个指标。
例题:单项选择题 在我国⽬前划定的货币层次中,M3=( ) A. M2+债券+股票 B. M2+债券+⼤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C. M2+⾦融债券+政府债券. D.M2+商业票据+⼤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答案:D 三、货币供给机制 在⼆级银⾏体制下,货币供给量Ms等于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之积,即: Ms=m×B 可以看出,中央银⾏只有是控制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就可有效控制货币供给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经济现象的性质、成因与影响,是否掌握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一般对策,并能够分析和把握国内外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运行态势和相关对策。
通货膨胀概述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紧缩及其治理第一节通货膨胀概述考试内容:通货膨胀的涵义,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必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全部物品及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在非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则表现为商品短缺、凭票供应、持币待购以及强制储蓄等形式。
第二,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定时间内的持续的上涨,第三,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与恶性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种。
爬行式通货膨胀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
奔腾式通货膨胀在2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恶性通货膨胀或称超级通货膨胀是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
此时,货币已完全丧失了价值贮藏功能,部分地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二)公开型通货膨胀与隐蔽型通货膨胀【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预期性通货膨胀与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按预期】,通货膨胀分为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种,主要作用在于考察通货膨胀的效应。
一般认为只有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才有真实效应,而预期性通货膨胀没有实在性的效果,因为经济主体已采取相应对策抵消其影响了。
(四)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按成因】,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在下面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中具体阐述。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分析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是来自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
(一)需求拉上当经济中需求的扩张超出总供给的增长时,过度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
(二)成本推进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而构成的。
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家们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1)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对工资成本具有操纵能力。
“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垄断性大公司也具有对价格的操纵能力,是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供求混合作用(四)经济结构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的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
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过程而影响到其它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需求转移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它部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
这样,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因需求的移动而出现新的失衡。
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另一些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会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最终结果导致物价的总体上升。
2.部门差异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部门(如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于一致,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从而引起总体物价上涨。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瓶颈”制约而引起的部门间差异。
3.国际因素由国际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也叫北欧型通货膨胀,(一)需求拉上(二)成本推进(三)供求混合作用1.需求转移(四)经济结构变化 2.部门差异3.国际因素四、通货膨胀的成因:现实分析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形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过度,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一)财政原因因财政原因迫使过度供给货币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即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二)信贷原因主要是指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而导致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一般称之为“信用膨胀”。
(三)其它原因主要有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治理考试内容: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影响,对金融秩序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指数与币制改革政策。
我国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所采取的治理对策。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必要性(一)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负面影响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的正常发展。
通货膨胀初期,会对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种刺激作用是递减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生产的破坏性影响。
其次,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第三,通货膨胀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说,依靠固定薪金维持生活的职员,由于薪金的调整总是慢于物价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体。
雇主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雇主,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还表现在债权债务关系中,那些以一定利率借得货币的债务人,由于通货膨胀降低了实际利率,使他们的实际债务减轻,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一定利息为报酬持有债权的人,则由于实际利率下降而受到损失。
第四,通货膨胀降低了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金融秩序的负面影响(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一)紧缩的需求政策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
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一般包括以下措施:(1)减少政府支出。
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二是削减转移性支出,(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以下措施:(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4)直接提高利率。
(二)积极的供给政策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
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被称为供给学派,其主要措施有:1.减税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4.精简规章制度(三)从严的收入政策确切地说,收入政策应被称为“工资—价格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上涨进行直接干预来降低通货膨胀。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收入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1.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并要求各部门将工资—物价的增长控制在这一标准之内。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罚物价和工资超过恰当增长度的企业和个人。
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四)其它治理措施为治理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还采取了收入指数化、币制改革等政策措施。
1.收入指数化收入指数化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给收入阶层带来的损失,但不能消除通货膨胀本身。
好处在于:第一,指数化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从而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扭曲。
第二,指数化条款加重了作为净债务人的政府的还本付息负担,从而减少了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好处。
由此可见,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性政策的动机并不强烈。
第三,当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指数化条款会使名义工资相应地下降,从而避免因实际工资上升而造成的失业增加。
2.币制改革它一般是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采取,【单选题】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会使商业银行的()。
A.效益提高B.效益下降C.创造货币能力提高D.创造货币能力下降[答疑编号718080201]『正确答案』D【多选题】为治理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币制改革,是指政府下令()。
A.冻结存款B.废除旧币C.发行新币D.提高利率E.变更钞票面值[答疑编号718080202]『正确答案』BCE三、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货膨胀。
下面对这几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介绍。
(一)1978--1983年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伴随关系并不很明显。
计划价格体制下的严重的隐蔽型通货膨胀问题。
(二)1983--1986年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一轮循环。
(三)1986--1990年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二轮循环。
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
(四)1993--1996年“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
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24%),14.8%。
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五)2007--2008年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考试内容:一、通货紧缩的涵义与标志(一)通货紧缩的涵义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表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在增加,货币在不断地升值。
由于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同,通货紧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的增幅,致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广义的通货紧缩包括货币因素外,还包括许多非货币因素,如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