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鞘膜积液)中西医诊疗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02d141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0.png)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狐疝
![狐疝](https://img.taocdn.com/s3/m/ea9087d20c22590102029da4.png)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命名:中医病名:狐疝西医病名:腹股沟斜疝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腹股沟斜疝并发交通性鞘膜积液
![腹股沟斜疝并发交通性鞘膜积液](https://img.taocdn.com/s3/m/236ea38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c.png)
腹股沟斜疝并发交通性鞘膜积液【一般资料】男性,3岁,学龄前儿童【主诉】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1年。
【现病史】患者家属诉1年前剧烈哭闹时右侧腹股沟区出现一肿物,约鸽蛋大小,无痛,用手还纳消失。
后肿物每于咳嗽、用力排便,增加腹压时出现,平卧位消失,用手可还纳入腹,患者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应用“疝带”压迫,后肿物进行性增大至鸡蛋蛋大小,下降至阴囊,无便秘、腹胀,无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为求诊治而来我院,门诊以“右侧腹股沟斜疝”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手术史,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
【查体】T:36.6℃,P:88次/分,R:20次/分,BP:80/48/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苍白、黄染,皮肤弹性正常,未见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外形正常。
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2.5mm,眼球运动正常,光反射灵敏。
耳廓外形正常,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侧听力粗测正常。
鼻无畸形,鼻腔粘膜无充血、水肿,鼻中膈无偏曲,鼻翼无扇动,各副鼻窦无压痛。
口唇红润,颊粘膜无溃疡、白斑,伸舌居中。
咽后壁无红肿,悬雍垂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喉发音清晰。
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及杂音。
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
胸壁无静脉曲张,未及皮下气肿。
胸式呼吸,呼吸运动双侧对称,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
语颤无异常,无捻发感及胸膜摩擦感。
两肺叩诊清音。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5cm。
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心浊音界无扩大。
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无脉搏短拙,无奇脉及大动脉枪击音。
无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
腹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双肾区无叩击痛,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6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28449a56c175f0e7cd137bb.png)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腹股沟疝诊疗规范(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
(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https://img.taocdn.com/s3/m/5e33908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6.png)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
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
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
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
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f028d7a8956bec0975e39a.png)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一、概述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分,称为疝。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
中医病名:疝气;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症状: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腹股沟区可扪及包块,偶尔有些胀痛,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呈梨状或半球形。
次要症状:用手按住包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病人平卧时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即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中医辨证分型】1.肝气郁滞证症状:站立或咳嗽后小腹或阴囊肿胀,结滞不舒,或有隐痛,胁肋胀满,多因忿怒忧郁而发,舌淡红,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忧思忿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经郁结,而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筋脉不利,气窜于少腹或结于阴部而发病。
苔薄,脉弦均为肝气不舒之征。
2.寒湿内盛证症状:肿物突出少腹或阴囊,牵引作痛,阴囊肿硬而冷,得暖则舒,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盖寒主收引,凝滞经络而不行;或内有水湿,外受寒邪,寒湿相搏,筋脉挛急而发病。
苔白,脉弦紧,均为阴寒内盛之象。
3.气虚下陷证症状:站立、劳动或咳嗽时肿物易于突出小腹或阴囊,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动则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疝气的最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类:(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和部分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感染者。
疝气临床诊疗指南
![疝气临床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205086058fafab069dc022c.png)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1)易复性疝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难复性疝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
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疝气的用药及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用药及中西医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3e3f3de76a20029bd642d6a.png)
疝气的成药就是橘核丸,处方如下:济生橘核丸橘核 60g肉桂15g川楝子(炒)60g桃仁 60g厚朴(制)15g海藻60g昆布120g关木通15g延胡索15g枳实(炒) 15g木香15g茴香橘核丸拼音名:Huixiang Juhe Wan英文名: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15【处方】小茴香(盐炒) 40g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 40g荔枝核 80g补骨脂(盐炒) 20g肉桂16g 川楝子 80g延胡索(醋制) 40g莪术(醋制) 20g木香20g 香附(醋制) 40g青皮(醋炒) 40g昆布 40g槟榔40g 乳香(制) 20g桃仁 16g穿山甲(制) 20g外治自疗法(1)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有提升中气之功效。
(2)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
[儿科](疝气)(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男性科](疝气)(小肠气)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中药治疗疝气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
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
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
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
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
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https://img.taocdn.com/s3/m/6b03b2bfcaaedd3382c4d366.png)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daddcd4680203d8ce2f24a2.png)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 个月内的小儿疝不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
鞘膜积液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鞘膜积液诊疗规范(手术科室)](https://img.taocdn.com/s3/m/f26f185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3.png)
鞘膜积液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定义】
鞘膜腔内液体积留过多,即形成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分为四个类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鞘膜积液。
其中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
【诊断依据】
1.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可有阴囊钝痛和精索牵扯感。
2.肿块有囊性感,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们不清。
透光试验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与睾丸有明显分界。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时阴囊有梨形肿物,睾丸亦扪不清。
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卧位积液囊可缩小或消失。
3.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特别对疑为睾丸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有重要意义。
4.本病需与腹股沟斜疝和睾丸肿瘤鉴别。
前者阴囊有时可见肠型或听到肠鸣音,阴囊内容物在卧位时可回纳,透光试验阴性。
后者为实质性肿块,有沉重感,透光试验亦为阴性。
【治疗方法】
1.婴儿鞘膜积液和成人较小的鞘膜积液无症状者,可不需治疗。
2.较大的鞘膜积液伴有明显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如鞘膜翻转术、膜积液囊切除术、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
3.注射硬化剂疗法,但易复发及合并感染。
对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应针对病因治疗。
若为损伤性积血,应使用止血药和抗生素,积血较多时应手术取出血块;如为丝虫病引起,须口服海群生并行鞘膜翻转术;如为睾丸肿瘤引起,则应针对睾丸肿瘤治疗。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阴囊肿块消失。
好转:症状减轻,阴囊肿块变小。
无效:症状或阴囊肿块与治疗前无改变,甚至加重。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8150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e.png)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疝气病是指腹壁薄弱或孔道扩大,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突出到腹壁或腹膜囊内,形成可触及或可见的肿块的一种疾病。
传统的疝气病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但是中医药作为中西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疝气病的诊疗上也有其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疝气病的主要原则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中医治疗疝气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药物治疗: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常用的药物有桑螵蛸、崩中丸等,可以口服或外用于腹腔按摩,有益于疝气病的治疗和康复。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疗法之一,对于疝气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刺和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种传统疗法,对于疝气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按摩腹股沟、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4.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疝气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崩中丸、逍遥散等。
通过将中药制成糊状,外敷于疝气部位,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疝气的吸收和消散。
对于疝气病的预防,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减少腹部压力,从而预防疝气的发生。
常用的预防方法有: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腹壁的松弛和脾胃功能的失调是疝气的重要原因。
因此,合理的膳食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预防疝气的发生。
应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腹壁的肌肉张力,预防疝气的发生。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3.腹部保暖:中医认为,寒湿是疝气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保持腹部的温暖对于预防疝气的发生很重要。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455531fe4733687e21aadc.png)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一、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疝气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79666d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5.png)
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
一、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疝气(TCD编码:BWV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K40。
2,K40.9)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ICD-9-CM-3:53.0-53。
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纳差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
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中气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
非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疝气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28ee9de9b6648d7c0c7461d.png)
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
一、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疝气(TCD编码:BWV0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ICD -9-CM-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纳差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
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
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中气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非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b40107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4.png)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第一篇: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腹股沟疝【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
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
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
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ce1fa5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4.png)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一)腹股沟斜疝1.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时可进人阴囊或大阴唇。
2.肿块在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挤压后可还纳入腹腔,如肿块不能完全还纳,应考虑为难复性疝。
3.肿块柔软、有弹性。
腹股沟外环扩大、松弛。
压迫腹股沟内环,可阻止肿块出现。
4.疝嵌顿时,肿块变硬、不能还纳,除局部疼痛外,还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5.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肠管及系膜受压过久,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以导致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二)腹股沟直疝1.老年人、体弱和伴有腹压增高的患者多见。
2.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不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还纳肿块后压迫内环口,肿块可再出现,极少嵌顿。
【治疗原则】1.寻找并治疗发病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1岁以内婴儿除嵌顿疝外,有自愈可能,可以暂不用于术治疗。
3.年老体弱或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疝托压迫腹股沟区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嵌顿。
4.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和绞窄性疝时,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的病例。
(2)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适用于斜疝或直疝。
其中Bassini法应用最多。
(3)疝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疝,尤其是巨大疝、复发疝、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
以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方法较为理想。
(4)嵌顿疝的治疗①年老体弱、伴有各种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嵌顿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6小时)和估计无肠管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还纳,还纳后应观察4~6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表现。
如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剖腹探查。
②除以上情况外,嵌顿疝应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判断有无肠管坏死,如肠管已坏死或局部感染严重时,应只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宜作修补或成形术。
【免费下载】疝气中西诊疗常规
![【免费下载】疝气中西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fb711e4b453610661ed9f4bc.png)
疝气中西诊疗常规一.总则祖国医学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根据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寒疝、气疝、水疝、狐疝等。
二.诊断标准:1.小儿斜疝:1岁以下小儿咳嗽或啼哭时出现有腹腔内容物疝出腹壁,可还纳。
2.可复性疝: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可还纳。
3.难复性疝:与可复性疝相比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4.嵌顿性疝:肿块突出后不能回纳而发生嵌顿,突出的疝块有剧烈疼痛,张力高,并有压痛。
疝内容物为肠管,则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5.绞窄性疝:疝内容物进而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坏死,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并有腹膜炎体症。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三.中医辨证分析引起疝气的原因较多,凡房劳、忿怒、劳倦、客邪皆可致病,常见有以下五种原因:感受风寒;感受寒湿;情志所伤;房事劳倦内伤;湿热蕴结四.治疗常规:(一)中医治疗内治法:1. 肾气亏虚多见于婴幼儿。
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2. 湿热下注多见于成年人。
阴囊肿胀,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大分清饮加减。
3. 肾虚寒湿多见于病程长久者。
阴囊肿胀寒冷,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
方药:加味五苓散加减。
4. 瘀血阻络有睾丸损伤或睾丸有肿瘤病史。
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黯,苔薄,脉细涩。
治法: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法:1. 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肾虚寒湿证者,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https://img.taocdn.com/s3/m/9e3d20c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7.png)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
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
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
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
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睾丸鞘膜积液
中医概念: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引起阴囊或精索部囊形肿物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阴囊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
《外科正宗》云:“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红无热,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宜用针从便处引去水气则安。
”
西医概念: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
分类及定义:肾主水,脾运化水湿,先天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脾阳虚冷,运化乏力,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是产生水疝的基本病因。
中医临床表现:婴儿先天不足,或肾子下降后通道闭合不良、先天异常,水液易于下趋集注睾丸而成先天性水疝。
成年人,脾肾亏虚,复感寒湿之邪,以致寒湿郁结,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酒湿内伤,脾肾受损,湿热内生,下注阴器,留恋而成;或睾丸外伤,血瘀阻塞肾络水道,也可导致继发性水疝。
西医临床表现并发症: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可并发疝崁顿,肠管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1.中医诊断: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由原发病引起,平卧位肿块不消失,B超可协助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
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
桂心、木香
(三)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检查:ECG;胸透;血常规,血型;尿液分析;血凝常规;乙肝系列;肝肾功电解质。
2.手术:
(1)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
(3)手术方式:a.1-12岁:疝囊高位结扎术。
b.>12岁: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口材料)
(4)术后:卧床4-5天,3天换药,7天拆线3.药物:(1)术前:阿托品,鲁米那钠( 2)术后:抗生素(3-5天),止血药(3天)。
三、护理常规
1、按普通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术前护理
(1).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2).戒烟;注意保暖,多卧床休息;多饮水、多吃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嵌顿疝及绞窄疝:此类患者多需紧急手术,应予禁食、术前准备;
3、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生命体征: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切口:切口沙袋压迫,观察切口外层敷料;
(2).活动:一般术后3—5天可考虑离床活动。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患者可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3).防止腹内压升高:注意保暖,防止咳嗽;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将阴囊托起,并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4、健康教育
(1).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2).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3).若疝复发,及早诊治。
四、疗效评定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