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风疹怎么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出风疹怎么治疗
一、一般疗法:
风疹患儿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或半流
质食物;高热、头痛、咳嗽和结膜炎的患者可以对症治疗。

2、并发症治疗:
婴儿风疹有脑炎、高热、嗜睡、昏迷、惊厥等症状,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原则治疗;
有严重出血倾向的婴儿可以在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新鲜全血进行治疗。

3、先天性风疹:
从小就应该有良好的照顾和教养。

医务人员应与患病儿童的父母、托儿所和学校教师
密切合作,共同观察患病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测量其听力,矫正畸形,必要时进行手术。

4、药物治疗:
除了对症治疗,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似乎有助于缓解疾病。

但是父母应该注意:婴儿应
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5、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可酌情服用解热、咳嗽和镇痛剂。

对于喉痛,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对于皮
肤瘙痒,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油。

对于结膜炎,使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磺胺醋酸盐
滴眼液几天。

1:隔离检疫
风疹患儿应在出疹后5天内隔离,但该病症状较轻,有许多隐性感染,因此容易被忽视,不容易实现完全隔离。

一般接触者可能不需要隔离,但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早期的
妇女,应尽量避免在风疹流行期间接触风疹患者。

2:自动免疫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风疹减毒活疫苗,重点免疫对象包括婚前育龄妇女和儿童风疹疫苗。

为了降低风疹的感染率,父母应及时带孩子接种预防性疫苗。

3:中药治疗
风疹病毒较严重的儿童将根据医生的处方用中药治疗,但具体情况应听取医生的建议,并找到一种准备好的治疗方法。

推荐药丸:
皮肤病血毒丸:清血解毒,消肿止痒。

用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雀斑、痤疮、因
经络失调、湿热、血干而引起的面部、鼻子红肿。

4:日常护理
1.儿童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以免感冒后感觉到新的病原体,加重病情;发烧
时多喝水;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不要吃油炸和油腻的东西。

2、注意帮宝宝剪短指甲,防止播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如果婴儿有轻微的风疹症状,日常护理可以缓解病情,食物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因此,许多父母会使用食物疗法来治疗风疹患儿。

食谱推荐:
1.粳米30g,加水煮粥,煮粥时加入芫荽汁,拌匀,煮至熟。

服用2~3次,持续两天。

2、胡萝卜60克、荸荠60克。

切薄片,炒熟,加调味品分次服食,连服3天。

3.蒲公英30克,加水煮半小时,去残渣取汁,加入绿豆30克,煮至豆烂,加适量糖,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4、鲫鱼250克、豆腐250克,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煮烂成羹,加调味品分2~3次服食,每天一剂,可连服3天。

5.250克菱角,加水煎汤,加入适量糖,经常饮用,每天一剂,连续3天。

6、青皮甘蔗1000克,去皮后榨取汁,每日饮小半茶杯,每天两次,连服3~4天。

7.去掉梨核,加入两勺蜂蜜,在水中炖,吃梨肉,喝梨汤,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孩子得风疹后,不必用抗生素,可服用板蓝根、双黄连等中成药。

一般不必住院,可
在家治疗。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要让孩子抓搔,可避免继发皮肤感染。

如病情轻,食欲
多正常,饮食无须限制。

发热高时应多喂水。

即使孩子情况良好,也不该让孩子上
去学校或幼儿园,因为它会感染其他孩子。

一般来说,皮疹5天后没有传染性,隔离
可以解除。

一次风疹过后,你很少会再感染一次。

目前,有单独的风疹疫苗或用于预防其
他疾病的混合制剂正在试验中。

1患风疹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更不需要住院,在家疗养即可。

护理风疹病儿也
比较简单,病孩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在此期间,不能去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尽量少
去公共场所。

2.卧室应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注意口腔卫生。

早晚勤刷牙,保持患儿皮肤粘膜清洁。

如果天气炎热,你可以用温水或洗澡来防止瘙痒和抓挠皮肤引起的感染。

但是在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抵抗力很弱,所以我们应该防止感冒。

3加强饮食营养,要多给孩子喝开水,多食蔬菜,尽量吃些豆浆、大米粥、鸡蛋羹、牛奶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有高热、头痛者,给予解热镇痛剂;亦可适当用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中医认为风疹属于“风热邪气自口鼻进入,与气血搏斗,邪毒外泄,散在皮肤上”。

它应该用来祛风,清热解毒。

服用板蓝根、银翘解毒颗粒、菊花茶和金莲花茶可达到治疗效果。

儿童不需要服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西药。

同时,注意给孩子多喝水,经常测试桌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注意保暖避风避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