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解危措施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具有诱发冲击地压危险的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其诱发危险的区域各不相同,本文结合工作面的不同危险区域范围,根据具体的条件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
关键词: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解危措施
本文结合南屯煤矿93上08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潜在危险区,根据具体的条件作出了相应的解危方案,成功避免了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1概述
根据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多因素评价,对93上08工作面危险区域位置、危险程度进行叠加。
通过叠加,将这些危险区域划分为两类:中度危险区域4个,分别为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和断层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域1个,即单工作面见方阶段危险区,危险区的具体划分如图1.1所示。
双工作面见方危险
断层危险区
93上08作面
单工作面见方危险区
老顶初次来压危险区
图1.193上08工作面危险区域划分
按照开采顺序,上述的5个危险区依次为:第一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主要包括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距切眼30-60m,影响范围30-60m;第二危险区属于高度危险区:主要包括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距切眼120-170m,影响范围为30-100m;第三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双主要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距切眼250-310m,影响范围60-120m;第四、五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主要包括断层与上、下顺槽交接50m范围。
2危险区域的解危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为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
特别是在划定的危险区域范围内根据具体的条件做出相应的解危方案。
在对工作面进行回采前,根据容易诱发工作面冲击地压的1个高度危险阶段(工作面见方危险区),采取断顶卸压措施和打大直径卸压深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转移冲击地压危险因素,避免发生冲击地压。
2.1工作面高度危险阶段(见方危险区)解危措施
通过采用深孔断顶技术,以及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工作面见方阶段危险区域进行提前卸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面见方阶段出现的矿震诱发冲击地压型矿山动力事故,从而做到“有震无灾”。
距离切眼90-100m位置的上下顺槽内,在顶部向工作面煤体方向60m内各均匀布置7个爆破孔,垂直孔深30m,如图2.1所示,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实现断顶卸压。
需要特别注意,深孔爆破能量大,震动大,爆破前,放炮地点进行加强支护,放炮后,需要对支护再次进行检查和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震动削弱支护的强度。
①借助ZLJ-650型钻机、Φ75mm钻头,在施工垂直深度30m的深部进行卸压钻孔。
②炸药通常情况下,选择矿用水胶炸药(每个药卷长度400mm,重300g)。
每孔装药数量控制在50卷、15Kg,孔内装药长度控制在10m,在孔内均匀布置18个并联的雷管,孔外串联连线,正向装药。
每孔炸药由18发毫秒延时电雷管引爆,未装药段用速凝水泥封堵不少于10m。
③将药卷装入φ50mm塑料管内部上端,规格φ50×11000mm,18个毫秒延时电雷管,正向定炮,雷管间距1200mm。
管子送入炮眼内后,用速凝水泥封堵不少于10m。
④爆破方式采用群孔爆破,一次起爆三至五个钻孔。
煤岩体
切眼
90-100m
93上06工作面
图2.1断顶位置图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解危措施浅析金思德孙宗凯安俭俭(兖州煤业公司南屯煤矿)
技术方案。
根据天井总高度为5.9m,人工分三次扩刷完毕,第一次扩刷天井上部高度1.9m,第二次扩刷天井中部高度2.0m,第三次扩刷天井底部高度2.0m。
(见图一)参考文献:
[1]《采矿手册》编辑委员会编.采矿手册第2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85.
[2]《黄金矿山实用手册》编写组编.黄金矿山实用手册[M].第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12:120.
[3]《采矿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采矿设计手册.矿床开采卷上[M].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2.
[4]王成,胡国宏,刘志祥,等.三山岛金矿海底开采采矿方法优化选择[J].黄金科学技术,2009,17(1):46-52.
[5]修国林,何顺斌,于常先,等.三山岛金矿海底开采关键技术及最优开采方案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2010,18(1):9-13.
作者简介:
赵明宣(1980-),男,山东临沂人,采矿助理工程师,专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矿山采矿技术。
于常先(1976-),男,山东海阳人,采矿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矿山采矿技术。
(上接第239页)
240 . All Rights Reserved.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强。
我国虽然是自然资源丰厚的国家,可是在企业发展大需求的前提下,也表现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煤矿的需求量上。
大型企业如钢铁企业,炼钢时需要足够的温度才能进行融化,因此对煤矿的需求量大;很多大型发电站,也得采用煤矿进行发电,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电能;人们的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我们的要求就必然需要得到满足。
煤矿企业仍采用传统的采煤工艺,将很难提高煤矿产量以满足社会要求。
煤矿企业要提高产量,就得采用机械化手段提高工作速度与效率。
只有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在社会上持续稳定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与机械化的时代,很多的煤矿企业都对自己的采煤工艺进行了设备与技术改良,都采用了先进的开采技术——
—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进行采煤,使煤矿企业得到高产量高效率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高产量高效率
煤矿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需求量也很大。
煤矿企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很多的工业企业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煤矿的开采工作中,煤矿企业需要做到高产量高效率,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让企业在社会竞争中持续稳定的发展。
企业要做到高产高效,就得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只有通过先进的开采技术,企业的产量才能得到提高,降低开采成本,为企业带去经济效益,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合机械化的开采技术,也是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我们的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进行探讨分析,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与接受综合机械化的开采技术,使大家共同进步。
1综合机械化煤矿开采的设备
煤矿企业进行综合机械化开采时,首先必须采用机械化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生产,保证综合机械化开采的推进。
首先是采煤机。
在煤矿的开采工程中,采煤机主要是对我们的采煤工作面进行煤矿的割煤与落煤。
采煤机有滚筒式采煤机和刨煤机。
由于矿区自身的特点,我国一般采用双滚筒式采煤机。
滚筒采煤机调节高度的范围大,最高可达5米,最低可薄到0.8米,对于一般的中厚煤层能够进行一次性采集完全;它能够自己打开工作面的两端切口,机械功率高、强度大,能对不同硬度的煤层进行开采,提高开采效率,增加开采量。
其次是可伸缩式输送机和转载机。
转载机在开采过程中起一个转载的功能,它的一端与我们的煤矿开采工作面的输送机连接,一端又连接在我们的可伸缩式输送机的机尾上,保证整个开采工作的
煤矿综合机械化的采煤工艺研究探讨石科峰(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股份六矿)
下顺
80m
3m17m
大直径卸压孔
80m
上顺3m
图2.2深孔大直径钻孔布置图
在距离切眼80-200m范围内,采用间距3m、孔深大于17m、直径110mm的大直径钻孔卸压(见图2.2)。
2.2中度危险区预处理
回采前通过提前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和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进行预卸压,深孔大直径钻孔的具体参数与见方阶段大直径钻孔参数基本一样,但是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改为5m。
当工作面回采到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和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内监测到会发生冲击地压时,利用深孔爆破卸压对危险区进行强制卸压,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深孔爆破的参数与见方阶段相一致。
当工作面经过断层附近危险区时,需要加强对此危险区域冲击地压的实时预测预报,并加强此危险区域的巷道支护强度。
如果在此区域监测出存在冲击危险性,可以通过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危险区进行卸压,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为5m。
3主要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对容易诱发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潜在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解危处理。
工作面见方阶段为高度危险区,建议采用断顶预卸压措施释放顶板压力,防止发生工作面见方阶段的矿震诱发型冲击地压事故,从而做到“有震无灾”。
在距离切眼80-200m范围内,采用间距3m、孔深大于17m、直径110mm的大直径钻孔卸压。
中度危险区卸压:回采前通过提前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中度危险区(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和断层危险区)进行预卸压,深孔大直径钻孔的具体参数与见方阶段大直径钻孔参数基本一样,但是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改为5m。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用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检测冲击地压危险情况。
检测时以钻屑法检测为主,以电磁辐射检测为辅。
有条件时应该安装“冲击地压在线监测预报系统”,安装该系统后,可以大大减小监测的工作量,提高监测预报准确性,同时可以保障监测人员的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内打钻卸压。
参考文献:
[1]窦林名,何学秋.冲击地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窦林名,赵从国,杨思光,吴兴荣.煤矿开采冲击矿压灾害防治[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齐立.对断层周边冲击地压的危险性的探讨及数值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
作者简介:
金思德(1973-),男,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现在兖州煤业公司南屯煤矿防冲办工作。
(上接第240页)
24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