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实录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教学实录5
[教学创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品味精美语段,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就是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么,请大家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吧!
生1:我找到了描写春雨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生2:我找到了描写春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
生3:我找到了描写春花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生4:我找到了描写春风的诗句:“沾花欲湿杏花语,吹面不寒杨柳风。
”
生5:我找到了描写春草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查找了资料,这种学习热情值得表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诗人来赞美春天呢?
生1:因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生2: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3:因为春天孕育着收获。
生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师:是的,正如大家所说,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充满希望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春》。
(板书:《春》)
二、欣赏、体会感情
师: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
(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生1:听到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春天里一样。
生2: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春天的图画。
生3:我仿佛听到了鸟在叫,闻到了花的香。
生4:作者笔下的春天简直太美了。
……
师:其他同学也有这种感受吗?
生(齐答):有!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亲自欣赏这幅瑰丽的春之画卷呢?
生(齐答):想!
师:好的。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
师:他们读的很好,大家评的更好!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的相当准确了。
那么,朱自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写下《春》这篇文章的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认为,朱自清先生怀着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的。
生2:我们小组认为,除了热爱,还有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大家同意他们两个小组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
(板书:热爱、赞美)
三、品位语言
师:那么,文章的哪一句话体现了这种热爱与赞美之情呢?请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圈点勾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们小组认为,“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一句,体现了喜爱之情。
我们也有同感,春天的小草那么招人喜爱,谁见了都会象作者一样在草上打几个滚,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生2:“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一句,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春花颜色的鲜艳。
生3:开头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最能体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作者连用了两个“盼望着”。
生4:“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对小草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抒心情,但那种喜爱之情已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生5:“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的感情。
生6:“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作者如果不喜欢春天,就会觉得鸟的叫声很吵,很烦。
正因为喜欢,一切都才那么美好。
生7:文章的第7自然段由景及人,写出人们喜迎春天的景象。
生8:“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切”都“欣欣然”,一切都在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
生9:结尾的三段话最能体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师:就着这个话题(生9的回答)我们再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生1:(学生分组讨论,作答)作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是表现春天艳丽的容颜美,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是表现春天健壮的身姿美。
生2:排比句式的运用,赞美之情越来越强烈。
师:是的,朱自清先生正是怀着对春天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把本是抽象的“春天”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文章才充满诗情画意。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让大家在文中找出一句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大家却找出这么多,为什么?
生1:因为作者的感情都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生2:因为充满热爱与赞美,所以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美的。
生3:因为作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
师:也就是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表达对春天深沉的热爱,赞美之情。
作者不是通过直叙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美丽的景色。
四、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
大家的表现太让老师钦佩了。
你们都很有才气,又非常富有合作精神。
希望你们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发现美,用双手创造美,并象朱自清先生一样,做一个美的使者,好吗?
[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于阅读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堂课正是在实践以上课标的内容上做的一点尝试。
整堂课体现着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
从导入开始就鼓励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吟诵咏春诗句,深化了课文阅读,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无穷的魅力。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实践证明,这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贴切,也决不给予完全否定的判定,这样,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在学生们不断发现的思维火花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