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
失落的文明-馬雅文化之淺論
作者:
賴紀維。

私立明道中學。

高一四班
壹●前言
我選擇這個主題當小論文題目,是因為我對於這些神秘而古老的文明很感興趣加上我對馬雅文化的了解並不是說非常多,幾乎可說是只聞其名而已。

因此,我想藉由這次作小論文的機會來認識馬雅文化,認識他的偉大之處。

而我搜集資料的方法,我決定好好的利用圖書館為數眾多的館藏,再加上網路無遠弗屆、豐富的資源。

最後我再加以閱讀、整合,已完成這篇小論文。

在做這篇小論文時,我覺得我會面臨到一些困難,例如:我作小論文的時間洽逢春節期間,因此大部分的圖書館都閉館休息,這也使我在找尋資料上又多了些限制,幸好我再春節前已借到一本相關書籍,雖然書的數量並沒有說很多,但我想在配合網路的資源,我一定可以順利的完成小論文的。

最後,我希望我的小論文能全面性的介紹馬雅文化,但卻不會含糊不清的一筆帶過,而是能完整、詳細的介紹馬雅文化、和其特色,讓我和大家能更了解馬雅文明。

貳●正文
一、馬雅文明之概覽
1、馬雅文明之發現
來自西班牙的蘭達修士於一五六六年,見到叢林中如高塔般威風凜凜的神殿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連數月之後,他作了如下的筆記:「都是用雕鑿得十分精細的石塊砌成的,儘管當地沒有任何金屬器具可用。

」而這些馬雅文明重新為歐美所認識,是於邁入十九世紀後。

一八二二年英國人陸績著手研究馬雅文化,並推論說,馬雅文明是由舊約聖經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後裔所建造的。

在瓜地馬拉東部有一大片廣大的熱帶叢林。

一八四九年,有兩名白人來到此地,一個是美國人約翰.史蒂芬生,另一個則是英國畫家佛萊迪力克.嘉烏德。

但在兩位白人探險家前來此地之前,馬雅的超古代文明遺跡早已封閉了。

當時中美洲正發生巨大叛亂,所以兩人一開始探險就被捕,數日後兩人才被釋放繼續探險。

二人雇了當地的嚮導,經過幾天後終於發現一高約三十公尺的石壁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渡河之後兩人看到了比想像中更為壯麗的遺跡。

巨大的雕刻、石柱、祭壇,表面都刻有人物、動物及象形文字。

另外,還有一巨大金字塔型的建築物聳立於林木之間。

其次在東側也有一高大的神殿,刻著二千五百個「神聖文字」
及各種奇異又美麗的雕刻。

史蒂芬生二人的探險工作持續了數年,新的遺跡不斷被發現,而此文明遺跡之謎,也變得愈來愈難解了。

【註1】
2、馬雅文明簡說
馬雅文化(Maya Civiliz-ation)是中美洲印地安鮮明在與亞、非、歐古代文明相互隔絕的條件下,獨自創造出偉大文明,它是哥倫布抵達之前新大陸人類成就的最傑出代表。

它在科學(天文學、曆法、工程學、數學)、農業(玉米、可可、蕃茄、菸草的種植)、文化(象形文字、編年始、神話)、藝術(雕塑、繪畫、編織)等許多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譖制可以說,西半球這片廣大疆域的另兩大文明-阿茲特克(Aztec)文明和印加(Inca)文明,都不足以與馬雅文明媲美。

單舉文字這一項,馬雅人在公元前後就已經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成熟與精緻,僅在一座金字塔的台階上就刻有2,500餘個大字;而印加文明此時還滯留在結繩記事的原始階段,阿茲特克人則跟在瑪雅人後面亦步亦趨拙劣的模仿。

如果說,衡量野蠻與文明的最佳尺度就是看一個民族是否擁有一套完整的文字符號體系,那麼,這一文化學理論將清楚的証明馬雅人所達到的智慧程度。

【註2】
3、馬雅文明的疆域
馬雅文明區地處中美洲(Mesoamerica),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北部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西北向與東南向分別通過墨西哥和中美諸國的兩條狹窄的陸地與北美洲和南美洲連接。

用現代政治國家疆域來劃分馬雅文化地區,那麼,馬雅地區包括墨西哥(Mexico)南部及尤卡坦半島上的幾個洲、半島東南方的伯利茲(Belize)、居於瑪雅腹地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馬拉(Guatemala)、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宏都拉斯(Honduras)和薩爾瓦多(El Salvador)。

這一地區總面積約為320,000平方公里,相當於統一以後的德國,或者英國加上愛爾蘭,或者中國的安徽、江蘇和浙江三省總和。

但是,這個一般的瑪雅疆域說法,也會稍有擴大。

據埃菲通訊社從尼加拉瓜手都馬那瓜報導(1992年9月23日),在尼加拉瓜(Nicaragua)中北部地區,發現了6座隱藏在鬱鬱葱葱叢林覆蓋的小山裡的馬雅金字塔。

這個金字塔群排列成字母"L"形,其中最大的金字塔長53米,寬32米,高4.5米。

如果這個金字塔群確實屬於古老的馬雅文化,那麼尼加拉瓜的歷史也要被改寫,它也進入了馬雅世界了。

從發現金字塔的聖拉斐爾地區(馬那瓜東北250公里處)到以往認定的馬雅文化東界-宏都拉斯的科潘(Copan)遺址,有大約400多公里。

這就史馬雅文明區擴大了許多。

【註3】
(圖1馬雅地區及主要遺址分布圖)【註4】
4、馬雅文明分期
(表1馬雅文明分期及大事年表)【註5】分期階段年代(公元) 大事
史前期(Prehistoric)距今25,000

漁獵為主,出現原始農業,形成聚
落,居住在洞穴和茅屋,留下洞穴
繪畫和陽具崇拜石柱等遺跡。

奧爾梅克文明(Olmek)
距今4,000年
中美洲偉大的古文明,已有石建
築、雕塑、象形文字,馬雅地區也
留下了遺跡。

早期前1500-前
800年
奧爾梅克文明達到頂峰並衰亡,馬
雅地區繼承並發展出自己的文明。

中期前800-前300

沿海與內地商路形成,促進整個地
區的文化一體化。

前古典期
(Preclassic)晚期前300-公元
250年農業發達,人口繁庶,階級分明,為從事精細的精神勞動提供了條件;金字塔、天文學、文字、藝術品等均有進展。

前期250-600年中墨西哥人侵入馬雅地區,民族融合產生新的活力;城市興起,如蒂卡爾、帕愣克、科潘、卡拉克穆爾,大型建築紛紛出現,廣泛運用君主功德紀年碑。

古典期(Classic)
後期600-900年馬雅文明的黃金歲月:城邦林立,建樹眾多,數學、曆法、藝術、文字、建築均達顛峰;公元900年前後,馬雅文明
核心地區短期內全面式微,前述地區皆成廢墟,原因不詳
前期900-1200年北部尤卡坦半島,文明繼興,奇岑伊扎、馬雅潘、烏希馬爾等城市發展起來,由於環境變化和好戰的中墨西哥部族帶來新的文化因素,馬雅文明有所退化,列如紀年碑消逝了。

後古典期(Postclassic)
後期1200-1521年半島上主要城邦相互征戰不休,人祭愈演愈烈;到了最後階段,公共建築已經停建,文化藝術水準大大降低馬雅文明已自行消亡。

殖民地時期(Colonial)1521-1821年
西班牙殖民者用二、三十年逐個征
服了各部族,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天
主教控制,對馬雅文化進行了野蠻
摧殘,導致古代馬雅知識失傳。

近現代(Modern)1821年-
本地區先後擺脫殖民地,建立近代
國家,歐印混血後裔構成主流社
會,偏遠地區的馬雅人後裔能堅持
自己的語言和習俗;1839年以後,
馬雅考古逐漸興起,馬雅文明在世
界古文明中確立了重要地位。

5、歷史上最愚蠢的暴行
當多釆多姿的馬雅文化一一呈現面前學者們都不禁為之茫然。

本世紀初開始,學者們深入尤卡坦半島進行調查,相繼地發現了馬雅遺跡,但令他們感到苦惱的卻是馬雅奇怪的文字。

古代馬雅人的性格似乎很規律,建築物中必有神殿、國王以
及寫有建造年代和施行王(國王)名字的碑文,這些奇怪的碑文是在強格洛附近找到的。

可惜並沒有找到解讀的方法。

因為根據狄埃可.蘭達所著之「歷史上最愚蠢的暴行。

」得知,西班牙教士來到馬雅首都時,將神殿內巨大圖書館所保存的貴重古文書全燒毀。

是個不屬於基督教的邪教,以信奉太陽、月亮和美洲豹為神的一種宗教。

狂熱的傳教士將珍貴的古文書全化成灰。

因此對於謎樣的馬雅文化必須另找資料。

就像尋找埃及的象形文字那樣地努力。

因為馬雅文化並沒有其他可相比較的文字,所以蘭達更是格外地惋惜那些燒毀的古文書。

但是奇蹟似的,竟然還有些古文書並未被燒毀,而被保存在德勒斯登、馬德里和巴黎的圖書館中。

這些書大概寫於十三至十五世紀,但每一本都不完全。

假若能解讀這些馬雅文字的古文書,便能了解碑文的意思。

雖然許多語言學行都被這些古文明吸引來了,但沒有一人能有懂這些古書。

無法斷定瑪雅文字到底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或是音節文字。

研究碑文五十年的德籍博士彼.錫拉斯絕望地說:「要想了解馬雅碑文,是不可能的事。

」【註6】
二、馬雅文明的業績
1、馬雅的象形文字
馬雅象形文字都是"神職人員"專門主持刻寫的,其高深莫測非普通馬雅人所能了解的,更不要說外部觀察者了。

今天已知的馬雅象形文字有850餘個,只有三分之ㄧ仰仗當年西班牙隨軍主教蘭達(Landa)的傳記而被了解,其餘三分之二數百年來都未能真正“起死回生"。

現存的馬雅象形文字是被刻在石碑或廟宇、幕室的牆壁上,雕在玉器和貝殼上,也用類似中國式毛髮筆描繪在陶器、榕樹內皮和鞣製過的鹿皮上。

這些字的總量相當多,單在科潘遺址一座金字塔的台階上,就超過2,500個。

這就是是巨形銘刻的傑作之ㄧ"象形文字梯道",古怪而精美的象形文字不滿8米寬、共90級的石頭台階。

金字塔壇廟與象形文字的結合,清楚的表明其宗教的性質。

4部存世的馬雅經卷上的象形文字,其用途也無疑是以宗教為主。

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種象形文字似乎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我們只能看到它從頭到尾一程不變的成熟完美,而不像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字有一個逐漸由簡到繁的發生發展的軌跡。

【註7】
2、馬雅金字塔
實際上,馬雅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並不完全一樣。

埃及金字塔幾乎全是方基尖頂的方錐形,而馬雅金字塔的每個側面不是三角形而是梯形,它的下部為階梯,上部是平台,平台上通常還建有廟宇。

馬雅金字塔的主要功能是讓祭司登頂進行各種儀式活動,這與埃及金字塔式不同的;另一項重要功能是供祭司們觀察天象,這也是馬雅特有的。

馬雅人觀星的精準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高聳的金字塔,在沒有望遠鏡之類現代設備的情況下,要達到準確的觀察就必須能站在一個相當高的位置,從而能越過廣大的樹林將視線投射到遙遠的地平線上。

馬雅金字塔的數量驚人,據說僅在墨西哥境內就有10萬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

就目前已知的遺址分析研究,大致分為4種類型:
A、平頂金字塔
上建廟宇,從四面的任何一面看都是階梯加神廟。

這種類型最為常見,可稱做馬雅金字塔的基本型態。

B、尖頂金字塔
僅一見於蒂卡爾城,其頂上的美洲虎神廟很小,只能看成是塔尖。

C、璧龕式金字塔
發現於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塔基成方形邊長118英尺,高80英尺,共分7層,塔身雕鑿了365個方形璧龕,恰好每個代表一天。

D、陵墓形金字塔
這是20世紀40年代才了解的類型,考古學家在帕愣克城(Palenque)的這一意外收穫,打破了以往對馬雅金字塔的固定認識,人們第一次知道古代馬雅首領巴爾卡的屍體停放在一座金字塔身處一間寬敞的拱型密室中。

【註8】
3、馬雅石料建築採集製造方法
馬雅宏偉的建築看似鬼斧神工,但確實是人力所為,而不是什麼自然或超自然力的點化.。

在馬雅遺跡中已經發現了採石現場,甚至還找到切割至一半的石塊。

真正的奧秘在於尤卡坦半島富藏的石灰岩。

原來,天然石灰岩相對來說比較軟,較容易切割,而一旦暴露於地面上之後,它就會逐漸變硬。

另一種當地多產的沙岩,甚至在剛採出不久一段時間內,仍然易於鑿刻。

馬雅的高大建築都是用這些石灰岩和沙岩製造的。

還有一種安山岩,表面細緻,紋理平整,非常適於用玄武岩或閃長岩做的石鑿子在其上鑿刻,所以馬雅人沒有金屬器具也就不是個問題了,大部分石碑就是用這種石料做的。

但是,這種石材沒有開採前後硬度變化的特性。

而且,在切開的表面經常會有一些硬度極高的石結,玄武岩或閃長岩做的鑿子根本無法在其上刻出印痕。

因此。

我們現在還可以在許多石碑上看到這樣的石結或整個小塊鑿崩後留下的凹形。

馬雅工匠們聰明地將瑕疵融入碑文或圖案中,猶如中國印章篆刻和石硯鑿刻的技術手法。

為了說明馬雅奇跡的創造者即是馬雅人民,而不是某方神聖,法國畫家讓˙夏洛特(Jean Charlot)畫了一幅系列組畫,描繪人豎立一塊石碑的全過程。

首先,他們採出石坯。

安山岩的石質較硬,但它的紋理整齊,所以可以根據岩床的自然紋裡進行切割。

由於這個原因,許多馬雅石碑的橫剖面都是梯形,沒有一個頂角是直角。

其次是搬運。

馬雅人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周圍的密林裡有的是各式的硬木,可以把他們製成各種長度和粗細的圓木條,讓巨型石碑藉滾木運至所需的地點。

然後要把石碑立起來。

石碑最終要插入一個與底座相當的凹槽,才能固定住。

而幾噸甚至幾十噸重的石碑的直立,需要藉助滾木、土敦、拉繩。

所幸的是,這些材料在熱帶雨林中非常豐富。

這以後才是搭起腳手架,讓雕刻家像處理壁雕那樣進行工作。

他們的粗雕還要經過進一步的磨光,最後還要上色,用一種與樹脂攪拌在一起的深紅色塗料,偶爾也用藍色。

樹脂對顏色的保護效果很好。

今天在一些凹紋和石碑底部還可以找到這些特殊的色料。

【註9】
4、水利溝渠系統
在馬雅文明的黃金歲月古典期,公元3世紀至公元9世紀,馬雅先民生活的核心地區是在危地馬拉的低地。

在這片低地種植主食玉米,馬雅人要解決排澇的問題。

1980年6月2日,美國衛星探測系統透過茂密的叢林發現了縱橫交錯,規模宏大的溝渠網絡。

這網絡是是馬雅的排水溝渠網,他們平均寬度1至3米,申半米。

溝渠是用石鋤刨挖而成,用於排水,這顯然是馬雅人對付沼澤地的淹澇,開闢旱地的對策。

另外,現存遺址中有一種人稱"高地"的花畦,它就是馬雅人針對大與淹澇而開
闢的。

無論雨水是否過多,他都可以照樣耕種玉米。

過去人們一般認為農業文明都興起於大河流域,由大規模灌溉系統的建設促進了高度組織化的行政管理體系,因此對馬雅文明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低地熱帶叢林,感到奇怪。

其實,低地馬雅人不需引水澆灌,但他們卻需要排水排澇。

大型水利工程對他們來說,同樣不可缺少。

這不正是他們的社會文明的絕好契機麼?【註10】
5、馬雅曆法
A、卓爾金曆(Tzolkin)
它是專明表達祭祀曆法,宗教占卜功能是馬雅祭祀曆的首要目的,他也是馬雅曆法中最基本的部份。

現代學者賦予他一個替代稱謂卓爾金曆(Tzolkin),Kin就是"日",是所有馬雅曆法的循環基本單位。

這種曆法把一年看成是260天的循環週期,這自然無法用天然現象解釋。

無非是兩個亞循環週期20和13的排列結果。

20和13在整個中美洲都具有儀式上的象徵上的重要意義。

祭祀曆的260天不分月,順序用20個專名。

用1至13順序與這20個專名互相循環匹配,完成一次循環正好是260。

(圖2馬雅祭司曆-卓爾金曆每月20天專明的神性符號)【註11】
B、太陽曆
馬雅人用用太陽年相對來說較為次要,叫做哈伯(haab)。

他把365日一年分成18個月,每個月20天,剩下的5天乃是"禁忌日"(第19月)。

雖然太陽年實際上略長於365日,而馬雅人也知閏日,但他們對閏日沒有明確的規定。

這些月份都有各自的名稱,也有各自的守護神。

神靈們對人和事都有影響力。

為了預卜的宗教目的,這種民用太陽曆也必須與卓爾金儀式曆法一起考慮,僅管太陽曆的首要功能可能還是較為符合世俗農業曆法的路線。

(圖3馬雅民用曆法19個月份的專名)【註12】
C、長期累積計日曆法
累積積日法分為9個數量等級,由小到大分別是金(Kin)、烏因納爾(uinal)、吞(tun)、卡吞(katun)、巴克吞(baktun)、匹克吞(pictun)、卡拉伯吞(calabtun)、金契爾吞(kinchiltun)、阿勞吞(alautun)。

除了烏因納爾(相當於月)是18進位以外,其餘都是20進位,即1金代表1天,1烏因納爾為20天,1吞為360天,1卡吞為7,200天,1巴克吞為144,000天…..一般記日期只用到5個等級,例如11,9,4,0,1即表示:11×144,000+9×7,200+4×360+0×20+1=1,650,241天。

馬雅人把公元前3113年看作新的紀年開始,那麼這個1,650,241天就約代表公元15世紀初。

由於有累積計日法,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馬雅歷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發生的年代。

【註13】
6、馬雅天文學
馬雅祭司們全權負責所有的天文觀察任務。

他們登上觀察塔,走進塔頂的廟宇,從觀察室裡向外觀察。

被用來定觀察點的是一個十字形架,從這一點參照遠處的某些固定標記,如兩山間的山凹或某座山的山頂,觀察太陽、月亮及其他星辰的升起和降落位置,從這些位置的週期性變化計算出會合週期,推論中星辰的運動規律,預見到日、月蝕和其他特殊天象。

馬雅天文學的一大特點就是,他們總是想辦法把觀察到的天象變化,用人工可及的手段加以物化、固定化,儘可能地讓觀察研究的得來的知識位日後的實用提供方便,而不滿足於在理論上得出一種抽象關係。

例如:在春分與秋分這兩個與播種、收穫密切相關的日子裡,馬雅人把帶來雨季的羽蛇神所象徵的蛇刻在一些金字塔的南北台階兩端看到一些石刻的蛇頭,在春分與秋分這兩天,當太陽落入地平線前,西斜的陽光將蛇影和三角形光影投射在地上,宛若一條蛇形。

只有這2天裡才能看到這種蛇影,預示羽蛇神的來臨和飛去,也標誌著雨季的開始和結束。

【註14】
7、馬雅數學
馬雅人在數學上偉大的成就之ㄧ,就是將"零"運用到計算中來。

這一作法比歐洲人早8個世紀,因而使向來以學術之先進而自豪的西方人大為震驚。

馬雅人有自己的一套記數符號。

他們以一個圓點代表"1",一橫代表"5"。

第一位到第二位採用20進位制,第二位到第三位採用18進位制。

因此"4"是4個圓點,6是一橫加一個圓點,"9"是一橫加4個圓點。

"10"是兩橫。

如果逢20進至第二位,則第一位上就用一隻貝殼紋樣代表"零"。

藉助數學上的深刻認識,馬雅人在沒有分數的情況下,精確地計算出太陽曆一年的時間。

其精準度比我們現在通用的公曆還要精確。

他們通過對金星軌道的觀察和計算,計算出金星公轉週期為583.92日。

按照他們的辦法推算,1000年僅有1天的誤差。

馬雅人將一年劃分成18個月,每月20天,每年有5個祭日,總和為365天。

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數字進位也是分別採用20進位和18進位。

這就很可能是起始於逐日紀錄天象觀察得實用性需要。

也正是這種實用性需要,推進了馬雅數學的發展,更進一步促進了曆法、農事的發達。

【註15】
三、馬雅民生經濟
1、馬雅農業的特點
馬雅至今仍沿用著3000年以來基本不變的農業模式:種玉米,耕種方式基本也保持了傳統。

雖然如今的鐵製的工具取代了以前的石斧尖棒,但耕種方式和工具仍然不得不烙守祖宗留下的老規矩。

先伐木,後燒林,在播種,然後每年變換玉米地的場址。

在建築、雕刻、文字、曆法等方面都有超凡造詣的馬雅人在農業發展上特別遲鈍嗎?並非如此。

那麼,沒有其他方式或用具適應馬雅人這片土地嗎?第一,此地土層很淺,一般只有幾英寸深,間或出現一些小坑,也過一二英呎深而已,而且實為罕見。

當地天然石灰岩露出地表的情況很多,無論你用什麼農具翻土,都無濟於事。

美國一些農事專家前去實地考察後也不得不承認,馬雅人的方法就是最佳選擇,淬過火的尖頭植種棒(xul)、石斧(bat),還有用來裝玉米種子的草袋(chim)也許就是最合宜的工具。

【註16】
2、馬雅人的商貿物流
馬雅社會出現了專門的商人階層,在宗教觀念上也有向北極星這樣的商人保護神。

商人一部分即是權貴人士,另一些則是普通社會成員。

他們利用奴隸搬運貨物。

在各個重要城市之間,居然還鋪著碎石道路相通,有特製的商路圖。

沿海居民剖木為舟,用這種木船從事貿易,每船可容40人之多。

通常在馬雅城市中心裡還有規模龐大的交易場所,或許還有貨棧,可供商旅住宿往來。

交易舉行有一定的日期。

可以說,馬雅文明的後古典期,商業貿易已成為其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註17】
四、馬雅的政治史跡
1、非帝國型態的馬雅政治版圖
誤加在馬雅文明頭上的最不合適的一頂帽子,大概就是"帝國"這個頭銜。

當初西班牙人想當然的把馬雅世界說成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因為他們來自一個王權國家,把自己的社會組織結構想像成馬雅人也必然具有的。

西班牙人的輕易命名,便在直觀上造成後者的成見。

很長一段時間。

"帝國"一詞以訛傳訛;甚至以9世紀末為界,把馬雅文明分為舊帝國和新帝國兩個時期,這個學說也一直反映在用中文印行關於馬雅文明的介紹文字中。

但最近幾十年來,特別是經過對馬
雅地區大規模考古挖掘以後,國外學術界以拋棄了舊帝國、新帝國的劃分法,代之以較準確的4階段劃分:形成時期(公元前3000至前1000年起,公元3世紀止)→古典時期(公元3至9世紀末)→後古典時期(公元10至16世紀初)→西班牙征服時期。

【註18】
2、政權"群島"以及"飛地"
馬雅文明在文化上和語言上的分布都不是整齊劃一的相鄰地區組合。

和其他中美洲文化一樣,馬雅世界存在於一種複雜的文化地理"馬賽克"之中。

文化認同感、語言親疏度不盡相同的人群像七巧板一樣,一塊一塊的拼接在一起。

所謂"飛地",就是指這些馬賽克佈局中的一些小塊。

他們是由一群群遠離自己文化的中心地帶,處身於其他文化傳統的領地包圍之中而又自成一體的人們組成,猶如國中之國。

這種地理分布上的鑲嵌特點,當然有助於推動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不過,飛地最首要的功能還是經濟上的。

他能保證與其他地區特有的原始資料獲得接觸。

由於這個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共用規則,中美洲普遍存在這種現象。

當然,馬雅文化以這種型態與周圍的文化共融,在政治、軍事上也有其特殊地作用。

馬雅歷史上並未形成過統一的、高度集權的帝國,而始終是以文化的嚴密聚合體和政治的鬆散聯合體面目出現。

最繁榮的幾個階段,也只是幾個發達的城市中心的政治聯盟。

文化在地域上的分散性也許是原因之ㄧ。

不過另一方面,飛地機制馬雅社會的穩定、發展起促進作用。

馬雅貴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同其他統治群體的密切關係,以此來鞏固其統治與權威,保證他們的王權不致旁落、徽號得以傳承;當然,還通過這種密切關係解決聯姻的問題,組成姻親聯盟。

飛地還是國家一些重要政治活動的關鍵。

政治領域可能會經常以群島的形式出現。

由統治中心向外伸出許多連結深入其他政治實體的內部。

飛地由如圍棋中的飛子,他所產生的是遠遠大於這個單子本身。

另外馬雅商人可能還是軍事諜報的主要來源。

【註19】
3、馬雅社會分級
馬雅人沒有像印度那樣的種姓制度,但其人口也大致分為貴族、祭司、平民、奴隸四個群體。

這些群體各自的內聚性較強,馬雅社會未維護這種分層關係,對不同群體成員的血統、職責、俗規做了明確規定。

保障高位者的凌駕,杜絕位卑者的越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