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盘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知识盘点
多音字
音调diào模mú样扇shān动排山倒dǎo海势不可当dāng劈pī敌应yìng声而来调tiáo节模mó糊扇shàn子倒dào水上当dàng 劈pǐ柴应yīng该
好似sì横遭不幸剥落体力不济炸酱
似shì的纵横交错剥豆人才济济爆炸
词语搭配
白色的旋涡有声有色的乐谱威风凛凛的象兵久别重逢的朋友
清脆的、悲伤的声音千方百计地贮存排山倒海般地扑来优哉游哉地闲逛
焦躁不安地吼叫慢腾腾地踱来踱去震耳欲聋的吼叫英武豪迈的气概
清波荡漾的江面浴血捕杀的战场眼睛炯炯有神湿漉漉的地面
耀眼的光芒金色的光芒瞻仰遗容扫得干干净净
费力地睁目不转睛地看悄悄地爬兴高采烈地跳
一块面包一片白色一篇乐谱一个背包一群海鸥
21老人与海鸥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生活简朴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

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

②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

“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配合默契。

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的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③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

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

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一开始“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
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

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

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⑤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

急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海鸥们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晾晒蘑菇、冬眠垫窝。

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聪明可爱、动作灵活,对它充满了喜爱之情。

①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这句话介绍的是松鼠的习性。

写松鼠在我们家“整天满屋乱跑”“跳来跳去”,可从“惊人”“从来没有”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小松鼠没有丝毫的埋怨,只有称赞。

②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

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描写松鼠的几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

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

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读着爸爸的这句话,爸爸对松鼠因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

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自己的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

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

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松鼠不见了,作者一家人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

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23 最后一头战象
作者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代表作品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

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缅怀往事)、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这是一头善良、忠诚、英勇、恋旧的战象。

①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②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③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
④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
⑤它死了。

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

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

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
24 金色的脚印
日本作家椋鸠十,代表作有《孤岛野犬》《山大王》。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丰子恺的《白鹅》语言幽默风趣,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从高傲的姿态、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四方面来写。

老舍的《猫》表达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感情,介绍了性格古怪的猫和可爱的小猫。

布封的《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向读者介绍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此诗是第五首。

这首诗通过咏马、赞马以及感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