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

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

”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

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

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

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

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

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

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

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

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

《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

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

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

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B.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C.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D.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E.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2)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6分)
(3)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
由。

(8分)
参考答案:
10.(1) AE (解析 B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

C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

D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2)答案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

②著作颇丰。

③曾编撰英汉词典。

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

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

(答出三点即可)
(3)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

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

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

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

(答出三点即可)
(4)观点: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

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

③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

观点: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

②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冬荷
李木生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

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

落寞。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呛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

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

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

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躲避肯定是不行的。

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

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

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纳山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⑨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

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

真是触目惊心。

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

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

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

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

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⑩太阳升起来了。

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没有尽头。

⑾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

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

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

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

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

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

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⑿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⒀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⒁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⒂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晶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⒃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

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分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泪泡一样地娇嫩着。

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⒄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7.文章多次写到太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答:
18.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5分)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答:
19.第⑦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第⑧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一枚荷叶”?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6分)
答:
参考答案:
17.①线索作用,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

(2分)②提供了明丽的背景,为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烘托了冬荷的精神。

(3分)
18.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化用名句,极力渲染了过去荷叶生长的繁密、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

(3分)②与当前的冷落形成对比,突出下文冬荷给人的震撼。

(2分)
19.(1)第⑦段总写荷叶,第⑧段是具体刻画,点面结合,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3分)(2)荷叶虽干缩破败但柔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

(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

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

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他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

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

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
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5毫米。

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

理论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6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小鼠是活的。

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

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玉峰一天能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

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年3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

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

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

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

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困扰世界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一个中国眼科医生破解。

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
这一年,姚玉峰33岁。

(节选自2017年6月3日光明网,有删改)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斯特莱茵的反应,说明姚玉峰的思考很具有前瞻性,“出乎意料”是对姚玉峰的大胆质疑感到既震惊又意外。

B.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回国做铺垫,暗示这是其科研的不竭动力。

C. 姚玉峰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主要凭借的是他的勤劳和智慧。

D.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

”突出了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二段写到姚玉峰两位导师的医术高明,意在表现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

B. 从1700到1995年,人类对眼角膜移植术的探索从未间断,其间的困难也证明了姚玉峰创造“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艰辛。

C. 姚玉峰通过剥鸡蛋而发现眼角膜内皮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是他的幸运让他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D. 作者列举了一些数字,使内容更准确、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突出了姚玉峰学术研究取得的成就。

E. 让一双双失明的眼睛重见天日,为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是姚玉峰从小就有的愿望。

参考答案:
7. D 8. BD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理解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D项,突出的是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非常困难。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A项,不是写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C项,姚玉峰发现角膜剥离方法、攻克世界难题并非偶然;E项,文章没有写到让患者重见天日是姚玉峰从小就有的愿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寒衣处处催刀尺
D.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选出与例句(划线处)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B.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D.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
11.B 12.B 13.D
14.(1)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

(好、战、喻)(2)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罪、岁、斯、至)
选自《孟子》作者:孟轲年代:战国
11.试题分析:A 实施/称王 B兵刃 C 穿/衣服 D 道路/道理。

12.试题分析:例句和B宾语前置,A定语后置,C被动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
“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13.试题分析:“善用象征手法”错误,应为“比喻”。

14.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好”“战”“喻”“罪”“岁”“斯”“至”的翻译。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10.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