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下表为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C
2.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对照表”。
利用该表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取的最重要历史信息是()
A
B.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东北工业生产
D.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D
3.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出现挤兑。
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C.美国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D
4.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B.南京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
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C
5.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
这一现象导致()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B
6.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7.“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
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使中国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B.西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
8.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
”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A
9.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D
10.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
”该社论旨在()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C.维护列强在华利益D.肯定工人爱国行动
A
11.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国的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三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12.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1865年由英商佛南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
……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
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
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材料二下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
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
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
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
……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
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
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
根据材料三指出该厂的历史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答案](1)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条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状况: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币制改革、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贡献: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
(4)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众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
(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