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暗时刻》看传记电影的人物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9期
Vol.9 No.9127
从《至暗时刻》看传记电影的人物塑造
冯 湜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
《至暗时刻》是由乔·赖特执导的传记历史片,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顶住各方压力,率领英国人民赢得敦刻尔克战役的故事,并着重展现了这一过程中丘吉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丘吉尔。

该片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

关键词:
传记电影;人物塑造; 《至暗时刻》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9-0127-01一、《至暗时刻》人物塑造的特点
(一)注重展示特定时期完整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至暗时刻》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传记片,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从临危受命成为英国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4日)这一时期的丘吉尔形象。

作为战时首相,丘吉尔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他要不惜一切代价率领英国人民取得胜利。

特别是在上任初期,他需要顶住各方压力去执行自己的计划,这种情况下,很多传记类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会着重展示主人公伟大的一面,从而忽略伟人在生活中也有平凡的一面。

《至暗时刻》塑造人物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面展示人物形象,丘吉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首相,在生活中他也是一名丈夫、一名父亲,一名普通人。

影片中的丘吉尔会受到来自妻子的抱怨,他为英国人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其家人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在与下属的相处过程中,他也会暴躁、没有耐心,甚至出口伤人。

他酒不离口,烟不离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丰满、鲜活的丘吉尔,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形象。

这种人物塑造手法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和真实性。

(二)通过艺术加工塑造人物形象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至暗时刻》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使人物形象更具戏剧张力。

例如,影片中丘吉尔乘坐地铁与民众交流的片段,采取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这一情节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对于丘吉尔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丘吉尔踏入地铁车厢,礼貌地与车厢中的乘客交谈,这个场景展现了他平易近人的一面。

其次,在战争的特殊时期,地铁中的乘客与丘吉尔交谈后愿意相信丘吉尔会率领英国人民取得胜利、愿意支持丘吉尔的想法,这正是丘吉尔个人魅力的体现。

再次,地铁到站后,丘吉尔走出车厢时民众目送的眼神,使观众对影片的主人公肃然起敬,丘吉尔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

而在电影的最后,丘吉尔也是从民众那里获得了信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带领英国人民走出了危机。

这一片段是在保留丘吉尔真实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表明了丘吉尔与人民的关系,增强了整部影片的感染力。

(三)通过他人评价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衣着、言谈等方面来直接表现,还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侧面塑造。

丘吉尔被任命为战时首相后,他的妻子说,她嫁给丘吉尔前曾想要取消婚约,因为在那时她就知道丘吉尔会把民众的福祉排在第一位,她担
心自己永远排在第二位,婚后也是如此,孩子们也得接
受同样的事实,但丘吉尔当选首相让一切牺牲变得值得,因为换来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这是丘吉尔家人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丘吉尔为国家付出的一切,民众的利益大于家人,一个心系天下的首相形象自然而然地被勾勒出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性格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至暗时刻》在塑造人物时也没有忘记这一点。

例如,丘吉尔的同事私下抱怨丘吉尔一天有100个想法,只有4个是好主意,其他96个都是馊主意;再如,有人说如果不是为了联合工党,丘吉尔不会成为首相的人选。

影片并没有为我们展示一个被每个人喜爱的完美的主人公形象,而是通过同事对丘吉尔的评价,展现丘吉尔铁血的一面,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缺陷,从侧面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立体,也更有说服力。

二、从《至暗时刻》人物塑造手法中得到的启示(一)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
历史题材的传记电影要想取得成功,尊重史实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像丘吉尔这样被大众熟知的人物,如果影片中出现大量失实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和情节,那么该电影一定会被观众诟病。

《至暗时刻》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尊重史实,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使人物形象在充满戏剧张力的同时又贴近现实。

(二)注重细节
想要成功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就不能忽视细节,一个微小的动作或表情都可能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塑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用于展现人物形象的细节处理应该贯穿影片的始终。

历史上的丘吉尔酒不离口,烟不离手,这看似与他的政绩无关,甚至还会为他的首相形象减分,但是如果《至暗时刻》忽略掉这一细节,整部影片就会失实。

在丘吉尔出场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特定的场合,他的手里一定有一根雪茄或一杯酒,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地铁车厢中,雪茄和酒是丘吉尔的标志,少了这个标志,丘吉尔的形象就不完整。

(三)演员选择和表演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终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至暗时刻》能够带给观众一个难忘的丘吉尔,很大程度上源于丘吉尔扮演者加里·奥德曼的精彩表演。

为了更好地表现丘吉尔这个角色,他曾花费大量时间在化妆和熟悉人物上,在身材、衣着、配饰等方面,加里·奥德曼做到了形似,而在表情、动作、语态等方面,他做到了神似,甚至有观众评价说他比丘吉尔还像丘吉尔,他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90届奥(下转第142页)
142
媒介观察
平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观点想法分享出去。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视频大鱼号平台,每天都有一些自媒体内容被创造出来,小到美食视频、手机试用,大到汽车评测、旅游游记。

我们现在每天看的不再是日报、电视台为主的传统媒体制作的新闻,大量的自媒体内容以其制作的专业性、内容的丰富性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

第三,互动性。

新媒体让内容的阅读者不再单单是阅读者,而是从阅读者转变成了内容的制作者,网民在阅读内容的同时可以参与到内容的讨论中来。

在新兴的网络直播中,以一位唱歌的网络主播为例,主播在唱歌的同时可以跟网友互动,根据网友的喜好决定演唱曲目,从而增强互动交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所涉及的内容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新媒体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第一,信息泛滥。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不计成本地自由发表意见,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各种各样不良的消息在网络上蔓延。

很多微信公众号发布大量的“心灵鸡汤”,这些文章往往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通过采用比较劲爆、吸人眼球的标题,促使人们点击阅读。

穿插在文字内容中的广告往往可以给编写者带来利益,再加上大量的转发、群发,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

第二,真假难辨。

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新闻“把关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受众已经无法分辨信息编写者的身份,或许人们看到的消息已经经过多次转发、分享或修改。

同时,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既为传播真实的信息提供了条件,也为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便利。

第三,受众的思想易受舆论左右。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热点事件以其新奇性,在网络上易受到网民的集中关注,最后导致网络事件频发。

一些网络事件的发生,背后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操纵。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简单的一句话,通过网络公司的操纵反复刷屏,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其中,促使网民了解相关信息,达到宣传游戏的目的。

此外,某些网络事件爆发后,常常会在网络上形成仇富、愤青等不良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如何正确利用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指导新媒体
马克思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思想对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党性
坚持网络传播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新闻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党媒姓党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要坚定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不动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决策,与党中央保持一
致。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媒体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要做
到宣传党,让党和人民在一起,让党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

只有在坚持党性的宣传之下,人民才不会受到社会信息泛滥的不良影响,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我们应坚持人民性,我们的报刊是人民的报刊,应密切贴近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众多,覆盖社会各个阶层,整个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就需要新闻出版坚持人民性,吸收人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三)监督性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新闻出版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起着对党和国家的监督作用。

倘若新闻媒体失去了新闻出版自由、失去了新闻出版的公正性,成为一个只说政府好话的媒体,自始至终只报道正能量的事件,对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事件频频躲避,久而久之新闻出版也将失去它本来的监督作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新闻出版自由是促进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回顾马克思经典文本,探究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我国新闻自由建设的努力方向。

新闻传播要坚持以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为指导,坚持批判性、人民性、自由性,坚持与时俱进。

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观,让社会更加自由平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网络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参考文献:
[1] 龚刃韧.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经典理论之重温[J].
法学,2010(07):3-20.[2] 李晓丽.试论新闻出版的自由——基于马克思《评普鲁
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4):107-110.[3] 余章宝,杨晓惠.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
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32-36+4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0,352.作者简介:
高佳,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

(上接第127页)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三、结语
《至暗时刻》是一部受到很高评价的电影作品,它真实还原了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丘吉尔是如何顶住各方压力,率领英国人民走出黑暗的故事,同时又加入了适当的戏剧元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

《至暗时刻》运用的人物表现手法对于同类电影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值得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春梅,高瑞涟.电影《百团大战》的人物塑造与当代
启示[J].电影文学,2017(24):93.[2] 侯军,胡慧.传记电影的人物形象建构[J].当代电影,
2016(1):43-49.作者简介:
冯湜(199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在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