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纸发行市场谈我国农村报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报纸发行市场谈我国农村报业的发展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所有媒体宣传的重点和热点,作为面向“三农”的报纸也备受关注, 然而,根据目前农村报业市场的现状来看,农村报业市场如何拓展将是报业媒介实现农民读报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报业;市场;发展
一、农村报业市场现状
“每千人拥有报纸”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本国或本地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
据2003年的世界日报协会的报告数据显示:挪威每千人出售报纸705份,日本653份,美国269份,在我国有调查数据表明:中国2001年,报纸每千人65份,相比之下实在令人汗颜。
然而在农村,据中华全国农民报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直接服务于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报纸仅有二十多种,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报纸在农村的发行量少和缺乏影响力呢?农村经济相对落后阻碍了报纸进驻农村的步伐,贴近“三农”的信息与科学技术在数量上、质量上与农民受众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极个别地方,由于其地方的土政策与上级部门政策相悖,甚至会有意识地不让农民看报。
受以上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报业市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但只要政府和报业媒介共同努力,农民读报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
二、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新形势下的农村给报纸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市场。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新农村报纸出版促进计划》中明确指出:“报纸出版资源配置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三农’类报纸出版优惠经济政策。
改进农村党报发行,显著提高各类‘三农’报纸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内容形式,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显著提高报业服务‘三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 农村的发展需要报纸,报纸的发展也需要农村。
媒介应在政府的扶持下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从宏观的角度,一方面对报纸深入农村做政治上的要求和农村新闻方面进行改革,针对报纸在农村发行成本过高的情况,在一
定时期,政府对报纸下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和帮助,比如根据党报在农村的发行量在总体发行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经济上的补贴,比如采取鼓励赠报下乡等方式减少农民订阅报纸的成本等。
另一方面是政府要参加一些报纸在农村发行渠道的建设,要创建村级报刊图书阅览室,让农民能看到报,有地方看报,方便看报。
其次,要加强对广大农民媒介素养教育。
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传媒发展的关键。
虽然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
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的差距。
这显然影响着农民报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
加强对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学会从大众传媒获取有用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
重视对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对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三、进行农村报纸受众细化
目前,在我国报业的发展阶段,必须将报纸发展的三个轮子,采编、发行和广告整合起来,其中,采编是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报纸采编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采编是报纸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故曰“无编不立”;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发行上不去,采编也难以顺利进行,没有一定的发行量,任何报纸都不可能成功,即所谓“无发不成”;广告是报纸的经济基础,是每个报社的衣食之源和利益指向,没有广告,或者广告太少,报纸就不能富裕,故曰“无广不富”。
所以,我国当前市场化报纸发展的驱动模式就是采编、发行和广告三轮共同驱动,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
1.立足定位,精心采编,突出“三农”特色,让报纸版面吸引农村受众。
农村报纸的定位是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发展到今天,已从生产劳动的田间地头延伸到企业的加工车间、城市的农贸市场、超市甚至到市民的餐桌。
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
农民不仅关注农村实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关注农业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一些法律法规、市场信息也是他们注意的对象。
作为定位于“三农”的农村报,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更要用新闻报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把报纸办到涉农的方方面面,办到农民受众的心坎里,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农民报的呼唤。
农村受众对所订报纸的期望值比较高。
想要办出适合本地农村的报纸,就要把他们需要的惠农政策、科技动态、市场行情、求职用工、文化、娱乐、生活信息加以梳理,为农民提供引导性、趋势性信息,把报纸打造成政策手册、致富手册、生活手册和健康手册,让农民用得上、离不开。
比如根据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时节在报纸中增加花卉养植,蔬菜、水果种植,动物养殖等方面的专业增页来服务农民。
为此,采编必须要在实用性、服务性上狠下功夫,涉农新闻要全面及时,对与农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新闻与突发事件要供全面及时的深度解读;涉农信息要真实可靠,绝对不能给坑农行为以可乘机;涉农宣传要准确可信,报道应实事求是,不要粉饰太平、掩盖问题。
农村报纸要广纳本地农民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真正做到“办农民的报纸,说农民的话,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
农村报的采编人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家中,了解本地农村受众的喜好,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在一起,用务实的工作态度,敏锐的新闻眼光,娴熟的写作技巧投入到农民报的工作中。
对于出版的形式,农村受众对报纸时效性的要求不会很高,针对农村读者可以发行双日刊、三日刊,甚至周刊。
设想一份日报的全年订价为210元,针对农民推出周刊,意味着该报农村读者订阅就只需要支出31元左右,对于农民是很划算而且心理上也很容易接受。
2.开发受众资源,完善发行体制,用服务理念增加农村受众。
根据农村报业市场现状来看,营销发行策略是农村报业发展的试金石。
发挥农村报纸的舆论和品牌优势,对现有的受众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通过营销发行服务,与农口企业、专业市场和种、养、加等大户结成利益共享经济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市场、利益、服务的互动,开发新的业务。
这样在为农民提供实惠的同时,也谋求了报业媒介的发展。
发行必须树立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报纸除了在版面上给订户提供信息、技术等产品服务外,要大力发挥自身占有多种资源的优势,开通各种科技、法律、政策、生活等服务热线,解答订户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使订户对报纸有亲近感和归依感。
在延展服务上,农村报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讲座、发家致富信息交流会、优良品种直销会、读报订报心得交流会等,形成比较畅通、开放的渠道,让订户和读者参与办报和报纸的其他活动,这种交流和互动在为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树立了农民报的形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对农民报来说,服务仍是一桶待挖掘的金子,服务也是无限的,农民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农村报业的发行总和来说还应该实行自办发行体制。
投递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村投递网络,如从县城到乡镇,完成可以指定交通车以承包的方式捎带,一个月几十元钱,顺便投递报纸是农民很乐意做的事,将这种投递的网络建立起来,开始时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然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合同的方式执行,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关于农民报的征订,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是每个农民都会订报纸,要细分农村读者,抓住那些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有目的的“劝说”,并在农村树立榜样。
农民订报不像市民是消费行为,而是投资举动,他想从报纸上获得科技、致富信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只要报纸能让其得到好处,且价格适当,劝说农民中的先进分子订报是并不难的。
再者就是对农村征订员的激励机制很重要,有的农民收入低,每年能通过推广报纸收入几百元,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来推广农村报。
3.找准合适产品,发挥报业媒介优势,与企业和其它媒介实现共赢。
报纸深入农村,让人的感觉是只有付出,少有回报。
其实也不尽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已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且不说随处可见的广告招贴,就是原来用于计划生育宣传的农户土墙,都改成了什么“某某口服液”、“某某面粉机”等类的广告阵地,这说明当前有很多产品将农村作为目标市场进行开发的。
深入农村的报纸版面如何创收?首先是找准这些产品,找准针对农村的产
品,找到服务于农民的商品信息,然后传给农民受众。
这样才能成为一种在农村通行的媒介。
另外,创收还可以通过策划活动来实现。
农村报纸应该根据农村的特点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从新闻到活动全程介入,比如关注农村特困家庭,关注农村五保户的生存状态,关注农村的奇人奇事等,用系列活动、系列报道来提升报纸品牌的影响力,用报纸来推广、宣传活动;用活动来招商创收,报纸深入农村就算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
涿鹿县环保局
参考文献:
[1]吴锋,陈伟.报纸发行营销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6-136.
[2]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209.
[3]陈晓庆.报纸在农村市场的尴尬[J].新闻与写作,2007(03):29.
[4]唐文玉.细分市场,农村报和生存之道[J].新闻实践,2004(10):41.
[5]时艳钗.中国农村农业市场现状浅析[J].中国报业,2006(02):27-28.
[6]于为民.探索党报走进农村的新模式[J].新闻前哨,2006(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