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而时习
“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
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
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
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
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
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三、博学于文
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
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
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而要学有主旨、学有所归,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作为主旨和要领来引导博学,使博学归约于礼。
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这是说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
如果把孔子关于博约关系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则“博”可理解为博览群书,从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
“约”即是以求学要旨引导博学,指导对博求所及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而加以提纲挈领的把握。
博与约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博而无约,则会学无所主而使学习迷失目标、难得要领;约而不博,则见识不广,使学习难以深入和拓展。
只有做到博约相济,我们的学习才
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
在孔子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
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者须守”的“学之要”。
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
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学而知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
《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所开的四方面课程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
在孔子看来:学习先要学行孝悌、诚信、仁爱等“德行”方面的知识;不好学,对仁、智、信、直、勇、刚等美德的追求就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