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1894年间英俄争霸东亚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53-1894年间英俄争霸东亚对东北亚
国际局势的影响
[摘要]鸦片战争后,随着清帝国东亚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和东亚国际秩序的愈益混乱,英、俄等老牌殖民帝国争霸世界的斗争也扩张到东亚地区。
英俄在东亚的对抗在维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现状的同时,也成为了日本顺利完成倒幕维新的社会变革,进而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条件,从而孕育了重塑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因素。
[关键词]英俄争霸;东北亚局势;1853-1894年
K142
:A
:1672-8653( 2013 )04-0006-03
1853年10月,俄国为控制奥斯曼帝国管辖下的黑海两海峡,与英法两国开战。
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使英俄两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竞争表面化。
俄国的战败,标志着沙俄南下打通出海口的野心彻底无望,于是,沙俄即将其扩张矛盾转向远东。
与此同时,克里米亚战争也使英国认识到了在东亚遏制沙俄扩张活动的战略价值。
因而英俄争霸世界的斗争也扩张到东亚地区,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英法美在东亚扩张的新局势,俄国着手修改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以来在东亚的消极政策,提出了“占领黑龙江地区是巩固俄
国在东北亚地位的关键”等三项对策,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失败后,俄国利用清朝政府全力应付南方海上危机,以扩大对华侵略来补偿在近东的损失,1854。
1857年俄国三次非法武装航行黑龙江,1858年同中国订立《瑷珲条约》,1860年订立《北京条约》,从西、北、东三个方向上形成了进逼中国东北的态势。
在俄日关系方面,1855年俄日《下田条约》规定两国在得抚岛与择捉岛之间划分边界。
沙俄在东北亚的扩张引起了英国的警惕,并由此引发了1861年的对马岛危机。
随之英俄在东亚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公开化。
迫于英国的军事压力,对马岛危机以俄国撤出对马而结束。
对马事件后,1867年将俄属美洲殖民地出售给美国,1875年俄日签订《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
俄国在东亚地区由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转化为战略保守,此后直到80年代中期,俄国将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中亚草原。
俄国在东北亚经过近20年的战略保守之后重新转向战略进攻,突破点选准了朝鲜半岛。
1884年朝鲜与俄国签订了《朝俄修好通商条约》、《朝俄修好通商续约》,两国正式建交。
俄国公使卡尔·韦贝进驻汉城,利用朝鲜独立党反华、事大党抗日的情绪展开活动。
韦贝多次晋见高宗和王妃进行宣传,在朝鲜政府官员中培植亲俄派。
遂竭力寻觅在朝鲜获得立足点,派出代表同朝鲜商谈租借咸镜道松田湾,谋求对朝鲜的保护权。
当时英、俄在中亚围绕阿富汗问题剑拔弩张,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遏制俄国南进势头,牵制俄在中亚的活动,1885年3月,英国亚洲舰队突然占领了朝鲜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巨文岛,挑起了“巨文岛事件”。
由于俄国在远东地区势力不足以同英国开战以及1886年英俄阿富汗之争趋于缓和,在清政府的斡旋下,以英俄两国的妥协而收场。
俄国从巨文岛事件中体察到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力量的薄弱.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已刻不容缓。
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俄国从1887年始采取了一项新的防卫远东领土的政策,即依靠陆军而不是依靠海军.具体措施是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依托,修筑一条贯通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该路的建筑,不仅会给俄国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利益,而且是加强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工具,它将使俄国“能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国际商业活动”。
待铁路建成后,俄国对远东各国就有了“在欧洲一切国家之前占着重要的优势”,并进一步将铁路看作是“对华政治同盟的工具,并作为破坏英国殖民威力的手段”1891年3月31日正式开工修建。
如此,俄国在东亚的扩张进入看似防守实是进攻的新阶段。
二
英俄两国虽在东亚展开激励的对抗,但俄国和英国都没有力量完全压倒对方,只能致力于互相牵制、相互平衡、相互监视。
英俄两国的这种战略态势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中国清朝政府的苟延残喘
由于英国和俄国在欧亚大陆上的持续争夺,英国视中国为英属印度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区,加之英国长期是在华利益最大的欧美国家,因此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英国试图维持东亚的现状,尤其是中国的相对稳定。
从英俄争霸中国的角度来看,“在它从亚洲的一端到另一端对俄国所进行的斗争中,英国想使中国成为对付后者的屏障,而这个‘中国’,在清政权崩溃时是难以完成这个目的的”对此,欧洲强国心知肚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男爵在给首相的电报中指出:“英国在列强中有最紧迫之利益”是维持中国作为“最大的缓冲国”。
沙俄对华政策,就可以概括为“打破现状”的政策。
所谓“打破现状”,就是打破英国在中国拥有霸主地位的现状。
就当时俄国实力而言,独霸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俄国与英国争霸中国,只能在维持清政权的前提下进行。
早在一八五九年二月十七日,沙俄外交部在给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天的训令中说:“所有的条约,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起的某些外交往来,直至最近的两项条约f指中俄天津条约与瑷珲条约——引者),都使我们要感激现在的王朝。
所以在同样条件下,最好是让现在的满州人保持中国的王位。
”
(二)中朝藩属关系的延续
在远东方面,俄国的东进南下政策,领土野心不小,但力量不足,在甲午战争前,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移民通商,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和军事基地的建设。
俄国完全了解朝鲜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其没有足够实力控制朝鲜时,力图阻止英国或日本占领朝鲜,保持这个缓冲地带。
对于英国来讲,保持中朝传统关系的现状,以便假清政府之手控制朝鲜,把朝鲜作为亚洲东北角的缓冲地带,对实施防止俄国夺取朝鲜,建立军港,南下与英国抗衡一贯的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政治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朝藩属关系的延续,是建立在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基础上,一旦这个赖以存在的条件消失,东亚华夷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将倒下。
(三)日本战略地位的提升与“开战外交”的实现
在遏制沙俄南下的策略上,英国并没有把清政府作为唯一的挡箭牌,日本也是英国以图借助的对象,尤其是随着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和俄法政治军事同盟的形成,日本在英国东亚战略的地位开始提升。
这为日本侵略者所利用,借英俄互助牵掣,实现其大陆政策。
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一旦建成,过去受阻于中亚细亚的森林.而靠海路向东亚补充物资的俄国.就可以直接从欧洲向东亚输送物资和军队,英国在亚洲的这种优越地位就有动摇的危险。
这就可能使英俄两国在从小亚细亚直到东亚的全线对抗激化起来。
1891年8月,法俄缔结政治同盟_翌年又缔结了军事协约。
对法国来说,尽管不期望俄国过于热衷于远东事务,但法国资本却对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所带来的利益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中法战后法国与英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斗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法国通过东方汇理银行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从而在东亚出现了俄法合流对英国在中国优势地位挑战的倾向。
为了对付日渐逼近的俄国,确保东亚的现状,英国在积极拉拢清政府的同时,也加强与日本的联系。
英国政论家早在80年代就指出“不仅中国,而且还有日本都可能成为英国在反俄和反东方人民运动方面的同盟者”。
英国借助日本抗俄初露端倪是改变1888年大限重信外相主持同各国的修约谈判时不愿取消在日本的治外法权的态度。
在俄国在1889年8月的赞同,英国终于让步。
1890年2月,英国政府原则上同意了日本提案。
这为日本利用英俄在东亚争夺的新态势展开开战外交争取了有利条件。
甲申政变后,日本开始了十年的对清作战战备。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时,日本决意对朝鲜和清政府开战。
此时,日本唯一的顾虑是欧美列强尤其是英国、俄国持什么样的态度?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正当欧美列强注视我国政府将对朝鲜施行何种计划之际,如果我国稍有失误,势必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
甲午战争前夕,英国的基本立场是维持远东现存的政治格局,以确保英国的优势地位。
为此,英国政府表示愿意积极调停中日纷争。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
个多月,中日纷争初显端倪时,英国政府就明确地对日本表示“希望将来在有关朝鲜问题上,中日两国不要作出不利于英国的决定,……英国政府热切期望东方两大国避免战争”驻英青木周藏公使致陆奥宗光外相电,2 6 8页),并提出了中日两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中日分割占领朝鲜的调停案。
李鸿章在请求英国调停的同时,也求俄国干涉中日纷争。
6月初俄国就表明了反对日本出兵朝鲜的场。
29日俄国以日军驻留朝鲜将导致日中冲突且第三国也有被卷人冲突的危机为理由,通过日本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劝告日本政府与中国同时撤兵。
30日,希特罗渥又正式代表俄国政府强烈警告日本“如果在与中国同时撤兵问题上设置障碍日本政府将负重大责任”。
对于俄国政府三番五次强硬的警告,伊藤首相与陆奥外相十分紧张。
然而,当时俄国在远东的经济、军事实力较为薄弱,西伯利亚大铁路没有竣工,正处于积蓄力量阶段,这就使俄国决定对调停中日纷争采取谨慎态度,避免采取强制手段刺激日本,以防日本投入英国的怀抱。
基于英日两国在对付俄国的东进南下问题上具有永久的共同利益,1894年7月16日《英日通商航海条约》的签定,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失败,日本开战外交得以成功。
综上所述,甲午战前英俄出于互相防范对方的目的,有意保持中华帝国使之不致瓦解,也不急于否认中国与朝鲜的传统关系,在防止日本倒向对方的同时也反对日本改变东北亚的现状。
日本在英国对抗俄国中战略地位的提升使得日本借英俄互助牵掣,避免了同时来自两大列强的外交干涉,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而英俄谋求维持中国和朝鲜现状的战略因此破产,随之而来的是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东亚国际秩序从此愈益混乱。
(责任编辑:黄涯)-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