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何海军;葛震坤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危险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详细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身高、体质量、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尿酸(UA)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患者不同级别高血压组其一般情况、血脂及UA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BMI、腰臀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G、TC、LDL-C、U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BMI、TG、TC、LDL-C及UA等,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控制患者的BMI,并重视生化指标的监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13(034)007
【总页数】3页(P926-928)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危险因素
【作者】何海军;葛震坤
【作者单位】238100 含山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38100 含山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DM)及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加,成为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1]。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合
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高达20% ~40%[2],糖尿病、高血压病与血脂关系十分密切,是引起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血脂紊乱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3]。

有效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35% ~40%,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的20% ~25%[4]。

本文旨在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相关临床危险
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
压病患者(观察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年龄38~76岁,平均
(58.9±21.0)岁。

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9~73岁,平均(55.9±20.0)岁。

2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胰腺炎或胰腺切除史及
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糖患者。

高血压诊断标准均符合200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中提出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意识清楚,具备正常理解、交流能力。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身体情况,如身高、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等进行测量或计算并详细记录。

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血脂、血尿酸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化指标,同时对观察组不同级
别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体质量、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2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组别例数身高(cm) 体质量(kg) BMI 颈围(cm) 腰围(cm) 臀围(cm)腰臀比观察组
65167.9±6.770.6±4.525.6±0.954.3±3.190.3±8.9106.5±10.30.89±0.03对照组60168.6±5.864.5±3.224.0±0.548.5±3.186.7±6.3102.3±8.60.83±0.04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
2.22 组患者血脂水平及UA比较观察组患者TG、TC、LDL-C、U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及尿酸水平比较组别例数 TC(mmol/L) TG(mmol/L) LDL-
C(mmol/L)HDL-C(mmol/L)UA(mmol/L)观察组
655.0±1.32.6±0.43.6±0.41.2±0.3323.4±67.5对照组
604.5±0.71.8±0.43.1±0.51.7±0.4247.8±67.5P值<0.05<0.05<0.05<0.05<0.05
2.3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分级与其一般情况、血脂及UA的关系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分级与体质量、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TG、TC、LDL -C、UV 等水平均成正相关,与HDL-C成负相关,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分级与其一般情况、血脂及UA的关系分级体重(kg)
BMI(kg/m2) 颈围(cm) 腰围(cm)腰臀比1级
68.6±4.522.6±0.948.3±3.185.3±8.90.80±0.032级
70.5±3.224.0±0.550.5±3.188.7±6.30.85±0.063级
73.4±3.126.5±0.452.3±3.190.7±4.10.90±0.03续表3分级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HDL-C(mmol/L)UA(mmol/L)1级
4.1±1.31.8±0.43.2±0.41.8±0.3223.4±67.52级
4.5±0.72.2±0.43.4±0.51.4±0.4277.8±67.53级
5.3±0.82.5±0.43.8±0.31.1±0.3345.3±102.1
3 讨论
高血压病、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2种代谢综合征,两种疾病具有共同
的发病基础。

糖尿病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为43.1%,而一般人群原发性高
血压发病率为20%[6],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糖尿病伴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24h血压调节异常:糖尿病患者血压调节异常体现在自主神经功
能异常引起的夜间心率加快,而夜间血压水平降低不明显[7]。

②钠潴留: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病,高血糖状态促使肾脏近曲小管葡萄糖-钠转运系统重吸收过多的钠。

而且胰岛素可提高肥胖患者对钠的升压作用的敏感性。

除此以外,高胰岛素还可激活Na+-K+-ATP酶,促进细胞内摄入过多的钠,从而使细胞内钙升高。

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可通过对
下丘脑的葡萄糖调节作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增加,同时,高胰岛素可使肾组织RAS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④内皮功能
异常: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使超氧阴离子生成增多,而使
更多的NO被灭活,NO是体内重要的血管扩张剂,最终使血管内皮受损,功能
降低[8]。

⑤脂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分布与血压等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9]。

有学者研究表明[10],BMI、FBG、LDL -C 等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有
密切的关系,而且逐步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上述指标的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11],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
患者收缩压水平更高,腰围、腰臀比及TG水平更高,这一结果提示,肥胖是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从本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腰围、臀围、腰臀比、BMI等一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
血脂及尿酸水平与对照组也具有明显差异,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BMI、TG、TC、LDL -C、UV 等与高血压分级成正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应从改善胰岛素抵抗
入手,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应加强对高血压病的控制,积极进行降压治疗,一般认为,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
发症的发生[12]。

另外,颈围等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其敏感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是其作为心血管代谢风险检测指标,临床上仍然可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以期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
行早期诊治,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竞,齐秀英,李晓英,等.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39-141.
[2]董会敏,高秋菊,闫玉英,等.体重指数腰围预测成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危险度及交互作
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6):678-680.
[3]李武成,王官权,金科,等.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6(17):3180-3181.
[4]易延静,冉迅,黄晓波,等.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4):301-304.
[5]于雅杰,高丽敏,范波,等.体重指数与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因素相关性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141-142.
[6]王志军,周建芝,吴寿岭,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151-154.
[7]曹萍,李睿,沈丹,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增龄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4):336-339.
[8]苏珂,龙艳,于健,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8-20.
[9]李全民,张素华,任伟,等.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三代成员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183个家族497人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12-14.
[10]李华萍.福州市鼓楼区高血压常见危险因素暴露现况调查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 [11]陈洪汉,黎红华,向慧娟,等.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脑梗死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5):321-323.
[12]沈冲,杨光,项开宝,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