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二讲 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定义 2008052917525128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名称释义(3)
(1982)比较文学是通过相似关系、亲缘关系 和影响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和表达以及认识的 其它领域进行比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隔 或不相隔的,只要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 几种文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比较, 以便更好地描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一门自成 体系的艺术。 布吕奈尔 毕修瓦 鲁索.何谓比较文学[M] (1982).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150—152.
“比较文学”名称释义(1)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 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 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一个事 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 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地 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 子间的二元的关系;这些因子或是作品,或 是作家,或是作品或人的集团。‛
第二讲
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定义
一、中外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1、判定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般指超越别国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大约在十
九世纪末叶,它在法国,以后又在欧美各国形成为大学的 建制和一门学科。像所有学科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 的标志一样,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也同样必须具 有一些基本的标志。如:
★ 十七世纪时,古典主义者言必称希腊罗马 , 把古典作品奉为典范,不得越雷池一步。这实 际上进行着广泛的文学比较。 ★ 十八世纪时,伏尔泰的《论史诗》,被视为 是比较文学理论的嚆失。如此的论释,实际上 就是为广泛的比较创造条件。 ★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与《论德国》,为比 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准备了土壤。
● 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 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的创立;
● 更重要的是,大学中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
立。
这些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因此,我 们可以比较稳妥地断定:比较文学作为一 门学科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 (乌尔利奇•韦斯坦因著 刘象愚译:《比 较文学与文学理论》附录一“历史”,辽 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5。)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都是以不同 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 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 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 野,来参照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 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 学史体系。 “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 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 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 关系研究。” ——苏珊·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
2、西方:比较文学学科史(“史前史”) 比较文学一般指超越别国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叶,它在法国,以后又在欧 美各国形成为大学的建制和一门学科。 ★ 但是,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 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模仿说,那是指艺术模 仿自然。 他认为,模仿的是人的本能,模仿的艺术既给 人们带来快感,又能够帮助人们“求知”。
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情感:“音乐的节 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 顺的形象,勇敢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 这些相反的形象,其他种种性格或情操的 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得最为逼 真”。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把 希腊和拉丁文献同中世纪文化作对比,从 而使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得到再生,也促进 了比较文学又向前展开一步。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1)
பைடு நூலகம்
“比较文学‛说:我是当今文学研究的‚不速之 客‛,但却是有助于您认识‚自我‛和‚他者‛ 的忠诚朋友和认知之道。
从19世纪末在法国和美国等设立这一学科起, 比较文学不仅没有衰亡或被取代,反而愈演愈 烈,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数 千名学者会员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并俨然成 了当今国际文学研究的最大学术团体。
??卡雷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19511951所作的所作的序序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名称释义名称释义3319821982比较文学是通过相似关系亲缘关系比较文学是通过相似关系亲缘关系和影响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和表达以及认识的和影响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和表达以及认识的其它领域进行比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隔其它领域进行比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隔或不相隔的只要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或不相隔的只要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几种文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一门自成以便更好地描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一门自成体系的艺术
▲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波 斯奈特(H.N. Posnett)教授写的《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出版。 ▲1897年: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 由贝茨编收二千条索引的这一研究必备的资料 工具书; ▲1897年:法国的里昂大学正式聘任泰克斯特 (Joseph Texte)为第一位比 较文学教授,正式 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 影响”,从而使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的 一门独立学科。◢
——[法]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 )《比较 文学论》(1931)(戴望舒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37年,第17-18页。
“比较文学”名称释义(2)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lations. The comparatist stands at the frontiers, linguistic or national, and surveys the exchanges of themes, idea, books, or feelings between two or several literatures.
基督教在华的传播与“况义”之道 伊索寓言的前半部分乃为“况”,格言或警 句部分乃是“义”。《况义》译本末所附鹫 山谢懋明之《跋〈况义〉后》颇能中的: “况之为况何取?先生曰:‘盖言比 也’……罕譬而喻,能使读者迁善远罪。” 至于何谓“义”,答曰:“夫义者宜也。义 者意也。师其意矣,复知其宜……触一物, 皆可得悟。” 《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第3期,1986年, 第290页。◢
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在经国务院经 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并于1985年10月在深 圳大学召开的全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的开 幕词中所说:“大家知道,比较文学在世界上 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季羡林先生近照

贾植芳先生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话语者(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话语者(2:上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首次派人参 加、1985年首次组团赴会,在此后的历届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的讲坛上,我国代 表不仅屡屡发出中国的学术声音,而且于 2005年8月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第17届国际 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使中国的比较文学再 次成为国际学坛的关注中心。这正是比较 文学在我国“崛起”、“复兴”与发展的 象征。◢
(MARIUS-FRANÇOIS GUYABD, La Litté rature comparé e pp. 12-13. )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 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 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 面的彼此渗透。”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 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 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 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什么地方的 ‘联系’消失了---某人与某篇文章,某部作品 与某个环境,某个国家与某个旅游者等,那么 那里的比较工作也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如 果不是修辞学,那就是批评领域的开始。” (法国)卡雷为基亚的《比较文学》(1951) 所作的《序》
“比较文学”名称释义(4)
卢康华 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5.
(1983)Western Literature forms a historical community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which manifests itself in each of them. Each lyrical, epic, or dramatic text, no matter what its individual features, was drawn in part from common material, and in that way both confirm this community and perpetuates it. For the creator of works of literary art, literature from bot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forms the main ideational and formal context within which he works. Literary movement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document this basic unity of Wester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is view of Western Literature. It is by viewing objects of literary research — texts, genres, movements, criticism — in thei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at it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画家和雕刻家“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 模仿许多事物”; 行吟诗人、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借姿态 和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 史诗“测用语言来模仿”; 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 的行动的模仿”,“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 人好的人”。
中国:比较文学对应研究: “格义”、“况义”和“融通”
佛教之东来与“格义”之法 梁代慧皎所著《高僧传•竺法雅》中。“法雅, 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 衣冠士子,咸附咨禀。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 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 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昙相 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雅风采洒落,善于 枢机。外典佛经,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每 披释凑疑,共尽经要。” 中华书局,第152-153页。
3、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史前史”)
“比”,《说文》说:“比,密也。二人为从, 反以为比。……象两人相比形。依次引申出比 附、类似、比较与考校的意思。
“较”,在古代诗文中常作校量、相竞之义用。 《老子》中有“长短相较”,《释文》注道: “校量深浅也。” “比”和“较”合用,具有今天的含义,即对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辨别异同或高下的 意思,至少在六朝开始用了。《颜氏家训•省事》 中有:“比较材能,斟量功伐。” ★ 【链接】 ◢
4、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
西方比较文学界通常认为:比较文学产生在十 九世纪时对欧洲基督教文化体系内不同国家文 学间的影响研究中。 作为一门于19世纪末应运而生的独立学科,比 较文学的形成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 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 以及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的建立为标 志。 ▲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由匈牙利教 授梅次尔(Hugo Meltzl)编辑的《比较文学学报》 (起先就叫《比较文学杂志》)出版;梅次尔 主张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民族,不分 强弱,其文学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欧洲文学与 非欧洲文学同等重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简史(2)
1985年建立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 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 术讨论会,已先后举行了七次,其会员达千人 之多。而每年公开发表的专著与论文,也成百 上千,并基本覆盖了文学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成 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室)或教学研究中心, 先后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到了90年代,教育 部就已将比较文学列为高校中文教学的“主干 课程”。过去少人问津的这块学术领地,如今 已成为每年有成千上万新生涉足的文学研究新 天地了。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西方) ★ “我喜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 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 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 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1827年1月31日晚)《歌德谈 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12页。
★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 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 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 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 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 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 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 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 面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 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同 时还预言道:“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 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 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