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沪教版)下册《华威先生》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随着争论的深入,大批暴露抨击国民党黑暗 的作品应运而生.如矛盾的《第一阶段的故事》 等。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
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5.艺术特点: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
2.思想内容
作品发表于1938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一期,刻画 了一个挂着抗日招牌,四处插手,包而不办的官僚型 的文化人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共限共的本质,暴露民 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抗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 领导权的斗争。
3.作品发表引起的争议
A.作品是张天翼针对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出现 不少盲目乐观的文学作品,对国民党反共限共,争夺 抗日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缺乏清醒认识而及时创作 的.(廖沫沙在长沙编《抗战日报》,约他写一篇小说, 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他一口气写完的。)
者把它和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并 称为《速写三篇》。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 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 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 这里所说的速写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独特的 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它篇幅短,简捷夸 张,尖峭幽默,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
B.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日本《改造》杂志当年将其译载并嘲讽攻击 中国的抗日。
国内围绕要不要和怎样反映抗战中的现实问 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作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回让人把一些真正的抗日救亡者错当为华威 先生.另一些人认为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事实本 身黑暗,暴露黑暗对抗战无害,反而有益。
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产量日丰,作品面向现 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2.1928-1942创作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 《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 《追》《速写三篇》等;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
与讽刺的目的。 ⑶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谐谑的讽刺笔调揭示
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谑而不虐,冷峭审视生活。
如写他的忙与假: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一会儿在这 里参加抗日会议,如写他的忙与假.一会儿在那 里作抗日报告,私人包车满街叮叮当当跑,俨然 一个“抗战要人”,其实这些对抗战工作没有 一点用处。
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
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
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如果你
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 了么?”
叙述作用的次要人物“我”为叙述者,这就最大限度地取消 了叙述者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权力。
这就使叙述者“欲说还休”,留下了诸多叙述空白,从而使故 事充满了张力,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为文本营造 了一个个“叙述之迷”。读者要解读文本,就必须破译叙述者 所设的“叙述之迷”。正是在这接连不断地“猜迷”过程中, 读者获得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愉悦。
华威先生
一、作者简介
1.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 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
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 《新诗》。
1923年读《阿Q正传》,感铭很深,停止写滑稽、侦探等类小 说,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1929年在《奔流》发 表短篇《三天半的梦》。
《在城市里》等; 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
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3.总的特点:其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 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A.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 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 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 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 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我们从下面二则材料来看一看:
1)一次,妇女界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找华威先生,这令华 威先生大吃一惊,他设法找来一个负责人: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
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人来参加。”

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
B.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 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 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 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 相”。
C.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 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
二、作品分析:华威先生
(一)常规性的把握 1.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在结集出版时作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 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 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2)一次,“我”去华威先生家作客,恰遇华威先生大发 雷霆:
“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 告诉我?”
“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 华先生又是不在家———”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 包而不办, 装样子骗人,他忙得宣布“恨不得取消晚上睡 觉的制度”,逢会即抢先发言以示公务忙碌,但 “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这样一对照,就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暴露无 遗。
(二)拓展性学习:精湛的叙述——对《华威先生》的 叙述学解读
1.叙述角度、叙述者 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内部视角,且以故事中一个仅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