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料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

《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

《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地址:/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playlist/id/6 944963/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

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土豆上没找到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

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1911年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1949年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电的故事纪录片概述

电的故事纪录片概述

电的故事纪录片概述
《电的故事纪录片概述》
电的故事纪录片是一部关于电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科
技和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图像资料,探索了电的发现与应用、电力革命的影响、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电的发现历程。

从静电的观察到电流的实验,电的本质逐渐
被揭示。

片中详细介绍了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伊万·休伯特和米开朗基罗·巴内利等科学家、发明家对电的研究和贡献。

接着,纪录片展示了电力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电力的普及使人们的生
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电灯的发明带来了全新的夜间照明方式,电力驱动的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电力运输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交通和物流。

除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纪录片还展示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从初创阶段的发电设备到现代电网的建设,纪录片生动地描述了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政策规划引导。

最后,纪录片探讨了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电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
能源,支撑着各个行业的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纪录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在电力产业的应用,并呼吁人们节约用电、保护环境。

通过对电的故事的概述,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电的伟大历程和深远影响。

它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启示,更提醒人们电力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这部纪录片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对电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剖析。

适合学生看的爱国纪录片

适合学生看的爱国纪录片

适合学生看的爱国纪录片
这部影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

它是由7位知名导演联合执导的7个短片组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70年的历程中所经历的苦难、荣誉和成就。

影片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影像资料,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祖国70年的风雨历程和历史发展。

2.《红旗漫卷西风》
这部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壮丽场景,通过描写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长征途中的困难险阻以及最终的战胜日本侵略军,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英勇奋斗和爱国精神。

3.《母亲河》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长江流域的壮美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热爱祖国的自然和历史。

影片还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发展和保护情况,呼吁广大观众爱护祖国的自然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4.《星火计划》
这部纪录片以中国科技创新为主题,讲述了一些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故事。

影片展示了这些年轻人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他们为祖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影片鼓励年轻人勇于追梦,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5.《东方红》
这部纪录片介绍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和
运行情况,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祖国的强大。

影片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中国人民对科技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以上纪录片都是适合学生观看的爱国影片,它们通过现实生动的影像和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热爱祖国,更加珍惜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文化传承。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大众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它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巨大,佳作叠现。

如《远去的村庄》、《舟舟的世界》、《八廓南街16号》、《姐姐》、《半个世纪的乡恋》、《藏北人家》、《芝麻酱还得慢慢调》、《球童》等都是其中杰作。

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纪录片的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是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具有客观现实的“再现性”,更有主观内涵的“表现性”。

1、观念造型通过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有效的声音效果,都可以成为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可以强烈的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如纪录片: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表现对象是真实的社会、自然现象,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采访、纪录和宣传报道,达到宣传教育、传递信息的目的.新闻片侧重于对时事动态的报道,要求现场采访拍摄,经迅速编辑后及时放映,体裁上分为时事报道片和杂志片.纪录片可以纪录表现现实或历史,人物或事件,社会政治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或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内容,多采用实地拍摄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影片注重真实性,拍摄时不能虚构、不能表演、不能变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新闻纪录片是电影的基本类别之一.1895年,标志电影诞生的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第一批影片,就体现了电影的纪录功能.中国较早的新闻纪录片有《武汉战争》、《上海战争》等反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战争的短片.195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新闻纪录电影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4精英记录片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选材主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40部经典的记录片

40部经典的记录片

40部经典的记录片1.《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美国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

2.《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瓦尔特•鲁特曼用一台摄影机和烂熟于胸的蒙太奇手法,奏响了一曲自然流露却宏大森严的视觉交响。

为后来的纪录片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3.《雨》The Rain 1928 荷兰尤里斯•伊文思经典之作,影片表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这座美丽城市在雨中的风貌,充满了深蕴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

4.《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的教父"的约翰•格里尔逊之作,他的作品只有一部,影响却到现在仍无法估量。

5.《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 苏联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他倡导影像绝非对生活的机械还原,而是对生活的重新注解。

全片没有事件的波动,只是零散地将生活琐事作一看似无意图的重筛取。

如鲜花般盛开的蒙太奇手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前卫。

6.《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作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这一次目光对准西班牙一个最穷困的名叫犹尔德的地方,在动物片和旅游片的客观样式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严厉的控诉,并对西班牙内战的即将爆发作出了大胆的预示。

7.《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国里芬斯塔尔虽然已经被公认为是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但今天看来又是对法西斯罪恶最有力的控诉。

8.《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联。

爱森斯坦于1934年开始拍摄,却直到他死后的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影片对自己开创的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技巧上的大胆实践,在构图上刻意追求形式感和隐喻性。

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形成了独特的爱森斯坦风格。

纪录片参考资料

纪录片参考资料

纪录片参考资料1、结合《北方的纳努克》简述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作的特点(1)罗伯特·弗拉哈迪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纪录片拍摄方法,既把拍摄活动和现实的人际交往融合在了一起。

弗拉哈迪与爱斯基摩人打成一片,他付之以真诚,爱斯基摩人则付之以信任和合作。

正由于弗拉哈迪采用这种拍摄方法,才使得拍摄对象和拍摄者关系融洽,两者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直到今天,如何与拍摄对象相处仍然是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在拍摄现场不得不面对的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2)《北方的纳努克》对于纪录电影是一种突破。

弗拉哈迪已经掌握了在故事片中确立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富有原创性把故事电影领域的叙事方法与结构方法用到了自己的真实场景之中。

弗拉哈迪将《北方的纳努克》结构成几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天暖时期,人们补修他们的原始工具,第二段强调爱斯基摩人在寒冷天气中面临的艰辛生活,第三段则是大风雪中的片段。

并且别致地安排了几个高潮点和情绪点。

弗拉哈迪正是从表现手法上找突破口,把纪录片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他运用故事片那种简洁的表现手段,更有力地传达出非虚构题材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勃勃的生命力。

(3)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摄制过程中所运用的拍摄方法独具一格,在纪录片的传统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他对现实生活并不是科学的精确纪录,而是充满诗意地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再创造。

弗拉哈迪认为自己是在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进行某种精确的科学研究。

既然是艺术创作,创作者的感觉、态度、想象等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行为方式自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客观冷静的。

这种艺术创作要求把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同创作者的想象和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总之,他认为,摄影机前的生活只有经过合理干预才是更真实的。

2、简略阐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虽然要对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比较困难,但是细心梳理,我们还是能够大致分辨出一个轮廓。

最初维尔托夫通过对大量零散素材的剪辑,逐渐倾向于“出其不意地捕捉下来的现实生活景象”的拍摄方法,这一点也成了他的基本电影立场。

中学生必看的历史纪录片

中学生必看的历史纪录片

中学生必看的历史纪录片其实学习历史不一定要在书上学,选择一种轻松的方式也可以例如看纪录片,那么适合中学生看的历史纪录片有哪些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1.河西走廊(2015年)豆瓣评分:9.5内容简介:《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以每集50分钟、总共十集为一系列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由汉代到直至今天的历史。

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留意哦!豆瓣网友评价:@面百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汉帝国抵御匈奴、驰骋边疆的大快人心,到唐宋元中原文化与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大气磅礴。

文案极其优美有韵味,音乐更是加分不少。

就是最后一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在期盼中又有点失落,历史已经回不去了,希望往后能再看到中华儿女那种坚韧勇敢的品质。

2.二次大战启示录(2009年)豆瓣评分:9.5内容简介对于二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意这一部纪录片,因为该纪录片使用了大量精彩的影片为方式进行述说,这些影片包括业余者拍摄的影片、最高机密的影片、当年未使用的新闻影片,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

豆瓣网友评价:@牛佬:全景式展现二战,许多珍贵的画面和丰富细节,精彩。

@……:Once upon a time,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instinct lets people to accomplish many great things, but then all human warfare and man-made disasters is because the human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oo3.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豆瓣评分:9.4内容简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与我们之前所看过的历史纪录片有点不同,只有单集50分钟,一共3集的短片却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该部记录片朴实、大气地刻画了故宫书画、青铜器、木器、陶瓷等文物修复过程及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展现了文物修复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与文化源流。

纪录片主要类型资料

纪录片主要类型资料
具有深度和厚度的网状结构,避免单一线 索的局限性,向观众传达意蕴丰富、透彻 深刻的意向、情绪和信息。系列片
4、从传播观念向传播信息转变。
四、人文社会纪录片
1、定义:特指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显示 为记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 展现的纪录片。特别注意对社会各阶层人 群生存状况的记录和反映。
可以说第一个阶梯有认识价值,第二个阶 梯有精神价值,第三个阶梯有哲理价值。 当然这里离不开独特的发现,如果一部作 品跨过了三个阶梯,但是一点也不新鲜, 人云亦云,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其实有 的作品仅仅达到了第一个阶梯,但是它非 常独特,是创作者对生活独到的发现,也 可以成为名篇,这方面纪录片史上有许多。
第二章 纪录片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类型
电视纪录片的目的是观察人,分析人,研 究人,表现人。
首先人不是抽象的,他是生活在一定的环 境之中的。人和外界无非有三种关系:人 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历 史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电视纪录片有 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人与社会。这种电视纪录片存在的 比较多,也是最主要的电视纪录片类型。 这种类型的电视纪录片主要探讨人与社会 的关系,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调和, 以及解决。电视台目前播出的大部分电视 纪录片都是这种类型的。
2、特点:
平视社会人生
关注现实世界
强调叙事纪实
贯注理性思维
3、存在问题:
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 重大社会事件、社会热点。
伪人文倾向,煽情、缺乏对拍摄对象 的基本尊重和情感交流。
强调真正意义的人文纪录片,平视拍 摄对象、平视观众。
五、自然科技纪录片
应该怎样去开掘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呢?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谢谢观看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 片)
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01 剧情简介
03 幕后制作 05 作品评价
目录
02 分集剧情 04 获奖记录
基本信息
《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该片于2008 年5月11日在英国首播。
该片拍摄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 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美丽中国该片包括六集,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 标志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 。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幕后制作
纪录片制作历时4年,超过80%的画面都是在自然观察下拍摄所得,而非在摄影棚中完成。为了捕捉一些鲜为 人知的特殊画面,纪录片使用了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比如,摄影师在蛇岛拍摄一只 金丝雀逃离蝮蛇捕食时,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到了画面速度降低了80倍的镜头;使用红外摄像机拍摄黑叶猴的 洞窟生活时,首次发现了黑叶猴舔食壁间会渗出的含矿物质液体。热成像摄影机则在拍摄滇南魔芋时被使用。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
参考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向 电视观众展示中国的魅力。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拍摄设备,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独有魅力。该纪录片 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魅力。其中不乏以前从未成功拍到的片段,如藏羚羊在交配期的打斗行动、秦岭野 生金丝猴、云南亚洲野象、世界第二小的蝙蝠、扬子鳄孵化过程、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转场、野生大熊猫交配等等。 展现了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奇异植物、自然风景以及民风民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 “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 。(中国环境网评)

纪录电影文献大全

纪录电影文献大全

纪录电影文献大全一.《纪录电影文献》资料来源1.起源与历史《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资料整理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资料整理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7月20日至26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这部作品讲述当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景: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

这些知名的文学风景与作家的故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文学的故乡》称得上一场精神探险。

每位作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故乡是作家出发的原点迟子建说:“我笔下的人物出场的时候,他背后像驮着一架山。

”她的故乡矗立于冰雪北国,雪野、白桦林、冰封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我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

阿来的故乡盛开在山原,从草地、森林、灌木到草甸,大地的阶梯逐渐升高,每升一级就上演不同的地理形貌、植物花卉,“整个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说是整个藏区的话,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贾平凹的商州隐藏于山势连绵的秦岭,“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着北方南方”。

刘震云的故事停泊在一马平川的黄河边,河南新乡延津西老庄,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和杂乱”。

毕飞宇的故乡是苏北水盈盈的河网、黄灿灿的菜花,虽然他自称没有故乡,但“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称作我的故乡”。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则是胶河岸边一片低洼的土地,夏天是青纱帐,秋天是高粱地,那是地球上“最超脱最世俗”“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每位作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

故乡是作家出发的原点。

在《文学的故乡》里,我坚持请求每位作家回故乡,就是希望作家重返现场,回到真实空间,情有所动,心有所感,触发自然而内在的反应。

纪录片的现场是神圣的。

跟随作家回故乡是《文学的故乡》里最珍贵的影像。

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当中国来写莫言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且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

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纪录片 考试资料

纪录片 考试资料

1、纪录片的早期学派: (1)电影学派之写实主义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从卢米埃尔开始 艺术主张:“想表现的和实际表现的是生活的各个片段......决不允许带有丝毫的空想,它们所反映的是人和事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如此的情况。

”——路易.费雅德 (2)电影学派之电影眼睛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 20年代 维尔托夫 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 艺术主张:“电影的眼睛......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一视同仁。

”——维尔托夫 (3)电影学派之先锋派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法国等) 代表作品:《机器的舞蹈》 艺术主张: “让画面主宰一切,避免无法专用画面来表现的东西......正是那些无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美学宗旨,其目的只是想抓住那些无限小的物质和自然界的运动而拍摄的纪录片才体现出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

”——谢尔曼.杜拉克《论纯粹电影》 (4)电影学派之表现主义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 艺术主张: “电影即节奏。

”——汉斯.里希特 (5)电影学派之抽象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法国) 代表作品:《柏林——大都市交响乐》(1927,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艺术主张: “电影应该是音乐......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结构和剪辑上应该是建筑......应该是诗......是舞蹈.....”——阿贝尔.甘斯 (6)电影学派之纪录片运动: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30年代 代表作品:《拖网渔船》(1929,英国)导演:约翰.格林尔逊 艺术主张: “电影是一把榔头,不是一面镜子。

”——格林尔逊 (7)电影学派之自由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林赛.安德森 艺术主张: “记录手法妨碍杰作的诞生......通过电影表达个人意见,不受商业资本桎梏限制,争取自由创作。

”——“自由电影”宣言(8)电影学派之工人电影联盟:代表人物(国别、年代):30年代(美国)代表作品:《开垦草原的犁》艺术主张: “纪录电影是形象化文献。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目录第0 1集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第0 2集文明的曙光第0 3集古代文字的起源第0 4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1)第0 5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2)第0 6集古代埃及文明(1)第0 7集古代埃及文明(2)第0 8集印度河文明之谜第0 9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第1 0集古代希腊文明的回声第1 1集古希腊文化第1 2集希腊化时代第1 3集罗马共和国第1 4集罗马帝国第1 5集古代罗马文化第1 6集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第1 7集西欧封建国家第1 8集拜占廷帝国第1 9集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第2 0集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第2 1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第2 2集十字军东侵第2 3集文艺复兴(1)第2 4集文艺复兴(2)第2 5集古代印度第2 6集古代日本第2 7集古代非洲黑人文明第2 8集美洲古代文明(上)第2 9集美洲古代文明(下)第3 0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第3 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下)第3 2集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第3 3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第3 4集尼德兰革命第3 5集三十年战争第3 6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3 7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第3 8集七年战争第3 9集英国工业革命第4 0集西欧北美工业革命第4 1集美国独立运动第4 2集法国启蒙运动第4 3集法国大革命第4 4集拿破仑时代第4 5集神圣同盟第4 6集非洲奴隶贸易第4 7集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第4 8集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第4 9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第5 0集英国议会改革第5 1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第5 2集欧洲1848年革命第5 3集德意志统一第5 4集俄国农奴制改革第5 5集美国西进运动第5 6集美国内战第5 7集日本明治维新第5 8集英国对印度的征服第5 9集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第6 0集列强瓜分非洲第6 1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第6 2集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第6 3集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第6 4集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6 5集马克思主义诞生第6 6集第一国际第6 7集巴黎公社第6 8集英帝国的兴衰第6 9集美国的崛起第7 0集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第7 1集近代文化与艺术(1)第7 2集近代文化与艺术(2)第7 3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7 4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第7 5集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7 6集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7 7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7 8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7 9集苏联的成立第8 0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8 1集印度的非暴力运动第8 2集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第8 3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第8 4集罗斯福新政第8 5集德意法西斯主义第8 6集日本法西斯主义第8 7集西班牙内战第8 8集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8 9集第二次世界大战(2)第9 0集第二次世界大战(3)第9 1集第二次世界大战(4)第9 2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第9 3集联合国的诞生第9 4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第9 5集冷战的形成第9 6集犹太复国主义及以色列建国第9 7集古巴革命第9 8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第9 9集埃及七月革命第100集万隆会议第1集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从原始的蛮荒,经过无数的年代,生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

历史纪录片知识点总结

历史纪录片知识点总结

历史纪录片知识点总结纪录片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时代背景为主题,运用影像、音响和文字资料等手段进行记录和再现的影视作品。

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工具,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阐释。

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纪录,纪录片带给观众们历史的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窗口。

本文将通过对历史纪录片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来探讨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

1.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 Documentary Film)是一类描述真实事件或人物的电影,风格多变,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历史事件、人文故事等。

与商业电影相比,它更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常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传达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它有别于商业电影,不同于话剧、音乐等表演艺术,也不同于新闻报道、电视纪录片等新闻业态。

根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纪录片、观察纪录片、抒情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等。

2. 纪录片的特点纪录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真实性:纪录片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客观性:纪录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追求客观性,通过事实数据、影像资料等来还原历史场景。

(3) 信息性:纪录片在传递历史信息的同时,通常会配备文字解说、专家评论等,加深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高度还原历史:纪录片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还原历史背景,使观众能够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历史。

3.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传统纪录片:侧重于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记录和还原。

(2) 观察纪录片: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生活状态的观察和记录。

(3) 抒情纪录片:强调感情表达,通常是对个人命运、生活故事的抒情性叙述。

(4) 新闻纪录片:以报道方式呈现,追求在短时间内提供最新的历史事件信息。

4. 纪录片的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发明之初。

最早的纪录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的电影技术还很原始,很多电影都是摄像机镜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

纪录片《走近易经》解说词

纪录片《走近易经》解说词

纪录片《走近易经》解说词《走近易经》篇一:《走近易经》嘿,你知道《易经》不?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超级神秘又超有内涵的宝贝呢。

我以前啊,就觉得《易经》那是高深得不得了,就像天上的星星,看着挺美,但离咱普通老百姓可远了呢。

我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易经》,是在一个旧书摊上。

那本《易经》就那么静静地躺在一堆破破烂烂的书中间,封面都有点旧了,可我就像是被啥东西勾住了魂儿似的,鬼使神差地就把它拿起来了。

翻开一看,那些卦象啊,文字啊,就像一堆乱码,看得我直迷糊。

我当时就想,这啥玩意儿啊,这能看懂的怕不是神仙吧。

但是呢,这好奇心一旦被勾起来了,就像小猫在心里挠啊挠的。

我就开始在网上找各种关于《易经》的资料。

哎呀,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

这《易经》里好像啥都有啊。

有人说它能预测未来,这可就有点玄乎了。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这真能预测未来?也许吧,可能老祖宗有啥特殊的智慧咱还没理解呢。

我还听了一个故事,说是古代有个将军,每次打仗前都要根据《易经》算一卦。

有一次啊,卦象显示不宜出兵,可他呢,觉得自己兵强马壮的,没听这卦象的,结果呢,打了个大败仗。

这故事一听,我就更觉得《易经》神秘了。

它就像一个藏在深山里的老神仙,有着无尽的智慧,可就是不容易让人亲近。

不过呢,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有人就说,《易经》都是封建迷信,现在都啥时代了,还看这个。

我当时就有点犹豫了,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啊?可是我又想,这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就没有一点道理吗?就像那些老传统的手艺,虽然看起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里面蕴含的匠心和智慧是不可磨灭的呀。

再后来啊,我跟着一个老师学了一点皮毛。

老师说,《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开始明白,那些卦象啊,就像是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易经》就是在教我们怎么在这些境遇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好比你在一个迷宫里,《易经》就是那个给你提示的小纸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元素:画面(动作镜头人们的交谈重新扮演:精确的按照事实扮演图片)声音(画外音解说词音乐)形态:1,纪录:揭示或保留2,劝说或提倡3,分析或致意4,表达纪录片的分类:诗意式:《雨》揭示式:《我们为何而战》观察式:《提提卡蠢事》参与式:《夏日纪事》反射式:《无日》表达式:《舌头不打结》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华氏911》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纪录片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

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舞台纪录片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

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

专题系列纪录片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

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1,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放映了他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第一部"纪录片"--《工厂大门》。

2,1922年:美国人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完成并公映,法国评论家将其与古希腊戏剧相提并论,弗拉哈迪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开创者。

(有声电影1927〈爵士歌王〉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3,1922年:苏联人维尔托夫倡导并拍摄"真理电影",提出了"电影眼"的理论,集中体现在1929年他著名的《持摄影机的人》里,他对电影的原创观念直接影响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出现。

《带摄影机的人》导演:迪吉加·维尔托夫苏联影片简介:本片是一部纪录前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影片,也是一部关于摄影机如何记录以及摄影师剪辑师工作的影片。

其基本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白天的辛勤工作以及人民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

影片拍摄于苏维埃革命之后,片中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简评:本片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导演维托夫在本片中创造了他的“电影眼”理论,并借此推广出他的“真实电影”艺术形式。

在影片中,摄像机的镜头代替了人的眼睛,并且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方式以百叶窗和人眼的互相跳剪来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

该片将摄影机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巧发挥到极至,配合麦克尔纽曼为影片新作的配乐,更是无比传神,该片中还带了布努艾尔与达利的经典之作《一条安达鲁狗》。

4,无粮的土地导演: 路易斯布鲁艾尔上映年度: 1932 西班牙作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这一次目光对准西班牙一个最穷困的名叫犹尔德的地方,在动物片和旅游片的客观样式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严厉的控诉,并对西班牙内战的即将爆发作出了大胆的预示。

布努艾尔对电影纪实特征进行了极致化的探索,冷漠的犹如科教片的解说员声音,极度真实以致于凸显魔幻色彩的取景让这部影片在纪实的形式中仍然贯穿着超现实主义的基本方法。

和布努艾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无粮的土地》又犯了众怒。

这一次连他的工作人员都拒绝将名字写入演职表。

第二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禁演了本片。

5,1935年: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完成《意志的胜利》,片中的声音全部是现场同步录音。

这部纪录纳粹党党代会的经典影片,其中大部分内容后来被同盟国用于反纳粹影片中。

6,《夜邮》拍摄于1936年,片长30分钟由英国皇家纪录片小组成员巴锡尔·瑞特和哈莱·瓦特导演《夜邮》纪录的是一列往返于伦敦和苏格兰之间的邮递火车的工作流程,表现的是工人的熟练技术极其工作重要性,邮政工人的勤恳敬业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

影片的景象主要从实地观察拍摄,夜行邮车穿越疆界,满载着汇票、汇单和信件带给富人和穷人,还有街角的,店和邻家的女孩子,镜头纪录的细节丰富多彩。

7,1939年:荷兰杰出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拍摄了关于中国抗日题材的《四万万人》。

在此之前,他还拍摄了有关西班牙革命的《西班牙大地》等系列政治性纪录片。

他认为电影就是要"直接参与世界最根本的问题",虽然他早期拍摄过很多唯美的纪录片如《雨》、《桥》。

1926年: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在《纽约太阳报》撰文,评论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稍后,提出"纪录电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成为纪录片的经典定义。

1929年:格里尔逊的《拖网鱼船》公映,成为三十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典范。

他视纪录片为"讲坛",他的志向是"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公民自己的事情--门前石阶上的戏剧事件上来"。

1960年:法国影视人类学家让·鲁什拍摄《夏日纪事》,副题是"真实电影的一次实验"。

"真实电影"以摄影机影响被拍摄者。

1969年:美国人梅斯莱斯兄弟摄制《推销员》,这是他们所命名的"直接电影"的代表作。

直接电影把摄影机喻为"墙壁上的苍蝇"。

1985年:法籍犹太人莱兹曼制作《证词:犹太人大屠杀》(SHOAH),是"新纪录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新纪录电影"采用一切虚构手段和策略以达到真实"。

纪录片是一类特殊的电影,拍摄难度大,时间长,耗资巨大,也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常常精品迭出,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以下是中外经典纪录片,部部都是极品,难分伯仲。

遗憾的是,仅有一部是中国人拍摄的!1、《欧洲自然写真》(Wild Europe),英国BBC电视台2005年出品,共分四集(肇始之初、冰原大地、征服自然、全新纪元),196分钟。

目前大陆既无正版,也无盗版,只能上网下载(国语版)。

2、《完美降落》(First Descent),美国2005年出品,110分钟,写的是五人小组同心协力征服阿拉斯加雪山的冒险经历,体现了男人的力量和责任心。

3、《鸟的迁徙》(Travelling Birds),法国2000年出品,80分钟,大陆有售。

画面唯美,生命的伟大和神奇动人心弦。

4、《大地的声音》(State of The Planet),英国BBC电视台2000年出品,共3集,150分钟。

它将带你做一次全球旅行,认真思索我们这个星球的命运。

5、《时间机器》(Time Machine),英国2004年出品,共3集,150分钟。

影片提出了很多我们视而不见但又与时间密切相关的问题,反映了时间这个魔术师的无限神奇。

6、《熊的故事》(The Bear),法国1988年出品,90分钟。

CCTV 曾经播出。

它改编自1885年发生在美国落基山脉中人熊之间的真实故事,动物间的纯洁的爱足以催人泪下。

7、《话说长江》,中国1983年出品,共25集。

它是长江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的很多镜头在现实中再也无法看到,续集要逊色一些。

购买时注意碟片质量!8、《蓝下斗志》(The Heart of the Game),美国2005年出品,104分钟,花了七年时间拍成。

写的是一个黑人女孩在白人篮球队的故事。

其实,好看的记录片还有很多很多,如《微观世界》(又叫《点点虫》)、《故宫》(央视版),等等。

电视纪录片与纪录影片不同,它是在因电视的诞生而衍生出的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里极大地影响观众并受到观众支持的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

说它受到观众支持.其最大理由突出地表现为制作者与观众之间已经达成共识—一在电视纪录片中的所见所闻均为“确确实实的存在”。

1.纪录片是不包含一切戏剧化的虚构、将事实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电影的一种形式。

2.纪录片是用事实来述说真实,并且不使用任何导演手法的一种节目形式。

3.纪录片原则上应尽运避免再现和设计,在无法按拍摄方案拍摄时,可以改变拍摄方案或修改解说词。

4.对于纪录片来说,最重要的是传达真实。

但是,事实经常会发生变化,并不总是能够体现出真实来。

所以可以由制作者来判断是否需要在经过前期调查、在事实的基础上使用导演手段将真实加以传播。

5.对于纪录片来说、关键要看它是否通过节日本身揭示了真实,个别场景可以进行设计和再现,不需要流水账式的说明及编辑。

6.纪录片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戏剧化的再现的节目。

在由于时间或气象条件等原因致使拍摄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再现导演。

答案多集中在3、4、5上。

但是,对于纪录片的见解,3和4相似,而5却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对再现手法的认识上,前者不欣赏这种做法,而后者却认可。

由此可见,再现手法是确定纪录片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答4和5的制作人认为,比起一处一处的处理,最重要的是通过整个节目,正确地表现制作者确认的事实及真实,目前持这种观点的日本纪录片制作人最多。

其中,回答4的人最多,他们希望能由自己决定何时、如何使用导演手法。

又名: 北方的纳努克导演: 罗伯特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上映年度: 1922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

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

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就在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纪录片Nanook of the North完成的两年后,爱斯基摩人中的伟大猎手Nanook,在捕猎时饿死在北极的荒原上和摩登社会完全脱节的Nanook,在交易点的白人给他用留声机播放声音时,他竟然好奇的用牙咬黑胶唱片,这是他的本能,也就是:这个东西是什么做的?能不能吃?Nanook的家庭在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的广袤冰原上生活,他们吃生鱼,用舌头舔刀子使之结冰变锋利,他们的皮筏子里面可以装下五个人和一条狗,衣服就是一件肥大的海豹皮袍子,早晨起床妻子要把丈夫的靴子咬软,因为一个晚上过去靴子比石头还硬,冬天来了,他们用冰雪制造igloo,雪被冻得可以切割成一块块砖头,他们的狗剽悍精壮,嗜血好斗,他们的婴儿赤裸的在母亲的皮袍里,而母亲乐于把赤裸的他抱出来展示给镜头看就在这种与现代文明距离如此遥远,仿佛不处于同一地球的环境中,Nanook一家在以他们习以为常而令我们瞠目结舌的方式生活着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Nanook选了一块冰,凿成砖作为Igloo的窗子,虽然这块玻璃比起真正的玻璃要模糊多了,然而他的妻子专心的从里面擦拭,北极始终倾斜的阳光模模糊糊的射进雪屋内同样伟大的还有拍摄者弗拉哈迪,他一贯于展现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比如爱斯基摩人,亚兰岛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