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黄生借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 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
第16页/共44页
你是怎么理解“书非借不能读也”的?
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 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 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 弃者无论焉。”
第17页/共44页
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 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第14页/共44页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 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 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 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 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 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 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停止
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
失去
假如 已经 为……所,表被动
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
放置,保存 姑且 等待 他日 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如此而已
第6页/共44页
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 些收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然而皇 帝中读书的有几个?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 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 的又有几个?其余的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书籍), 儿子和孙子丢弃(书籍)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 是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的东西 而勉强借来,他一定会担忧别人催着要还,就忧惧地 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 明天就要失去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这 东西)已经被我占有,必定把它捆扎起来放在高处, 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他日再看吧”这样的话。
第1页/共44页
检查预习
枚( méi ) 俟( sì ) 俸 (fèng) 惴惴( zhuì) 庋藏( guǐ )
斋( zhāi ) 辄( zhé ) 吝 ( lìn ) 摩玩( mó ) 素蟫( yín )
第2页/共44页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 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 学家、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 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广 收诗弟子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 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 话》、《子不语》等。
译文:
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有个姓张的 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肯把书借给我,我回来后在梦 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 过的书就会记在心里。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堆得满满一屋,(却不去翻阅,以致)蠹虫丝迹时常覆盖在书 册上。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的岁 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2.非 第借二不部能分读(”4-的5观段点)。:向黄生 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 也必 速”的希望。第12页/共44页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①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 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这里的 “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
②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 理解下边加线词的意思:
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
导语: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 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 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 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 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 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 的认识是否一致?
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 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 体会阐明论点。
第20页/共44页
小结
1-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 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 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 “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 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 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 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 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 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 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 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 条件等,好好读书。
第5页/共44页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给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
见课下注释④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
祖父和父亲 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
不用说,不必说 这样
那人
勉强 借
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
忧惧的样子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7页/共44页
喜欢
得到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
表现,表露 兼词,相当于“之于”所以 就 记 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 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集 迫切 这样 时常 覆盖 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
是 值得 珍惜 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古义 不用说,更不必说 其他祖父积、子 孙弃者无论焉
今义 条件关系的连词
古义 借 而强假焉
假 今义 假的
第28页/共44页
古义 那个人
夫人
今义 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古义 值得珍惜
可惜 今义 惋惜
第29页/共44页
4.一词多义
子 子不闻藏书者乎
代词,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名词,儿子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连词,然而
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 辄,就。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
珍惜。(今义:表示惋惜)
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 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讨论如下问题:
第18页/共44页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 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 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 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 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 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 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 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 不能读”的论点。
第25页/共44页
★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
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第26页/共44页
文章主旨
《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 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 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 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 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第27页/共44页
3.古今异义
无论
第3页/共44页
解题:
★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
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
发表议论。
第4页/共44页
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 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 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 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 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 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 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第15页/共44页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 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 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 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 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 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 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 点的正确性。
然 非独书为然
代词,这样
为一说
动词,写、作
为 若业为吾所有
介词,被
非独书为然
动词,是
第30页/共44页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兼词,“于之”,
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泛指有书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词,它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助词,的 代指黄生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 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 证明。
第13页/共44页
第一段有关讨论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 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 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 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 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 有力。
我写下这篇说,把(它)同(出借的)书一起 (交给黄允修)。
第10页/共44页
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
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 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第11页/共44页
课文分析
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 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 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1-3段):阐明 “书
第22页/共44页
讨论以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 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 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 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 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 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 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 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 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第21页/共44页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 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读第4、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 边加点词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 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 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
舒缓语气。
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 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 文的目的。
第24页/共44页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 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 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 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 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 专心读书。
第23页/共44页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 “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 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 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 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 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 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 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 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第8页/共44页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
像 似乎
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
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吝啬
本来
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
懂得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一起
第9页/共44页
译文
如今姓黄的读书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借 给别人与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的情形似乎并不相 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而碰上姓张的人 呢,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有幸而遇到我呢?(黄 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 那么他读书一定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 速。
第19页/共44页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 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 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 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 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总结: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 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 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