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恩情结看中西毕业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恩情结看中西毕业文化
从感恩情结看中西毕业文化
摘要:毕业文化存在于活跃的校园文化之中,扮演着其重要而又独特的角色。

它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文化。

在这两种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毕业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以感恩情结这一要素为切入点,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方面分析中西毕业文化的不同,旨在揭示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毕业文化形成的原因,引导广大毕业学子采用理智的方法结束校园生活,做到文明离校,并使高校相关部门认清毕业文化的本质,改善管理措施,一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毕业文化;感恩情结
1.校园文化与毕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毕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是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毕业文化以毕业班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前,有许多不成文的“约定”:离校之前,同学们会聚在一起吃顿饭,俗称“散伙饭”。

又如大家要拍毕业照,统一购买毕业衬衫,更有人准备谢师宴感谢恩师。

其实,这种被有关专家称为“毕业综合症”的现象在大学校园流行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也不仅仅只是在哪一个或几个高校才有。

几乎所有的大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毕业文化”。

更有甚者把毕业文化演绎得登峰造极,诸如酗酒撒泼、裸奔、“毕业喊”、“毕业扔”等疯狂行为也频频上演。

对于这种酷似行为艺术的“毕业献礼”,人们看法不一:赞同者叹其个性释放,呼吁社会眼光宽容以待;反之则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皱眉者亦不在少数。

面对种种声音,我们也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毕业生是否应该采用疯狂的毕业仪式?毕业季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缅怀和总结?什么样的毕业文化才能体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没有理性而有内涵的毕业文化?
从毕业生那些毁誉参半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些疯狂而又极富创意的举动背后,有难忘的记忆,也有些许对未来的焦虑。

因此,毕业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毕业文化建设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毕业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以及素质培养的作用,最终实现保持校园和谐与稳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从感恩情结的角度分析中西毕业文化的不同
2.1毕业生方面
每逢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即将告别校园生活的学子。

他们身着毕业衫,和共度了许多美好时光的老师同学合影留念。

悬挂在公寓楼,教学楼,食堂各处的醒目的标语提醒着每一个毕业学子,他们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他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这种离别的氛围是中西方共有的。

而感恩情结在中国毕业学生中更加明显。

那些欢送毕业生离校的条幅标语都体现着对母校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一朝师生情终生缅于怀,学子闯天下母校候佳音”,“春华秋实、饮水思源、母校情深”。

在离校之季,有的'同学们还自发地组织起了捐赠活动,向母校捐赠其认为有意义的书籍、自己制作的物品或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物品。

礼轻情意重,为了母校,虽然能做的不多,可也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同学们为老师们献上鲜花,共唱一首歌曲,送给老师最美好的祝福。

西方国家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的感恩表现就要少很多,在毕业典礼上他们很随意,家长一同参加,庆祝自己的孩子顺利地完成了人生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他们的喜悦来自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离愁别恨、感谢恩师母校的情绪减少了很多。

2.2教师方面
教师们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有着殷切的希望。

他们给予了许多鼓励并提供了宝贵的就业建议。

在告别大会上教师们引用古语,表达对同学们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

指导员在毕业前通常会召开班会,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提供空间,帮助同学们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的
老师还会亲手制作卡片,附上些许祝愿。

这些一道构成了毕业生们在毕业季的美好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那些卡片,想起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都会热泪盈眶。

教师们之所以如此不辞辛劳,都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深深根植着一颗感恩的心,要知道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

也同样经历过他们学生正经历的事情,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对自己恩师的感激之情不会变,这就使他们甘愿为同学们付出。

并不求回报。

国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邀请名人做毕业演讲是一项传统。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等都曾是美国各大高校的座上宾。

给毕业生的演讲内容广泛,不过通常会包含着一些期望与祝福,当然也不乏幽默与睿智,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例如,“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消除不平等。

”(微软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2007年于哈佛大学的演讲);“什么才能称得上你们这一代的伟大之处?我认为是使用你们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找到与计算机连接的方式,而且找到与人的连接方式;不仅仅是使用数字和公式创造,更是使用语言去引领。

在这个过程中,填补愚蠢与智慧间的差距。

”(前惠普CEO 卡莉·菲奥莉娜于2004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

从这些常常被人们引用的经典语录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西方人理智的一面,而感恩情结少之又少。

2.3学校方面
中外高等学校都设有类似校友处、就业指导处及心理咨询部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每逢重要事件,比如校庆或毕业典礼,学校都会邀请老校友参加。

这些早已步入社会并积累了充足经验的前辈能够给予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许多建议和帮助,对加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未来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老校友时时关注母校,有时也会搞一些捐助活动略表自己的心意。

此外。

就业指导处也会适时开展招聘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给同学们的就业铺平道路。

心理咨询部帮助解决学生们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心理和对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忧虑心
理的问题。

总之,各个部门同心协力,为同学们顺利毕业、就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针对毕业季学生有时因为太过情绪化而犯错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管理宽松但不放纵”的政策,做好引导和教育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