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动画电影的声音——浅谈声音对画面及声音自身的影视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
探求动画电影的声音
——浅谈声音对画面及声音自身的影视特性
王 乾 纪馨予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

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瞬间便使无声电影跌出主流圈。

1927年在美国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时的电影才真正立体了起来。

从此以后,声音的重要性便已与画面比肩,其包含的功能也逐渐丰满。

就如科班所言,在有声电影时期影视声音的主要功能有: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抒发感情;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加强结构的连贯性。

声音被赋予具体化的符号后是可以像画面一样产生蒙太奇效应,可以分为声音组合蒙太奇、音画组合蒙太奇。

那么这种蒙太奇的具体运用也和画面一样,都是人的意识蒙太奇。

下面对这两种蒙太奇作些解释。

声音蒙太奇:以声音的最小可分段落为时空单位,以此进行声音与声音的各种形式和关系的组合,产生新的特定意义及情绪。

声画蒙太奇:即声音内容与画面内容的关系,声画组合后能产生由单独声音或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既然声音可以像画面一样以单位规划组合,那么同样可以进行分镜。

也就是可以按其最基本单位为量值把一部片子的声音像画面分镜头一样做出声音分镜表。

这无疑会使无形感性的声音更具可塑性。

下面举一个关于声音符号化分镜的故事:我朋友在初中时他的同桌很爱哭,有一次在她抽泣时这位朋友用了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把她的抽泣声记录了下来。

而且可以做到初步的精确性。

具体方法见下图1:
通过这种形象的表现可以为故事主体音乐和配音演员的声音力度及情感作出一个明了的指示。

对上图声音分镜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最后得到了一个更精确详细的声音分镜图表。

如图2在这里按影视声音的3个系把声音分成了3个层,其实每个系还可以进一步的细分,这里就不再进一步探讨。

在音乐层里放了2条音轨,其实可以应用更多的音轨已到达声音的和弦效果。

上图2的“音速标尺”代表了声音上升和下降的速度。

音轨的上升和下降叫做“音坡”。

“音坡越缓就越慢,反之就快。

以音乐层的蓝轨第一个音坡转折为例,声音上去的速度就比下去的慢。

通过
标尺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上升用了3个值,而下降只用了1个。

根据最上面的“时间标尺”计算,把2个音速标尺定为了1秒。

这样就对声音的过场有了掌握。

根据图2示可以看出来蓝轨的第一个转折一共用了0.5秒钟。

在每个系层中以中轴0为中点各有3个量值,这代表了声音的高低峰值阶。

音度越高音轨就越高,反之音度越低音轨就越低。

比如按照声音的“起—承—转”来用音轨线的“升,平,降”来表示,这样便简单易懂,可以更好的配合镜头分镜表来作直观的声音初步的预定。

特别是在语言层中可以让配音演员更加直观的看到这里所需要的语速和情绪及声调的起伏。

二、配音——动画电影配音与其他影视配音影视的声音包括了“语言系”、“音乐系”、“音响系”三部分。

配音便是前者。

说到动画的配音那是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很多动画发烧友不光能背出一串日本当红声优,而且还熟记了我国的一些著名动画电影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这个名词已经很好的解释了这个职业的特性,就是演绎声音。

在真人表演的电影作品中,对角色对白有大体3种录制方法。

其一,拍摄中演员直接录声;其二,拍摄后演员再给对白作配录;其三,专人为演员作配声。

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存在条件,也各有特色。

动画电影配音不同于一般影视配音,不能按部就班,它需要配音演员更高的灵活性,和与画面的协调性,以及对动画夸张元素的夸张表现,像配电视剧一样配动画片肯定会失败。

三、动画电影配音演员的特质
配音相对于表演更需要想象力。

这个角色的一切表演都要在配音演员的头脑中出现并组合,而配音演员的表演
图1
图2
影评
环境都是不明朗的,所以投入的精力更大,难度更高。

再因动画电影配音的超现实特性,对声线的浮动和灵活性就要求的更高了。

挑选一个配音演员首先是这个人是否有角色特点,也就是本身的声线魅力和声音的可塑性。

一个人的声音如果可以在众人中突出那么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

嗓门和声线的宏亮不是在第一位,播音员样的声音更是不适合这行。

只有专业或可以完全投入的配音演员在与故事作最近距离接触时才能发出的其身心在另一个世界发出的声音。

他们的声音就是身心在另一个世界的现实反映,这才是动画的声音。

四、声音的心理暗示效应
听觉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

人的听觉系统自身具有一种选听功能,它能排斥或减弱无关声响,只允许经过选择的声音进入大脑。

人耳的这种功能与人的心理需求有关。

当人把注意相对集中于某一声音,忽略或不去理会掩蔽声的存在时,人耳在噪声中分辨信息的能力便大大提高,这便是所谓的鸡尾酒效应。

影视作品利用声音和图形的暗示效应由来已久。

开始可能是无意的,但随着影视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心理学的
发展利用影视作品刻意制造针对观众的心理暗示已被广泛应用。

特别是广告领域,危险的暗示已被视为非法并禁止的,而利用这种针对意识的引导性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利用声音的心理暗示产生蒙太奇也是很广泛的。

其实蒙太奇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引导。

在动画片《NEON GENESIS EV ANGELION》中大量的借用瓦格纳和巴赫的交响乐来对画面作最隐性暗示和音画蒙太奇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一部影片中声与画的和谐是一个故事能否成功被接收的关键,声音蒙太奇,声画蒙太奇,画面蒙太奇,会使影片更加立体和赋有活力。

本文只是浅显粗糙的提出了些概念和作些介绍,希望得到同行交流的目的以及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出现,充实我们的动画声音。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 [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01.
[2]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奥] [M].九州出版社,2003,07,01.
[3]丹尼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等译.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3,01.
弃自己,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他与监狱的体制化做抗争,为自己的生存谋求出路,他与监狱格格不入,是因为他相信自由和希望的存在。

影片用一个俯瞰镜头,拍摄监狱全景,四四方方的监狱,像是一口灰色的棺材,埋葬的是监狱中人的希望、自由以及人性。

拍摄监狱的镜头,色彩以灰、黑、深蓝为主,光线昏暗,充满阴影,而阴影之下,就躲藏着罪恶,给人以危险和压抑之感。

但拍摄安迪的的镜头,总有柔和的、温暖的橘色光打下来,显得安迪的形象充满坚定的力量。

安迪的形象,就是希望与自由的象征。

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之下,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坚持不懈的打通了下水道,走向自由的空气,他没有被监狱生活同化。

三、救赎形象:自救与他救
《圣经》中把耶稣为解救众人、洗脱世人的罪而献身叫做救赎。

影片中安迪的形象就是一个救赎者形象,是对安迪形象的神化。

在电影的叙事视角上,《肖申克的救赎》采取了同《圣经》一样的他者的视角。

《圣经》里耶稣的神迹和救赎行为并非耶稣本人的叙述,而是其追随者记载的见证,以他者的视角进行的叙述。

[2]影片的叙述者是瑞德,在他的视角里,安迪的形象是被神话了的。

瑞德起初并不看好安迪,但是发现他错了,安迪有着惊人的毅力,于是他开始关注安迪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已经成为安迪的追随者。

安迪能够出入典狱长的办公室,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他似乎无所不能,监狱中的恶魔也任由他摆布。

安迪在越狱之后,也给这位好朋友指明道路,告诉瑞德可以追随自己,享受人生的安乐,而不必为不适应外界生活而恐慌,安迪会带领自己坚定的追随者——瑞德,来到他所建立的“伊甸园”。

影片结尾,瑞德在海边别墅找到安迪,画面光线明亮柔和,安迪一袭白衣,仿若天神般自由。

影片中有一个经典场景,就是安迪趁着广播站的狱警不注意,独自占领了广播室。

他用留声机放了一曲悠扬的音乐,他闭上眼睛,享受自己的自由时光。

此时,虽然安迪身体被关在监狱之中,他的思绪早已飘向远方,自由和希望是关不住的。

音乐此时就代表着希望和对自由的向往,监狱墙高,却关不住悠扬的音乐。

此时,在操场上活动的犯人也听到了音乐,他们的动作都停了,世界仿佛是静止的,犯人们也体会到自由的美好。

这个场景中,安迪戴上耳机,屏蔽掉打算破门而入的狱警,使用慢镜头和主观音乐,让观众也能体会到这一刻的宁静,并延长这种感受。

此时的安迪就像是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他带领大家走向真正的自由世界,这是安迪“他救”的表现。

安迪也坦然,因为对妻子的冷落,才使得妻子出轨,最后导致妻子的死亡。

妻子虽然不是自己杀死的,但是跟自己也有关系,十九年的牢狱生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过程,是他赎罪的最好方式。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有着极为丰富内涵,每一次观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其中的救赎主题又是给人感触最深之处。

对自由和希望的向往,应该成为每个人内心的动力。

总之,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传统文化引导的救赎之路———《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阐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6).
[2]张琪,韩丹.救赎与希望:《肖申克的救赎》的伪主题[J].电影文学.2013.13:117-118.
上接(第141页) 
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