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7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5、初一语文上册《伤仲永》课文详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百姓属于未曾,不曾代词,指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对……感到诧异代词,指这件事邻居给代词,指仲永就动词,写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动词,题写;代词,指自己的;名字;代词,指这;赡养;把……作为;代词,指这首诗自是..皆.有可观者.。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从此立刻完成代词,指方仲永作的诗文采和道理都……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其.父,..宾客城市,指县;对……感到奇怪;代词,指这件事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代词,指方仲永的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有的人介词,用求取代词,指方仲永写的诗认为……有利可图代词,指这件事;这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每天;通:“攀”,拉四处拜访到让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代词,指这件事跟随在代词,指方仲永相当助词,的名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从又,再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消失平常人语气词,了王子..,受之.(于)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助词,的通达聪慧代词,指通悟代词,指他的才能超过;比;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音节助词,无义那么;代词,指仲永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代词,指仲永像这样代词,指仲永贤能况且;成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本来成为停止一、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并自为其名; b.从,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余闻之也久; b.名声,例: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名:a.名词,名字,例:并自为其名; b.名词,名声,例: 以故名.高一时④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⑤就:a.动词,完成,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动词,从事,做,例:蒙乃始就学。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语文版七上语文《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伤仲永》[学习导引]《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议论部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语言十分精当,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待了仲永的藉贯、身份、姓名、家世。
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中一“见”一“闻”一“问”,三个动词就交待了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精当,用词准确的特点;再次要能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典题例析]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清文章大意。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阐明方仲永转变的过程,阐明方仲永人才衰落的原因。
4、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造情境,介绍新课程。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用“伤害”一词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害”是指悲伤和遗憾,表达了作者的对口人钟涌的悲伤和遗憾。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教师自由阅读、引导和阅读课文。
4.学习新单词:1/6十力更生(Lì)和宜人(Yì)焕业(Yè)民然(mǐn)。
Yan(y)ān)Yes(y)ǐyépull(P)ān)。
5.常见的假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通“才”,指才能。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伤仲永》作者:冯梦龙出版时期:明代文学流派:明代小说作品体裁:评话小说主要人物:伤仲永、张十五、王宏、霍小玉、刘金堂等二、作品背景《伤仲永》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评话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山西刘晋集的一个悲剧故事,以伤仲永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故事梗概《伤仲永》讲述了农民伤仲永因误伤贵族子弟张十五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情节紧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伤事件:伤仲永与张十五在田地里发生争执,误伤了张十五的手臂。
张十五家族是当地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伤害者伤仲永不断施加打压和报复。
2.婚姻纠纷:霍小玉是伤仲永的旧日恋人,但由于误伤事件,张十五家族强行把霍小玉嫁给了王宏。
这使得伤仲永对两人产生复杂的情感,纠结于爱和仇恨之间。
3.正义与报复:伤仲永一直忍受着无尽的屈辱和欺凌,但他凭借过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最终找到了机会为自己正名。
他化名刘金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追杀,斗智斗勇,最终以正义之力扭转了剧情。
四、作品主题和思想1.反映社会黑暗:《伤仲永》通过伤仲永的遭遇,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贵族子弟的特权和法律的偏袒使得平民伤仲永陷入了绝境,剧中出现的虐待、压迫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探讨人性和善恶:作品通过伤仲永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虽身陷囹圄,但仍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而其他人物的复杂心理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3.弘扬正义与英雄情怀:作品中,主人公伤仲永代表了正义和英雄情怀。
他不畏强权,威武全能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正义和爱的旗帜下,为自己和被压迫的平民阶层争取了公正和解放。
五、作品价值和影响《伤仲永》作为一部经典的评话小说,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伤仲永》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历史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篇目四】《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集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末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篇目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篇目六】《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篇目七】《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伤仲永》 语文版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读准字音:
lÌ pān 隶扳
yè yì chèn 谒邑 称
mǏn yí yān yé 泯 矣 焉耶
理解词语
1、“养父母” 2、“传一乡秀才观之” 3、“或以钱币乞之”
4、“从先人还家”
养:赡养 一乡:全乡 或:有的人
重点虚词二——其
①并自为其名:
代词,自己的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的
④其受之天也:
代词,他
重点虚词三——于
①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 被,介词
一词多义
自: 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还自扬州 ( 自扬州还)
省略句: 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
省略句
父异焉,(父借)旁近与之,(仲即永书) 诗四句,(仲并永)自
为其名。 明道中(,余)从先人还家, 称前时之闻。
合作探究
1、“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惋惜的感情。
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揣摩语言
①“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 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 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从:跟从
5、“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6、“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伤仲永》。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互相讨论。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四、课堂巩固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段落。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学生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 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1-2【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3-4【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篇目四】《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集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末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5-7【篇目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篇目六】《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篇目七】《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教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审美能力。
1.1.2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描绘了作者对已故好友仲永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
1.1.3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1.1.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介绍2.1.1 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
2.1.2 诗词创作背景:作者为表达对已故好友仲永的怀念之情,以悲痛的心情创作了这首诗。
2.1.3 诗词意义:《伤仲永》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和对逝去朋友的深切怀念。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伤仲永》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2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伤仲永》全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内容的课件。
6.1.2 利用图片、音乐等元素,营造有利于情感体会的教学氛围。
6.1.3 课件中的问题引导和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六、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感伤的氛围。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材分析:本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
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
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
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
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
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更感兴趣。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程标准:程标准:新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文,提高准确翻译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文,了解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一、文导入,简介整理,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4、或以钱币乞之 5、环谒于邑人 6、泯然众人矣 7、贤于材人远矣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 仲 永
王安石[宋]
(第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 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 停顿的句子。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作者作品简介
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 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 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 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 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 活泼,意境隽永。
;
室内空气检测 室内空气检测
lps71hkm
说她不是我妈妈,我父亲是谁,暮笙是谁这些问题涌进我的脑海,只觉得周围都在旋转,耳朵有许多声音在说话,我想自己现 在在什么地方,我的脸贴着温暖的土地,腹部传来一阵刺痛,我也没心情去管,只是觉得好累,就想这样沉沉的睡去该多好。 我闭上眼睛,过了一会脸感觉毛茸茸的,肚子也不痛了,躺着的地方感觉有点潮湿,好像有什么东西想要穿过我的身体,以为 是自己疯了,可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躺在一片草丛里,刚才还是一片焦土现在却长出了这么茂盛的草, 这是幻术吗?我这样想着,草越长越茂盛,逐渐没过了我的膝盖,草的颜色也开始了变化,由绿变蓝变紫再变红,只在短短的 几分钟之内就发生了这么快的变化简直不可思议,现在山神不在我身边,连天珠都不见了,现在我只能靠自己了,我等待着什 么妖怪出现,可是等了半天却没有什么动静,但后来我才发现产生变化的其实是自己,我之前所受的伤不仅全好了,而且皮肤 越来越细腻皮肤表层像是有层薄膜一样,把水滴在手上居然一点都没有沾水,刚才的不适也消失了,整个人都轻飘飘的,这究 竟是怎么回事,想了想,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找到事情的真相,到了这个地步,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我在想妈妈的那句你 是我,也不是我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我究竟是谁,我必须要找到答案。看了看四周,下定决心就要义无反顾,我知道接 下去的路会无比艰险,可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知道答案,我觉得自己已经身处漩涡的中心了,相比也避不开,打定主意开始下 山,一路上都相安无事,我在想:山神不可能容易就这么死掉,他现在应该是在某个地方,直觉告诉我古宅应该是事情的关键。 就这样想着,知道到了山下,这时才想起九尾来,便四处去寻找她,可是找了半天连根狐狸毛都没看见,索性就不找了。我来 到了山神的地道中,不知为何,心中隐隐透着不安,兴许是最近事情发生的太多太快了,自己都变得神经质了,山神说过里面 是全玉石打造,一般妖魔很少能进的了,就算进入,法力也使不上。7忘川|我们来到那条白蛇所在的地方,这条白蛇白中透着 绿,有点像玉石,如果事先不知道是蛇,我会以为这是一条雕刻成蛇形的玉石,而且还是上等的玉石,那条白蛇脖子上戴着天 珠,但白蛇倒下后天珠却不见了,白蛇就是忘川的物象化,它可以物化为很多东西,有时就是一条河,它存在于每一个地方。 我问山神:“那蜈蚣为什么要把你拖到白蛇那里。白蛇居然会在这里出现。”山神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总 觉得这件事很不正常。”我笑着说:“这里的哪件事正常过啊。”山神说:“我总有种被设计了的感觉。”我说:“不会吧, 难道是应龙或者九尾?”山神说:“不是,他们的能力不会这么
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 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 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 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 写这一阶段呢?
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 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 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 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 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 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 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10、"固众人"固: 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 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 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 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 或上天赋予的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 停顿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 赡养。
全乡。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有的人。 4、邑人: 同县的人 跟从。 5、“从先人还家”从: 6、“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最终。 众: 7、“卒之为众人”卒: 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 (有)才能。
尚且。 9、"且为众人"且: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 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 作者的感情。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1、“即书诗四句”书: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 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 认为有利。
伤 仲 永
王安石[宋]
(第二课时)
学 习 目 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