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塔城地域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诵的大体方式。
二、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一、多朗诵,多推敲,明白得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把握古诗的朗诵。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体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式:
一、反复吟诵,细细体味诗歌包括的思想情感,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纳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3、点拨法。
关于诗歌,点拨最能表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刻: 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一、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窗们明白教师适才给大伙儿放歌曲的缘故吗?(减缓紧张情绪)想让大伙儿明白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只是此刻老了;我也很喜爱流行音乐只是教师比较喜爱那些有必然文化底蕴的。
因此教师很喜爱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今世最闻名的摇滚乐队。
教师最喜爱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爱这首歌,不单单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气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咱们自豪的一片辉煌。
但是,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暴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趋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恍如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样,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确实是如此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理想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确实是他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那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二、《蜀相》是一首古诗。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朗诵是超级重要的。
前人云,念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可不能作诗也会吟。
咱们今天尽管不提倡写古体诗,可是常常朗诵,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益处。
今天咱们的要紧任务确实是从基调、情感、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朗诵。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朗诵。
一、基调确实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大体情感,咱们通常都是依照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要紧内容来把握的。
因此,第一就请同窗们结合适才教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如何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适才教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讲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二、朗诵指导: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咱们在朗诵时该如何来表现呢?是读得快仍是读得慢,
是读得激昂仍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仍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仍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朗诵录音,再集体朗诵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情感。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朗诵。
一、适才同窗们朗诵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
停顿在朗诵时是超级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样是每两个音节组成一个节拍单位,每一节拍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拍和意义单位大体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 一X X一X一X X。
二、请同窗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朗诵指导:要读准节拍,朗诵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如此朗诵会有抑扬抑扬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窗们跟读。
五、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情感,依照情感深切把握诗歌的朗诵。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情感和朗诵。
一、适才,咱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朗诵,接下来咱们一路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情感,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朗诵。
二、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仍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辟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兵变,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故五丈原。
4、该如何来明白得两句诗中包括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的?)
明确:称赞,崇拜,仰慕的思想情感。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粗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
(或点拨:依照这些内容,你们能够如何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仍是贬义词?如:雄才粗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
五、诸葛亮尽管雄才粗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令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瓜熟蒂落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情感。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动人的地方。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六、朗诵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诵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可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融合的手法,把握朗诵。
一、那个地址的“英雄”是指如何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仍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绩了事业的英雄仍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因此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连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领袖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
示了杜诗的魅力。
)
二、那个地址的英雄有无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理想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理想,却始终没有机遇。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仍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因此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久的伤口。
为此,咱们能够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宝贵实现的悲伤,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由来已久的仍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情感在前两句诗中有无表现出来?若是有,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师点拨、明确:
“丞相”:(可否改成“蜀相”?什么缘故?)“丞相”更能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能够明白得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拜之情。
“自”“空”:该怎么明白得?
4、琢磨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明白得: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穷,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即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悦耳,可有谁听呢?”春色尽管无穷与诗人无关,“喧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单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融合。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衬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遇全出。
”那个地址“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孤单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孤单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穷。
五、朗诵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靠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后句读出可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那么要慢,“自”“空”要重读,表现出诗意的逆转。
六、学生感受诗意,朗诵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随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诵古诗词的技术
一、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二、体会情感——联想体味、琢磨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式。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孤单春色图》)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