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4单元 13 宇宙的边疆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宇宙的边疆
本课话题——探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古怪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学问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由于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求知宇宙空间的奇特成为人类极感爱好的问题,对宇宙的探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勇于探究是人类的贵重品质。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创造“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张衡对科学领域和宇宙奇特具有深厚的爱好,他探究创造了演示天象的“浑天仪”和观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探究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专注于放射性现象的争辩,探究发觉了镭和钋两种自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探究路上,尽管困难重重,丈夫也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动摇献身科学的意志,孜孜追求的探究精神使她走上科学的巅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人的天职在于探究真理。

——哥白尼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向没有开拓的领域进军,才能制造新天地。

——李政道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究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学问。

——左拉
探究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贵重。

——爱因斯坦
[学问·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晕眩.() 尘埃.()
脚趾.() 广袤.()
椭.圆() 奄.奄一息()
彗.核() 氦.气()
【答案】xuànāi zhǐmào tuǒyǎn huìhà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秘


⎧奇特()
秘.鲁()
(2)奇


⎧古怪()
奇.数()
(3)召


⎧召唤
..()
召.陵()
(4)泡


⎧泡.沫()
泡.桐()
(5)徊


⎧徘徊.()
低徊.()
(6)壳


⎧贝壳.()
甲壳.()
(7)旋


⎧旋.风()
旋.涡()
(8)济


⎧人才济.济()
救济.()
【答案】(1)mìBì(2)qíjī(3)zhào Shào(4)pào pāo(5)huái huí(6)kéqiào (7)xuàn xuán(8)jǐjì
2.语境辨析法
(9)他有晕.( )船的毛病,一次,他竟然晕.
( )倒在甲板上。

(10)他对中国书法爱好深厚,在争辩大量古代名刻拓.( )片的基础上,开拓.( )出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答案】 (9)yùn yūn (10)tà tu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péng ( )勃帐péng ( )
(2)⎩⎨⎧huá
i ( )骨luǒ( )露 (3)⎩⎨⎧dà
n ( )生垂xián ( )三尺
(4)⎩⎨⎧shān ( )瑚zhà( )栏
(5)⎩⎨⎧cuǐ( )璨cuī( )毁
(6)⎩⎨⎧甲wán ( )huàn ( ) 纱
(7)⎩
⎨⎧fù( )盖lǚ( )行责任
(8)⎩
⎨⎧lǚ( )行社家zú( )
【答案】 (1)蓬 篷 (2)踝 裸 (3)诞 涎 (4)珊 栅 (5)璀 摧 (6)烷 浣 (7)覆 履 (8)旅 族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沉没·湮没
“沉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多用于具体事物。

“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时间埋没,多用于抽象事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昨日一大早,受大雾天气的影响,南北高速钦州路段沉没(沉没/湮没)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当中,交通通行受到了很大影响。

(2)一旦失去信任,我们主流新闻机构的声音也可能湮没(沉没/湮没)在互联网的喧嚣中而像是自言自语。

2.徘徊·彷徨
“徘徊”,中性词。

本义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比方迟疑不决;也比方事物在某个范围浮动、起伏。

“彷徨”,贬义词。

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
多是不好的,它的比方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方义居多。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一个以直销为主的国际品牌,一个数次徘徊(徘徊/彷徨)于直销和零售渠道之间的品牌,中国雅芳这次还有机会吗?
(2)连续获得了明确方向感的中国人,远离困惑与彷徨(徘徊/彷徨),对新一年布满信念与期望。

第4步辨熟语——于微小处细斟酌 请推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据英国媒体报道,最新争辩表明,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不足道....,由于科学家们发觉那里存在过一个漫长的、可能长达6亿年的干旱期。

(×)
理由:“微不足道”,意思是格外渺小,不值得一提。

句中强调的是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格外小,而没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此处应改为“微乎其微”,形容格外小或格外少。

2.市民张先生向记者反映,长江一路新立河东路西路之间的大桥已是危桥,但大车小车仍川流不息....。

(√) 理由:“川流不息”,_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在学问时代、信息时代,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座城市人才济济....,社会进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气和无限活力。

(√)
理由:“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4.一味地好大喜功....,盲目地坚守那不切实际的高远目标,其结果只能是白白铺张时间和精力,何功之有?(√)
理由:“好大喜功”_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

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5.《藏羚羊的故事》叙述了一只老羚羊为了让路过的人救它奄奄一息....的孩子,冒死截车的故事。

(√)
理由:“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

形容接近死亡。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大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曾任美国康奈尔高校行星争辩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著有大量科普书籍,其中《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引起猛烈反响。

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他:“他有三只眼。

一只眼睛探究太空,一只眼睛探究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究现实社会。


主要作品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的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魔鬼出没的世界》《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探背景]
1976年,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

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究方案处处长一起制作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学问。

这部电视片制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2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

同时,他还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

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了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学问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端详人类社会,争辩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整体·感知]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呈现了宇宙空间的奇特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游览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究的爱好,激发人们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士气和斗志。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地球②银河系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的三个“这样”“晕眩战栗”怎样理解?
【答案】“这样”指宇宙永久依据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

“晕眩战栗”形象地表现了人类面对宇宙众多奇特时感动的心情。

2.第5自然段,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好处?
【答案】列数字。

列出具体数字不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而且让我们对宇宙的宽广无垠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

二、阅读课文第12~1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12自然段,“对于全部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一句有何妙处?
【答案】这句话精确形象地揭示了星系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示意了宇宙的宽敞无垠。

4.第16自然段中,作者举冥王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作者举冥王星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热量来自太阳,并且围围着太阳做近似圆周的运动。

5.第16自然段,这段文字是依据怎样的挨次进行说明的?
【答案】本段是依据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的挨次进行说明的。

6.第18自然段“这里有布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快的森林,还有松软的草地”一句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用排比的手法,描绘了地球的秀丽,表达了对地球的宠爱、赞美之情。

[话题·互动]
话题: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有大段的谈论和抒情,这样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同学甲: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学问,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生疏和人类探究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爱好。

所以,谈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对宇宙的说明,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我的观点:
【答案】猛烈的谈论和抒情,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的谈论和抒情很多,但并没有冲淡说明的文字,而是和说明契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生疏,这样不仅能感染读者,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拟人增文采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作者擅长运用拟人的手法。

如文中“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漂移”,形象贴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到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

再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出了我们对宇宙的憧憬之情,大海犹如母亲一样,在召唤她的子女去更加深化地了解她。

2.写法指导
巧用拟人“三方法”
拟人,就是依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方法。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经常在窃窃私语。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急还会发出警报。

”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好玩。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欲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乐着。

”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气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快的歌。

”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3.迁移应用
请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绘春雨飘落村庄的情景,要求150字左右。

【参考示例】这时候,雨滴顽皮地从天空跃下,轻轻落在雨伞上,发出银铃般的欢乐声。

路边的小花,欢快地昂起小脑袋,想把这些顽皮的孩子留下做客;田野里的嫩苗,张着大大的嘴巴,贪欲地吮吸着雨滴的香甜,就像是一群饥渴的孩子;路边的大树,沐浴在风雨中,显得极为满足。

风姑娘忙得不行开交,她温存地呼喊着:“下雨啦,下雨啦——”不一会儿,这个小村庄吵闹起来了。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一种对宇宙世界奇特的古怪,对宇宙探究使命的担当以准时不我待的急迫和奋力进取的激情。

茫茫宇宙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而就是这样一个小点上的人们,对于这亘古未变的真理的生疏,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探究过程啊!地球中心论、太阳中心论、大爆炸理论、黑洞理论……生疏是无限的,而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随着对宇宙生
疏的深化,我们应当更加珍惜我们的家园——地球,珍惜宇宙中并不常见的生命——我们自己。

【应用角度】“环境”“家园”“探究”等。

2.精彩应用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有这样一组数字,不知是否引起了你的遐想:“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

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

在全部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或许一样多,即1011×1011=1022”,而“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

从目前的观看来看,我们还没有发觉自身能到达的、像地球一样奇特的星体。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不珍视我们的地球家园?为什么还不爱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和蓝天?
从茫茫的宇宙角度看,宇宙是宏大的,我们所在的星系是渺小的;从我们所在的星系看,无论是宽达数百万光年的“本星系群”,还是拥有4 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的银河系,都是宏大的,而我们所在的地球是渺小的;而相对于这个拥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来说,我们的不足百年的有限生命好像更加渺小。

因此,我们再大的成就也无所谓宏大,我们再大的损失也无所谓巨大,我们不必自满也无理由懊丧。

在如此宏大的时空中,我们有幸来过,这最值得庆幸也最值得兴奋。

[佳作·领悟]
退而知之
春光明媚的大地,一方方的稻田水清如镜。

田里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农人的身前,好像它们很享受农人为它们做的规划,一行行,一道道,不歪不斜,均匀如织。

几个插秧人,俯首躬腰,稀稀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他们的倒影,与青天白云一同映倒在水中,在一波一波的涟漪中,构成自然的水墨作品。

这情景不禁让我想到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短短几行字,渗透着几分禅意。

这世间,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将脚步迈向将来?或许,只有农人插秧,才是一步一步地往后退,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

试想一下,若是农人始终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吗?或许,刚插下的秧,由于急于向前,而被践踏于泥水之中。

原来,就像插秧这样看似寻常简洁的动作,背后竟然也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善男信女应当知道,寺院中都有一个法规,在香客离开寺院时,不能阔步向前,而要一步一步退出庙门,退下阶梯,并双手合十,诚意祷告,净身回到生活中来。

这个法规,与农人倒退插秧竟如出一辙。

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后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再看看这些插秧人,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农人一次次地弯腰,一次次地后退。

插出满田的碧绿,插出满心的期望。

可想而知,当他们看到眼前的一片新绿,会是怎样舒朗的心境!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人们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劳碌,在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之间徘徊,看起来,他们好像在大步流星地前行着,可回头一看,不禁黯然发觉,自己虽付出了许很多多,却还是站在原地。

想得到的,或是曾经得到的,但猛然发觉,这些都成过眼云烟,自己耕作的那片心田,此刻却凌乱不堪。

阳光洒满田野,心同时被照亮了。

看着插秧的农人,我明白了,一切执念都是心魔,曾经过分看得很重的事,随着时间的逝去都会云烟俱散,唯有内心的那一片安静是亘古不变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当我们被红尘俗世所扰时,不妨再去看农人插秧,看他们在退步之
间,海阔天空的享受。

深思间,又有几行秧苗,随农夫后退的脚步延长开来……
1.学描写
开篇对插秧人的插秧做细心观看,细腻描写,并能抓住关键,对细节做生动形象的描写。

如对插秧人“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的描写,为下文谈论说理做铺垫。

2.学哲理
“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一句富含哲理。

这句话中一“退”,一“进”,看似冲突,实则含意深刻,它揭示了“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一种才智,一种方法,是“进”的一种变体。

3.学联想
论述完农人插秧的哲理后,为进一步印证这个道理,作者又联想到香客退出寺院时的情景,并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一句高度赞扬了农人的大才智。

4.学联系现实
在论证了“退”与“进”之间的哲理后,批判了现实中“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劳碌”“大步流星地前行”的浮华现象,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5.学选材
本文关注生活,材料新颖。

假如不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就不能够在生活现象中去查找适当的写作素材,在观看农人插秧时退步而行的现象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

单从材料的新颖角度来说,就足够感染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