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短文两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德馨.(īn)鸿儒
..(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
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③无丝竹
..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
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
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3背景探寻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2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3读《陋室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抗争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并对当时世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刘禹锡名句集锦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课后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

如杨柳,松树,白杨。

菊花,梅花等。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刘禹锡的“陋室”,感受到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讨莲花的品质,了解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蕃.(fán)淤.泥(ū)濯.(huó)清涟.(ián)不蔓.不枝(màn)亵.玩(iè)鲜.有闻(iǎn)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4)一词多义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①清
香远益清.(清幽)
香远.益清(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②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自号“濂溪先生”,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有《爱莲说》《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3背景探寻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在星子开凿爱莲池,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参经悟道,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外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2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

文本探究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利者——众——讽刺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关于“莲”的诗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李白《采莲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张籍《春别曲》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课后作业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2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并积累丰富的文言词语。

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的给以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