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摘要】Objective: The acupressure points are buried in a different line of acupressure and conjectured optimal mix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simply based on efficac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different options for the best acupressure buried line treatment. Objective: Simply select 180 obese patients, using the random method, the patient is divided into 2 major groups, A, B conjectured for lines 1 and 3 CM CM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is group and the group is divided into basic and basic plus acupressure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den, the den is a group for 3 months, time in treatment, by the patient's weight, and waist and BMI than, body fat, and volume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the exact between the groups. Methods: Identify the basic acupressure points and the pockets are better therapeutic group. Results: Acupressure buried line of treatment of obesity alone in the conjectured efficacy depends on how long the key is not to identify the disease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pockets of simple obesity treatment is fundamental.%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最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
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最佳方案.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18)011
【总页数】3页(P1250-1251,1256)
【关键词】穴位埋线;单纯性肥胖症;量效关系;优化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东省
中医院针灸科,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9+1
单纯性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其消耗的热量,导致脂肪成分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形成的肥胖,多伴有内分泌代谢紊乱。

目前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多采用针刺和穴位埋线的方法。

笔者在临床治疗和文献研究发现,对于穴位埋线的量效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从2010年开始着手观察穴位埋线的量效及优化取穴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均为我院针灸减肥门诊病人,经临床检查可以排除患严重心、肝、肾功能
不全、肿瘤和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病等继发性肥胖,年龄18岁~55岁,近3个月未接受穴位埋线减肥治疗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的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人民
卫生出版社)诊断标准: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为评估指标。

BMI≥23为超重,23<BMI≤24.9为肥胖前期,25≤BMI≤29.9为 I度肥胖,
BMI≥30为II度肥胖。

1.3 治疗方法
分组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样本含量180例患者随机分为6组。

本课题总体设A、B 两大组,A组为1cm羊肠线组。

B组为3cm羊肠线组,A组分为A1组(基本穴位)、A2组(基本加辨证穴位)、A3组(基本加阿是穴位),B组分为B1组(基本穴位)、B2组(基本加辨证穴位)、B3组(基本加阿是穴位),共6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1.3.1 具体操作方法羊肠线选择000号,1cm、3cm长度2种长度为标准单位
长度。

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医用8号注射针头做针管,用28mm的2寸毫针做针芯。

患者取适当体位,医者将羊肠线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此时注射
针头内的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左手绷紧
皮肤,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然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推进,同时缓慢将8号针
头退出,使肠线留于穴内,查无线头外露,10d埋线1次,3次(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8周)。

1.3.2 A1、B1组基本穴位根据文献报道结合临床实际研究,A1、B1组基本穴位为天枢、大横、中脘、气海、足三里。

1.3.3 A2、B2组基本加辨证穴位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辨证分型为湿
热内蕴型、痰湿中阻型、冲任失调型3种,湿热内蕴型 A1、B1组基本穴位加胃俞、肩髃,痰湿中阻型 A1、B1组基本穴位加丰隆、脾俞,冲任失调型 A1、B1
组基本穴位加三阴交、肾俞。

1.3.4 A3、B3组基本穴位加阿是穴采用A1、B1组基本穴位加阿是穴,阿是穴选择肥胖部位,总共不超过16个穴位。

1.3.5 以上各组在治疗期间均进行饮食医嘱,原则为一日三餐“饿了就吃,不饿少吃”。

采用均衡的营养膳食,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保持适量运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体重、BMI、体质百分率,分别于治疗前和第4、8周进行测量,要求测量标准化,即定时、定秤(尺)、定条件。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的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疗效标准制订。

显效:体重下降5kg以上;有效:体重下降2kg以上;无效:体重无变化或未达到上述标准。

1.6 观察不良反应
观察不良反应,及时建立不良反应报告表。

1.7 统计分析
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分析,所有数据分析均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
表1显示,本次研究观察,在A1、B1、C1组采用1cm长度羊肠线,3组共观察90例,在12周疗程结束后 A1组总有效率为66.7%,B1总有效率为86.6%,C1组总有效率为70.0%。

表1 3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注:与其余组比较:P<0.05组别时间(mi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A1组(n=30) 4周 7 10 13 56.7 8周9 11 10 66.7
B1组(n=30) 4周 11 14 5 80.0 8周 12 14 4 86.6 C1组(n=30) 4周 7 12 11 63.0 8周8 13 9 70.0
2.2 3组百分率比较
表2显示,3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

表 2 3 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珔x ± s,%)注:与其余组比较:P <0.05组别例数体重(KG) BMI 体脂百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1 组30 79.55 ±11.12 72.34 ±12.87 28.65 ±12.34 26.8±10.56 43.15 ± 11.55 34.76 ±12.63 5 ±12.73 42.48 ± 14.29 34.10
±11.79 B1 组30 78.56 ± 8.97 69.89 ±12.48 29.02 ±12.56 23.90 ± 9.89 41.67 ±10.70 32.43 ± 8.40 C1 组30 76.65 ±14.23 71.35 ±14.55 28.12 ± 9.87 25.28
2.3 3组疗效比较
表3显示,本次研究观察,在A2、B2、C2组采用3cm长度羊肠线,3组共观察90例,在12周疗程结束后 A2组总有效率为 66.7%,B2总有效率为86.6%,C2组总有效率为70.0%。

2.4 3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
2.5 3组总有效率比较
表5显示,研究观察中,对A2、B2组进行治疗8周后疗效对比,羊肠线的长短对疗效的影响在统计学中差异性。

表3 3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注:与其余组比较:P<0.05组别时间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A2组(n=30) 4周 7 10 13 56.7 8周9 13 8 73.3 B2组(n=30) 4周 11 15 4 86.6 8 周 13 14 3 90.0 C2组(n=30) 4周 7 12 11 63.0 8周9 14 7 76.6
表4 3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s)注:与其余组比较:P<0.05组
别例数体重(KG) BMI 体脂百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2 组30 79.55 ±11.12 72.68 ±11.87 28.65 ±12.34 25.8±10.46 43.15 ± 11.55 33.16 ±10.43 5 ±12.12 42.48 ± 14.29 33.87 ±12.63 B2 组
30 78.56 ± 8.97 68.56 ±12.76 29.02 ± 12.56 23.12 ± 8.89 41.67 ± 10.70 30.88 ±10.40 C2 组30 76.65 ±14.23 71.44 ±12.65 28.12 ± 9.87 24.28
3 讨论
肥胖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水液代谢紊乱而形成。

中医学认为,肥胖的形成主要与饮食不节、脾胃不司、痰湿壅滞、冲任不和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穴位埋线方法是通过毫针刺法发展演变而来,是在针刺的穴位上进行埋线处理,以线代针,当羊肠线留于穴位内,机体活动时肠线和机体组织产生相对运动,使患者产生酸胀感,犹如针刺行针,具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同时羊肠线在穴位内被缓慢吸收的过程中,作为异物蛋白会对机体产生持久的刺激,一可改善局部代谢,同时羊肠线作用穴位可对患者的经络、气血和脏腑功能得到调整,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我们对穴位埋线中常遇见的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对羊肠线的长短对减肥疗效的影响。

文献查找中没有发现实验学研究基础,临床中通常采用1cm左右长度的“0”号羊肠线,穴位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埋线数目在6~20条左右,但是否埋的穴位越多就越有效?从疗效方面来讲,是3cm有效还是1cm 有效,即越粗越好还是羊肠线细一点为好?所以本实验考虑以上情况进行羊肠线长短的疗效比较,同时对穴位数量方面进行优化分析,希望得到对临床有用的资料。

表 5 3 组(A1、A2、B1、B2、C1、C2)总有效率比较注:3组中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B2组与 A2、C2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存在差异性(P<0.05)组别总有效率χ2P A组(n=60) A1组(n=30) 66.7 A2组(n=30) 73.3 0.15 P >0.05 B组(n=60) B1组(n=30) 86.6 B2组(n=30) 90.0 0.10 P>
0.05 C组(n=60) C1组(n=30) 70.0 C2组(n=30) 76.6 0.11 P >0.05
通过观察发现,1cm和3cm羊肠线对减肥疗效的影响在统计学中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决定减肥疗效的关键问题,当然3cm羊肠线在疗效上比1cm的羊肠线略高。

从临床安全角度来考虑,穴位埋线的长度越长风险越大,因为羊肠线太长,吸收的时间越长,如果患者对其产生过敏反应则线越长就越强烈,同时羊肠线太长,过敏反应是形成皮下结节就会越大,所以对于穴位埋线我们应当在临床中进行更多的观察研究,来考究羊肠线的合适长度和粗细等量效问题,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埋线的穴位多少才能达到最佳减肥疗效也是我们临床医生常常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基本穴位为基础,通过加减等对比疗效,可以看出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获得的疗效是3组中最好的,我们知道针灸减肥取得成功辨证论治是获得疗效的关键,通过文献基本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是减肥治疗中运用最多的几个穴位,临床中运用基本穴位有肯定疗效,通过对比发现辨病加辨证取穴才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对于采用阿是穴治疗肥胖,一是疗效上和基本穴位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二是阿是穴埋线减肥没有理论基础。

肥胖病的发生是有其相对特异性的脏腑,从中医学角度认为,胃,肠,肝,脾是与其发病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痰湿、积热、气郁等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我们把辨证与辨病统一起来,辨病与辨证结合取穴,针对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目前肥胖病的发生发展不得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各种方法不断产生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疗效上确保稳定。

本次研究通过评估穴位埋线的量效关系和穴位优化上,对比观察不同长度和不同穴位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显著差异,同时将进一步研究治疗后的长期疗效及维持长期疗效的方案,以期形成规范化。

本研究中笔者认为,在诊疗中辨证论治是根本,坚持疗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膳食平衡教育,加强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相互论证和
支持,更多地进行以上几方面的科研深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对应,寻求更多的临床疗效的支持,同时在以后的临床观察中收集更多的观察病例,以便全面掌握其运用规律,在基础研究中深入研究穴位埋线机理,在神经、体液、内分泌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46-49. [2]徐斌,刘志诚,张中成.针刺治疗肥胖临床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
中国针灸,2004,24(2):129-133.
[3]王桂英,艾炳蔚.关于提高针灸减肥疗效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6,
26(7):527-529.
[4]孙凤.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4(19):228-2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