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2章论述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杂文课件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杂文课件

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
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
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
伙,这回可要倒霉哩! 完整版ppt
3
1
2
3
456来自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
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
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
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
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
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完的整又版pp一t 件“作品”。假设以马12
1
2
3
4
5
6
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
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
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完还整版是ppt达意的。
10
1
2
3
4
5
6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
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
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
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突破
现代文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杂文
完整版ppt
1
1
2
3
4
5
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二丑艺术
鲁迅
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二花脸”,译
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

高考语文新大一轮课件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新大一轮课件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定义
论述类文本是一种以阐述、议论、说 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类型,常见 于学术论文、评论文章、杂文等。
特点
具有明确的观点、严谨的逻辑、充分 的论据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高考考查要求及趋势
考查要求
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观点和论证过程。
客观性
作者在论述时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 场,避免主观臆断或情感色彩过浓的 表述。
05 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一:选择题专项练习
练习题一
针对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选择,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练习题二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 推理能力。
练习题三
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和选择,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照式
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 物或意思作比较,从而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递进式
文章各部分内容层层深入,论述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 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探讨问题的实质和根源。
总分式
先提出总的论点或结论,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归 纳,形成“总—分—总”的结构形,无歧义。
平实自然
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接近口语。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 拖沓冗长。
生动形象
语言描绘细腻入微,形象 感强,富有感染力。
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实例分析
实例一: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标题与主题
识别文章标题,预测文章主题和大致内容。
段落结构与逻辑关系
需要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某 个段落的要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考点突破 考点1 分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考点突破 考点1 分

第二节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路的路径、脉络。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

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思路。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

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

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

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

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

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

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

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3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 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 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 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 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 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 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7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
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
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
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
9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
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
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
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 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练高考·明考向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 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 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 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阅读(含)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阅读(含)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 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戏剧和小说相同,在今世人的研究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偏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仿佛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重申“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当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表达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饰演人物在舞台上边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仍是讲故事,不过和小说家叙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今世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叙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出色,故事动人。

《雷雨》的经典第一就表此刻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固然仅有出色的故事情节其实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出色的故事情节倒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行缺乏的因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拥有坚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惨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惨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惨剧的基础,又似惨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观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用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同情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人。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快要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谈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本质包含了我们今日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由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察看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虑、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表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 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见后面“问题研读”第1题。
.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本文针对中国人喜欢“捧”的恶习,剖析了“捧” 的动机和危害,指出“捧”是自讨苦吃,是苟安之道,“ 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该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
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
“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
安之一道。
.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 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 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 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 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 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 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
答案 (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 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 度越来越重。
.
【试题评点】 该题虽说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但重点在于 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第一个问题, 首先要筛选出文章中的三个例子,再将三个例子所揭示的“ 捧”的后果加以概括。针对第二个问题,主要抓住知县—— 都督——北几省的河道,范围渐大,危害渐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例子之间到底存不存在着递进关系,本 该见仁见智,命题者却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考生,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这是该题. 饱受诟病的地方。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内容理解题练习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内容理解题练习含解析

第二讲内容理解题论述类文本第一题要求往往有“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加工转换形式有三种:信息整合概括、信息增删改、关系错位,也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也就是命题者改造原文,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干扰项”。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审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快速读文,把握文本内容后,迅速阅读各个选项,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再回归原文,迅速确定选项的位置,再把选项与原文细心比对,在比对的过程中再思考各个选项的命题陷阱。

命题陷阱一偷换概念[类型解读]命题者在整合概括中,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6.混淆时态 7.混淆关系 8.偷换概念 9.因果混乱 10.主次颠倒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个别代一般(选项范围扩 大),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 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解题步骤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P11 例9
常见错误类型
(7)混淆关系
从条件和结果看,有把条件说成结果和把结果说成条件两种错误。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 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 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P11 例10
常见错误类型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 P12 例12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近年来,主要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科普文等
设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常见错误类型
(9)因果混乱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考点突破考点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课件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考点突破考点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课件
考点 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
专 项 限 时 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答题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 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为了传播某种 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 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 《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 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 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 《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 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 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 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搜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 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 记忆方式,让我想起了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 :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 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 石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于文章采 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解决问题部分就集中在了文章最后三段,可从中提取关键 词解答。 【答案】 ①主动驾驭微信,而非选择逃离。②拒绝过度使用微信,矫正 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和扭曲。③端正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 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 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 的结局,女儿埋藏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 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 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 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4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时距中国话剧诞生不足30年。

茅盾曾评价:“当年海上惊雷雨。

”《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

那么,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所熟悉的。

曹禺称写作为“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

他曾告诉老伴李玉茹,在《雷雨》成稿之前,他已反复写了很多场景和片段,不满意就重写,以致废稿塞满了床底。

由此可见,优秀的创作者,是时代生活作用于心灵并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而成的。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

他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

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

《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

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

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连接、情感共鸣。

《雷雨》中繁漪“最雷雨的性格”里对爱情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北京人》中愫方隐忍而哀静的目光,《家》中瑞珏弥留之际对于飞雪的怅望,那种情感的张力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说理散文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说理散文

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
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
精品课件
1
2
3
4
5
6
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
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
6
3.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答案 “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
张的轻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
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
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
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
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
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
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
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
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精品无课件限舒展的柔韧性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
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精品灵课件中获得了自由。
1
2
3
4
5
6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
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
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
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
1
2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三) 论文、评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虚荣[英]培根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

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力量的。

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

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

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性也是确有其用的。

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

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

所以在上述的以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

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

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

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

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绝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也。

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

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

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

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

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

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

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

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

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

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

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路的路径、脉络。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

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思路。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

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

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

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

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

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

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

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

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答案】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

☞精要点拨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时,一定要从具体文本出发,认清关键部位的特点:(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

在这时,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捧与挖》:先谈“捧”的动机,再谈“捧”的危害;谈危害,又由轻到重,由实到虚。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二、掌握梳理、概括论述思路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3.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文章先由当前文化艺术活动中大量使用声光电等技术引出话题: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再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艺术和技术的正确关系。

后联系社会现象得出只有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的结论。

4.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本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再分析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最后,笔锋一转,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再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最后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

☞精要点拨1.梳理、概括全文论述思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由标题入手,以中心论点或核心论题为先导寻找思路。

(2)由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入手。

(3)由寻找最能表明思路的关键句、词入手:①寻找关键句a.寻找文眼句、中心句、领起句、总结句、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握段意及全文意思。

b.寻找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句子,把握段意之间的关系及层次。

②寻找关键词a.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b.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2.梳理、概括段落论述思路抓“三字”(1)辨(分辨段落类型)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类。

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

强调分辨段落类型,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

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2)扣(扣住段落中心)中心句是段落的“总纲”。

分析段落结构,如果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段落,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

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

如果是照应式段落,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3)抓(抓住段落层次标志词语)段落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

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

有些段落,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

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段落的另一个层次。

另外,分析概括段落层次特别要有全文意识,要从全文出发,注意该段落与上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掌握解答分析结构题、思路题的规范要求1.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的审题与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难以逃避的选择张天行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

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

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变成无神论者。

——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