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素材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二) 归纳概括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__散文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__散文课件
专题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试大纲
能力层 级
考查内容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
1.理解 念的含义
B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
散文
子的含义
阅读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
2.分析 括作品主题
综合 C ②分析作品的体裁
特征和表现手法
全国卷三年考情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


☆☆
-16-
整体阅读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四 学案五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 较为平常的人和事。讲究以小见大,借所写人和事寄寓感情,或抒 写由此得到的感悟。叙事散文很少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 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表现一个主题,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 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 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8-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 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 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 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 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 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 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 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 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 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 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 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些桥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

-11-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异趣横 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 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 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 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8-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 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 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 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 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 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 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 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 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 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 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 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专题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考试大纲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层 级
考查内容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
1.理解 念的含义
B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
散文
子的含义
阅读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
2.分析 括作品主题
综合 C ②分析作品的体裁
特征和表现手法
全国卷三年考情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3.2课件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3.2课件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 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 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 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 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 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 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 的最后晚餐。

四 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 十
散文阅读

第3讲
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课时 2
概括主旨(题型二)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 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 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 (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 (2014·湖南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 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 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事情。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 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如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 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20190621418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20190621418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湖海桀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 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之间, 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

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部编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5)(含解析)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5)(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5)李仕才散文阅读训练(五) 探究[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遗失的寒冷张亚凌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

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

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

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

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

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

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

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

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

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

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

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

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12 散文阅读_31-35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12  散文阅读_31-35

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

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

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

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

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

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

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

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

在过完一生闭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

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

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

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

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

这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

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

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

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总结选项内容倾向,圈画“陷阱词”,推断可能病因结构内容主旨手法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素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肖舒楠蒙茜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在宁波举行的“江海文化论坛”上提出,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这一言论,引起不少网友注意。

近日,赵士林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报”):在您看来,哪个领域的文化被过度商业化的后果最严重?赵士林(以下简称“赵”):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术教育这个高端文化领域。

真正的学者都耐得住寂寞,但当下的学者,却出现了学术产品低水平、剽窃抄袭、伪造学历等问题,这不外乎是想尽快获得学术地位,从而兑现成社会地位乃至商业利益。

最高端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后果十分可怕,因为“象牙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位。

大众文化领域更被“过度商业化”侵蚀得千疮百孔。

大众文化领域也是有底线的,比如不能恶俗,但现在我们对恶俗是不干预的。

比如说凤姐、芙蓉姐姐等现象,把炫耀丑、炒作丑当做趣味,这就很恶俗,是在误导、毒化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

报:在您看来,社会的底线究竟是什么?赵:我觉得是真善美。

我们可以营造文化氛围,比如让大家多听听肖邦,多看看冰心。

文化市场难为文化人,也锻炼文化人。

能创造出既有市场又有品位的作品,那才叫能耐。

我不是让大家都去听肖邦、看冰心,就是去看看金庸也不错。

文化艺术总要有一个底线,人类的基本价值要坚守,任何时代都不能歌颂西门庆。

报:有学者曾提出“暴发户式审美”的说法,即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

感觉现在和“美好生活”挂钩的东西都要贴上“洋标签”。

您有同感吗?赵:分析深层次原因,我们得承认,人家的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比我们发达。

对很多人来说,“洋标签”就是“可靠”的标志。

为什么崇洋媚外?因为“洋”有可“崇”的东西。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什么都不用讲,老老实实把国货质量搞上去。

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总想着不按套路出牌,哪管什么诚信?中国人为不诚信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恰是最严重的精神危机、文化危机。

报:对于“洋标签”泛滥,有人说,这与我们不重视本民族文化,没有着力推广民族文化有关,比如现在听交响乐的人比听民乐的人多。

您认为呢?赵:我们应该在世界视野中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拿服装来说,让大家都去穿汉服、唐装、清朝大褂,说这是弘扬传统,没太大必要。

我们大可在时装潮流里融进中国元素。

比如立领的中山装我就很喜欢,那是中西融合的产物。

像旗袍演变过来的半身装,有现代的样式感,装点一些中国元素,也非常好。

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我很赞同,叫东西整合。

我十分喜欢冯友兰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东圣西圣,心同理同。

”政治、文化各个层面都应该这样,不能说“就得中国的”或者“就得西方的”。

除了东西整合,我们还要古今整合。

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当然要有,但那是博物馆艺术,比如京剧、昆曲要保留,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样式。

古典艺术也可以焕发出现代价值,我们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整合它,将它融合进现代的审美观念。

(选自2020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结合采访内容,请你给“过度商业化”下定义。

(不超过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过度商业化”,指的是丝毫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一味追求商业价值,唯利是图地攫取文化市场的超额利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注意三点:“过度商业化”指的是文化范畴,“商业化”是指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是指过分地攫取利润,其他都不考虑,只想到钱。

对此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文本说说“过度商业化”的表现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术教育领域中学术产品低水平、剽窃抄袭、伪造学历等问题;②大众文化领域中丧失底线,对恶俗现象不干预,如把炫耀丑、炒作丑当做趣味;③商业文化中不问质量,唯利是图,严重丧失诚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采访中主要涉及学术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三个方面的“过度商业化”,分别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3.请分析文中画线语段在说理上运用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类比说理。

为了回答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赵教授拿“穿汉服、唐装、清朝大褂”类比沿袭传统文化,拿“立领的中山装”类比中西融合的文化,拿“旗袍演变过来的半身装”类比古今整合的文化,在类比中表明了观点:不能沿袭传统文化,而应该提倡中西融合、古今整合,这样使说理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达技巧的能力。

类比说理是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这段话拿服装来类比文化,把道理说得既直观又形象,让人容易明白理解。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看待“洋标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应该承认,真正的“洋标签”背后有质量信誉保证,在世界市场的大背景下,“洋货”与“国货”处于同等竞争位置,“洋标签”泛滥反映了“国货”质量不如别人,不能单纯地责怪老百姓崇洋媚外;②理性看待“洋标签”,有些“洋标签”是中国本土出产的假冒产品,有些“洋标签”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监管,国家要严把进口关;③首先要提高国货的质量,发展好我们的民族文化,然后才能古今整合,东西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首先要立论正确,其次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范曾与杨澜的对话杨澜(以下简称“Y”):很多人非常想找到您画风中发生了哪些改变。

就从这里面现有的几幅画来看,我觉得,您的画比过去更简约了,而且人物的表情和传达出来的神韵,不像过去那种非常张扬的,现在有了一点沉静、沉淀的味道在里面。

您是非常自觉地、主动地去改变风格,还是说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范曾(以下简称“F”):艺术家都是当局者迷,自己到底什么面貌,这个可能你们旁观的人看得更清楚。

你们已间隔了好多年没看到我现在的作品,因此你们可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就我个人来讲,并不着意地去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不在形式上花很多的脑筋去琢磨,而是自己在整个创作时间里,抒发心灵过程里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如今在西方,人们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还有点摸不着门道。

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本身缺乏透视和光影的变化的局限性有关。

那么范曾本人又怎么看呢?) F:其实中国画它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仅仅是语言和西方不一样。

西方可以用光、色,我们用线条。

中国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他是有种情绪的,有感而发的,激动的。

他这种情绪使他的用笔有种速度,有种气势,有种派头,而这种东西却是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

所谓至高的中国画,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是西方绘画所达不到的。

Y:我们今天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够借鉴西方的东西,然后来一个中西和璧。

于是很多手法上、技巧上,也作了很多的借鉴,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F:我看到一些提倡熔东西方为一炉的这些作品,大体上是一种皮毛外向的一种物理性的组合,而并没有达到一个化学的组合。

如果仅仅是皮毛外向的那种学习和临摹的话,中国人学西方人不行,外国人学中国人也不行。

中国画现在有些人提倡吸收西洋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在艺术本质跟内核上思考,因此就难免人为,庄子书里面所谈到的“邯郸学步”。

Y: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国画要想取得更大的前途,实际上应该拉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而不是缩短这样的距离。

要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这种艺术,才能够有生存的一个空间。

F:对。

一个有强大文化的民族,它是不容易消失的。

你比方清朝入关以后,它建立了二百七十年江山,可是它最可悲的一点,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族文化强大。

Y:有一些人说您比较恃才自傲,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的?F:也就是说我狂。

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

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

”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Y:作为一个画家,您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前景在哪里?F: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向上学习西方的东西。

我觉得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