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张博文,杨星九,李玖一,白末*摘要: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伦理道德和免疫排斥问题而受阻的时候,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以下简称iPS细胞)的横空出世为干细胞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近几年来iPS细胞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更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本文主要从iPS细胞的发展历程入手,综述了iPS细胞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关键进展,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病毒,癌变,细胞治疗Abstract:When the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was blocked by ethical issues and immune rejecti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PS cells), turned out for stem cell research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iPS cell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prospects for its wide application to remind people of a new er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iPS cells, and the key to progress in the study, from the iPS cells to star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scussed the study in the future.Key word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embryonic stem cell, virus, Canceration, cell therapyIPS细胞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诱导基因,使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动物细胞培养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动物细胞培养

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第1课时动物细胞培养[学习目标] 1.阐明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过程。

2.简述干细胞在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过程1.动物细胞工程(1)常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2)基础:________________。

2.动物细胞培养(1)概念: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________,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技术。

(2)培养条件①营养a.合成培养基:将细胞所需的________(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按________和_____ ________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b.天然成分: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要加入________等一些天然成分,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培养动物细胞一般使用______________,也称为________。

②无菌、无毒的环境a.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________处理。

b.在________环境下进行操作。

c.培养液需定期________,以便清除________,防止细胞代谢物________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③温度、pH和渗透压a.温度:以36.5 ℃±0.5 ℃为宜。

b.pH:以pH为________为宜。

c.适宜的渗透压。

④气体环境a.组成: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b.不同气体的作用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培养容器:通常采用________或________。

d.培养仪器: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气体的____________。

(3)培养过程①②过程(4)相关概念①细胞贴壁: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往往______在培养瓶的瓶壁上。

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

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

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这两种干细胞都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因此在组织再生、疾病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综述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一、人类胚胎干细胞1. 发现和特点人类胚胎干细胞是在1998年,由美国犹他大学埃文斯实验室发现的。

它们是从人类胚胎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中分离出来的非常原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能力,并可以分化为身体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心肌细胞、肝细胞等。

这些特点使得人类胚胎干细胞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材料,有着广泛的用途。

2. 研究进展和问题尽管人类胚胎干细胞潜力巨大,但是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依旧受到很多限制和问题。

首先,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获取受到伦理和法律的限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仍然是禁止或受严格限制的。

即使是在开放的国家,也需遵循伦理标准和规定的程序,获得胚胎干细胞。

其次,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类胚胎干细胞具有致癌性和免疫排异等风险,不当的使用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其次,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机制以及调控方法还不完全清楚,因此在分化过程中的控制更为困难。

此外,用于分化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基和因子组合等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和改进中。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1. 发现和特点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受到法律和伦理限制的背景下,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弥等一众科学家发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这是人类成体细胞被诱导再生为早期胚胎干细胞状态的一种细胞,可以用于组织工程、疾病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分化发育能力低于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分化发育能力低于胚胎干细胞
上。
们对 虎鲸线粒体脱 氧核糖核酸测序 后发现 了至少 3个新 的
虎 鲸 物 种 ,这 也 表 明全 球 海 洋 中 存 在 不 止 一 种 虎 鲸 。
在新研 究 中,研 究 人员通 过 “ 度平行 测序技 术 ”对 高
( 技 日报 ) 科
19只虎鲸 线粒 体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 了测序 。这批虎鲸来 3
的夏天帮助人们降温 : 含有导 电棉线 的枕头可监测人们 的脑
电 图 ;带 有 导 电棉 线 的 利 用 太 阳 能供 电的 衣 服 也 可 为 io Pd 或 者 M 4播 放 器 充 电 。( 技 日报 ) P 科
研究 小组将传 入 的信号按 频谱分 组 ,对 其进行 并联处
理 ,并 最 终使 其 形 成 一 个 整 体 。高 频 脉 冲 可 在 给 定 的 时 间 内 “ 裹 ”更 多 的信 息 。 果 想 捕 捉 到 复 杂 的波 形 并 将 其 快 速 包 如 解 码 为 数 字 电子 信 号 ,设 备 就 需 要 “ 绑 ”更 多 的数 据 ,并 捆
虎 鲸 可 能 属 于 新 物 种 ,此 外 ,北太 平 洋 地 区 也 存 在 新 的 虎 鲸
线 ,它能够收发某个特定波段 的电磁 波。
这 种 天 线 是广 岛 大 学 博 士 生 小 迫 照 和 与 教 授 鱼 屋 丰 等 共 同开 发 的 。天 线 宽 7 5至 1 5纳 米 、长 5 0纳 米 ,相 当于 2 0 把 普 通 电视 天 线 缩 小 到 百万 分 之 一 。 成 天 线 的 5根 “ 权 ” 构 枝 是 用 金 制 作 的 , 固定 在 透 明 的氧 化 硅 板 中 。 这 种 纳 米 级 天 线 与 普 通 天 线 工作 原 理 相 同 。 目前 制 成 的 这 种 天 线 能 够 收 发 波 长 4 0至 8 0 米 的 电磁 波 。 果 改 变 0 0纳 如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分化出肠道类器官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分化出肠道类器官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分化出肠道类器官李向阳;赵鑫;相小松;郑鹏;惠璜;嵇武【摘要】BACKGROU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are a special type of cells with self-renewal and multi-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which can differentiate into intestinal organoid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iPS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intestinal organoid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in vitro.METHODS: iPSCs from B6J mice were recovered and cultured for 3 days until clone units covered about 80% of the culture dish, and then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Activin A for 3 days until the deterministic endoderm formed. Further, the culture medium was replaced by the medium with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4 and Wnt3A for 4 days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e spheroids with CDX2+. After that, spheroids were collected and mixed with Matrigel,and then the mixture was dropped into the 4-well plate and cultured with Rspondin1, Noggi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B27 and other growth factors to differentiate into intestinal organoids.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FoxA2 and Sox17 expresson in the deterministic endoderm was detected, and CDX2, Sox9, CGA, MMP7 were measu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 iPSCs were cultured with Activin A for 3 days with higher cell fusion, ini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xA2/Sox17 expression (P < 0.05) than those of non-induced iPSCs. Spheroids began to appear at the 3rd day after culture with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4 and WNT3A, and formed a lot at the 4th day. And CDX2 expression in spheroids was significantly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deterministic endoderm (P < 0.05). Organoids gradually formed after 3 days culture, which contained all cell types of intestinal organoids, and expressions of specific markers, Sox9, CGA, MMP7,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pheroids (P < 0.05).To conclude, iPSCs can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intestinal organoids in three-dimensional niche in vitro.%背景:诱导型多能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力,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肠道类器官.目的:探究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体外特定条件下是否可分化出肠道类器官.方法:复苏B6J小鼠18代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培养3 d克隆单位覆盖培养皿80%左右后,加入含有激活素A的培养基培养3 d,得到确定性内胚层,加入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Wnt3A的培养基培养4 d,得到中后肠细胞球,将其与Matrigel培养基混合后滴入四孔板形成滴株样生长,在HEPES、Rspondin1、头蛋白、表皮细胞生长因子、B27添加剂等生长因子等共同作用下向肠道类器官分化,期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确定性内胚层FoxA2、Sox17表达,中后肠细胞球特异性标记物CDX2表达,肠道类器官特异性标记物Sox9、CGA、MMP7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含有激活素A的培养基培养3 d,细胞初步分化,相互融合,确定性内胚层标记物FoxA2、Sox17表达较诱导型多能干细胞明显升高(P<0.05);②确定性内胚层在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WNT3A环境下培养第3天开始就有少量中后肠细胞球形成,第4天大量中后肠细胞球形成,中后肠细胞球标记物CDX2较确定性内胚层明显升高(P<0.05);③中后肠细胞球培养3 d后逐渐形成肠道类器官,其特异性标记物Sox9、CGA、MMP7表达明显高于中后肠细胞球(P<0.05);④结果表明,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分化出类肠道器官.【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25【总页数】5页(P4057-4061)【关键词】干细胞;分化;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体外培养;确定性内胚层;肠道类器官【作者】李向阳;赵鑫;相小松;郑鹏;惠璜;嵇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0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 20043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 Introduction类器官衍生于多能干细胞或器官前体祖细胞,在细胞成分、特定功能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与相应的器官高度相似[1]。

诱导多能干细胞名词解释

诱导多能干细胞名词解释

诱导多能干细胞名词解释概述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Cs)是一种在实验室中通过重新编程成熟细胞而获得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与胚胎干细胞相比,iPSCs具有相似的多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但不涉及胚胎的形成过程,从而避免了伦理和法律争议。

iPSCs的发现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突破,为疾病治疗、组织再生和药物筛选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历史背景iPSCs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06年,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他的团队首次成功地通过将成熟的人体皮肤细胞转录因子的表达方式,将其重新编程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征的细胞。

这项研究是在老鼠细胞中进行的,但随后的研究证实了在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实现这一转化。

山中伸弥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

iPSCs的制备方法iPSCs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选择原始细胞: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成熟细胞作为起始细胞,如皮肤细胞、血液细胞等。

起始细胞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续iPSCs的性质和应用。

2.重编程方法:通过引入转录因子或使用其他技术,将起始细胞中特定转录因子的表达重新激活,使其回到未分化状态。

这些转录因子通常包括Oct4、Sox2、Klf4和c-Myc等。

3.细胞培养和扩增:将重编程后的细胞进行培养和扩增,使其成为一个细胞系。

这个细胞系中的细胞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包括多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4.鉴定和纯化:通过特定的标志物或性状,对iPSCs进行鉴定和纯化。

这些标志物包括Oct4、Nanog、Sox2等。

纯化后的iPSCs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应用研究。

iPSCs的特性iPSCs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1.多能性:iPSCs具有向三个胚胎发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分化的潜能,从而有能力分化成各种类型的成熟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等。

这种多能性使得iPSCs在疾病治疗和组织再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多能干细胞是一种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类型细胞的细胞。

在医学领域,利用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再生医学的目标。

然而,目前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科学家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的历史发展最早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是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

这种方法被称为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

然而,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存在一定的道德争议,因为要破坏胚胎。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了一种能够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破坏胚胎,只需要在体外将成人的普通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

这种多能干细胞被称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

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转录因子刺激法,另一种是化学物质刺激法。

转录因子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转录因子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核,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化学物质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应用1. 组织工程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血管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用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比如人工心脏、人工肝脏等。

2. 肿瘤治疗肿瘤是一种由于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特定的细胞,比如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实现肿瘤治疗。

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总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在未来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前景。

虽然目前制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制备疗效更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必将不断涌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820·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6.03
J South Med Univ, 2021, 41(6): 820-827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
朱 缓 1,孙婷婷 2,王圆圆 2,王 铁 2,马彩云 2,王春景 2,刘长青 2,郭 俣 1 蚌埠医学院 1检验医学院,2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A 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 猪 iPSCs 诱导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 1 阶段,猪 iPSCs 悬浮培养,第 3 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 NIM(SB431542、 DMH1、FGF2)继续诱导,第 12 天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 2 阶段,使用含 Pur、B27 的 NIM 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神经球,至 第 21 天时形成 GABA 能神经元前体。CM-DiI 标记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检测其在宿主脑内存活、迁 移及分化状况。结果 猪 iPSCs 在饲养层细胞上稳定传代,表达多能性标记 OCT4、Nanog、SSEA1 和 TRA-160,并且核型分析显 示没有其他物种来源细胞污染。第 12 天经诱导分化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能够形成玫瑰花环结构,并表达其表面标记物 (PAX6、SOX2 和 Nestin)与神经微管蛋白标志物 Tuj1。第 21 天诱导细胞高表达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的表面特异性抗原 NKX2.1 和前脑标志物 FOXG1。移植 8 周后,体内可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改善 PD 大鼠运动行为。 结论 结合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逐步定向诱导猪 iPSCs 高效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 PD 大鼠的 运动功能障碍,为诱导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疾病奠定基础。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猪;细胞分化;原始神经上皮细胞;GABA 能神经元前体;帕金森模型大鼠

高三生物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课后作业和解析

高三生物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课后作业和解析

专题十一社会责任第1课时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课后作业1.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列关于RNA的描述错误的是()A.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DNA只分布在细胞核内B.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C.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是RNA2.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科学家创造了“基因敲除”的方法:先对小鼠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改掉,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生成嵌合体小鼠。

现已经利用上述技术成功地把人类囊肿性纤维化病致病基因移植到小鼠身上,培育出了患囊肿性纤维化病的小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嵌合体小鼠长大后,体内同时存在被“修饰”过的基因和未被“修饰”的基因B.通过“基因敲除”方式导致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C.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就能完成基因修饰D.这项研究为基因分离定律提供了有力证据3.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布鲁斯·巴特勒、朱尔斯·霍夫曼、拉尔夫斯他们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人体免疫系统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的贡献。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4.2017年10月4日,三位科学家因“研发出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获诺贝尔化学奖,下列生理活动需要借助该种显微镜观察的是()A.植物液泡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的体积变化B.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C.ATP合成后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D.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5.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了三位对研究生物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生物学特性、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摘要:2012年10月8日,John B. Gurdon与Shinya Yamanaka 因制备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在相差40多年的时间内,探索着一个共同科学问题。

1962年,戈登教授发现细胞的特化是可以逆转的。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他将美洲爪蟾的皮肤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发现部分卵细胞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继续发育成为成熟的爪蟾。

戈登爵士做出这一重大发现之时,正是山中伸弥出生之年。

2007年,山中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诱导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方法。

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精彩的成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发育的传统观念,关于细胞命运调控和发育的教科书内容已被重新改写。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与试行治疗方案引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C)的全能性,又无道德伦理争议,而且来源广泛,防止了免疫排斥反应,为整个干细胞生物学领域和临床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因而被评为2008年年度十大进展之首。

山中博士亦因在细胞重编程领域的杰出奉献,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制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在用于临床治疗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安全性。

本文重点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具有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及从理论上设计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方案进行论述。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指导手册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指导手册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技术指导手册目录:1. 前言 ............................................................................................................................ 12. 人类胚胎成纤维细胞培养............................................................................................. 23. 重编程载体构建........................................................................................................... 34.病毒包装 .................................................................................................................... 45.人类iPS 细胞的诱导.................................................................................................... 66. iPS 细胞鉴定 .............................................................................................................. 86.1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8)6.2干细胞表面marker 的免疫染色检测 .................................................................... 9 6.3干性因子的去甲基化程度分析........................................................................... 10 6.4干细胞内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 13 6.5端粒酶活性检测................................................................................................. 14 6.6核型检测 ........................................................................................................... 15 6.7拟胚体形成........................................................................................................ 15 6.8畸胎瘤形成实验................................................................................................. 15 7.干细胞技术培训及服务一览表................................................................................... 158.附录 ......................................................................................................................... 161. 前言iPS 细胞最初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而来,因为它们准备和操作相对简单。

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Wnt信号通路
提高无c-Myc参与的OSK介导的IPS的 效率。
IPS技术的应用及其意义
1.基于IPS细胞的细胞移植治疗
2.人类疾病模型,病人特异的疾病及药物筛 选
3.重编程机理解析
4.新物种的多能肝细胞
基于IPS细胞的细胞移植治疗
人类IPS细胞走向临床应用面临着免疫排斥 的困难,而IPS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可诱导病毒 表达系统:这个系统无 法避免病毒对宿主细胞 基因组的随机组合
多顺反子 及剪切体系:减少 病毒的插入位点,保 障所有转录因子在同 一受染细胞内的同时 表达,且表达量可以 实现一定的平衡。
Cre-LoxP重组 剪切系统:实现对外 源基因表达的调控及 切除外源的原癌基因
腺病毒:避免病毒载 体插入宿主细胞基因 组可能引起的基因突 变等后果。但是编程 效率低。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细胞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与细胞多能性有关的基 因导入到已分化的体细胞中,或者同时添加一 些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使体细胞去分化重 编程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所获得的细胞即为 IPS细胞。 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ES)形态相似、 核型、端粒酶活性、体外分化潜能均相同,同 时也能够表达相同的表面标志分子。
IPS细胞的鉴定

基因表达模式和发育潜能鉴定

ES和IPS细胞基因表达谱基本相同。IPS细 胞具有发育为三个胚层的能力,并能参与 生殖系的发育,这与ES细胞相同。
信号通路
信号通路
TGF-P信号通路
是维持人类ES细胞多能性的 主要信号通路。
MEK和GSK3信号通路
MEK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分 化。GSK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 增值。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干细胞中,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两种备受关注的类型。

它们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应用场景,本文将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几乎任何种类的细胞,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

由于这种多样化的分化潜能,胚胎干细胞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作用。

确认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源自一个不断发展的胚胎,这让一些人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表示了担心。

另外,由于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人类组织和器官,一些人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形式的“人类工厂”,从而提出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考虑。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研究领域的巨大医学潜能。

胚胎干细胞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殖医学、再生医学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来修复骨骼问题、肝脏疾病等疾病。

胚胎干细胞的这些应用,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相对于胚胎干细胞的争议,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则具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所发现的“iPS细胞”,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源于从成年体细胞中重新激活成为干细胞。

不需要胚胎,而是使用人体成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直到获得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同时,iPS技术使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进行研究和治疗。

不只是医学领域,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火箭科学家周建民带领的天宫实验室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太空中进行核心细胞的多能性评估,为未来在太空中进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未来的研究中,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极有可能成为胚胎干细胞的替代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众多以医学界为代表的道德困惑,同时还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综上所述,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词】干细胞; 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gene transfection)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 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iPS细胞不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方面与ES细胞非常相似, 而且在DNA甲基化方式、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形成嵌合体动物等方面也与ES细胞几乎完全相同。

iPS细胞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iPS细胞技术诞生还不到2年, 却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ES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等激烈的伦理学争论中解脱出来。

但是, 目前制备iPS细胞的方法在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iPS细胞的制备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 iPS细胞的制备方法2006年T akahashi等[1]研究小组利用分别携带Oct4、Sox2、Myc和Klf4转录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 经过G418药物筛选成功获得第1批iPS细胞。

但是这批iPS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不同, 而且这批iPS细胞不能形成畸胎瘤。

Okita等[2]研究小组报道了第2批iPS细胞的产生。

他们采用与制备首批iPS细胞相同的方法, 但是采用了不同的筛选基因。

第2批iPS细胞系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的甲基化方式相同, 并且能形成畸胎瘤。

2007年末, Takahashi和Yu等[3, 4]两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报道关于iPS研究里程碑的实验结果, 他们都成功获得了人的iPS细胞系。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实验步骤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实验步骤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实验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细胞来源:从人体组织中提取成纤维细胞或皮肤细胞等,经过重编程后获得iPSCs。

2. iPSCs的培养:将iPSCs置于含有胎牛血清和抗生素的培养皿中培养,并在培养液中添加适当的生长因子和激素。

3. iPSCs的鉴定: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iPS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如SSEA-4和TRA-1-81等。

4. iPSCs的定向分化:将iPSCs定向分化成所需的细胞类型,如心肌细胞、神经元、肝细胞等。

5. 细胞培养和分离:将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培养和分离,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用于实验。

6. 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相应的操作,如细胞移植、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等。

7.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细胞形态、基因表达、细胞功能等方面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iPSCs实验涉及到细胞操作和遗传操作等高风险操作,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和操作规范。

身体细胞转化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身体细胞转化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身体细胞转化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多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来源主要有胚胎干细胞和体细胞转化干细胞两种。

而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发现,不仅解决了胚胎干细胞使用上的伦理问题,也为疾病治疗和组织工程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身体细胞转化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

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发现体细胞转化干细胞最初是通过基因转导实现的。

2006年,日本学者山中伸弥使用四种基因(Oct4、Sox2、c-Myc和Klf4)成功将小鼠尾部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表现出多能性的干细胞。

此后,该方法也被用于人类细胞的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身体细胞转化的机制在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背后,涉及了多个分子生物学过程。

首先,表观遗传学调控了转化过程的关键步骤。

研究发现,通过改变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状态,可以重新定义细胞去分化的可塑性。

另外,全反转录转录组分析揭示,基因转导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多种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和变化。

此外,其他非编码RNA和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的基因网络也被发现参与了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过程。

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挑战尽管体细胞转化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但它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早期的转化潜能极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扩增和优化。

此外,基因转导过程中的缺点也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

基因细胞治疗可能导致异常增殖和肿瘤等严重副作用。

因此,了解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策略,是获取高质量干细胞的关键。

总结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学组分和信号通路。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入,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为未来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在基因转导和表观遗传标记方面的技术改进,来进一步提高体细胞转化干细胞的效率和安全性。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多能干细胞研究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能干细胞,又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所有体细胞类型分化潜能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胚胎发育和成体维持的基础,而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胚胎发育和分化的机制,并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早在1981年,美国生理学家埃文斯托夫·马丁尼斯-迈力斯在小鼠中首次成功分离出多能干细胞,标志着多能干细胞研究的开端。

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以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这些努力逐渐使得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为可能,并使得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入了实验室阶段。

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能干细胞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即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如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这些研究为再生医学、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还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病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得到疾病相关的细胞。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使得疾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的机制,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疾病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将继续为生命科学的进展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命的谜团也逐渐被揭开。

有关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介绍。

一、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初生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即形成胎盘和胎儿的部分。

这些细胞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增殖,同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

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组织工程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肝脏、肌肉等细胞类型,用于组建组织和器官,实现器官移植等。

此外,胚胎干细胞也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期提高治疗的效果。

然而,胚胎干细胞的使用也受到了道德伦理上的质疑,因为其获取需要破坏胚胎,可能造成生命上的伤害。

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限制。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了克服胚胎干细胞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也开始研究通过诱导细胞转化的方式来获得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又称为人工多能干细胞或iPS细胞,是在体细胞等成熟细胞中,通过转录因子等方式,使其获得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性,而且其来源于成年体细胞,因此更容易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通过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研究,可以减少对胚胎使用的依赖,同时也为临床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诱导多能干细胞面临的科学和技术挑战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于胚胎干细胞,其更容易获取和使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结论总的来说,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都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类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也相当广阔。

不过,它们各自存在着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使用。

未来,关于这两种细胞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究。

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808084.5(22)申请日 2017.09.08(71)申请人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地址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鲲鹏路369号(72)发明人 王昊 吴凌峰 梁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代理人 俞润体(51)Int.Cl.G01N 1/28(2006.01)G01N 1/3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干细胞的培养;(2)细胞周期同步化;(3)干细胞收获:从培养瓶中提取干细胞获得细胞悬液;(4)滴片;(5)染色。

本发明在干细胞核型鉴定时的染色体分辨率高,数量多,所以核型分析成功率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CN 107589002 A 2018.01.16C N 107589002A1.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干细胞的培养:干细胞置于37℃、5%浓度CO2的培养箱中开放式培养,培养基每日换液;(2)细胞周期同步化:在干细胞收获前一天上午8:00更换新鲜培养基, 上午10:00向培养瓶中加入100微升氟脲嘧啶脱氧核苷,继续放入培养箱培养;次日8:00向培养瓶中加入200µl胸腺嘧啶,继续培养,上午11:00向培养瓶中加入100µl 秋水仙素,混匀后培养箱放置15分钟,取出培养瓶,用于收获干细胞;(3)干细胞收获:从培养瓶中提取干细胞获得细胞悬液;(4)滴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并固定得固定片;(5)染色:将固定片染色后得染色体玻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导多能干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氟脲嘧啶脱氧核苷的浓度为1µg/ml。

名词解释诱导多能干细胞

名词解释诱导多能干细胞

名词解释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是指通过人工处理使得已分化的细胞重新获取多能性并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细胞种群。

多能干细胞是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样化分化潜能的细胞。

正常情况下,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此时的细胞还没有定向分化成特定类型的细胞。

而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技术,已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回到干细胞状态,重新获得多能性。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体外培养和基因重编程。

在体外培养方法中,细胞通常需要以特定条件培养,如提供特定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的再编程。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如细胞类型的选择性较强,效率较低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基因重编程,即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或基因组表达来改变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模式。

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引诱多能性的细胞重编程,并在2006年被首次成功实现。

通过引入少量具有转录调控功能的基因,可以使已经分化的细胞回到干细胞状态,并具备再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

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用于疾病模型的构建,以观察和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新药的研发。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医学,包括组织和器官的修复、移植和替代。

通过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并使其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可以避免免疫排斥等问题。

然而,目前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伦理道德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9)05-0658-05收稿日期:2009-09-0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计划项目(2007CB948003; 2009CB941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2109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计划(KSCX1-YW-R-54; KSCX1-YW-R-46); 上海科学与技术发展基金(08DJ140050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计划(2007KIP401)*通讯作者:E-mail: leixiao@sibs.ac.cn新物种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吴 昭,成 璐,肖 磊*(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干细胞库,上海 200031)摘 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在人类遗传病学研究、疾病模型建立、器官再生以及动物物种改良和定向变异等方面的地位是其他类型的细胞不可取代的。

但是,由于实验技术和体外培养条件的限制,除了小鼠、恒河猴和人之外,大鼠、猪、牛、羊等其他哺乳动物的ES细胞系被证明很难获得。

先后有多个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利用新兴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技术成功建立大鼠和猪的iPS细胞系的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这两个物种是在未成功建立ES细胞系之前利用iPS技术建立多能干细胞系的成功范例。

这些研究对于那些还未建立ES细胞的物种建立多能干细胞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也将给这些物种的胚胎干细胞的建立、基因修饰动物的产生以及人类医疗事业的促进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基因修饰动物中图分类号:Q813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new speciesWU Zhao 1, CHENG Lu 1, XIAO Lei 1*(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tem Cell Bank, Shanghai Institutes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Abstract: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ver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human geneticdiseases, disease modeling, organ regeneration, and directed mutation in animals. However, the ES cell lines ofrats, pigs, cattle, sheep and other mammals have been proved difficult to obtain. Recently, several researchgroups reported that rats and pigs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technique. These studies provide an alternative way to derive th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of other species, and also will be valu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produ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anim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reatment.Key words: stem cell; embryonic stem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animals1 胚胎干细胞是动物遗传操作的重要载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是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在体外培养而成,无限增殖,自我更新且具有发育全能性的一种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带来了人类细胞移植治疗的一次重大革命。

由于它能分化出成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因而有望成为实施器官再生医学和现代生物细胞疗法的重要细胞来源,也将为目前大量疑难病症(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器官移植和损伤再生等)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学提供研究途径,如用分化的神经细胞治659第5期吴 昭, 等:新物种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疗神经性疾病(帕金森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用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功能;用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用心肌细胞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用肝细胞治疗肝病,等等。

其次,我们还可以对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通过同源重组等方法对干细胞中特定的基因进行修饰(敲除或敲入),从而使特定基因在发育、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得以确定。

第三,胚胎干细胞可用来生产克隆动物和基因修饰的动物。

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不同的动物品种进行定向变异和培养,以提高其经济价值或用于人类的医疗事业;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甚至生产出新的动物品种。

目前,人们已成功从小鼠、恒河猴、人和大鼠四个物种中建立了胚胎干细胞,其中大鼠胚胎干细胞是经过几十年努力才摸索出适宜的条件,最近才成功建立的[1-5]。

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体外培养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仍无法成功建立其他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系,包括猪、牛、羊等,从而限制了这些物种在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医学以及畜牧业中的重要作用。

2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技术的诞生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对于难以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动物细胞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

iPS技术诞生于2006年,日本的Yamanaka和Takahashi[6]利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的四种转录因子(Oct4、 Sox2、c-Myc和Klf4)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逆转至多能干细胞状态。

2007年底,Takahashi等[7]和Yu等[8]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四因子组合将人类成纤维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

这一新的突破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与应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此后,iPS技术在其他物种中也得以成功运用,建立了相应物种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如大鼠、猪[9-13]。

2.1 大鼠iPS细胞的研究进展 大鼠是历史上第一个被驯化用于科学研究的哺乳动物,用于科研已经超过150年。

由于大鼠在生理结构上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与小鼠相比更接近人类,而且体型比小鼠大,手术操作方便,使得大鼠成为生物、医学、药物、营养、行为等方面研究的良好模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中。

自从20世纪80年代,许多研究小组屡经尝试建立大鼠胚胎干细胞但都未获成功,直至2008年12月24日,Buehr等[4]和Li等[5]终于报道了大鼠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建立。

但是,在此之前都没有用传统方法成功地从囊胚内细胞团中建立大鼠胚胎干细胞的报道,因此人们试图通过iPS技术来建立大鼠的多能干细胞。

2008年12月18日,Liao等[9]和Li等[10]同时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建立大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

Liao等[9]成功运用慢病毒表达的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迫使大鼠成体细胞成功地重编程到多能干细胞状态。

他们从数百个形态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克隆中,建立了22个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系。

经过进一步筛选、鉴定,最终获得两株符合多能干细胞标准的大鼠iPS细胞系。

这些细胞系形态类似小鼠胚胎干细胞,具有跟小鼠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干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而且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向内、中、外三个胚层分化的能力。

Li等[10]则用一种将化学分子和基因重编程技术结合起来的特殊方法构建了大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在此研究中,他们利用MEK抑制剂和GSK3抑制剂的联合作用来激活Wnt通路,并进一步用TGFβI型受体的抑制剂来稳定这种作用,在此基础上用逆转录病毒表达的三因子(Oct4、Sox2、Klf4)成功地将大鼠的肝细胞重编程为大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riPSCs)。

由此得来的riPSCs在形态上与小鼠ESCs相似,并且其长期的增殖更新同样需要LIF的维持,这点与Liao等[9]得到的riPSCs是不同的。

另外,他们得到的riPSCs同样在体外及体内均能分化为内、中、外三个胚层。

2.2 猪iPS细胞的研究进展 紧随大鼠iPSCs的步伐,Wu等[11]、Esteban等[12]和Ezashi等[13]相继发表了成功建立猪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果。

Wu等[11]利用可诱导(Tet-on/off系统)的慢病毒表达系统分别表达SY4:Oct4、Sox2、Klf4、c-Myc和6因子:Oct4、Sox2、Klf4、c-Myc、Nanog和Lin28诱导猪骨髓间充质细胞(BMC)以及猪耳尖成纤维细胞(PEF)重编程为猪iPS细胞。

染色显示得到的猪iPS细胞为碱性磷酸酶阳性,同时都特异表达干细胞表面抗原SSEA-3、SSEA-4、Tra-1-60、Tra-1-81、OCT3/4、NANOG、SOX2、REX1和CDH1。

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猪iPS细胞形成过程中,内源的Oct4、Nanog等关键转录因子被激活,而且它们具有很高的端粒酶活性,并具有正常的核型。

为验证其多能性,将得到的猪iPS细胞进行体外分化实验,结果显示其能够形成拟胚体,并660生命科学:干细胞研究专刊第21卷分化为所有三胚层的细胞。

体内分化实验也表明,得到的猪iPS细胞注射免疫缺陷小鼠可以得到包含三胚层组织细胞的畸胎瘤。

这是人们首次从有蹄类动物中得到iPS细胞,并首次确定了猪多能干细胞的形态、表面分子特征、基因表达谱、发育潜力等等一系列多能干细胞具有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