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疑成为探究活动的开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质疑成为探究活动的开始
作者:丁运永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期
江苏丰县实验小学(221700)丁运永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才随之顿开,探
究才随之启动,创造才有了可能。

因而,“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探究从质疑开始。

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 质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致力于激发
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和
谐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营造质疑氛围,让学生有疑“敢” 质。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所以,我平时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

例如与学生在
操场上一起做游戏时,身体之间距离的缩小,能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使学
生感到亲切。

不经意的动作,可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喜欢我!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低年级学生更为强烈,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学生就会敢于质疑,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也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教师要善待“问”,使学生有疑“敢”质。

教学时,我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
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
可笑的问题,我都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给予表扬,并准许学生
随时提问。

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就会毫
无拘束地“抢着”提。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学时,依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
有疑可质。

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
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使问题的探索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
“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

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内容,留给学生
足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开始教乘法运算时,我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加法题:3个3相加是几?6个3相加是几等等,最后提出一百个3相加是几?学生产生疑问——一百个3相加既麻烦又易出错,有没有简便的
算法呢?然后,我告诉学生,老师有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导之以法,让学生有疑“会”质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


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针对低年级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差等特点,要使学生
善于提问,除了要合理安排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适当的点拨归纳,让学生初步学会质
疑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

1.做好示范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教学“时分的进率”时,请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拨钟(让分针转一圈)后提问:(1)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会同时停吗?(2)时针和分针经过的时间一样多吗?……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为学生独立质疑打好基础。

2.教给方法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的哪里寻找疑点,以此学会质疑。

抓住课题质疑。

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后,我要求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8的口诀有几句?”“8的口诀有什么规律?”等等问题。

经过提问这一环节,学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展开,学生自然学得主动。

在过程中质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想商的方法是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这时可引导学生对
关键词进行质疑,如“为什么是‘最多’呢?”接下来,就可通过改正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来
使学生理解,让学生掌握想商的方法,并突破试商这个难点。

课后看书质疑。

一堂新课结束,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指导学生通读当堂所学新课
内容,将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形成过程、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过程等重新梳理一遍,应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对某些内容存在的疑点,然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以达到当堂释疑、
当堂巩固之目的。

这样不仅能弥补教师讲课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足,还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新知识。

在实践中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还要让学生在生
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后,有学生对门牌号码、电话号码
为什么不按读数法则读提出质疑。

我马上表扬他善于观察生活,并告诉他其中的道理,让学生
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3.顺势点拨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但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准确、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又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
只是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

对此,教师要及时引导、顺势点拨,让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
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且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
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考价值的目的。

如教完“比
较数的大小”后,一位学生问:“老师,1997比1995大,为什么1997年生的人反而小呢?”
这样的提问就很有价值,能使其他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

四、释疑解难,让学生有疑“善”质
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是为
了更高层次的质疑。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

教学中,我采取
的方法是:(1)浅显问题,学生之间解决。

指派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质疑。

(2)重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3)难点问题,教师诱导解决。

(4)争议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5)离谱问题,教师弹性解决。

通过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就会有疑“善”质。

例如教学量线段的长度时,学生问:“为什么要把物体的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不对
齐行吗?”教师:“问得真好!这个问题谁知道呢?”教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
能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学贵有疑,让学生“敢”质、“可”质、“会”质、“善”质,是课堂教学弘扬学生主体,唤起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且有发展的方法之一,更是培养学
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责编金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