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临床上可分为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药物诱发和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新生儿黄疸5种类型。
(一)诊断要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试管中加入亚甲蓝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少于正常值(75%以上)。
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
G-6-PD正常者10min 内出现荧光。
可依此推测G-6-PD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色滤纸片被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G-6-PD缺乏者滤纸仍为红色。
4.红细胞海因小体计数在所采血中先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后做甲基紫活体染色。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
5.G-6-PD活性测定最为可靠,是主要诊断依据。
但在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酶活性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
Zinkham法的正常值为(12.1±2.09)U/gHb(37℃)。
(二)临床类型及治疗1.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G-6-PD可低至0,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正常,温育后自体溶血试验阳性,无血红蛋白病,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效果不理想,需慎重。
2.蚕豆病由于食蚕豆后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常见的血液病。
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
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均发病,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并不成比例。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发病者占70%左右。
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起病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数小时突然发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本文将探讨G6PD缺乏症的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该遗传性疾病。
一、遗传学特征G6PD缺乏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这意味着男性只需要一个受影响的基因就可以表现出该缺陷,而女性则需要两个受影响的基因才会表现出该缺陷。
因此,男性的患者比例较高。
二、致病机制G6PD是体内重要的代谢酶之一,在细胞内起着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的作用。
当体内存在G6PD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时,红细胞无法抵御氧化应激,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和溶血。
此外,某些药物、感染和食物摄入等因素也可触发病发。
三、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通常与红细胞溶血有关。
在孟加拉国、地中海地区和非洲等高发地区,尤其是登革热高发地区,G6PD缺乏症更容易引起急性溶血危机。
急性溶血反应可以导致黄疸、贫血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四、遗传咨询和筛查由于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与表型变异性复杂,遗传咨询和筛查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对那些家族中有G6PD缺乏症患者或携带者的人进行基因检测可帮助确定个人是否具有遗传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建议和干预。
五、治疗与管理目前对于G6PD缺乏症还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在急性溶血危机发作时,积极处理黄疸、维持液体平衡和红细胞输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避免接触过敏源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也对预防和管理G6PD缺乏症患者至关重要。
结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通过了解其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可以更好地辨识该疾病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遗传咨询与筛查对于预防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治疗与管理方面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深入的遗传学研究为G6PD缺乏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方案。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磷酸戊糖途径
二、发病机制
1.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2.G-6-PD缺乏导致红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还原型烟 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还原型谷胱 甘肽(GSH)显著减少,使红细胞对氧化的攻击敏 感性增高,Hb的巯基遭受氧化损伤,形成高铁血红 蛋 白 和 变 性 Hb , 沉 积 在 红 细 胞 膜 形 成 海 因 小 体 (Heinz body),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被单核-巨 噬细胞吞噬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而细胞膜脂质的 过氧化作用则是血管内溶血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
五、诊断
1.G-6-PD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证据。 2.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有食蚕豆或服药等诱因者,应考虑本病并进行相 关检查。 3.如筛选试验中有两项中度异常或一项严重异常,或定量测定异常即可确立诊断。
六、治疗
1.没有外源性氧化剂作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G-6-PD缺陷者的红细胞表现正常,不需要治疗。 2.防治原则 ①避免氧化剂的摄入;②积极控制感染;③对症治疗。 3.急性溶血者,去除诱因,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肾功能不全等;输注红细胞(避免亲属 血)可改善病情。 4.患本病的新生儿发生溶血伴核黄疸 换血、光疗或苯巴比妥注射。
1.G-6-PD缺乏症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G-6-PD活 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 疾病。 2.根据溶血发生时的诱因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临床类型:药物或 氧化剂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 感染期间发生的溶血性 贫 血 、 蚕豆 病、新生儿黄疸、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3.G-6-PD缺陷本身不需要治疗,防治原则为避免氧化剂的摄入、 积极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根据溶血发生时的诱因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临床类型: 1.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2.蚕豆病。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5.其他诱因(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
正常值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值75%以上,荧光斑点试验10分钟内出现荧光,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呈紫蓝色。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正常值为12.1土 2.09IU/gHb(37 ℃)。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诱发 溶血等。如只有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和(或)性质改变,而无溶血等临床表现,则称为红细胞G-6-PD缺乏或缺陷。 在我国,红细胞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需要检查的人群:父母有该疾病且婴 儿也表现出以上症状的。息不良,饮食不当,过度疲劳。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
检查过程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 NADPH,试管中加入美蓝 (作用如氢离子 传递物,在还原型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及 NADPH的作用下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铁血红蛋白 )时,高铁血红 蛋白还原低于正常值 (75%以上 ),严重者低于 30%.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 G6PD正常者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可依此推测 G6PD的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 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色滤纸片被 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缺乏者仍为红 色。
相关疾病
小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贫血
相关症状
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贫血,溶血性贫血,贫血,黄疸
谢谢观看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
介绍
01 正常值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理病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病因1.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正常”酶称之为G-6-PD 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
部分纯化残存酶的详细的生化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异常的酶即为G-6-PD生化变异型。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G-6-PD的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诸如酶活性、电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辅酶Ⅱ(NADP)的米氏常数(KM),底物同类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脱氨NADP、辅酶Ⅰ)利用率、热稳定性、最适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项:①酶活性;②电泳速度;③G-6-PD米氏常数;④去氧G6P的相对利甩率;⑤热稳定性。
目前,国际上现已报道的G-6-PD变异型有400余种,其中约300种是按WHO推荐的标准方法进行鉴定的,还有大约100种变异型是采用其他方法鉴定的。
根据这些变异型的酶活性和临床意义分为5大类:第1类变异型活性非常低(低于正常的10%)伴有终身溶血性贫血;第2类变异型,尽管体外活性非常低,但不伴有慢性溶血,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溶血,这1类型是常见的类型如G-6-PD地中海(Mediterranean)型;第3类变异型其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只有在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时才会发生溶血;第4类变异型是由于不改变酶的功能活性的突变所致;第5类变异型其酶的活性是增高的。
第4和第5类没有临床意义。
在中国人中已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侨中发现12种,杜传书等在广东、海南、贵州、四川、贵阳、云南等省发现35种,其中12种为世界上的新类型。
国人变异型主要属于第2和第3类变异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主要特点是氧化性损伤、自限性溶血、诱因和临床表现不均一。
G6PD可催化生成辅酶II(NADPH),用以维持GSH还原状态,避免红细胞受氧化物的损害。
含氧化性基团的药物(如多种解热镇痛剂)和食物(如蚕豆中的蚕豆嘧啶)、细菌和病毒性感染、机体应激状态突然变化等因素,均可导致G6PD缺乏的红细胞溶血。
该病地理分布广泛,种族间发病率差异很大,我国的发病率在4%-15%,华南、西南地区为高发区。
G6PD缺乏作为遗传背景,根据不同的诱因,在临床上主要有5种表现类型,即新生儿黄疸、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GNSHA)、蚕豆病、药物性溶血和感染性溶血。
[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均可见,以溶血急性发作多见。
2.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多见,男性显著多为女性。
3.年轻型患者无溶血发作时可无明显贫血、黄疸,脾脏轻度肿大或无肿大。
4.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贫血、黄疸伴有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重者可出现溶血危象。
极重型患者可出现休克、肾衰竭。
5.G6PD缺乏症所致急性溶血的特点是具有自限性,即当溶血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溶血的诱因虽未解除,溶血过程不再发展,恢复过程长短与患者酶缺乏程度有关。
[诊断要点]1.病史、溶血诱因及籍贯(1)有新生儿黄疸史、CNSHA和(或)急性溶血史。
(2)近期(1~7天内)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母亲食用蚕豆后,患儿吸吮其母乳而发病。
(3)近期患病毒或细菌性感染。
(4)近期食用药物后出现溶血症状。
(5)患者籍贯多见于华南、西南地区,其他地区散在发生。
2.临床症状(1)慢性期:具有轻度慢性溶血性贫血指征,脾无明显肿大。
(2)发作期:具有急性血管内溶血指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急剧下降,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可伴有畏寒、发热、呕吐、腰腹疼痛等。
(3)家系中男性患者症状明显严重。
3.实验室数据(1)非特异性溶血指标:1)符合溶血指征,尤其是血管内溶血指征如血红蛋白尿检阳性。
G6PD缺乏症(蚕豆病)禁用食品和药物知识分享
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疾病机理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NADPH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蚕豆中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过氧化脂质,损害细胞膜。
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G-6-PD缺乏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然而缺乏G-6-PD的红细胞却可以免受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的侵扰,因为疟原虫只有在完美无缺的红细胞中才能生存。
易发人群这种病多见于儿童,男性患者约占90%以上。
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症状有厌食、疲劳、低热、恶心、不定性的腹痛,接着因溶血而发生眼角黄染及全身黄疸,出现酱油色尿和贫血症状。
严重时有尿团、休克、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重度缺氧时还可见双眼固定性偏斜。
此时如不及时抢救可于一至二天内死亡。
所以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应马上送医院诊治。
疾病预防蚕豆病是遗传性疾病。
原则上确定是蚕豆病患者禁食蚕豆。
但不是连续或一次进食大量的蚕豆就一定导致蚕豆病发病。
临床表现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
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临床诊断诊断原理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性遗传,G-6-PD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
G6PD缺乏症
预防
在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 症的普查;已知为G-6-PD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 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并加强对 各种感染的预防。
临床表现
㈡蚕豆病 常见于小于10岁小儿,男孩多见,常在蚕
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 (如粉丝)均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 可使婴儿发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 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 血,其临床表现与伯氨喹琳型药物性溶血 相似。
临床表现
㈢新生儿黄疸
在G-6-PD缺乏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 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感染、病理产、 缺氧、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服用氧化性药 物、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的衣服等 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 查。主要症状为苍白、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半数患儿可有肝脾大。贫血 大多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 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发病机制
㈡蚕豆诱发溶血的机制 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
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 豆病的发病有关,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 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 他因素参与,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患者在进食蚕豆后数小时至一天内突然发病,前驱期主要 表现为不适、厌食、精神疲倦、低热、眩晕、恶心、烦躁、 口渴、胸闷、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 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 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 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病 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 日内死亡。轻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可自愈。临床上主要症状 和体征为面色苍白、轻度黄疽、尿呈红茶色或酱油色、肝 脾肿大等;重者如不及时抢救或处理不恰当,可因循环衰 竭而死亡。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全称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是一种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约90%发生于男性,且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
G-6-PD(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能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并可产生一种能够保护红细胞的物质,以对抗某些“不良”物质的破坏。
而当体内缺乏G-6-PD时,红细胞失去了保护物质,容易受到某些“不良”物质的破坏,从而发生溶血。
主要表现为溶血症状,出现脸色苍黄、疲累、食欲差、黄疸、茶色尿等。
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治愈此病。
G-6-PD缺乏症在无诱因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无需特殊处理。
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请严格遵照以下健康处方:1、禁食蚕豆及其有关制品(如蚕豆酥、怪味豆),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2、衣橱、厕所等处不可以使用樟脑丸(含萘的臭丸)。
3、不要使用龙胆紫(紫药水)。
4、禁止使用的药物:乙酰苯胺、美蓝、硝咪唑、呋喃旦叮、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苯肼、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戊胺喹、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噻唑酮、甲苯胺蓝、SMZ、TNT等。
5、慎用的药物:扑热息痛、非拉西丁、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安坦、维生素C、维生素K、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磺胺嘧啶、磺胺胍、磺胺异恶唑、氯喹、秋水仙碱、苯海拉明、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乙胺嘧啶、奎尼丁、奎宁、SM、TMP、优降糖等。
6、注意下列感染性诱因:病毒性肝炎、流感、肺炎、伤寒、腮腺炎等。
7、凡感染后或接触/服用以上食物或药物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面黄或苍白、尿呈黄褐色或暗红色等症状,属急性溶血反应,应立即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症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治疗【专业知识】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症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是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系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G-6-PD活性测定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方法。
疾病病因一、病因1.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正常”酶称之为G-6-PD 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
部分纯化残存酶的详细的生化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异常的酶即为G-6-PD生化变异型。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G-6-PD的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诸如酶活性、电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辅酶Ⅱ(NADP)的米氏常数(KM),底物同类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脱氨NADP、辅酶Ⅰ)利用率、热稳定性、最适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项:①酶活性;②电泳速度;③G-6-PD米氏常数;④去氧G6P的相对利甩率;⑤热稳定性。
目前,国际上现已报道的G-6-PD变异型有400余种,其中约300种是按WHO推荐的标准方法进行鉴定的,还有大约100种变异型是采用其他方法鉴定的。
根据这些变异型的酶活性和临床意义分为5大类:第1类变异型活性非常低(低于正常的10%)伴有终身溶血性贫血;第2类变异型,尽管体外活性非常低,但不伴有慢性溶血,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溶血,这1类型是常见的类型如G-6-PD地中海(Mediterranean)型;第3类变异型其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只有在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时才会发生溶血;第4类变异型是由于不改变酶的功能活性的突变所致;第5类变异型其酶的活性是增高的。
第4和第5类没有临床意义。
G-6-PD缺乏携带卡
G-6-PD缺乏携带卡一、G-6-PD缺乏症是什么病:G-6-PD缺乏症全名称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遗产性酶缺乏病。
G-6-PD缺乏者,其红细胞不能防御氧化性物质的损害而遭破坏,发生急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发病,易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脑损害,引起智力低下,是新生儿急症之一,目前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筛检的项目之一。
二、G-6-PD缺乏症的遗产方式:G-6-PD缺乏症属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根据其特有的遗传方式,儿子患病,一定是从母亲遗传得到,女儿患病,可能是从父方,也可能是从女方,还有可能从父母双方遗传而来。
一些女性杂合子携带遗传基因,其酶活性可能正常,因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故称X连锁完全显性遗传。
三、G-6-PD缺乏症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常在一些诱发溶血的情况下发病,一旦发病,病情多凶险,临床表现包括:1.新生儿黄疸:生后3-4天开始出现,进展很快,4-7天达高峰,严重者迅速恶化,如抢救不及时部分病例出现嗜睡、拒乳、尖叫、抽搐等核黄疸症状,即使救活,大多数留下脑性瘫痪后遗症。
2.急性溶血性贫血:当病患者解除氧化性物质时,即刻发生溶血反应,表现面色苍白,全身黄疸、精神差,解深茶色尿,如不即使处理可引起肝、肾,或新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常需紧急输血以挽救生命。
当患者出现以上任一症状是,要迅速送医院就诊。
四、G-6-PD缺乏症的预防:G-6-PD缺乏症无药物可以防发病,但在无诱因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无需特殊处理。
预防的关键在于做好G-6-PD缺陷的筛查工作及患者严格遵照健康处方的注意事项,预防发病。
五、G-6-PD的筛查: 1.产前筛查:对孕满28周的孕妇及其丈夫进行G-6-PD缺陷的筛查,凡孕妇及其丈夫双方或一方为此症者,可预测胎儿患病风险,做好产前的预防性治疗工作; 2.新生儿筛查:对生后第1天的新生儿即开始用G-6-PD试纸筛查G-6-PD酶活性,低于正常值7单位者,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黄疸,预防胆红素脑病,并建议3-6个月做直接发确诊是否为G-6-PD缺乏症患者。
g6pd缺乏症诊断标准
g6pd缺乏症诊断标准G6PD缺乏症,全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限于男性。
本文将介绍G6P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指引。
一、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其程度多因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各异。
患者会出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血尿等退行性溶血危象。
二、实验室检查对于临床怀疑G6PD缺乏症的患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诊断。
1. G6PD活性检测:G6PD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靠G6PD活性测定。
可采用离心法、比色法或荧光测定法来测定红细胞中G6PD酶活性的水平。
2. 贫血检测: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并检查红细胞相关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
3. 溶血指标:检测患者的间接胆红素、血清铁蛋白、尿胆原等指标,以评估溶血程度。
4.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如有不规则形状或红细胞片状出现时,提示溶血性贫血可能与G6PD缺乏症相关。
三、诊断标准目前,关于G6PD缺乏症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或地区会根据当地的人群特点和病情表现制定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出现有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或体征。
2. G6PD活性:G6PD活性测定显示低于正常范围,但要注意,有些患者在发作期间G6PD活性水平可能正常。
3. 家族史:患者家族中有G6PD缺乏症的病史。
4.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发现G6PD酶编码基因突变,可以进一步确认G6PD缺乏症的诊断。
综上所述,要诊断G6PD缺乏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G6PD活性测定、家族史和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
四、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存在疑惑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等。
五、治疗与管理针对G6PD缺乏症患者,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在发作期间应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预防感染等,同时避免接触引起溶血的药物和食物。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是红细胞酶缺乏引起的溶血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这种疾病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G-6-PD活性测定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还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疾病,其常见的原因包括蚕豆、氧化剂、解热镇痛药、磺胺、硝基呋喃、伯氨喹、维生素K、氨基水杨酸、感染等。
本病有很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不同变异型产生不同程度的酶活性,因此临床表现不同。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急性溶血是由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或蚕豆引起的。
通常在服药后1-3天,或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溶血。
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劳等症状,然后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严重溶血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急性肾衰竭。
自限性溶血是该病的重要特征,轻度溶血持续1-2临床症状在一周左右逐渐改善,自愈。
感染引起的溶血:细菌和病毒感染可诱发G-6-PD缺乏溶血,一般在感染后几天内突然溶血,程度较轻,黄疸不明显。
新生儿黄疸: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
感染、病理产物、缺氧、母乳喂养的母亲服用氧化剂药物或新生儿佩戴樟脑丸气味的衣服可诱发溶血,但也有许多病例没有诱因可以检查。
主要症状为苍白、黄疸,一半的儿童可能有肝脾肿大,大多数黄疸大于出生2-4天后达到高峰,贫血多为轻度或中度,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慢性溶血常发生在婴儿期,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急性溶血可由感染或药物引起。
大约有一半的病例在新生儿期患有高胆红素血症。
G-6-PD与其他溶血性贫血相比,缺乏症的一般实验室检查没有特异性,其诊断取决于红细胞G-6-PD酶活性测定,G-6-PD筛选实验和酶活性定量测定缺乏症有几种方法。
小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预防和措施PPT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2. 谁是高风险人群? 3. 何时进行筛查? 4. 如何预防? 5. 为什么需要关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 乏症?
什么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什么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定义
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为什么需要关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减少并发症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因该病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
如贫血、黄疸等严重症状可通过控制诱因来避免 。
为什么需要关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提高社会认知
加强社会对该病的认知,促进早期筛查和干预。
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 应对疾病。
何时进行筛查?
临床症状监测
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乏力、 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期干预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避免诱因
避免给儿童服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和 阿司匹林。
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蚕豆等可引起氧化应激的 食物。
如何预防? 教育与宣传
提高家长和社会对该病的认识,进行健康教 育。
谢谢观看
女性携带者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出 现症状。
谁是高风险人群?
谁是高风险人群? 家族史
有家族史的儿童,尤其是男性,风险更高。
家族中若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 ,应进行基因检测。
谁是高风险人群? 种族因素
某些种族如非洲人、地中海地区人群和亚洲 部分地区的居民高发。
在这些地区,进行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宣传,帮助更多家庭了解预防措施。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意义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简称G6PD缺乏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目前溶血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该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溶血性贫血大致相同,患者多数平时不发病,无症状。
发病时多见于蚕豆和某些药品、感染等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极少数患者则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该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严重者可致新生儿核黄疸,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以致智力低下,甚至死亡。
世界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G6PD缺乏症患病率超过5%的地区常规筛查G6PD活性。
研究显示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非洲热带、中东、亚洲热带和地中海某些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高发。
我国呈现“南高北低”,以长江流域以南为主,北方发病率较低。
我国的相关筛查情况:四川省成都地区发病率约6.1%(2013);海南省发病率为1.46%(2013);广东省玉林市新生儿缺乏症阳性率为 5.85%(2010);山东省聊城地区阳性率为 1.6%(2012);广东省东莞市G6PD缺乏率为3.33%(2012);云南省昆明市发病率是0. 6%(2012);广东省顺德区发病率为4.04%(2013);贵州省发病率为3.43% (2001);云南省傣族的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20%(2007)。
既往的研究受检测技术所限,女性杂合子由于酶活性有较大的异质性,生化检测方法常常不能检出,影响了群体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实施。
外显子1372的1376M、1388M和外显子2的95M突变仅在华人中发现,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占突变的68. 5%~91.0%以上。
检测东南亚地区及中国人常见的(包括了80%以上的突变类型) 11种G6PD基因突变( 95A→G、392G→T、487G→A 、493A→G、592C→T、871G→A、1024C→T、1311C →T、1360C→T、1376G →T 、1388G→A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及其致病因子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及其致病因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陷引起的细胞代谢病,即红细胞中缺乏了G6PD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症。
G6PD缺乏症患者在摄入蚕豆或某些药物后,会出现急性溶血的现象,通常称为蚕豆病(favism)。
G6PD缺乏症呈全球性、多种族、多民族分布。
目前全世界超过4亿人患蚕豆病,我国南方广东等省份也是蚕豆病的高发区。
统计资料表明,本症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流行地区较常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生率较高,在美国和北欧由于历史移民的原因在部分人群中流行程度也较高。
我国华南及西南各省(广东、广西、云南及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其发生率达到5-10%,如2009年江剑辉等对广州市近年125万新生儿的筛查结果进行的研究表明,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为5.28%。
G6PD缺乏症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新生儿黄疸、药物或感染造成的急性溶血、蚕豆病和重症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
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巩膜轻度黄染,尿色如浓红茶或甚至如酱油等现象,最重者出现面色极度苍白,全身衰竭,脉搏微弱而速,血压下降,神志迟钝或烦躁不安,少尿或闭尿等急性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或永久性神经系统的损伤。
研究表明,造成体内G6PD缺乏的原因是G6PD基因的突变。
现已初步阐明了G6PD基因的结构和G6PD的一级结构。
目前全世界已鉴定出的 G6PD基因突变型有约140种,分为G6PDA型和地中海型,东方民族包括中国多属于地中海型。
G6PD基因的突变绝大多数是基因序列上的单一位点突变,基因的点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置换,造成蛋白质一级结构(即氨基酸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功能。
目前在中国人群中至少发现21种点突变和 G6PD的活性相关,其中G1388A和 G1376T是中国人群两种特有的G6PD点突变。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哪些症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症状,尤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早期症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什么表现?得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会怎样?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哪些并发病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常见症状:头痛、头晕、少尿、疲乏、低氧血症、脾肿大、腹痛、背痛*一、症状大部分G-6-PD缺乏症患者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通常贫血是发作性的。
但某些特殊变异性可以导致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一般来说,溶血与应激状态有关,主要有服用某些药物、感染、新生儿期或服用蚕豆等。
1.药物性溶血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在严重的Mediterranean型G-6-PD缺乏症患者可以诱导轻度的溶血,但在轻度的A-或Canton型缺乏症患者则不会产生溶血,此外,同一G-6-PD变异型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程度不一样,如噻唑砜在某些G-6-PD缺乏患者可导致溶血,而同一类型缺乏的其他患者则表现正常。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
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砜类药、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充血。
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
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2.感染性溶血感染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可能比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更为常见,在G-6-PD缺乏症患者患发热性感染后几天内就可以出现贫血。
诱发G-6-PD缺乏症患者溶血的感染,较肯定的报道有伤寒、大叶性肺炎、肝炎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怎样治疗?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方法,治疗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应该吃什么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G-6-PD缺乏症为遗传性缺陷,病因属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G-6-PD缺乏症患者或杂合子妊娠或哺乳妇女应避免服用可以诱导溶血发作的药物和蚕豆制品。
药物性或感染性溶血,特别在轻度G-6-PD A-型缺乏症患者,一般不需要输血。
对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在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份,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纳,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去除诱因后溶血大多于1周内自行停止。
贫血较重时,可输给G-6-PD正常的红细胞1—2次,应密切注意肾功能,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如果溶血发生急,病情重如蚕豆病重型,应输浓缩红细胞。
有血红蛋白尿发作的患者应维持足够的尿量以免发生肾脏损伤。
由于G-6-PD缺乏症有胆红素脑病的婴儿应予血液置换,在G-6-PD缺乏症高发区,应注意避免给这些新生儿输注G-6-PD缺乏症患者的血。
由于G-6-PD缺乏症所致的CNSHA 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在出现再障危象时输血是救命的措施之一,切脾尽管偶尔可以使血红蛋白浓度有轻度升高,但通常是无效的。
*2、预后G-6-PD A-型缺乏者溶血发作一般是自限性的。
CNSHA患者可以发生胆石症,在感染或服药后溶血期病情加剧,但血红蛋白水平仍相对稳定。
几乎所有药物或感染诱导的溶血患者都可平安地恢复正常,蚕豆病和伴有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黄疸相对较危险,但经及时治疗病死率亦极低。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怎么治疗,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系临床上最多见的红细胞内戊糖磷酸途径的遗传性缺陷,红细胞G6PD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HA,全球患者估计2亿人以上。
土耳其东南部的犹太人发病率最高(58.2%)。
国内广西某些地区(15.70%)、海南岛黎族(13.7%)和云南省傣族多见,淮河以北较少见。
【发病机制】
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Xq28),呈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基因呈复杂的多态性,可形成多种G6PD缺乏症的变异型。
G6PD缺乏症患者一旦受到氧化剂的作用,因G6PD的酶活性减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抗氧化损伤物质缺乏,导致高铁血红素和变性珠蛋白包涵体海因小体(Heinzbody)生成。
后者在光学显微镜下为1~2tLm大小的折光小体,大多分布在红细胞膜上。
含有这种小体的红细胞,极易被脾素阻滞而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
【实验室检查】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患者血标本加入美蓝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低于正常值(75%),严重者低于30%。
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
缺点是有假阳性。
(二)红细胞海因小体(Heinzbody)生成试验
在所采血中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后再做甲基紫或煌焦油蓝活体染色。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大于5%有诊断意义。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
最为可靠,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酶的活性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
通常在急性溶血后2~3个月后复测可以比较正确地反映患者的G6PD 活性。
【临床表现、诊断】
①有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家族史,自幼发病。
②有HA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见第一节),有G6PD活性缺乏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外周血涂片无异形红细胞,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正常;无异常血红蛋白病,可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的可能。
具备以上三点即可诊断红细胞G6PD缺乏症。
临床类型如下。
(一)蚕豆病(favism)
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常见,机制不明。
男多于女,成年人发病低于小儿,3岁以上儿童占70%左右。
1.发生于每年的3~5月间蚕豆成熟季节。
40%的患者有家族史可查。
2.在食新鲜蚕豆后几小时(最短2小时)至几天(一般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作,呈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内容见第一节)。
其严重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
从发病到尿隐血转阴、溶血停止约7天,溶血呈自限性。
3.G6PD活性在正常水平的10%以下,海因小体是本类溶血的特征。
(二)药物诱发的HA
服药(抗疟药如伯氨喹、扑疟喹啉等、磺胺类如磺胺甲〒唑、柳氮磺吡啶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等、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氨苯砜、维生素K、丙磺舒、对氨基水杨酸、奎尼丁、氯霉素等)或接触樟脑丸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见第一节),溶血贫
血程度与酶缺陷程度及药物剂量有关。
溶血持续约7天,有自限性。
20天后即使继续用药,溶血也有缓解趋势。
这是由于骨髓代偿增生,大量新生红细胞具有较强的G6PD活性之故。
G6PD缺乏的新生儿可发生HA,症状可因注射维生素K 或接触樟脑丸而加重,需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鉴别。
【治疗】
脱离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
如停止服用可疑的药物和蚕豆,不要接触樟脑丸,控制感染,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肾功能不全等。
输红细胞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慢性患者可使用叶酸。
脾切除效果不佳。
患本病的新生儿发生HA伴核黄疽,可换血,光疗或苯巴比妥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