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几点思考
杨修祖
【摘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的主要饮水水源——东江源的水资源现状,针对目前该区水资源的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江西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2(038)001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江西;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建议
【作者】杨修祖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31.4
0 引言
东江为珠江的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

寻乌水为东江干流,定南水为东江一级支流,两水流于江西省寻乌、安远和定南县境内,通称为东江源区。

两水在江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3524 km2,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3.3%。

东江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的主要饮水水源。

因此,做好东江源区的水资源保护,事关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广大居民的饮水安全,对保持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东江源区的水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祈请业内外同仁赐教。

1 东江源区的概况
1.1 自然地理
1.1.1 地理位置
东江源区位于珠江流域的水源发原地。

在江西境内源区流域面积为3524 km2,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3.3%。

地理位置为东经114°47′36″~115°52′36″,北纬24°20′30″~25°12′18″之间,整个源区地形呈扇形分布,位于赣粤两省的南部边界处。

1.1.2 地形地貌
东江源区位于武夷山南端余脉与南岭余脉的锦延地带,属亚热带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呈东北两面高,南西两面低的扇形分布。

源区内俗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区内海拔为500 m以上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海拔500 m以下的地质主要以第三系红色岩为主,水文地质参数复杂,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差异较大。

1.1.3 水文气象
东江源区内属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霜冻期短,常年年均气温为18.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 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21亿m3。

1.1.4 其他
东江源区内土壤较肥沃,植被良好,主要是常绿阔叶类型的植物群落,森林覆盖率约为80%。

1.2 社会经济
1.2.1 人口与经济现状
东江源区位于寻乌、安远、定南等3县境内,源区内现有人口54.26万人,人口密度154人/km2,耕地1.695万hm2,粮食产量16.15万t,国内生产总值为32.4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776元,属交通与经济都欠发达的山区。

1.3 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1.3.1 水资源现状
东江源区在全国水资源分区中属东江秋香江口以上三级区、东江上游四级区,源区内流域面积为3524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0.21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7 亿 m3。

据《江西省水资源公报(2010年)》,东江水系评价河长238 km,全年情况优于Ⅲ类水占31.5%,Ⅲ类水占40.3%,劣于Ⅲ类水占 28.2%;主要污染河段为定南水的定南段、寻乌水的斗晏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总砷。

其中省界监测类面水质监测资料显示,斗晏断面全年、汛期、非汛期均为劣Ⅲ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1.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近年水资源初步统计,寻乌、安远、定南3县,东江源区域实际年地表水用水量为1.57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0.1亿m3,占7.0%,农业用水量为1.15亿m3占73%,生活用水量0.16亿m3,占10.3%,其他用水量0.16亿m3,占9.7%,工业用水指标为55 m3/万元,农业用水指标为827 m3/万元,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180 L/人·日,耕地每 hm2均取水量 7200 m3。

目前,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左右,但随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

按《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东江源区的分配水量为3.85亿m3/a,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达12.7%,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区内水质将会进一步恶化。

1.3.3 主要水利工程
源区内共有大小蓄水工程2052座,蓄水量为1.81亿m3。

主要引水工程12座,总引水量为856.46万m3。

小水电站82座,总装机10.15万kW,多年平均发
电量2.67 亿kW·h。

1.4 水生态环境现状
1.4.1 河流
东江源区的主要河流为寻乌水和定南水,寻乌水在源区境内流域面积为1841 km2,主河道长 115.41 km,平均坡降6.24‰。

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6.0亿m3。

定南水在源区内流域面积 1683 km2,主河道长92.1 km。

平均坡降3.05‰。

多年平均径流量均为14.0亿 m3。

1.4.2 植被及生态环境
源区位于武夷山南端余脉与南岭余脉交错地带,属山区地形,分部着乔灌木多树种,森林覆盖率约80%,源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约600余种。

2 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变差
2.1.1 城市污染严重
马蹄河的寻乌县城段,下历河定南县城段等源区的主要河流经过县城或乡镇,城市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污染较严重,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的排放,加重了水体污染,致使该河段的水质为Ⅳ、Ⅴ类水。

现在两县城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两县城区段河流的污水排放得到了初步控制,但仍未得到根本治理,而区内乡镇,村民居住区的垃圾和生活污水没能有效处理,水质仍呈变差趋势。

2.1.2 矿区污染严重
寻乌、定南两县在源区内原有分布大小上百处的稀土采矿点,废弃矿区面积约
9.28 km2。

现在多数的矿区被废弃,残留在地下的有害矿物质,仍随水土流失至
河流道,造成水体污染。

2.1.3 农业污染严重
农业污染主要是农业、果业生活活动中氮素、磷素,农药和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这对地表或地下渗流,进入河道水体,污染水质。

尤其雨季洪水期污染更加严重,其中寻乌水农业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量为165.6 t/a 和130.8 t/a;定南为169.9 t/a 和132.1 t/a。

2.2 水土流失严重加剧河道淤积
由于源区内开矿,采石等人为破坏因素,致使大部分的废弃矿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598.39 km2,导致河道与水库淤积,影响了河道防洪和水库蓄水能力。

给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带来较大的影响。

2.3 生态与自然环境的退化
由于灌区内的开矿办工业园,采伐树木,果业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因素,对源区内的自然生态,森林植被,水生物种等都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减少了山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和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2.4 保护措施乏力
目前,东江源区的相关保护措施相对缺乏,力度不足。

一是对源区保护的法规不健全和不完善,仅有江西省人大颁发的《关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缺乏相应的地方的保护法规和政策等;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源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由农业、林业、水利、矿管、环保等多部门分行业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难于合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因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国家对保护区的经济补偿机制,导致使源区的管理经费和保护经费都无固定的资金渠道,难于适应源区保护与修复的需要,致使源区内的环境有呈日益劣化的趋势。

3 关于东江源区保护的几点建议
3.1 建全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建议东江源区的相关县域,根据江西省人大颁发的《关于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整合林业、农业、水利、矿管、环保等行业的相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区域综合性的相关地方法规,健全关于东江源区的具体的保护规划和措施,明确和相关部门和乡、村的责任,并列入地方政府的日常的考核检查。

3.2 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
建议由东江源区的相关县、乡为主体,设立东江源区保护的专职管理与协调机构,统一负责源区内的污水垃圾处理,水利、水保、环保、矿山整治等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工作,避免行业之间职能交叉缺位、监管措施乏力,目标任务不落实的现象发生,确保源区内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能够有序地强力推进。

3.3 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为切实改变东江源区内保护与整治资金投入的不足,环境趋于劣化的现状。

一是国家加大对源区内农业、水利、林业、废矿治理和环境保护等专项治理经费的投入,按照源区内保护与修复的整体规划要求,加快各行业的专项保护工程的实施。

二是建立流域保护的资金补偿机制,特别是为源区环境所涉及的废矿治理,污染产业退出,基础环境治理的工程建设等所需的资金,建议由国家统筹协调按标准给予补偿,形成稳定的补偿机制。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建议把源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各项目标任务,技术指标等具体细化,分解到县、乡、村落实,对各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断面的各项指标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任务达标与资金补偿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

3.5 加强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目前水资源监测工作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要开展水质监测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强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监测断面布设,
采用科学的水资源监测方法,不断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为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6 加快源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议国家近期内优先安排源区内所涉及的乡、村公路、水利与水土保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矿整治等基础性工程的建设资金,同时优化源区内的林木种植结构,限制开山采矿和垦山种果,限止采、伐树木禁用有毒农药及化肥等综合性措施治理,以确保东江源区山林更绿,环境更美,水质更优,为下游人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