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杨杰王娟霞
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3年第12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调研,分析了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现状,探讨了面临的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不完善和城乡公共资源配制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优化配置城乡人力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等甘肃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299. 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12-1160-06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12.014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in Gans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Urbanization
YANG Jie 1, WANG Juanxia 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Agricaltural and Rural Cmprehensive Service Centre of Guojia Township, Qin'an Gansu 741609, China)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by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discussed the issues such as the poor two-way flow of urban-rural human resources, unbalanced urban-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rg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unbalanced urban-rural public resources allocation. It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such a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human resources, narrow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esources,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establish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Gan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3 - 09 - 13
作者簡介:杨杰(1972 —),女,甘肃武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镇化发展研究与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Email:****************。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均为新时期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重要的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点任务都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1 - 6 ]。
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资源流动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为了解决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应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是指在城乡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以实现城乡在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目标。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7 - 10 ],遵循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城镇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兼具时代性与系统性[11 - 12 ]。
因此,要提高城乡融合水平,需要改变农村资源向城镇的单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和农村居民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1 ]。
在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对乡镇地区的支持和促进。
这需要城市推动乡镇具备持续发展产业的能力,并与城市建立紧密联系,消除城乡要素流通的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 13 ]。
但也有学者从区域发展、乡村发展、城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陈景帅等[14 ]认为两者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融合。
冯海丽等[15 ]认为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
史卫民等[16 ]总结出了城乡融合所具有的市场高度统一、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成果四个理论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聂桢海等[17 ]从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产业联结不深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方面找到两大战略有机融合的关键路径。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具体地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周韬[18 ]认为应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都市圈为依托,形成城乡要素流动、产业与空间互动、市场与政府协同的长效机制。
赵志强等[19 ]基于系统论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国内已有很多研究[20 - 21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国家、城市群及大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于中小城市尺度的研究较少
[22 ],为此,我们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对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1 甘肃省城乡发展现状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
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落户“零门槛”,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然而,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困难,阻碍了城市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手段[23 ]。
甘肃省放开了落户限制,同时还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以保护进城落户的农民的权益[24 ]。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2017年全省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39%,截至202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33%,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 327.93万人[25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甘肃正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26 ]。
通过改革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补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招聘教师和发放补助等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并建设了数字文化服务点659个和数字文化站744个[24 ]。
甘肃省的城乡社会保险逐渐实现统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甘肃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大教育财政支出,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完善的、现代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7 ]。
甘肃省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日趋完善。
全省实现了市(州)政府驻地和67个县(市、区)高速公路贯通,所有县(市、区)政府驻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24, 27 ]。
此外,全省还推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饮用水水质,使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1.4 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重要方式。
以文旅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绿色出行方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甘肃省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加速,通过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从最简单的农家乐、采摘园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民宿和文创产品等。
其中,兰州市河口村、武威市灯山村、天水市孙集村等43个村庄入选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 ];武威市天堂镇、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白银市水川镇等3个镇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9 ]。
此外,唐蕃云舍民宿、栖迟民宿等成功获得
了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的认证,深山归园田居馆民宿、漠落民宿客栈等入选为乙级旅游民宿[24, 29 ]。
这些举措提升了甘肃乡村旅游的品牌性和影响力。
甘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5 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乡村振兴需要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聚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产业。
甘肃通过打造产业优势,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大县,包括安定区等“百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县2个,静宁县等3.3万hm2以上苹果种植面积的大县3个,环县等存栏百万只以上肉羊的大县5个,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以上肉牛的大县4个[24, 30 - 31 ]。
此外,甘肃还建设了安定、肃州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如平凉红牛、戈壁设施农业等,并打造了35个产业强镇,冷链库容达到667万 t。
甘肃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3 315家,总产值达到了1 500亿元。
同时,甘肃还重点培育了“甘味”品牌,提升了甘肃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24, 30 ]。
2 甘肃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通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渠道。
一方面,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往往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寻找城市就业机会时,往往面臨着信息不对称、招聘门槛高、人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难以顺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26 ]。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限制也是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的原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农村居民在迁往城市时往往需要面临各种限制和障碍,如落户政策限制等,导致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甘肃省无法获得市民化身份,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人力资源流通受到了限制[24, 30 ]。
在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对乡镇地区的支持和促进。
这需要城市推动乡镇具备持续发展产业的能力,并与城市建立紧密联系,消除城乡要素流通的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 13 ]。
但也有学者从区域发展、乡村发展、城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陈景帅等[14 ]认为两者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融合。
冯海丽等[15 ]认为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
史卫民等[16 ]总结出了城乡融合所具有的市场高度统一、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成果四个理论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聂桢海等[17 ]从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产业联结不深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方面找到两大战略有机融合的关键路径。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具体地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周韬[18 ]认为应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都市圈为依托,形成城乡要素流动、产业与空间互动、市场与政府协同的长效机制。
赵志强等[19 ]基于系统论观點,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
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国内已有很多研究[20 - 21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国家、城市群及大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于中小城市尺度的研究较少
[22 ],为此,我们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对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1 甘肃省城乡发展现状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
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落户“零门槛”,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然而,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困难,阻碍了城市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手段[23 ]。
甘肃省放开了落户限制,同时还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以保护进城落户的农民的权益[24 ]。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2017年全省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39%,截至202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33%,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 327.93万人[25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甘肃正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26 ]。
通过改革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补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招聘教师和发放补助等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并建设了数字文化服务点659个和数字文化站744个[24 ]。
甘肃省的城乡社会保险逐渐实现统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甘肃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大教育财政支出,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完善的、现代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7 ]。
甘肃省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日趋完善。
全省实现了市(州)政府驻地和67个县(市、区)高速公路贯通,所有县(市、区)政府驻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24, 27 ]。
此外,全省还推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饮用水水质,使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1.4 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重要方式。
以文旅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绿色出行方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甘肃省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加速,通过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从最简单的农家乐、采摘园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民宿和文创产品等。
其中,兰州市河口村、武威市灯山村、天水市孙集村等43个村庄入选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 ];武威市天堂镇、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白银市水川镇等3个镇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9 ]。
此外,唐蕃云舍民宿、栖迟民宿等成功获得了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的认证,深山归园田居馆民宿、漠落民宿客栈等入选为乙级旅游民宿[24, 29 ]。
这些举措提升了甘肃乡村旅游的品牌性和影响力。
甘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5 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乡村振兴需要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聚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产业。
甘肃通过打造产业优势,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大县,包括安定区等“百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县2个,静宁县等3.3万hm2以上苹果种植面积的大县3个,环县等存栏百万只以上肉羊的大县5个,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以上肉牛的大县4个[24, 30 - 31 ]。
此外,甘肃还建设了安定、肃州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如平凉红牛、戈壁设施农业等,并打造了35个产业强镇,冷链库容达到667万 t。
甘肃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3 315家,总产值达到了1 500亿元。
同时,甘肃还重点培育了“甘味”品牌,提升了甘肃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24, 30 ]。
2 甘肃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通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渠道。
一方面,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往往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寻找城市就业机会时,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招聘门槛高、人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难以顺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26 ]。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限制也是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的原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农村居民在迁往城市时往往需要面临各种限制和障碍,如落户政策限制等,导致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甘肃省无法获得市民化身份,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人力资源流通受到了限制[24, 30 ]。
在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对乡镇地区的支持和促进。
这需要城市推动乡镇具备持续发展产业的能力,并与城市建立紧密联系,消除城乡要素流通的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 13 ]。
但也有学者从区域发展、乡村发展、城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陈景帅等[14 ]认为两者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融合。
冯海丽等[15 ]认为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
史卫民等[16 ]总结出了城乡融合所具有的市场
高度统一、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成果四个理论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聂桢海等[17 ]从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产业联结不深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方面找到两大战略有机融合的关键路径。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具体地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周韬[18 ]认为应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都市圈为依托,形成城乡要素流动、产业与空间互动、市场与政府协同的长效机制。
赵志强等[19 ]基于系统论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国内已有很多研究[20 - 21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国家、城市群及大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于中小城市尺度的研究较少
[22 ],为此,我们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对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1 甘肃省城乡发展现状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
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落户“零门槛”,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然而,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困难,阻碍了城市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手段[23 ]。
甘肃省放开了落户限制,同时还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以保护进城落户的农民的权益[24 ]。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2017年全省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39%,截至202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33%,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 327.93万人[25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甘肃正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26 ]。
通过改革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补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招聘教师和发放补助等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并建设了数字文化服务点659个和数字文化站744个[24 ]。
甘肃省的城乡社会保险逐渐实现统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甘肃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大教育财政支出,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完善的、现代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7 ]。
甘肃省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日趋完善。
全省实现了市(州)政府驻地和67个县(市、区)高速公路贯通,所有县(市、区)政府驻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24, 27 ]。
此外,全省还推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饮用水水质,使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1.4 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城市资本下乡的重要方式。
以文旅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绿色出行方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甘肃省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加速,通过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从最简单的农家乐、采摘园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民宿和文创产品等。
其中,兰州市河口村、武威市灯山村、天水市孙集村等43个村庄入选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 ];武威市天堂镇、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白银市水川镇等3个镇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9 ]。
此外,唐蕃云舍民宿、棲迟民宿等成功获得了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的认证,深山归园田居馆民宿、漠落民宿客栈等入选为乙级旅游民宿[24, 29 ]。
这些举措提升了甘肃乡村旅游的品牌性和影响力。
甘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5 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乡村振兴需要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聚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产业。
甘肃通过打造产业优势,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大县,包括安定区等“百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县2个,静宁县等3.3万hm2以上苹果种植面积的大县3个,环县等存栏百万只以上肉羊的大县5个,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以上肉牛的大县4个[24, 30 - 31 ]。
此外,甘肃还建设了安定、肃州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如平凉红牛、戈壁设施农业等,并打造了35个产业强镇,冷链库容达到667万 t。
甘肃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3 315家,总产值达到了1 500亿元。
同时,甘肃还重点培育了“甘味”品牌,提升了甘肃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24, 30 ]。
2 甘肃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通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渠道。
一方面,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往往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寻找城市就业机会时,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招聘门槛高、人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难以顺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26 ]。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限制也是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通不畅的原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农村居民在迁往城市时往往需要面临各种限制和障碍,如落户政策限制等,导致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甘肃省无法获得市民化身份,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人力资源流通受到了限制[24,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