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结构中不存在基因的是()
A. 核糖体
B. 烟草花叶病毒
C. 拟核
D. 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的定义: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为DNA,即基因在DNA上,因此核糖体不含基因,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其RNA上含有基因,B错误;
C、拟核是存在于原核细胞中的环状DNA分子,为原核生物遗传物质,含有基因,C错误;
D、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DNA上含有基因,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
B. 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C. 臭氧减少不影响农作物产量
D. 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性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酸雨、水污染、物种灭绝等,据此答题。
【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全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B正确;
C、臭氧减少会导致照射到植物体的紫外线增多,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C错误;
D、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D正确。
故选C。
3.据报道,由兰溪籍工程院院士陈薇领衔研制的新冠疫苗在2020年3月16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下列有关疫苗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
B. 疫苗进入机体后,某些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 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使相应病毒失去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D. 疫苗能给机体提供长效的保护是因为抗体能长期在机体内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是经过减毒处理的抗原,它不会使人体致病,但可使人体在未发病时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有相同抗原入侵时,这些抗体可立即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也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增强免疫功能。
【详解】A、注射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A正确;
B、疫苗进入机体后,某些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因此这些细胞的周期会变短,B正确;
C、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使相应病毒失去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C正确;
D、疫苗能给机体提供长效的保护是因为记忆细胞能长期在机体内存在,而抗体是不能长期存在的,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辐射对生物变异的影响,错误的叙述是()
A. 辐射会使真核细胞内染色体发生断裂
B. 受辐射后产生的变异大多对生物是有害的
C. 辐射处理后真核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种类比病毒少
D. 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引发的基因突变属于自然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辐射属于物理因素,可以引起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详解】A、辐射属于物理因素,会使真核细胞内染色体发生断裂,A正确;
B、受辐射后产生的变异大多对生物是有害的,少数对生物是有利的,B正确;
C、病毒没有染色体而真核细胞有染色体,因此辐射处理后真核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种类比病毒多,C 错误;
D、基因突变包括人工诱变和自然突变,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引发的基因突变属于自然突变,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分子和无机盐也可以被变形虫以胞吞的形式摄入
B. 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需消耗ATP
C. 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性
D. 河豚毒素阻滞Na+通道打开,妨碍Na+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导致肌肉麻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吐和胞吞,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水分子和无机盐也可以被变形虫以胞吞的形式摄入,A正确;
B、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说明这些离子可以逆浓度差运输,因此液泡膜具有选择透性,C错误;
D、河豚毒素阻滞Na+通道打开,妨碍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导致肌肉麻痹,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点,明确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细胞培养过程中无接触抑制现象出现
B. 细胞衰老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伞藻“帽”呈伞状或花朵状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D.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体积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值能力,其培养过程中无接触抑制现象出现,A正确;
B、细胞衰老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伞藻属于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细胞分化,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体积增大且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生长激素需经组织液进入靶细胞
C. 内环境中能发生某些代谢活动
D. 肝细胞中的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而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中组织液,A正确;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不能进入组织细胞,B错误;
C、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中能发生某些代谢活动,C正确;
D、肝细胞需要的氧气是从细胞外自由扩散进来的,因此肝细胞中的氧气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D正确。
故选B。
8.我国西部大面积“退耕还林”使生态系统发生了演替,下列关于该过程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解者的次级生产量减少
B. 恒温动物的同化率和生长率均很高
C. 分解者分解尸体残骸释放的能量可供生产者再利用
D. 在演替的前期,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A、“退耕还林”过程中,动植物种类增多,分解者的次级生产量增加,A错误;
B、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但生长效率极低,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极低,但生长效率极高,B错误;
C、分解者分解尸体残骸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但是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C错误;
D、在演替的前期,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所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年增加,D正确。
故选D。
9.“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 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C. 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
D. 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耐药性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
C、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C正确;
D、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D正确。
故选A。
10.某研究小组将相同生理状况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用甲、乙、丙、丁、戊五种浓度依次改变的尿素溶液制成临时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首次观察,5分钟后进行二次观察,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丁处实验结果一定是细胞体积无变化
B. 甲、乙、丙、丁、戊五种尿素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C. 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乙组可能会质壁分离复原
D. 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甲组不可能质壁分离复原,因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其原理是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依题意,丁处尿素浓度介于丙、戊之间,细胞介于质壁分离与吸水膨胀之间,体积增大、无变化、缩小都有可能,A错误;
B、戊中细胞吸水膨胀,说明尿素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甲中质壁分离现象明显,细胞失水,尿素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甲、乙、丙、丁、戊五种尿素溶液浓度依次减小,B错误;
C、尿素分子可以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使原生质层两边的浓度差逐渐减小,过一段时间观察,乙组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正确;
D、如果尿素溶液的浓度没有远远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不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尿素分子可以进入细胞液导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原理的应用,植物细胞吸收尿素是植物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原因,也是解题的突破。
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水解得到的有机小分子都是氨基酸
B. 蔗糖酶的活性大小可用该酶在1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来表示
C. 探究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可用碘液代替本尼迪特试剂
D. 与RNA聚合酶的合成与加工直接有关的膜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故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蔗糖酶的活性大小可用1g蔗糖酶在1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来表示,B错误;
C、碘液和本尼迪特试剂都能检测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而不能被蔗糖酶水解,C正确;
D、RNA聚合酶是胞内酶,在细胞内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也无需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C。
12.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4指的是NADPH
B. 阶段B可产生多个物质2
C. 阶段A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于物质1中
D. 合成物质3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 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物质4指的是NADH,A错误;
B、阶段B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可产生多个物质2,即二氧化碳,B正确;
C、阶段A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中,有少部分储存于物质1,即ATP中,C正确;
D、合成物质3(水)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1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类型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 沙漠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
C. 苔原气候严寒,植被为更好适应环境通常依赖有性生殖增加后代的变异性
D. 由弃耕农田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一直减少直至为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是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2、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②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
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A、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类型和物种组成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错误;
B、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B正确;
C、苔原气候严寒,苔原中植物多具有下列特点:垫状或匍匐伏地型、营养繁殖、生长缓慢、地下部分生物量超过地上部分。
植被通常以营养繁殖方式繁殖后代,C错误;
D、由弃耕农田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零, D错误。
故选B。
14.下表示组成线粒体膜的有关成分及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膜上可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
B. 内膜比外膜具有更多的功能
C. 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 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由表格数据可知,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均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详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故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A正确;
B、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根据表格数据,内膜蛋白质含量较多,说明内膜比外膜具有更多生理功能,B正确;
C、内膜和外膜都属于生物膜,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C正确;
D、内膜表面积大,有利于酶附着,但不是其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蛋白质含量与其功能有关,D错误。
故选D。
15.如图为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c均处于极化状态
B. 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零
C. 图中b、d点时Na+胞外浓度高于胞内,K+胞内浓度高于胞外
D. 图中bd属于复极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动作电位形成过程分析图示可知,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即图中a点处;在膜上给予刺激后,膜上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膜外Na+大量内流,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即图中ab段,为去极化过程;之后膜内电位逐渐高于膜外电位,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即图中bc段,为反极化过程;接着短时间内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内流,神经纤维又恢复到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即图中ce段,为复极化过程。
【详解】A、图中a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c为动作电位,处于反极化状态,A错误;
B、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
C、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图中b、d点时膜对两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图中bc为反极化过程,ce为复极化过程,反极化过程Na+内流与复极化过程K+外流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膜蛋白协助,D错误。
故选C。
16.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连续分裂,依据细胞核内DNA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组,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细胞核内DNA含量相对值甲组(2c)乙组(2c~4c)丙组(4c)
细胞数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数43 34 23
A. 乙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甲组的2倍
B. 可以用丙组的部分细胞来研究染色体核型
C. 上述培养过程中细胞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D. 丙组的某些细胞中染色体以不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相对值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 期(DNA复制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组细胞内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丙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和分裂期,其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螺旋化达到最大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染色体核型,B正确;
C、该二倍体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连续分裂,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C错误;
D、丙组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后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D错误。
故选B。
17.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光暗信号对蛋鸡生殖节律(周期)的调节与褪黑素的产生和作用有关。
如图是光暗刺激引起蛋鸡体内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此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神经递质,松果体是效应器
B. 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垂体
C. 该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 褪黑素作用的靶细胞为下丘脑、垂体、卵巢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并且在对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A、图中去甲肾上腺素与松果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因此去甲肾上腺素是神经递质,松果体是效应器,A正确;
B、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示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褪黑素作用的靶细胞为下丘脑、垂体、卵巢,D正确。
故选B。
18.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
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
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
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 G X g和X g 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G基因纯合时致死。
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①和②是相互交换的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图所示的细胞,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精原细胞
B. 图甲所示细胞若继续分裂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C. 图甲细胞处于MⅡ中期,在MI和MⅡ之间未发生染色体复制
D. 由图可知,MI时可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交叉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A、从两图所示的细胞中染色体颜色、形态和数目可判断,甲乙可能来自于同一个精原细胞,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甲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其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若该细胞继续分裂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
C、染色体复制发生在MI间期,图甲细胞处于MI中期,在MI和MⅡ之间染色体没有复制,C正确;
D、由图中染色体的颜色可以看出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D正确。
故选A。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干旱条件下使抗旱性增强的内源激素是赤霉素
B.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欲打破种子休眠应选用细胞分裂素
C. 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必有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
D. 果实成熟过程中变软可能与乙烯促进纤维素酶、果胶酶活性的升高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