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赤壁之战

合集下载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28赤壁之战课文翻译1却说曹操在大寨中,与众将商议,只等黄盖前来投降的消息。

当日东南风起甚紧。

程昱(yù)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曹操在大寨中,与各位将领商议,只等待黄盖那边有没有消息。

那一天东南风起猛烈地刮了起来。

程昱进帐告诉曹操说:“今天东南风刮起来了,应该多加提防。

”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军士忽报江东一只小船来到,说有黄盖密书。

操急唤入。

其人呈上书。

曹操笑着说:“冬至时节,阳气复生,这个时候,偶尔有东南风也不奇怪?”军士忽然报告说江东有一只小船来,说有黄盖密信。

曹操马上叫他进来。

那个人呈上书信。

书中诉说:“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

今有鄱(pó)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

好歹杀江东名将,献信中说:“周瑜防守很严密,因此没有办法脱身。

现在从鄱阳湖有粮草刚刚运到,周瑜派兵我巡视防守,现在时机正好。

无论如何我要杀几个江东名将,首来降。

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提着他们的头前来投降。

今天晚上二更时候,船上插着青龙牙旗的,就是运粮草的船只。

”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和各位将领来到水寨中的大船上,等候黄盖的船到来。

2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再说江东,天色渐渐黑了。

周瑜斩了蔡和,用血祭完旗,就命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自披着防护服,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

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

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

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手里拿着锋利的兵器,旗帜上大大地写着“先锋黄盖”几个字。

黄盖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

这时候东风刮得更厉害了,江面上波浪汹涌。

曹操在中军帐内远远地了望江对岸,看看月亮上来了,照耀着江水,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中考文言文《赤壁之战》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赤壁之战》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赤壁之战》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赤壁之战作者:司马光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

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

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

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

(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

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

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

”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

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

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注:高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一、作品原文初1,鲁肃闻刘表卒2,言于孙权曰3:“荆州与国邻接4,江山险固5,沃野万里6,士民殷富7,若据而有之8,此帝王之资也9。

今刘表新亡10,二子不协11,军中诸将12,各有彼此13。

刘备天下枭雄14,与操有隙15,寄寓于表16,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7。

若备与彼协心18,上下齐同19,则宜抚安20,与结盟好21;如有离违22,宜别图之23,以济大事24。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25,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26,及说备使抚表众2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8,备必喜而从命29。

如其克谐30,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1。

”权即遣肃行32。

到夏口33,闻操已向荆州34,晨夜兼道35,比至南郡36,而琮已降37,备南走38,肃径迎之39,与备会于当阳长坂40。

肃宣权旨41,论天下事势42,致殷勤之意43,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44?”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45,欲往投之46。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47,敬贤礼士4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49,已据有六郡50,兵精粮多51,足以立事52。

今为君计5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54,以共济世业55。

而欲投吴巨56,巨是凡人57,偏在远郡58,行将为人所并59,岂足托乎60!”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61:“我,子瑜友也62。

”即共定交63。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64,为孙权长史65。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66。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67,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8。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9。

亮见权于柴桑70,说权曰71:“海内大乱72,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73,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74,略已平矣75,遂破荆州76,威震四海。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境内)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三万吴军精锐溯江而上,与刘备军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兼水土不服,初战失利,退回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内),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为了解决士兵不习惯坐船的问题,下令把舰船用铁链首尾连接起来。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种情况,向周瑜献计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

”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

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率领数十艘战船,在前面开路,到了江心,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只在后依次前进。

曹军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

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败归江陵。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也展示了战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孙刘联军能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他们善于分析形势,抓住曹军的弱点,果断采取正确的战术。

赤壁之战课文内容

赤壁之战课文内容

⾚壁之战课⽂内容⾚壁之战课⽂内容 导语:⾚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三年(208年)在长江⾚壁(今湖北省⾚壁市西北)⼀带⼤破曹操⼤军,奠定三国⿍⽴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下⾯是⼩编为你准备的⾚壁之战课⽂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鲁肃闻刘表卒,⾔于孙权⽈:“荆州与国邻接,江⼭险固,沃野万⾥,⼠民殷富,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不能⽤也。

若备与彼协⼼,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并慰劳其军中⽤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意,共治曹操,备必喜⽽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

到夏⼝,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南郡,⽽琮已降,备南⾛,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豫州今欲何⾄?”备⽈:“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以⽴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欲投吴巨,巨是凡⼈,偏在远群郡,⾏将为⼈所并,岂⾜托乎!”备甚悦。

肃⼜谓诸葛亮⽈:“我,⼦瑜友也。

”即共定交。

⼦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

曹操⾃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海内⼤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武之地,故豫州遁逃⾄此,愿将军量⼒⽽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事急⽽不断,祸⾄⽆⽇矣!”权⽈:“苟如君⾔,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横,齐之壮⼠⽿,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慕仰,若⽔之归海。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火烧赤壁文言文加翻译

火烧赤壁文言文加翻译

夫赤壁之战,乃三国鼎立之际,曹操南征,欲一统天下。

时周瑜、诸葛亮等谋士运筹帷幄,策划火攻之计,以破曹军。

今录其事,以飨后人。

时曹操大军北渡长江,旌旗蔽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周瑜闻之,知曹军势大,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与诸葛亮商议,欲以火攻破敌。

瑜曰:“曹公水陆并进,旌旗蔽空,其势不可挡。

吾等当设奇计,以破曹军。

”亮曰:“火攻非易事,须得风势相助。

吾观天象,今晚将有东南风起,正可借火攻之。

”瑜喜曰:“善。

”遂命黄盖诈降曹操,献书求和。

曹操中计,不疑有他。

盖遂夜乘轻舟,载干柴草,纵火于船,驶向曹军水寨。

时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烈焰冲天。

曹军水寨瞬间陷入一片火海,人声鼎沸,哭声震天。

曹军将领夏侯惇、曹洪等,皆被烧死。

曹操见状,慌忙下令,火速撤退。

然而,火势猛烈,曹军无法收拾,死伤无数。

周瑜、诸葛亮等,见火攻成功,喜不自胜。

瑜曰:“吾等今日破曹,非一日之功。

赖诸葛亮神机妙算,黄盖忠勇献身,方能如此。

”亮曰:“瑜兄过誉了。

吾等皆为国家大义,竭尽全力。

今日之战,实乃天意。

”曹操败退后,不敢再轻易南下。

赤壁之战,遂成三国鼎立之关键。

【译文】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鼎立之际,曹操南征,意图统一天下。

当时周瑜、诸葛亮等谋士在幕后策划,准备使用火攻来击败曹军。

现在记载此事,以供后人了解。

当时曹操的大军北渡长江,旌旗遮天蔽日,船队绵延千里,旗帜遮蔽天空。

周瑜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曹军势力强大,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他与诸葛亮商议,打算用奇计来击败曹军。

周瑜说:“曹公水陆并进,旌旗遮天,其势不可抵挡。

我们应当设下奇计,来击败曹军。

”诸葛亮说:“火攻并非易事,需要得到风势的帮助。

我看天象,今晚将有东南风起,正好可以借助火攻的力量。

”周瑜高兴地说:“好。

”于是命令黄盖假装投降曹操,献上求和的书信。

曹操中计,没有怀疑其中有诈。

黄盖于是夜间乘坐轻舟,装载着干柴草,在船上纵火,驶向曹军的水寨。

当时东南风大起,火势借助风势,烈焰冲天。

曹军水寨瞬间变成一片火海,人声鼎沸,哭声震天。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赤壁之战,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军事决战。

公元208年,东汉末年,曹操带领大军进攻刘备,而刘备和他的联军包括孙权,力图阻止曹操的步步逼近。

曹操率领的大军占据长江上游,而刘备和孙权达成联盟,在江边建立起了强大的水军力量。

两军最终在长江流域的赤壁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对决。

刘备和孙权决定利用赤壁附近的风向,引发一场大火。

他们事先布置了火船,并在夜间释放给敌人以假象。

曹操上当,命令军队迎击。

然而,刘备和孙权在风力的帮助下,成功引燃了整个水域。

火势迅速蔓延,曹操不得不撤退。

由于连夜扩散出现的大雾,曹操的船只相互碰撞,导致重重伤亡。

刘备和孙权趁势追击,取得了重大胜利。

此次战役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曹操的失败对他们而言是个巨大的转机。

此后,刘备进一步巩固势力,在南方建立了蜀汉,并成为了汉朝皇帝。

同样,孙权也在东南地区创建了吴国,实现了统治。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不仅展现了刘备和孙权的智谋和决断力,也揭示了战争中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这次胜利为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文化和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战略转折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东汉末年政治格局,也证明了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首先,赤壁之战展示了刘备和孙权在军事战略上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准确地利用了风向和水域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火攻计策,并以假象蒙蔽曹操。

这充分显示了他们在军事策略和谋略方面的出色才能。

特别是在选择战场和时间上,他们充分利用了长江、风向和火势,掌握了主动权。

这种智谋和勇气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以较少的力量击败曹操的强大军队。

其次,赤壁之战也凸显了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火攻的成功离不开风向的有利,而大雾给刘备和孙权提供了追击曹操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使得战局发生了逆转。

这个战役向世人展示了环境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力,也告诉我们在军事决策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因素。

赤壁之战课文

赤壁之战课文

8 赤壁之战1司马光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2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

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

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前一篇:喜雨亭记后一篇:卖柑者言赤壁之战全文阅读:出处或:司马光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高中语文(鲁教必修2)同步课件:第7课《赤壁之战》(共52张PPT)

高中语文(鲁教必修2)同步课件:第7课《赤壁之战》(共52张PPT)
君臣战和议破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 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 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 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 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 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 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 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译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资治通鉴》有关的文史知识。 2、梳理积累文本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熟练翻译有
关句子。 3、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文内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重点: 1、 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
的原因。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 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
知此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赤壁之战军事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 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 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 北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 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 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 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 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 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 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 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赤壁之战》 鲁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赤壁之战》 鲁教版必修2

可编辑ppt
4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 什么?
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 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 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 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可编辑ppt
5
1、探虚实鲁肃吊丧 2—3、论时势刘备用计 4、谋联合孔明游说 5、破众议仲谋初决 6、计破曹君臣一心 7、张意气公一开始
可编辑ppt
18
一.通假字:找出并释义:
1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仓促 2雷鼓大震:雷—擂 敲击 3将军禽操:禽—擒 捉拿 4烟炎张天 炎—焰 火焰 5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驻 6助画方略 画—划 谋划
可编辑ppt
19
三.词类活用:指出并解释
可编辑ppt
11
• 思度弘远的伐交高手鲁肃 • 深谋远虑的战略家诸葛亮 • 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周瑜
可编辑ppt
12
曹操,字孟德。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堪称三国第一人。
初期时势力单薄,但是凭借优
异的谋略并且知人善任,挟天
子以令诸侯,因此灭袁绍、吕
布、袁术、刘表等军阀,一统
中国北方。奠定了中国统一的 曹操
乃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
可编辑ppt
2
检查回顾:
二、重要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奉命吊表二子 (3)致殷勤之意(4)慰劳军中用事者 (5)曰:“必蹶上将军。”(6)比至南郡 (7)与太守吴巨有旧(8)与鲁肃俱诣孙权
可编辑ppt
16
• 做题心得 说话要注意:
(1)符合人物身份(2)不忘说话的目的 (3)委婉得体(4)有层次,有说服力

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之战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赏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 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 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优势。人和,团结。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赏读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 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长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 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 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 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 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 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 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通假字 通假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指该用某字,但没用这个 字而是借用了一个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来代替。这个被代替字 叫做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中“反”就是通假字,通“返”。
2.一词多义 ①次引余次船.江以北次.俱进驻扎次序
②当非 当.刘 横豫 行州 天莫 下可以应当.该曹操者 抵挡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会
哲思短章 论慷慨 慷慨,是一种爱的渲染、美的释放。 至死不曾慷慨过的人是木偶,是冤魂。 往盛满美味佳肴的盘子里塞一段带鱼,不是慷慨;往大钱 袋里塞一个红包,也不是慷慨。茫茫沙海中,把自己的水壶来 个底朝天,几滴水滴到别人嘴里才是慷慨;漫漫旅途上,将自 己不多的旅费分一半给陌生的被窃者,才是慷慨。
“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是慷慨,“路遇不平,挺身而出” 才是慷慨。
3.审美视窗 孙仲谋之“谋”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高中作文第 1 页共1 页。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之战》课件(1)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之战》课件(1)

⑪卒以鲁疲肃病闻之刘卒表.御卒.狐疑死之众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士兵 终于
3.古今异义
①地.方.数千里。 古义:_土__地__方__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地__区__,__与__中__央__相__对__;__空__间__的__一__部__分_________
3.审美视窗 孙仲谋之“谋”
知人善任,择将授能,乃孙权峙立江东不败的根源。赤壁 之战,曹操百万大军,驻扎江左,船舰千艘,浮以沿江,声势 浩大。孙权举全国之兵,亦不足十万。然赤壁一战,孙权胜而 曹操败。何也?非如世人所说此战全赖诸葛亮之谋,应归功于 孙权独具慧眼,起用周瑜为都督。周瑜亦不负孙权厚爱,火烧 赤壁,使曹操大败而归,得以保全江东之地。虽说此战是孙刘 联军所为,然刘备兵败新野,势单力薄,何以当破曹大任。荆 州之战,孙权以吕蒙为大将,统兵伐蜀。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长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 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 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 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 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 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 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通假字 通假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指该用某字,但没用这个 字而是借用了一个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来代替。这个被代替字 叫做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中“反”就是通假字,通“返”。
2.一词多义 ①次引余次船.江以北次.俱进驻扎次序
②当非 当.刘 横豫 行州 天莫 下可以应当.该曹操者 抵挡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会

赤壁之战文言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文言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文言文及注释1. 赤壁之战文言文注释《赤壁之战》的翻译如下: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对孙权说:“荆州与我们邻接,山川险要、坚固,土地广阔、肥沃,人民殷实富足,如果能占有它,这正是开创帝王大业的凭借。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和,军队里的各位将领,有的拥护这个,有的拥护那个。

刘备是天下的杰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畏忌他的才能,没有能够重用他,如果刘备同刘表手下人团结一心,上下一致,那么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跟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不同心协力,就应该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业。

我希望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并且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一定会高兴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天下大势就可以定下来了。

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抢在前头。

”孙权立即派鲁肃前往。

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就日夜兼程,等到到达南郡时,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走,鲁肃直接去找刘备,和刘备在当阳长坂坡相会。

鲁肃传达孙权的意旨,谈论天下形势,表示真挚恳切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豫州您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尊敬贤者,礼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六个州郡,兵精粮多,足够使大事成立。

现在为您打算,最好派遣亲信的人主动和东吴结交,从而建立流传后世的功业。

您却准备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常人,偏僻地处在远处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哪里能够依靠呢!”刘备很高兴。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

”两人当即结下了交情。

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因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现任孙权的长史。

刘备采用了鲁肃的计策,进兵驻扎在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了,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就跟着鲁肃一起到孙权那里去。

诸葛亮在柴桑会见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人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概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由曹操领导的北方联军与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南方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这场战役以南方联军捷胜而闻名于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转折点之一。

背景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烽火连天的战乱之中。

曹操统领大军南下,意图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的目标是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

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实力强大,装备精良,并且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刘备和孙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抵抗曹操的进攻,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北方联军。

战役经过部署阶段在战役开始之前,南方联军的主帅周瑜和刘备、孙权共同商议了作战计划。

他们决定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地区设下埋伏,等待曹军的到来。

曹操派遣徐庶前往南方游说,企图分化刘备和孙权的联盟。

然而,徐庶在江东投降后,向孙权秘密透露了曹操的迁都计划,使得孙权更加警惕。

火攻计划在周瑜的指挥下,南方联军利用水上作战的优势,并借助风向布置了火攻计划。

由于赤壁地区水流湍急,水军更加熟悉地形,给南方联军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实施火攻当曹操的北方联军到达赤壁时,南方联军实施了火攻计划。

利用火箭和火船,曹军的战船被引燃起来,造成了大范围的火灾。

曹军混乱不堪,许多士兵溺死或被火焰吞噬。

战役结果在火势和南方联军的强力攻势下,曹操无法承受,被迫撤军回北。

这次败仗给曹操带来了重大打击,也标志着他征服南方的野心破灭。

意义和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曹操无法征服南方后,刘备和孙权利用这次胜利,重新稳定了南方和北方的势力对比。

其次,赤壁之战也标志着蜀汉和吴国的联盟形成,奠定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

此外,这场战役还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散文和戏剧来表达他们对于赤壁之战的赞美和思考。

这使得《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资:多载资粮(物资)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能:表恶其能(才能)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盖:英才盖世(超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安能抗此难乎(灾难)次:引次江北(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鲁肃闻刘表卒(死)五万兵难卒合(仓猝)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当横行天下(应当)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操军方连船舰(正)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北面而事之(侍奉)事急矣(事情)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精兵足用(充足)走:预备走舸(轻快的)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乃罢会(于是就)骑乃得过(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四、词类活用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五、特殊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12、逼兵事耳(被动句)13、卿欲何言(宾语前臵句)14、何以知之(宾语前臵句)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臵句)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臵句)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臵句)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臵句)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臵句)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臵句)21、裹以帷幕(状语后臵句)22、败于长坂(状语后臵句)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臵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