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9a9e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1.png)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又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
它是以曹操领导的中原军队与刘备与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赤壁之战起因于东吴(孙权)与刘备(刘备)联军为了抵抗曹操的扩张,而曹操则试图统一中国。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向东进军,准备攻打东吴。
然而,东吴与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采取了火攻计策,在赤壁一带设下埋伏,并利用风向等因素引燃曹军船只,造成曹军船队大败。
由于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与孙权联盟得以保全,曹操的南征计划失败。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确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次,赤壁之战展示了火攻等战术的巧妙运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战术之一。
此外,这场战役也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诗词、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描绘和传承。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代表了智谋与勇气的结合,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对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家国的象征。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dcc663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6.png)
●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陆军八十万而各自惊恐,不再 去分析其中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见,太不像话。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 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新接收的刘表的部队,至多有七八万人, 仍然心怀猜疑。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 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望将军不要顾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周公瑾,你说到这 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 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看法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五万精兵一时难以集结,已挑 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 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能战胜曹军,就当机立断;如果失利,就退到我这里来,我 当与曹操决一胜负。”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 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 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 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 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 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 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 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 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 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 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 《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 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 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逃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 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dcd1f3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c.png)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以战略巧妙、兵力悬殊、水战精彩和火攻成功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战役发生背景、战略布局、战役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208年,当时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的计划已经初步形成。
曹操率领大军北上,企图消灭刘备并统一中原。
刘备与孙权意识到,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抗曹操,于是决定在赤壁之地与曹军决战。
二、战略布局赤壁地势狭窄,地理条件对战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刘联军利用长江水势湍急,并以赤壁乃至南岸一带的地形为依托,构筑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曹操军队则分为两路,一支沿陆路前进,另一支则沿江水道而进。
三、战役过程1. 火攻计谋:刘备派遣黄盖逃投曹营,成功地蒙蔽了曹操。
曹军未能发现黄盖的身份,将其收归麾下。
而刘备则利用这个机会,派遣合肥太守糜竺向曹操投降,提供了关键的情报,使得火攻计划成功进行。
2. 火攻实施:在东风助力下,刘备与孙权军队发动了以火攻为核心的进攻。
周瑜亲自指挥,采用船队包围、点燃船只等策略,对曹操军队进行火攻。
在大火的包围下,曹军大乱,士气低沉。
3. 水战决胜:火攻之后,刘备与孙权军队展开实地战斗。
由于长江水势湍急,曹军缺乏水战经验,且在火攻之后士气低落。
经过多次交战,曹军大败而逃,死伤惨重。
四、战后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对于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扭转局势: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对曹魏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曹魏的战略态势,确保了蜀国和吴国的存在。
2. 巩固联盟:赤壁之战加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奠定了他们在后来的合作基础,巩固了孙刘联盟。
3. 形成鼎足之势: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孙权、曹操三个势力形成鼎足之势,进一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略巧妙、战术灵活的战斗。
通过火攻和水战的组合运用,孙刘联军成功地击败了曹魏,扭转了战局。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35af85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2.png)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这次战役在三国鼎立的年代,分别代表着曹操的北方势力和孙刘联军的南方势力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对决。
本文将以详细的形式,客观地描述这场历史事件的经过及背后的战略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曹操率领着强大的北方势力,试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则代表着南方势力,力图抵抗曹操的侵略。
双方势均力敌,面对曹操庞大的兵力,孙刘联军知道只有通过巧妙的战略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部分:战前筹划在赤壁之战之前,孙刘联军首先派出了陆逊前往曹营,以游说曹操投降刘备。
曹操被陆逊的言辞所动,准备接纳刘备投降,但庞统看破了这一计策,高声劝阻曹操,不让他犯下这个错误。
庞统的劝阻让曹操改变了主意,决定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三部分:战役进程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派出了大批船只与陆军对孙刘联军进行围攻。
然而,周瑜、孙权和刘备已经提前做好了部署。
他们采用火攻的计策,放出了船只,配合上风,将曹军的船队尽数焚烧。
曹操尽管兵力众多,但由于缺乏水战的经验,加上被火势所惊,军心涣散,最终遭到失败。
第四部分:战役意义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孙刘联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们成功地打破了曹操的北方势力,在名将曹操面前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这将直接对曹操的威信造成重大的影响。
其次,赤壁之战也标志着孙刘联军取得了南方的稳定,为之后推进对曹操的抵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结论: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演义》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在历史上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周瑜、刘备、庞统等战略家的智慧和巧妙的计策,孙刘联军成功地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保卫了南方的领土。
这场战役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e60d4a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3.png)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
赤壁之战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谋略的典范。
一、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企图统一南方,进一步扩大自身势力,于是率军北上。
而刘备和孙权深知曹操实力强大,他们平日里就有联合抗曹的紧密联系,决定联合对抗曹操。
二、战局初现1. 曹操的强大实力曹操集结了十几万人马,水陆军舰队配备齐全。
他决心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进一步扩大北方势力范围。
2. 刘备孙权的困境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实力明显弱于对手。
他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才能在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火烧赤壁1. 孙刘联军的策略周瑜、刘备等军事统帅决定采取火攻的计策,利用江风和湿润的气候,在曹操的船队中纵火,制造混乱和火势蔓延。
2. 火攻的成功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火攻计划的成功实施。
周瑜指挥下的东吴舰队发动火攻,曹操军舰遭受了巨大损失。
混乱中,曹操部队的士气下降,形势对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转为有利。
四、战局逆转1. 孙刘联军的联合进攻在火攻成功后,刘备和孙权联军坚决地发动了联合进攻。
两军合力,形成了曹操部队难以抵挡的攻势。
2. 曹操的溃败曹操部队受到联军的猛烈进攻,战局对于他们变得越发不利。
最终,曹操只得弃船,放弃战场,溃败而逃。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 切断了曹操南下的道路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顺利扩张南方势力,为刘备和孙权在南方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2. 彰显了军事智慧和谋略赤壁之战充分展示了刘备、孙权和周瑜等人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灵活运用战术,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曹操。
3. 改变了政治格局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进一步统一南方,南北形成了明显对立,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和谋略。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45fd227650e52ea5518985d.png)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简介(一):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简介(二):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构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简介(三):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详细介绍】赤壁之战介绍战前分析:1、长坂追击战: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
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
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cbda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7.png)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66bb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2.png)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79fa22f18583d049645984.png)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②,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⑤,与操有隙⑥,寄寓于表⑦,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⑧。
若备与彼协心⑨,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⑩,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⑪。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⑫,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⑬,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⑭,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⑮。
”权即遣肃行。
【注释】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300多万字,历时19年。
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初,当初。
史书中常用“初”来叙述事情的缘起或回溯往事。
鲁肃:字子敬,孙权谋臣,力主联刘抗曹。
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
汉时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
②国:指吴国。
③资:基础、条件。
④不协:不和。
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
⑤枭(xiāo)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
枭:一种凶猛的鸟。
⑥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
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
⑦寄寓于表:时刘备投奔刘表,驻新野。
⑧恶(wù):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的意思。
⑨彼:指荆州方面的人。
⑩离违:不齐心。
⑪济:成功。
⑫吊:吊唁。
⑬用事者:掌权的人。
⑭克谐:克:能够。
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
⑮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到夏口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②,比至南郡③,而琮已降,备南走。
肃径迎之④,与备会于当阳长坂⑤。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9879393a67ec102de2bd8931.png)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称赤壁之战地点湖北赤壁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参战方孙刘联军,曹军结果为日后三方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曹军大约20余万(称80万)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重,曹军与吴军划江而治主要指挥官曹丞相(曹操),刘左将军(刘备),孙将军(孙权),周瑜历史意义三国鼎立形势基本形成目录1历史背景2交战过程▪前期首胜▪火烧赤壁▪曹操败退3战争分析4发生地考5兵力考1历史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撤走。
[1]曹操听闻刘备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轻骑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追到刘备,刘备兵马不多,又有数十万百姓相随,迅速被击溃,刘备放弃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逃走。
[2]赵云反身杀入曹军,将刘备幼子刘禅及甘夫人救出,与刘备在江夏会合。
[3]张飞率领二十骑兵断后,据水断桥,大喊:“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
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
[4]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
[5]2交战过程前期首胜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
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周瑜赤壁之战
![周瑜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a0d3fc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f.png)
周瑜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瑜与曹魏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以周瑜的英明决策和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一、战争背景1.1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公元184年,皇帝刘备即位,这标志着东汉末年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
各方势力开始争夺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1.2 曹操的崛起曹操自幼聪慧过人,武艺出众,他在东汉末年成功地剿灭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成为了北方最有权势的军事统帅。
1.3 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为了对抗曹魏,刘备与东吴的孙权达成了联盟关系。
他们共同抵御曹魏的侵略。
二、战前准备2.1 孙刘联军的筹备刘备和孙权决定共同出兵抵御曹操,为此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商讨战略计划。
2.2 赤壁地理优势赤壁地处长江与横江交汇之处,水势湍急,地形复杂。
由于长江的存在,曹操的军队无法迅速跨越,这给了孙刘联军以战略优势。
三、战斗过程3.1 破坏敌军补给周瑜采用火攻战术,派遣黄盖以火船攻击曹操的舰队,成功破坏了曹军的补给通道。
3.2 诱敌深入为了诱敌深入,刘备亲自带领一部分军队在赤壁南岸虚张声势,吸引曹军主力前来攻打。
3.3 火攻决胜周瑜趁曹军疲于奔波之际,下令放火烧敌。
曹军在火海中陷入混乱,众多士兵丧生或溺亡,损失惨重。
四、战争结果4.1 曹操的失败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大军被孙刘联军击溃,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大转折点,曹操的野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4.2 吴国的崛起赤壁之战后,孙权最终夺取了江东,并建立了吴国。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当世英雄。
5.3 影响深远赤壁之战的胜利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标志着东吴的崛起,也改变了三国格局,并对后来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重要影响。
结语: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周瑜作为吴国的重要将领,凭借着英明的决策和善于运用战术的才能,成功地战胜了曹魏的大军,为孙刘联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cb5658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b.png)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一、作品原文初1,鲁肃闻刘表卒2,言于孙权曰3:“荆州与国邻接4,江山险固5,沃野万里6,士民殷富7,若据而有之8,此帝王之资也9。
今刘表新亡10,二子不协11,军中诸将12,各有彼此13。
刘备天下枭雄14,与操有隙15,寄寓于表16,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7。
若备与彼协心18,上下齐同19,则宜抚安20,与结盟好21;如有离违22,宜别图之23,以济大事24。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25,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26,及说备使抚表众2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8,备必喜而从命29。
如其克谐30,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1。
”权即遣肃行32。
到夏口33,闻操已向荆州34,晨夜兼道35,比至南郡36,而琮已降37,备南走38,肃径迎之39,与备会于当阳长坂40。
肃宣权旨41,论天下事势42,致殷勤之意43,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44?”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45,欲往投之46。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47,敬贤礼士4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49,已据有六郡50,兵精粮多51,足以立事52。
今为君计5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54,以共济世业55。
而欲投吴巨56,巨是凡人57,偏在远郡58,行将为人所并59,岂足托乎60!”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61:“我,子瑜友也62。
”即共定交63。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64,为孙权长史65。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66。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67,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8。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9。
亮见权于柴桑70,说权曰71:“海内大乱72,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73,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74,略已平矣75,遂破荆州76,威震四海。
赤壁之战故事
![赤壁之战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75c9d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b.png)
赤壁之战故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
当时,曹操率领
大军进攻荆州,而孙权和刘备联合抵抗。
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向荆州进发。
孙刘联军只有万
余人,形势非常不利。
此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派遣黄盖火船计,利用东风,偷袭曹军水营。
火烧连营,曹军大乱,被孙刘联军趁机击败。
这一战,曹军损失惨重,曹操被迫撤军回北。
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战。
赤壁之战的胜利,孙刘联军的智谋和勇气功不可没。
诸葛亮的火烧连营计谋,
使得曹军大败,为后来的战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孙权和刘备的联合作战,更是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他们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
小说中
对这场战役的描写,使得赤壁之战的故事更加生动和传奇。
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总的来说,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
了胜利,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故事。
这场战役展现了孙刘联军的智谋和勇气,也彰显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赤壁之战的故事,将会永远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赤壁之战介绍
![赤壁之战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98921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b.png)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又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水上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公元
208年,是孙权和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这场战役以孙刘联军的胜
利而告终,对后来的三国鼎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成功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他率领大军进攻荆州,意图进一步南侵。
与此同时,孙权和刘备分别为争夺江南地区而展开竞争。
刘备意图借助孙权的帮助,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赤壁,意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势力。
孙刘联军在赤壁附近设立了阵地,准备与曹操展开决战。
由于曹操的兵力强大,孙刘联军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以火攻为主,充分发挥水上作战的优势。
决战当天,孙刘联军利用顺风将火攻战术发挥到极致,曹操的军队陷入混乱。
在激战中,曹操损失惨重,被迫率领残军北撤。
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成功阻止了曹操南下的步伐。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展现了孙刘联军在逆境中的勇敢与智慧。
此战的胜利,使得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曹操在北方巩固统治,而孙权和刘备则分别在江东和荆州发展势力。
这种格局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
赤壁之战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如《三国演义》等。
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之战。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4c074c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1.png)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赤壁之战的故事简要概括: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0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军抗曹,周瑜利用苦肉计使黄盖进入曹军大营,后来他们里应外合,利用曹兵多为北方人,不识水性的特点,放火烧了曹军粮草,最终以少克多。
【知识拓展】
此战中,曹军被烧死者很多,但大部分的曹军都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
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
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
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
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等夸大。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
集中的战事。
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914dc2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1.png)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小说之一,描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其中,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和战略意义的战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赤壁之战的经典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战略和战术。
一、战前准备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中原军队,准备统一北方。
而孙权和世袭上将周瑜联合起来,打算抵抗曹操的进攻。
在战前准备阶段,周瑜和黄盖等人秘密商讨了一些策略。
他们在江中埋下了一批火船,准备在战斗中利用火攻来破坏曹军的船队。
二、战斗初期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大批水军和步兵汇聚赤壁一带,准备与孙权决战。
孙权派出周瑜率军抵挡曹军的进攻。
双方在赤壁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曹军水军实力较强,开始时占据了一些优势。
然而,在战斗初期,周瑜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削弱曹军的实力。
首先,他利用火攻将埋伏在江中的火船点燃,引燃了曹军的船队,使曹军水军陷入混乱。
其次,他采取了“借箭”的计策,向曹军放箭,以制造声东击西的假象,迷惑曹军的判断。
三、火烧赤壁在战斗初期的胜利鼓舞下,周瑜决定再次利用火攻。
这一次,他借助风助火,引燃了整个赤壁。
火焰蔓延,烧毁了曹军的船队,使曹军的士气大受打击。
曹操不得不撤退,并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这场火烧赤壁成为赤壁之战的转折点,也是周瑜的妙计之一。
四、战略分析从赤壁之战的战略和战术来看,尽管曹军兵力强大,但孙权和周瑜利用地理环境和火攻等策略化解了曹军的优势。
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巧妙地运用计谋和战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此外,赤壁之战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智慧。
战斗中,周瑜敢于决策,并且善于分析和把握敌情。
他充分利用火攻这一当时独特的战术手段,使曹军陷入混乱和困境。
这次胜利不仅仅来自于火攻的奇特之处,更是源于周瑜和他的军队对敌人行为的观测和正确判断。
五、战斗的意义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1c92d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f.png)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的赤壁之战进行详解。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场决战。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曹操打算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这场战役的爆发。
赤壁位于长江南岸,地势险要,水道曲折。
刘备与孙权商议后,决定采取火攻的战略。
刘备在战前假意南逃,欲引曹操追击。
曹操见刘备逃跑,信以为真,率领大军追赶。
就在曹操追击刘备的同时,刘备与孙权早已在赤壁设下埋伏。
孙权派出周瑜,调动水军与刘备合力,准备在水上对曹操进行火攻。
火攻之日,东风吹拂,曹操的船队正准备渡江,却因为东风的帮助下,被赤壁的孙刘联军击败。
有名的赤壁之战开始了。
孙刘联军趁势展开火攻,曹操的船队大败。
火焰熊熊燃烧,江面上烟雾弥漫。
曹操大军的军船纷纷被火焰吞噬,损失惨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攻,曹操大军士气低落,不久后遭到了刘备、孙权的进攻。
曹操败退之际,又遭到了关羽的追击,被孙刘联军连番打击。
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惨败而告终。
曹操撤退后,刘备、孙权得以保留各自的势力,并开始各自发展壮大。
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格局,刘备和孙权通过联合,成功击败了曹操,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被后世赞誉为兵法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通过火攻战术,刘备和孙权成功击败了曹操,改变了当时的局势。
这场战役不仅在故事情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赤壁之战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智谋、力量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无情。
赤壁之战译文4篇
![赤壁之战译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de2f6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18.png)
赤壁之战译文4篇(1) [赤壁之战译文]赤壁原文解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便利;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胜利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谈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致,点染用功。
(2) [赤壁之战译文]《赤壁之战》读书笔记100字《赤壁之战》读书笔记100字一赤壁之战史出名,以少胜多是典型。
知己知彼百战胜,扬长避短定输赢。
二欲破曹公用火攻,黄盖施计巧诈降。
骄兵必败操轻信,欣喜满怀不设防。
三火烧赤壁漫天红,东风有意助周郎。
哭喊烧淹不计数,丢盔弃甲逃华容。
(3) [赤壁之战译文]熟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说起周恩来,中国人就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可是他毕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刻了解一下他的才智吧.第一件: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想请教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确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谈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怀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
”立刻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特别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全部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肯定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
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
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
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
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作战地图●双方主要人物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孙权(182-252)东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
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末三国时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南犯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然而,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赤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孙权周瑜火烧赤壁。
1.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
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
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
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2.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
事实上无论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
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3.黄盖诈降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
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
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
就算不是黄盖“投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4.苦肉计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
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
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
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5.庞统献连环计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
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
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的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6.借东风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
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7.火烧赤壁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
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参战双方兵力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胜曹操!●战役经过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
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
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
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
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
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
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
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
这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
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行军路线曹操行军路线: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