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文学历史人物与青花装饰纹饰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时期文学历史人物与青花装饰纹饰探微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5期
摘要: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类,具有极为丰富的装饰纹饰。
其中,元、明、清时期青花人物纹逐渐成为青花装饰纹饰的一个重要题材。
随着这一时期小说、戏曲逐渐兴旺发达,许多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逐渐为百姓所熟知,而这些文学历史人物也逐步被融入青花瓷的装饰纹饰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
审视青花人物纹的应用,可以对文学与青花瓷装饰工艺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青花瓷;文学;人物纹;装饰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5.027
青花瓷作为我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品类,创烧至今深受世界多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青花瓷也成了收藏界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类。
“青色与白色的巧妙结合,冷艳洁净,高端典雅,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独具魅力。
”①作为一种最为人们熟识且最为广泛
使用的瓷器类别,青花瓷具有“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菁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②的特质。
作为彩绘瓷,青花瓷的装饰工艺具有独到的美感。
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成熟与精进,青花瓷装饰纹饰愈发丰富,装饰工艺也有了新发展,并且随着青花发色工艺的日臻完善,青花纹饰绘画愈发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与效果,实现了将水墨画甚至是水墨山水从纸端向立体的奇妙转化。
《匋雅》所谓“同一色也,见深见浅,娇翠欲滴”用来概述青花之美恰如其分。
在青花瓷装饰工艺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纹成了一类独特的装饰题材。
陶瓷器的创烧与发展,是中国先民工艺水准及审美水准的集大成之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不同时代先民的精神风貌。
纹饰的不断丰富,赋予瓷器更加别致的盎然情趣,也体现着作者及使用者的审美。
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学以及历史典故中的主题意向与青花工艺的结合,更平添了器物独特的人文审美意趣。
卓文婷认为人物纹“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装饰作用,还向着传播文化、教化品行的方向发展。
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下人物纹饰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仅具有特定的审美含义,还具有多层次的教育功能”③。
青花瓷赋予了文学及历史人物更加立体的表达形式,也是时人对于文学与历史的一种别样的诠释,是后人解读时人历史观、文艺观的一个切入点。
1 元、明、清时期青花瓷文学历史人物装饰纹饰的发展
青花瓷诞生于唐代,但盛行于元、明、清三朝,并成为最为流行的瓷器品类。
青花瓷发展到元代,虽然其主纹以植物纹和动物纹为主,但这一时期以文学历史人物故事作为装饰纹饰的器物已逐步增多。
《中国陶瓷史》就记述了元代历史故事题材作品的出现丰富了瓷器的表现题材④。
在这一时期,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将军故事成为元青花装饰工艺的重要选择,青花呈现故事画面的优势在这一时期逐步得以展现。
元代以文学历史人物入青花瓷装饰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青花瓷中的人物装饰前期以历史人物为主,后期则是以戏剧人物或者小说文学人物为主。
”⑤南京市博物总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1)所表现的画面正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主题,该主题契合前文所述元代人物纹饰入青花装饰题材的选择方向,加之器型保存完好,工艺细腻,该梅瓶成为代表元青花历史人物题材艺术成就的器物之一。
该梅瓶纹饰有六层,腹部的主题纹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并以松、竹、梅、山石等纹饰点缀其间。
纹饰虽多,但布局得当,繁而有序。
画面中骏马形态矫健,萧何的形象灵动细腻,以松石为配,更平添了这件梅瓶的刚劲之感,将这一英雄惜英雄的历史典故精妙地表达出来(图2)。
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⑥。
王越归纳元代青花人物装饰纹饰的特质:“元代青花历史人物纹饰具有生动传神、绘工精细的特点。
人物纹饰用线勾勒,再以浓淡不同的青料或染涂,或点划,五官及手等处留有空白,衣饰的轮廓皱褶准确细致。
”⑦这也是元青花人物纹饰器物虽然数量不及后代但艺术价值很高的原因所在。
元代青花瓷在人物纹饰上的工艺成就也为后代同类型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元代到明代,用于生产青花瓷的钴料逐步发生变化,从进口的苏麻离青逐步转变为国产青料。
“明代早期由于受青料限制,历史人物题材相对较少。
中晩期历史人物题材较为常见。
”⑧由此可见明代青花人物装饰纹饰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其内容的丰富离不开工艺的完善。
从这里也可以明确文学作品与烧造工艺是塑造青花装饰纹饰题材两个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随着明代青料的改变以及装饰技法的不断丰富,明代青花人物装饰纹饰逐步形成了时代风格。
同时,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小说这一文体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了明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
在青花瓷烧造工艺逐步精进以及小说、戏剧文学兴旺发展的背景下,反映戏剧、小说内容的青花瓷也逐步成为社会大众审美的又一主流。
故宫博物院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缸(图3)所展现的画面就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
画面中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英气十足;周遭士兵手持兵器,侍立左右;赤兔马昂首挺立,一旁旌旗招展。
这是一幅典型的将军画作。
这一件藏品人物鲜活,也是难得的崇祯时期青花瓷珍品。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⑨由此可见,青花瓷之所以有大量拥趸,与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且贴近人们需求这一特质息息相关。
青花瓷装饰工藝的社会现实反映功能已得到较好的印证。
卓文婷总结明代青花人物装饰纹饰审美意趣时指出:“将人物画的特点与人文内容相结合形成了其他陶瓷品种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使其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⑩从中也不难看出,青花瓷的强大生命力与其不断吸纳各类艺术主旨,并且以百姓生活为基准,通过装饰纹饰反映百姓生活意趣是息息相关的。
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其贴近百姓,反映百姓心理及价值取向的特质可谓十分明确,甚至成为民窑器一大特色。
《中国陶瓷史》中总结明代瓷器人物装饰图案的发展:“宣德至正德一段时期,以仙山楼阁作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在瓷器上较多见……它的画风受到元代以来木刻版画风格的影响很大。
”k人物装饰图案大量出现在民窑瓷器中,也体现出明代小说文学等民间文学的盛行,且深受民众喜爱。
自元代起逐步繁荣起来的小说,至明代已深入百姓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时人的审美意趣,而这种审美意趣也直接反映在了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上。
清代青花瓷得到了大发展,青花瓷装饰的审美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青花瓷的审美意趣与烧造工艺可谓突飞猛进,成为青花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
与此同时,清代文学在小说、诗词、戏曲等领域延续了明代繁荣发展的趋势,诞生了许多代表时代特质的典型作品。
因此,青花与文学历史人物相结合的装饰纹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康、雍、乾时期,特别是康熙时期,青花绘画工艺技法得到长足发展,青料的改变带来青花瓷更加通透、色阶更加丰富的色彩体验,青花瓷“到清康熙朝达到顶峰……画面具有浓淡深浅的层次感,犹如水墨画一般”l。
水墨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种类,与受众群体最大的青花瓷相结合,使这一抹靛蓝之色平添了优雅与豪放。
清代青花的发色工艺日臻成熟,也使青花成为在瓷器表面呈现水墨画意蕴的绝佳选择。
由于青料以及工艺的改进,青花浓淡发色层次呈现出愈发丰富的趋势,这就与水墨画仅通过墨色浓淡打造意境的手法“不谋而合”,淡雅却不失明丽。
这一时期,渔家乐、高士纹饰亦十分盛行。
《一片记忆—与清三代青花精品瓷片对话》一书中就不乏题材取自《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流行作品以及“夜游赤壁”“渔舟唱晚”等经典的人文历史意象的瓷片标本展示。
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中归纳康熙时期人物类纹饰的特点:“人物的绘画题材多取
自《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厢记》等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m耿宝昌先生总结归纳的常见人物装饰纹饰题材鲜明展现出时人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喜爱程度,更折射出时人尚古心态。
从文学角度审视成为青花瓷人物题材的历史人物故事及作品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作品本身就与市井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西厢记》中才子佳人美满幸福的生活等。
这些百姓津津乐道的典故融入了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而青花装饰工艺的精进,使这种淳朴真实的美好愿景得以物象化。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康熙青花人物图长方瓷板在装饰纹饰上别有一番情致。
该藏品为双面瓷板画,一面为渔家乐纹饰,另一面为将士骑马厮杀纹饰(图4)。
这件藏品将百姓生活中的繁忙耕作景象与激越的武将精神两类看似并无联系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件器物之上,也是清代青花装饰纹饰组合愈发丰富多彩的写照。
烧造工艺的日臻先进以及烧造量的不断扩大,从技艺角度为青花人物纹饰的样式扩大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扩大装饰纹饰题材必不可少的因素。
因此,装饰工艺与文学艺术的接纳程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作用才创造了清代历史文学人物题材器物的发展。
2 青花瓷文学历史人物装饰与小说的关联
青花瓷人物纹的创烧至成熟,首先离不开青花瓷制瓷工艺及绘画技法的逐步提升。
制瓷工艺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于钴料驾驭的愈发精进,为青花瓷装饰题材的延伸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尤其康熙至雍正时期青花瓷审美达到极高的水准。
康熙时期,随着浙料和明珠料的使用,青花纹饰呈现出“青花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效果。
同时,小说和戏曲的大面积流行与传唱,又为青花瓷装饰题材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基础。
元、明、清时期青花人物装饰纹饰的大量盛行,特别是小说和戏曲的文学艺术人物形象纹饰的愈发丰富,离不开元、明、清三代小说和戏曲的兴旺发达。
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红楼梦》均出自这一时期,而我国四大古典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的产生时间也正是横跨元、明、清三代。
现实生活中的任一片段,均可能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旨。
作品被创作并不是终点,向受众传播才是文艺创作的初衷。
明清时期也正是由于如评话、话本等文学艺术传播形式在民间不断流行,经典的历史故事才得以广泛流传,为元、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传播基础,大众心理得以塑造,而瓷器就成为反映这一社会心理的物态表达之一。
以明代为例,明代前期青花人物装饰纹样较少,但中后期逐渐增多,这与小说和戏曲受众的不断发展以及民间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转变的历史轨迹相辅相成,也从侧面印证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同时,从青花瓷装饰题材的内容扩展不难看出,青花瓷发展至明清时期,其与市井生活的贴合度已愈发提高。
尤其是民窑瓷器,更成了反映百姓审美意趣的重要阵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青花瓷装饰题材壮大的速度比文体发展的速度更快。
青花瓷装饰工艺将文学人物、传统绘画技法以及青花瓷相结合所孕育出的青花人物纹饰,正是社会发展与百姓审美的重要体现。
就青花瓷装饰工艺而言,其不仅仅是审美功用,在反映社会大众心理这一层面上,装饰工艺也是一种从现实出发的社会性心理的体现。
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事物的接纳与喜爱程度。
文学历史人物融入青花瓷装饰纹饰,使青花瓷艺术平添了更多灵动的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如何认识并传播文学历史典故。
有需求才能促进生产。
由是观之,瓷器的装饰工艺所折射的不仅是工匠技艺,更是时代变迁过程中人们审美意趣的“凝固”的发展史。
因此,对于青花瓷纹饰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于历史社会心理演进的研究,对于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而言,无疑是具有历史印证价值的。
注释
①③⑩卓文婷.明代青花人物纹饰的功能微探[J].景德镇陶瓷,2021(1):36-39.
②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53.
④k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51.
⑤刘开敏.元代陶瓷绘画与青花人物故事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7):72-73.
⑥南京市博物总馆官网。
⑦⑧王越.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纹饰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⑨l故宮博物院官网。
m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