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有机分子结构分析中的现代物理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加磁场方 0 H0 外加磁场强度
E'
低能态
质子磁矩方向 平行
E1' H0'
加图 磁 场 两 强 个 度 能 的 级 关 与 系 外 9.2
E2'
外加磁场方向
E2
高能态
反平行
E
E1 0 H0 外加磁场强度
E'
低能态
质子磁矩方向 平行
E1' H0'
加图 磁 场 两 强 个 度 能 的 级 关 与 系 外 9.2
9.1.2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9.1.2.1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对独立质子(1H)而言,理论上其核磁共振吸收都处于同一磁场强度H0 下,即只产生一个吸收信号。实际上,有机分子中氢原子核(质子)外还有 一个电子,它在外加磁场 H0 作用下,在与外磁场垂直的平面上产生电子环 流,从而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H′,使质子实际感受到 的磁场强度减弱,即:实际上作用于质子的磁场强度(有效磁场)比H0 要 小,为H 实受= H0 – H′。这种由于电子产生的感应磁场对外加磁场的抵消 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其中,装有样品的样品管放在电磁铁的两极之间,用恒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照射通过样品。用扫描发生器向电磁铁的线圈中通直流电流,使磁场强度 逐渐增加,当场强达到一定的值H0时,样品中某一类质子发生能级跃迁, 产生吸收,接受器就会收到信号,由记录器记录下来,得到核磁共振谱。
图9.3 核磁共振谱仪的 基本原理示意图
原则上说,凡是自旋量子数不等于零的原子核,都可发生核磁共振, 如 1H, 13C,19F, 31P等。但目前在有机结构测定中最常用的实际上只 有1H和13C,1H核磁共振谱简称氢谱,用1H NMR表示;13C核磁共振谱 简称碳谱,用13C NMR表示。 本章仅讨论氢谱
质子是一个微小的带电体。质子自旋时,沿旋转轴方向产生环形电流, 环流又导致产生一个感应磁场,其方向与旋转轴重合。因此,可以把一 个自旋的原子核看作一块微小的磁铁。
感应磁场H'
电子环流
外加磁场H 0
这样,本来应该在场强 为H0共振时发生共振,由于 屏蔽效应的存在,实际上 不能达到跃迁的能量,不 能共振。
图9.4 核外电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
要使氢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则外磁场强度必须进一步提高,以抵消 掉核外电子因屏蔽效应而产生的感应磁场,而只有当再加一个H′,才 能使氢核实际感受到的场强达到共振所需场强而发生共振,即:
本章学习要求
• 初步了解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 谱的一般原理。 • 了解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在鉴定有机化合物分 子结构中的作用。 • 初步掌握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在有 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 能剖析简单分子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图。
§9.1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NMR)技术是珀塞尔(Purcell)和布洛齐(Bloch)始 创于1946年。自1950年应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来,发展十分 迅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已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生物大分 子等结构、构型、构象、分子动态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核磁共振成 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磁共振成像)更是将临床 活体诊断变成现实。 原则上说,凡是自旋量子数不 等于零的原子核,都可发生核磁共 振,如1H,13C,19F,31P等。但 目前在有机结构测定中最常用的实 际上只有1H和13C,1H核磁共振谱 简称氢谱,用 1H NMR表示; 13C 核 磁 共 振 谱 简 称 碳 谱 , 用 13C NMR表示。本章仅讨论氢谱
Paul C. Lauterbur和Peter Mansfield
200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美国伊利 诺大学的化学、生物物理学和计算生物及生物 工程学教授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诺丁汉大学 物理学教授Peter Mansfield爵士,以表彰他们对 建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MRI的发明 是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突破。该 技术不但可以显示活体组织的精细结构(如大脑 的白质和灰质),而且具有无损伤性或非侵入性 (noninvasive),即既不用射线照射也无需注射 放射性同位素。
反过来,如果固定射频频率(即固定射频能量hν),而连续改变磁场强 度H0(也就是改变质子两种自旋态的能量差ΔE),当质子两种自旋态的能 量差(ΔE)恰好等于辐射所提供的能量hν时,质子也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 发生共振。
由于连续、精确地改变射频频率在技术上不如连续改变磁场强度(对于 电磁铁而言,改变电流强度即可)容易实现,因此,核磁共振谱仪基本上都 是固定射频频率,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实现核磁共振的,通常称为扫场。仪器 的规格级别也常用“多少兆(赫)”表示,例如,60MHz、90MHz、 300MHz、800MHz等。下图是核磁共振谱仪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9.5 质子在不同环境下共振信号的位臵
感应磁场的大小与外磁场的强度有关: H′ = s· 0 H
其中s称为屏蔽常数。屏蔽常数s的大小与核外电子云的密度有关。核外 电子云密度越大,s就越大,感应磁场也就越强,产生共振吸收需要的场强 越高。共振吸收出现在高场。
由于有机分子中不同类型氢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 电子效应以及化学键的类型不同,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一样,受到的 屏蔽效应也不同,吸收峰出现的位臵也就不同,化学位移大小不同。显然, 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也越大,要在更高的磁场强度中才 能产 生核磁共振 信号 。这就 为有机结 构分析提供了可能 。 例如,乙醇 CH3CH2OH用扫场测定时,出现三种吸收信号,谱图上表现为三个吸收峰:
2D NMR
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 thrich)
2002瑞士核磁共振波谱学家库尔特. 维特里希(Kurt Wü thrich) 教授由 于“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NMR) 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 构的方法”,而同美国科学家约翰. 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得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 士 Wü thrich 首 先 将 2D-NMR 的 方 法 用 于 蛋 白 质 , 发 展 了 将 2DNMR和距离几何结合得到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空间结构的方法,第一 个用NMR方法解析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Isotope
1H 2H 11B 13C 17O 19F 29Si 31P
Spin (I)
99.9844
0.0156 81.17 1.108 0.037 100.0 4.700 100.0
1/2
1 3/2 1/2 5/2 1/2 1/2 1/2
2.7927
0.8574 2.6880 0.7022 -1.8930 2.6273 -0.5555 1.1305
吸 收 强 度
CH3 CH2 OH
H0
图9.5 乙醇的1H NMR图
9.1.2.2 化学位移值的测定 为了在统一的标尺下衡量化学位移的大小,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称为 标准样品)作参照(reference),测出样品峰与标准样品峰的相对距离, 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值(Δν = ν样品 – ν标准样)。 独立质子应当能够作为标准样,但实际上,含有独立质子(也就是核外 完全没有电子云的“裸体”质子)的化合物都是酸性很强的无机酸,譬如 HClO4,它们的缺点包括可能与大多数有机物反应、与大多数有机溶剂不 相溶,而且,事实上这些化合物中的质子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容易受到 测试条件影响。 最理想的标准样是四甲基硅烷(CH3)4Si(简称TMS)。其特点是
H共振 = H0 + H′
即,有机分子中的氢核要在比独立质子发生共振的场强 H0高
出H′的场强下才能发生核磁共振,因而吸收峰的位臵发生位移,
在高场出现。这种由于原子核(如质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引
起核磁共振信号位臵发生的变化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独立质子 有机分子中的质子 H0 低场 磁场强度 H0 + H' 高场
9.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 核的自旋与磁性 只有自旋量子数不等于零的原子核,才能够发生核磁共振。 Nuclear spin may be related to the nucleon composition of a nucleus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Natural % Abundance Magnetic Moment (μ) Magnetogyric Ratio (γ) *
给处于磁场 H0 中的质子施加一电磁波(称为射 频)辐射,并连续改变射频频率,当辐射提供的能 量hν恰好等于质子两种取向的能量差(ΔE)时:
质子就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至高 能级,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质子共振频率和磁 场强度的关系:
E
h H 0 h 2

H0 2
26.753
4,107 -6,728 -3,628 25,179 -5,319 10,840
* γ has units of 107rad T-1 sec-1
Odd mass nuclei (i.e. those having an odd number of nucleons) have fractional spins. Examples are I = 1/2 ( 1H, 13C, 19F ), I = 3/2 ( 11B ) & I = 5/2 ( 17O ). Even mass nuclei composed of odd numbers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have integral spins. Examples are I = 1 ( 2H, 14N ). Even mass nuclei composed of even numbers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have zero spin ( I = 0 ). Examples are 12C, and 16O.


低能态
H0
高能态
图9.1 氢原子核在 外加磁场中的取向
高能态和低能态两个能级之差为ΔE,与外加磁场的磁场强度(H0)成正 比,即有如下关系式:
E h H0 2
其中,γ为旋核比,是一个核常数,h为Planck常数,6.626×10-34J∙s。 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用图表示如下:
E2'
N

S
质子有两个自旋量子 数ms为+1/2和-1/2的 自旋态,能量相等,质 子取这两个自旋状态的 机会也相等。


2. 核磁共振现象 氢原子核的磁矩在无外磁场影响下,取向是紊乱的。在外磁场H0 中, 它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当ms = +1/2时,磁矩取向 与外磁场方向平行,能量较低,为低能态(低能级)。当ms = -1/2时, 磁矩取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能量较高,为高能态(高能级)。
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 结构的波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的工作。不 论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还是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若不了解结构,则很难 深入研究性质和作用,更不用说合成和改进。经典的化学方法是研究有机 结构的基础,在现代有机化学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经典的化学方 法费时长、耗样多、操作繁杂。一些复杂有机物,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 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得到的结构还不一定完全正确。例如,胆固醇经近 四十年(1889~1927)的工作,获得的结构式(德国文道斯为此获1928 年诺贝尔奖)后经X射线衍射证明还有一些错误。 应用现代物理方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只需微量样品,在较短的时 间内,经过简便的操作,就可获得正确的结构。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推动了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已成为研究有机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现代物理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核磁共振(NMR) 谱、红外(IR)光谱、质谱(MS)和紫外(UV)光谱,简称四谱。本章 将对四谱进行初步的介绍。
Bloch Purcell
Bloch Purcell
1946年Stanford的Bloch和Harvard的Purcell各 自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1952年获得诺贝尔 物理奖.
瑞士的Ernst由于在PFT-NMR及2D NMR 二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特 R.R.Ernst(1933-) 瑞士物理化学家瑞士 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主要成就在于他在发展高分辨 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的杰出贡 献。这些贡献包括: 1、脉冲傅利叶变换核磁共振 谱 2、二维核磁共振谱 3、核磁共振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