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
A 袁绍 B 诸葛亮 C 孙权 D 曹操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
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 东汉 B 魏C 蜀 D 吴
6、下列哪一次战役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 (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7、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的壮志是( )
A 消灭袁绍的实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
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
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这一共同
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 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
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
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10、、材料题:
观察下图
归纳生成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公元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年称帝,定都。
吴:年称帝,定都。
经济发展:魏:
蜀:
吴:
巩固达标: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
A 曹操和袁绍 B 刘备和孙权 C 曹操和刘备 D 孙权和袁绍
2、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
A 巨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官渡之战
8、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 )
A 政治上都挟天子以令诸侯 B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举用贤才
C 基础稳固、兵力强大、盘踞一方 D 策略得当,联合对外
9、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展示内容:
三国鼎立
背景:
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
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形成:
魏:年称帝,定都,三国开始。
A,;
B,;
C,。
(2)图中D、E两地点曾发生过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它们分别是DE。
(3)F地区当时被称为什么?与吴国当时有什么联系?你对此有何感想?
6、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三国鼎立有什么积极作用?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后反思:
请回答:
(1)你知道图巾A、B、c分别代表的是哪三个国家吗?他们的建立者是谁?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