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仓廪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隋代义仓

隋代义仓

隋代义仓(社会保障体制)远在隋朝的时候,就曾出现过社保的雏形。

不过那时候交不是钱,而是粮食,这些粮食也不是在州县府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统筹,而是以闾巷也就是以乡镇甚至村为单位。

与现在相同之处在于,它也是强制性的。

具体怎么个情况,我们还得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就是长孙平,河南洛阳人。

史书上说长孙平“美容仪”,就是说他是个很帅很帅的帅哥,而且很有才干,隋文帝时期被拜为度支尚书。

这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掌管着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是个很关键的部门。

我们知道,关键的部门一般都被称为“肥缺”,就是说在这种部门里任职的人都有很大的油水可捞,这从今天财政、工商、税收部门容易出贪官就可见一斑。

不过古代的官员往往强调道德修养,特别是在隋初,科举制还未出现,当官不是看只公务员考试的分数高低,而是主要看出身门第和社会评价,大部分官员的道德水平还说得过去。

这长孙平虽然属于官二代,但那时越是官员家庭越注重子女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这长孙平一直是以善治著称的。

长孙平在做财政部长期间发现,天下州县往往不是发洪水就是大旱,今天这里洪涝,明天那里干旱,没有消停的时候。

那时候没有农药、化肥,也没有杂交水稻,产量普遍不高,一闹灾,百姓就会青黄不接。

但他同时也发现,如果没有水旱灾害,正常情况下,普通人家耕种三个就会余出一年的口粮来,耕种九年就会有三年的粮食储备,有了储备,再遇上个水灾旱灾也就不怕了,照样能吃得饱,“民无菜色”。

不过这些储备都是理论上的,因为老百姓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收成好的时候整天撑得走不动路,收成不好的时候就饿饿肚子,遇到灾害就只能等着饿死。

可是那些没饿死的人等到收成好的时候,还是照样乐得吃个肚儿圆,却不愿意主动储备点粮食以备灾年。

这大概就是人的劣根性吧。

长孙平认为,老百姓可以只顾眼着,政府却要想得长远一些。

长孙平举例说,去年潼关以西大旱,老百姓饿肚子,皇帝下令从山东往这边运粮食,平抑粮价,甚至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隋朝一项黑技术囤粮2.5亿斤,存粮千年不坏,第二年还能产出大米

隋朝一项黑技术囤粮2.5亿斤,存粮千年不坏,第二年还能产出大米

隋朝一项黑技术囤粮2.5亿斤,存粮千年不坏,第二年还能产出大米隋炀帝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个残暴的人。

这暴君欺压百姓,使劲刮民膏,百姓可以说是生活非常痛苦。

隋炀帝最出名的就是他建立了京杭大运河。

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是非常费力的,当年隋炀帝耗费巨力,才修了京杭大运河,这也是他的王朝覆灭的很大一个因素。

但是,京杭大运河作用不小啊,它可为后世的南北贯通,经济发展,提供了很深的基础。

除了京杭大运河,考古专家在1971年还发现了一个隋朝的粮仓,叫做含嘉仓,这个粮仓可以说是隋朝的一项黑技术了,可囤粮2.5亿斤不说,里面的存粮居然还可以千年不坏!在考古现场,大家在挖掘后不久,就发现了下面的谷物,没有过两天居然开始发芽生长。

后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炭化,52%是有机物。

专家们拿出谷物到研究所研究,结果第二年还产出了大米。

原来,含嘉仓的制作非常讲究,每一个步骤也很精细。

所以一直保持着比较干燥,利于谷物保存的环境。

在当时也确实算得上是一大黑科技,让当今的科学家都叹为观止。

含嘉仓,其建造背景就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需要大量的粮仓来储存粮食。

只不过后来隋朝灭亡,被唐朝征用。

而在唐朝的时候,这个仓库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含嘉仓又被称为含嘉仓城,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1971年,考古人员开始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探出密集且有秩序排列的粮窖287座。

嘉仓出土的刻字砖。

这块刻字砖上写着仓窖位置、储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中国各地的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1/2。

含嘉仓如今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主要作用是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

论隋朝的粮仓管理与隋朝的速亡

论隋朝的粮仓管理与隋朝的速亡
之 由 。 凡 理 国者 , 务积 于人 , 不 在 盈 其 仓 库 。 古人 云 : ‘ 百姓 不 足 , 君 孰 与足 ? ’ 但 使
哉 !恃 其 富 强 , 不 虞 后 患 。 驱 天 下 以 从 欲, 罄 万物 以 自奉 , 采 域 中之 子 女 , 求 远 方
之 奇 异 。 宫 宇是 饰 , 台榭 是 崇 , 徭役无 时, 干 戈不戢 。 外示威重 , 内 多险 忌 , 谗 邪 者 必受其福 , 忠 正 者 莫保 其 生 。 上 下相 蒙 ,
国家富裕百姓却贫困潦倒积贫积弱掀起暴动的浪潮进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严重分化一部分官员看到社会动荡预测到隋朝必亡的趋势加入反叛阵营图谋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C u l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论 隋朝 的粮 仓 管 理 与 隋朝 的速 亡
剧, 值得认 真反 思 。 公元 5 8 8 年年末 , 隋 文帝 派 出南 征 大 军 , 结 束 了 中 国长 达 3 0 0 多年 的分 裂局 面 , 隋朝 用铁 的 事 实证 明 了 自身 的 强盛 。面对 北 方强 大 的突厥
汗国 , 隋 朝 也 表 现 出 了强 盛 的姿 态 。经 过 几 次
仓 库 可 备 凶年 , 此 外 何 烦 储 蓄 !后 嗣 若
贤, 自能 保 其 天 下 ; 如 其 不 肖, 多积 仓 库 , 徒益其 奢侈 , 危 亡之 本 也 。 ” _ 2
君 臣道 隔 , 人 不 堪命 , 率 土分 崩 。 。 通常 , 我们 对 国家 的 看 法是 贫 弱 就 会挨 打 ,
文不怜 百姓 而惜仓 库 , 比至末年 , 计 天 下
1 0 0 8 7 2 ) , 主要从 事隋唐 史、 敦煌吐鲁番学研 究。

仓储对隋朝国祚之影响_张俊飞

仓储对隋朝国祚之影响_张俊飞

张, 为一再发动旨在恢复中国以前汉朝在南满和朝鲜的领
土控制的征战, 和为占领位于通往中亚和西方的丝绸之路
上的诸绿洲王国的行动提供了动力。 [ 6] (P. 32) 遂隋帝国对高
丽发动了三次战争。由于是主动进攻邻国, 长途跋涉, 必须
有充足的准备, 其中粮食是不可少的重要战争物资。在对
高丽的战争中, 为保护粮食供应充足, 统治者 征发江淮以
失殆尽。 [ 6] ( P. 17)
隋朝设立的仓储都没有很好发挥它初设时应具有的作
用。义仓设立时也是为了荒年时救济灾民。设置义仓的开
始, 对农民有些好的作用。可是统治阶级借口义仓的管理
不善, 于开皇十五年 ( 595年 ) 二月下诏说: 本置义仓, 止防
水旱, 百姓之徒85)
却转变成加重在农民身上的又一种剥削, 从而加剧了阶级
矛盾。
隋炀帝初即位时, 着手营建东都洛阳, 把它作为陪都, 以后倘遇关中饥荒, 则可由关中迁移到洛阳来。为减少关 中粮食紧张的压力, 于是在下令以洛阳为东都时, 在洛阳
附近置 洛 口、回 洛 等 仓, 储 积 粮 米, 作 为 荒 年 的 准 备 粮。 [ 7] ( P. 54) 仓储设立时有个很好的目的, 然而实际上是 隋 开皇十四年, 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满, 竟不许赈给, 乃令 百姓逐粮, 。
观时仍未尽。然而隋末的百姓却普遍陷入了饥饿的深渊之中, 这就是隋朝 不合理的仓储制度所 致。隋统治者惜仓库 而不怜百姓, 致使百姓饥饿、贫困, 无奈之下举起了反隋大旗。辉煌一度的隋帝国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政权瓦解,
最终走向灭亡。
[关键词 ] 仓储; 隋朝; 国祚
[中图分类号 ] K 24
[文献标识码 ] A
Sep. , 2009 Vo,l 25 No. 5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一、背景隋朝建立于581年,结束于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又辉煌的朝代。

隋朝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集中,同时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基本物资,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隋朝对于粮仓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粮仓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粮食采购和储备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粮仓管理制度也是由中央政府来统一管理的。

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粮仓,依据各地的粮食产量和需求情况,对粮食进行采购和储备。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也可以在灾害等特殊情况下进行救济。

2. 粮食贮存和防腐隋朝对于粮食的贮存和防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

在粮仓中,要求进行合理的堆放和通风,以防止粮食发霉变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粮仓的管理和保护,防止盗窃和浪费。

3. 粮食调度和分配在粮仓管理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各地的粮食储备,并且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分配。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各地的公平合理地得到粮食供应,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地方利益等问题导致粮食分配不均衡的情况。

4. 粮食价格和监管隋朝也对粮食价格和市场进行了一定的监管。

中央政府通过统一的价格政策来控制粮食的市场价格,并且对商人的买卖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5. 筹备战争和征发资源在战争时期,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还能够迅速调动和征发资源,为国家的战争提供充足的粮食保障。

这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战争胜利。

三、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在当时是相当严格和有效的。

中央政府对粮仓的管理非常重视,给予了相应的监督和支持。

各地方官员也对粮仓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的贯彻和执行。

这使得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统一。

四、粮仓管理制度的影响1. 统一国家的稳定通过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隋朝能够保证全国各地的粮食供应,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仓储对隋朝国祚之影响

仓储对隋朝国祚之影响

帐检校 , 年收 积 , 使损 败 。若 时或 不熟 , 每 勿 当社有饥 谨 者 ,
我 国历代 封建 王朝都 十 分 重视 仓储 建 设 , 不仅 把 仓 储 的多寡作 为衡 量 国力强 弱 的重 要 标准 , 而且 把 仓廪 系统 作 为 自己财政体 系 的一部 分 。东 晋南 朝 时期 , 南 的 开发 以 江
仓 储 对 隋 朝 国祚 之 影 响
张 俊 飞
( 江苏教 育 学院 历史 系 ,江苏 南京
【 摘
20 1 ) 10 3
要 ] 隋朝 虽是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 王朝 , 但是 它也 曾是 一个拥有 巨大财 富、 甲兵 强锐 的王朝 。其仓 廪
充实、 仓储 库存 量 之 大是 我 国古 代任 何 封 建 王朝 所 无法 比拟 的 , 以致 唐 朝 建 立后 , 西 京府 的粮 食 仍 为 唐 朝 所 用 , 贞 隋 至
及隋朝漕 运 的勃兴 , 隋 政权 在 建 国之 初 就非 常 重视 置 仓 使 积谷 。 隋朝 国祚 ( 8_68年 ) 5 1. l 虽不 到 四十 年 , 是 从 隋 但
文帝取代 北周 建 国开始 , 其所 建立 的仓储 库藏 数量之 大 , 是 我 国古 代任何 封建 王朝所 无法 相 比的 。 隋朝仓储 的种 类有 正 仓 、 运 仓 、 转 太仓 、 仓 、 平 仓 、 屯 常
[ 稿 日期 ]20 0 收 0 9— 4—2 6
业年间, 为保 障东都 漕粮 供应 , 置 洛 口仓 于 巩东 南 原上 ”, “
了不 可 忽视 的作 用 。据《 通典 》 “ 氏西 京太 仓 , 京含 嘉 :隋 东 仓 、 口仓 , 州永 丰仓 , 洛 华 陕州 太原 仓 , 米 粟 多者 千 万 石 , 储 少 者不减 数百 万石 , 天下 义仓 , 皆充 满 , 又 京都 及 并 州库 布 帛各 数 千 万 , 锡 赉 勋 庸 , 出 丰 厚 , 魏 、 以降 之 未 而 并 亦 晋

隋唐义仓制度述论

隋唐义仓制度述论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3— 0 2 1 3一 O 2
我 国专仓储 备 粮 食 的 制度 开 始 于 春 秋 战 国时 期 ,为 以后 各 代 就 以 “ 国用不 足 ,并取 义仓 以冲 官费 ,故 至末 望 , 无 以支给 ” 。 所继 承 ,到隋唐 时 期 已有 很 大 的 规 模 。隋唐 时期 已经 具 备 了各 种
1 .2 .2 唐 太宗年 间
类 型 的仓 储设 置 。唐 杜佑 《 通典 》 中说 :“ 凡 天下 仓廪 ,和 籴 者为 太宗 年间对 义仓 粮 数 量 固定 化 起 了 巩 固作 用 。太 宗 曾接 受 了 常平 仓 ,正 租为 正仓 ,地子 为义 仓 ” 。义仓 是 我 国古代 为 了地 方 救 戴 胄的建议设 置 义仓 并 规 定 : “ 王公 以下 垦 田 ,亩纳 二 升 ,其 粟 、 。那 么这 种规 灾而 专 门设 立 的粮 仓 ,用 于 “ 备岁不足” ,主要 通 过 赈 济 、贷 借 、 麦 、粳 、稻之 属 ,各 依地 土 ,贮 之 州县 ,以备 凶 年” 出粜 等方式 稳定 自耕 农 ,保 障 生产 力 。 义仓 制 度 则是 在 义 仓 设 立 定 算不 算得上 是 一 种 税 呢? 当然 我 们 首先 要 搞 清 楚 什 么是 税 。不 过 程 中不 断形成 的一 种 仓储 管 理 制 度 ,是 由民 间 自建 、 自管 演 变 管 是在 古代还 是 现代 , 税 都 是 国 家对 人 民征 收 的一 种 带 有强 制 性 成 由政府 出面管 理 的一种 国家赈 灾专 项财 政制度 。 1 义 仓的产 生 、发展 及演 变 1 .1 隋唐 义仓 的产生 隋唐是 继秦 汉之 后 又 一个 大一 统 和 大 繁荣 的时 代 ,两 代 代 表 了我 国古代 社会 发 展 的 顶 峰 。隋代 虽 然 立 国 仅三 十 余 年 ,但 是 隋 的产物 ,尤其 在封 建 国家就更 是用 强 迫手 段 榨取 农 民 的剩 余产 品 , 用 以维持 封建 王朝 庞大 的 官僚 系统 、军 队 以及 封 建 统 治 者 的骄 奢 淫 逸等各 项开 支 。

隋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量

隋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量

隋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量【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上一篇文章,笔者在隋朝的人口及均田制基础上,估算了隋朝实际的耕地面积。

今天笔者在隋朝的经济、赋税、仓储等制度基础上,探究隋朝的财政收入及粮食储量。

隋朝的经济经济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杨坚“代周立隋”后,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兴民的政策,“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

”其它朝代极力控制的盐、铁、酒等商品,隋朝既不专卖也不征税,另外免征商税,极大的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南北合流。

隋朝581年至唐朝740年的16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商业最好的时代,没有专卖和商税,经济管制最少。

既使杨广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也没有搞专卖和征商税,也可能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做。

杨坚实现国富强民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四点:1)继续推行均田制。

取消士族特权,保证成年男女拥有充足的土地进行耕种,扩大了田租的税源,没有额外增加百姓负担。

2)发展工商业。

杨坚认为商业发展能够方便民众、繁荣经济,于是将商业发展作为一项国策,鼓励商人外出经商,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杨坚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国有,间接促进了商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

3)清查户口。

杨坚执政后,进行了全国性的户口清查,投献在地方豪强的百姓被大量清查出来,开皇5年(585年)便清查出202万人,这些隐瞒人口被授予土地后,便能为国家贡献税收。

4)减征赋税和徭役。

杨坚将百姓的服役年龄推迟到21岁,时间缩减到20天,50至60岁者可以“纳绢代役”,同时免除江南地区10年徭役,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隋朝在杨坚的统治下不断富强,可是它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它的粮食储备到底是多少呢?本文试着为大家揭开谜语。

隋朝的财政收入估算前面已经谈到隋朝没有工商税,财政收入全部来自农业税,因此需要先了解一下隋朝的赋税制度,即租调役。

隋朝的“租调役”制度。

隋朝“租调役”的赋税制在开皇三年(583年)成形,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1)授田:每对成年夫妻受田140亩,其中男子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女子40亩口分田。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隋朝为了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
1. 实行均田制:隋朝推行了均田制,即按照每户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保障了人民的生产权益,增加了粮食产量。

2. 推广水利工程:隋朝重视修筑水利工程,如开凿运河、河堤、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3. 稳定农业生产:隋朝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田的耕作条件,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品种,扩大农业产能,稳定粮食供应。

4. 实行保管粮食政策:隋朝设立了专门的仓储制度,建立了储存粮食的官仓,定期巡查并储存粮食,确保了粮食的储备和分配。

5. 限制买卖粮食:隋朝也采取了限制买卖粮食的措施,禁止囤积居奇,限制物价波动,维护了粮食市场的稳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6. 加强监督管理:隋朝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粮食安全工作,加强对各地粮食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确保粮食安全。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隋朝的粮食产量和供给能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隋朝义仓的演变趋势

隋朝义仓的演变趋势

隋朝义仓的演变趋势
隋朝义仓制度源自北魏时期,是抗灾与救济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措施。

隋朝在义仓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化管理。

隋朝设置了义仓官,负责义仓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实行封口验收、精细计算、记簿清明等措施。

2. 增加义仓的种类和范围。

除了传统的灾民仓和残冬粮仓外,隋朝还新设了避嫌仓、转输仓、提标仓等多种类型的义仓。

3. 加强义仓与军队、地方官府的关系。

隋朝规定义仓在粮食紧缺时,优先供应军队和官府,并通过增加义仓的分布范围和提高义仓的粮食储备量来保障军队和官府的粮食供应。

4. 改变义仓的资金来源。

隋朝规定义仓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赋税、过节赈济等,而不是百姓捐赠,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总体而言,隋朝义仓制度在规范化管理、扩大应用范围、强化与军队和地方官府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为后世的义仓制度奠定了基础。

隋朝粮仓管理制度

隋朝粮仓管理制度

隋朝粮仓管理制度隋朝的粮仓主要分为国家粮仓和地方粮仓两种,国家粮仓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粮仓由地方政府管理。

国家粮仓主要负责储存国家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负责对外调拨粮食,以保障全国各地的供给需求。

地方粮仓则主要负责当地的粮食储备和调拨,以满足地方居民的需要。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粮仓的设置和管理1. 粮仓的设置:隋朝各地设立了大量的粮仓,用于储存粮食和粮食产品。

国家粮仓主要设置在首都长安以及各大要地,地方粮仓则设置在各地州县。

2. 粮仓的管理:粮仓的管理由专门的官员负责,国家粮仓由国家粮食官或粮仓使负责管理,地方粮仓由地方官员或地方豪强负责管理。

二、粮食的收购和储存1. 粮食的收购:隋朝政府在丰收季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向农民购买粮食,以保障国家的粮食供给。

2. 粮食的储存:收购到的粮食经过检查和计量后,运往各地粮仓进行储存。

隋朝的粮仓建筑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保护粮食,防止霉变和虫害。

三、粮食的调拨和分发1. 粮食的调拨:国家粮仓负责对外调拨粮食,以满足国家的需求。

地方粮仓则负责向当地居民分发粮食,以保障人民的生活。

2. 粮食的分发:粮食的分发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和等级制度进行,贫困地区和贫苦人家得到的支援更多,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四、粮食的监督和稽查1. 粮仓的监督: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粮仓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确保粮食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2. 粮仓的稽查:定期对粮仓进行稽查,检查粮食的数量和质量,防止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国家的粮食供给和人民的生活安定。

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社会的粮食管理和供给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隋代义仓

隋代义仓

隋代义仓(社会保障体制)远在隋朝的时候,就曾出现过社保的雏形。

不过那时候交不是钱,而是粮食,这些粮食也不是在州县府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统筹,而是以闾巷也就是以乡镇甚至村为单位。

与现在相同之处在于,它也是强制性的。

具体怎么个情况,我们还得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就是长孙平,河南洛阳人。

史书上说长孙平“美容仪”,就是说他是个很帅很帅的帅哥,而且很有才干,隋文帝时期被拜为度支尚书。

这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掌管着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是个很关键的部门。

我们知道,关键的部门一般都被称为“肥缺”,就是说在这种部门里任职的人都有很大的油水可捞,这从今天财政、工商、税收部门容易出贪官就可见一斑。

不过古代的官员往往强调道德修养,特别是在隋初,科举制还未出现,当官不是看只公务员考试的分数高低,而是主要看出身门第和社会评价,大部分官员的道德水平还说得过去。

这长孙平虽然属于官二代,但那时越是官员家庭越注重子女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这长孙平一直是以善治著称的。

长孙平在做财政部长期间发现,天下州县往往不是发洪水就是大旱,今天这里洪涝,明天那里干旱,没有消停的时候。

那时候没有农药、化肥,也没有杂交水稻,产量普遍不高,一闹灾,百姓就会青黄不接。

但他同时也发现,如果没有水旱灾害,正常情况下,普通人家耕种三个就会余出一年的口粮来,耕种九年就会有三年的粮食储备,有了储备,再遇上个水灾旱灾也就不怕了,照样能吃得饱,“民无菜色”。

不过这些储备都是理论上的,因为老百姓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收成好的时候整天撑得走不动路,收成不好的时候就饿饿肚子,遇到灾害就只能等着饿死。

可是那些没饿死的人等到收成好的时候,还是照样乐得吃个肚儿圆,却不愿意主动储备点粮食以备灾年。

这大概就是人的劣根性吧。

长孙平认为,老百姓可以只顾眼着,政府却要想得长远一些。

长孙平举例说,去年潼关以西大旱,老百姓饿肚子,皇帝下令从山东往这边运粮食,平抑粮价,甚至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

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

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古代的政府储粮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时代。

在封建社会里,粮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因此,政府要通过储备粮食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的一些情况。

1. 储粮管理的起源古代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政府为了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统治,便建立了储备粮食的制度。

最早的储粮管理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朝的官府设有“仓”、“库”等机构,分别用来存储粮食和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2. 隋唐时期的储粮制度隋唐时期,中国的储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隋朝开始在各地设立官仓,专门用来储备粮食。

这些官仓由专门的官员管理,负责收购和发放粮食。

唐朝时期,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储粮管理制度,制定了“府库”、“县粮仓”等机构,实行了粮食的统一管理和调控。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储粮政策宋朝时期,储粮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宋朝实行了“农田局”、“市舶司”等机构,专门负责粮食的管理和运输。

同时,宋朝还建立了“均输制度”,规定各地要按照政府要求向京城输送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储粮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政府设立了更多的粮食仓库,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粮食管理政策。

4. 粮食存储与社会稳定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更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古代社会里,粮食是民众的生活来源,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内乱。

因此,政府要通过储备粮食来稳定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总结: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定的基础。

通过建立储备粮食的机构和制度,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控粮食资源,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储粮管理制度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古代政府储粮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隋唐北方的屯田制度

唐朝隋唐北方的屯田制度

唐朝隋唐北方的屯田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其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唐朝兴起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屯田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朝隋唐北方的屯田制度。

一、屯田制度的发展历程屯田制度起源于隋代,最初是由隋文帝杨坚发起的。

杨坚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提出了“兼收并蓄、以多为胜”的农业生产理念,并广泛推行屯田制度。

屯田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隋朝在战争中的粮食短缺问题,采取了政府组织农民进行集体生产的方式,以达到保障军粮的目的。

隋朝时期,其屯田制度是由政府直接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唐朝时期,屯田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唐太宗为了解决北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行屯田制度,并试图通过农业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期,屯田制度的实施具有地方性、分散性和大规模性三个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土地属公、人人分得”的制度。

二、屯田制度的实施模式屯田制度的实施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一是“赏田制”,二是“终身屯田制”。

1、“赏田制”“赏田制”是指以土地作为赏赐,赏赐给军队和官员作为资产来管理,以获得收益。

政府通过赏赐土地,来激励那些军功卓著、有功勋的人来参与农业生产。

这种制度可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耕作土地,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政府通过这种制度还可以将土地管理交给熟悉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人来管理,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终身屯田制”“终身屯田制”则是以屯田为职业的一种制度。

政府将屯田作为军民的职业,让其长期在一定的土地上进行种植和经营。

在唐朝时期,政府将屯田制度分为“真田”和“假田”两种。

真田是指一些永久性的屯田制度,由政府直接管理土地,而假田则是将土地承包给农民,由他们自行进行耕种。

这种假田制度是唐朝时期最为普遍的一种制度。

三、屯田制度的影响唐朝隋唐北方的屯田制度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口粮供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隋朝应对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生产隋朝时期,政府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工程,修筑大规模的排灌渠道和水利设施,以提高农田的灌溉能力和土壤肥力。

同时,隋朝还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保障了人民的口粮供应。

二、加强粮食储备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灾荒和战乱,隋朝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

他们在各地设立粮仓,定期向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自行储存粮食,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储备的粮食在灾荒或战乱时可以及时供应给人民,保障了口粮的供给。

三、加强粮食流通管理隋朝建立了严格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规定了粮食的收购、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和程序。

政府通过设立粮食市场,调控粮食价格,防止粮价过高或过低,保障了粮食市场的稳定。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粮食管理机构,监督粮食的流通和质量,确保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四、加强灾害防治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灾害防治工作,定期组织农民进行水患、旱灾等灾害的防治工作。

他们修筑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加强河道的治理和疏浚,以防止水灾的发生。

同时,政府还组织农民进行田间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和保护,减少农田的流失和损害。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轻了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保障了农田的稳定和粮食的供应。

五、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隋朝政府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政府对农民进行粮食种植技术培训,提供相关的农业工具和种子。

同时,政府还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负担,减免或减少他们的赋税和劳役,以鼓励他们增加粮食的种植。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障了人民的口粮供应。

六、加强对外贸易隋朝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了一些粮食作物和种子,以丰富国内的农作物品种。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将粮食作物出口,通过对外贸易获取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研究论文一、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建立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

隋朝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开发,使得农业生产大为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产品的丰富。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隋朝开始建立起了中央和地方的粮仓制度。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对粮仓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改进与完善。

1. 粮仓管理机构的设立唐朝建立了由中央政府主导的粮食储备制度,其中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的粮仓管理机构。

中央粮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主要负责粮食的储备和调拨;而地方粮仓则由各地方政府或地方官员管理,负责地方粮食的储备和调拨。

通过中央和地方的粮仓相互配合,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粮食的统一管理。

2. 粮仓管理制度的健全唐朝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粮仓管理制度,包括粮食收购、储存、调拨、分发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

其中,对粮食收购环节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把关,确保收购的粮食数量和质量真实可靠;对粮食储存环节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包括监测储粮温度、湿度,定期检查粮食质量等,以防止粮食霉变和损坏;对粮食调拨和分发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防止粮食被挪用或浪费。

唐朝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粮仓管理制度,包括由专人负责粮食的信息登记和更新,确保了粮食储备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二、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在当时社会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粮仓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

1.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对唐代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唐朝建立了严格的粮仓管理制度,使得国家粮食储备得以有效保障,从而能够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乱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

这种稳定的粮食供应不仅保障了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减少了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出现,进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2. 促进经济发展唐朝粮仓管理制度的实施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由于唐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粮仓管理机构,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储备进行统一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仓廪制度研究作者:罗林燕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荒政系统治阶级用以维持社会再生产、缓解阶级矛盾、保持政权稳定的国策之一,是任何政权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仓廪系统的构建最为基础。

文章试图对隋朝仓廪系统构建理念、机构设置进行梳理,希冀对隋朝荒政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隋朝;仓廪制度;内涵;管理制度;实施效果我国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决定了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家庭面对纷至沓来的自然灾害时难以应对,必须由统治者统筹规划,通盘安排,方能避免出现灾民生活陷入困境,进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政权稳定的混乱局面。

因而中国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业为重,进而在灾害发生前未雨绸缪,建立防灾救灾制度。

其中仓廪制度既属灾前预防范畴,在灾时救济阶段亦为关键,各朝均极为重视。

隋朝国祚虽短,但于此制有承上启下之功,实为不可忽视之阶段。

一、仓廪制度建立的理念“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是仓储系统建立的基础理念。

《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统治阶级希冀通过储备制度的建立,更合理地规划安排,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贾谊曾上书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书·食货志上》)隋朝肇始,百废待兴。

对于仓廪建设也颇为重视。

开皇初年,度支尚书长孙平提出:“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

”(《隋书·长孙平传》)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此理念并无异议,一以贯之,决定实施效果的是当时政权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经济状况。

隋文帝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史称“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资治通鉴·隋纪四》)。

隋朝仓廪制度于此时期基本建成,管理规范,百姓受益良多。

隋炀帝大兴土木,挥霍浪费,社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储备既少,官员担心受责拒绝使用,仓廪制度最核心的救济功能形同虚设。

隋朝末年,“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

然所在仓库,犹大充轫,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隋书·食货志》)。

二、隋朝仓廪系统的内涵仓廪体系内涵广泛,源远流长,历代断续增补使之完善。

隋朝仓廪制度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宗族范畴,是分别或综合履行纳租、出俸、常平、赈济等职能的复合制度,沟通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环节。

(一)官仓封建王朝为纳租,方便转运,发放俸禄军饷,需要建立大量仓库进行存储。

杜佑在《通典》中说:“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子为义仓。

”可视为多数时期之标准。

封建社会以满足统治者需求为第一要务,官仓之于整个仓储系统地位可见一斑。

太仓,原系朝廷仓库,设于京师,早在秦汉时期已成规模;州县设正仓;除此之外,还考虑运输需要,需于漕运沿线设置转运仓。

这些仓储所收纳,以百姓缴正租为主,兼纳和籴米粟或地税,用于京师统治阶级日常消费、百官禄米等支出。

偶有水旱大灾,义仓和常平仓救济不足时,也赖正仓赈济。

隋朝初年,在官仓修建方面颇有建树。

转运仓有卫州黎阳仓、陕州太原仓、华州广通仓、洛州河阳仓。

东都建成后,附近增建了回洛仓、含嘉仓、子罗仓、洛口仓,山东建了成迴仓。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石。

”(《通典·食货七》)仓库规模极其恢弘:洛口仓仓城周长二十里,置三千窑;回洛倉周长十里,穿三百窑,俨然小型城堡,为隋朝政府日常支出提供了保障。

(二)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置理念古已有之,即管仲所云:“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

”(《通典·食货十二》)设置目的是由政府调节粮价和储积备荒,以维持和保障农业生产,始创于西汉年间,时任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通典·食货十二》)。

丰年广收以储,凶年放之以粜,用经济手段调节物价,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保护了小农经济。

三国战乱时期废止,两晋复立。

隋开皇三年,于陕州设置常平仓,有粜有籴,发挥了调节作用,局部也用于救灾之用。

如:“……去年亢阳,关内不熟,陛下哀愍黎元,甚于赤子。

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

”(《隋书·食货志》)虽非常制,但对于陷于困顿的百姓而言,点滴的救济就意味着生产的恢复。

(三)义仓北齐时期,已有收“义租”以备荒的记录:“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

奴婢各准良人之半。

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

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

”(《隋书·食货志》)隋沿袭之。

开皇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书,认为不能仅仅依靠“强宗富室家道有余者”来扶贫济困,应建立国家制度,统筹规划,建议“储之闾巷,以备凶年”(《隋书·长孙平传》)。

开皇五年,置义仓。

义仓是由“诸州百姓及军人”在收获季时按照各自经济能力自愿缴纳粮食,于本地建仓存储,遇灾以此赈济,属备荒自救性质的仓储系统。

隋朝设置义仓将救荒主动权下放于地方,灾害来临时无需逐级上报,等待赈济,错过灾后恢复的最佳时机。

基层能够掌握一定的救灾储备,实效性也有所增强。

隋朝的仓廪制度在吸纳了前朝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基本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的领域:正仓和官仓收纳租税,出给俸禄;常平仓调节粮价,稳定生产,以商业模式维持社会化再生产环节;义仓通过赈济方式保障遇灾时百姓的最低生活和生产能力。

通过建立仓廪制度,隋朝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三、仓廪的管理制度隋朝对于仓廪的管理,集中体现在制度完善、专人管理和监管严格这几个方面。

仓廪系统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国有到宗族范畴,职能涉及储备、俸禄发放、常平、赈济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管理需要规范严格。

中央最高管理机构为尚书省度支部。

度支“掌计会,凡军国损益、事役粮廪等事”(《隋书·百官志中》),全盘负责国家财政事务,所辖仓部曹,即为专职管理的部门,长官为仓部侍郎,隋炀帝时期改称仓部郎。

另有司农寺,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长官司农卿。

并制定了相关管理法规《厩库律》,用以对仓储日常使用、管理、权责进行规范。

开皇三年,隋文帝在长安设常平监,监管市场粮价高低,调动常平仓职能以稳定粮价,减少不利影响。

义仓主要由地方自行管理,“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隋书·食货志》),要求对储粮的情况随时掌握,检查账簿,检查校对。

但政府对义仓的使用也会进行监管,规定各州缴纳和使用的相关政策,如开皇十五年诏令天下,使用义仓赈济时,“先给杂种及远年粟”,以防百姓“轻尔费损,于后乏绝”。

维持义仓的正常运转,在灾荒发生时能够及时赈济,最大限度地减少灾荒的影响。

义仓对于救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利益使然,在义仓的日常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地方豪强或官员的侵占。

虽然仁寿三年设置常平官,“总领天下义仓”,试图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但成效甚微。

官仓的管理关系着帝王生活、官员俸禄,管理和控制较其他更显严格规范,从收纳到出给均依制而行。

近年出土的含嘉仓铭砖,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管理制度。

粮食入仓,需要有中央主管官员、仓廪官员、押送官员和担任保卫的武官共同签署,层层验收,才能入仓封存。

官仓粮食备有两份档案,对粟米来源、品种、入仓时间、经办人有明确记录。

一份记录入档保存,一份记录刻在砖上,放于仓窖中。

动用官仓储备,需要先行奏报,批准后方可实行。

盗窃官粮罪极重,隋朝往往处以极刑。

盗窃一斗以上者皆处死,家口没官。

四、实施效果由于隋朝初期民生复苏,经济发展,重视储备,仓廪数量既多,规模亦惊人。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富足。

除去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之外,每遇灾害,百姓也可受惠。

隋初救灾赈济记载较多,如:“(开皇)五年五月,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曰:‘去年亢阳,关内不熟……开发仓廪,普加赈赐。

’”(《隋书·食货志》)“其后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

高祖乃命苏威等,分道开仓赈给。

”(《隋书·食货志》)“(开皇六年)二月乙酉,山南荆、淅七州水,遣前工部尚书长孙毗赈恤之。

”(《隋书·高祖纪上》)“(开皇八年)秋八月丁未,河北诸州饥,遣吏部尚书苏威赈恤之。

”(《隋书·高祖纪下》)至炀帝时期,一味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财政日渐窘迫,在其残暴的统治下,赈济灾民沦为空谈。

“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

”(《隋书·食货志》)由是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景象。

综上所述,制度完备、权责明晰、管理严格的隋朝仓储制度,保障了统治阶级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阶级矛盾,维持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虽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实施效果却依赖于政治清明和官吏廉洁,每逢贪官污吏横行、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之时,仓廪的充实背后是人民的血汗和白骨。

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制度相似,实施效果存在极大差异即为明证。

当百姓颗粒无收时,虽有储粮而不可得,不断增加的加耗和输丁加剧了百姓负担,最后走投无路的百姓唯有揭竿而起,反抗专制统治。

仓廪成为起义军的首要目标,控制仓廪将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故而仓廪的兴废,亦可视为历史发展的一個缩影。

【参考文献】[1]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