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邵武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邵武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山
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

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

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

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

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

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

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

向上伸展着的路,黃土白石,很是分明。

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

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

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

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

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

“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

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

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

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

一前一后。

“那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

大家为之精神一振。

人们加快了脚步。

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

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

走着走着。

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

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

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

我们终于到了。

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

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

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

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

“那么山是空的了。

”谁说了一向。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
声变作惋惜的叹声。

随着人流向前进,我们看到石的帐幔,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

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

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

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

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

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

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

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

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

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

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

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

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

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

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

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

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

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

“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

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

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

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

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

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

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

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

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

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

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

我从容地下了山。

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

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

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

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

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

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

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山是老实的。

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3.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

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那些阻碍科学进步的概念
薛巍
①2014年初,科学网站Edge问175位著名学者,哪些科学概念该退休了,以便为科学进步让道,如今这些答案汇集成了一本书,叫《这个概念必须死掉:阻碍科学进步的科学理论》。

提交了答案的人包括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哲学家丹妮尔·达内特,也有不是科学家但关注科学的文艺工作者,如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美国演员艾伦·艾尔达。

②Edge的编辑要求这些学者提供让人感到惊奇意外,引人入胜的答案。

③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说,应该抛弃“动物的大脑越大越聪明”这一观念。

从19世纪的颅相学到21世纪的大脑扫描科学,都认为大脑的体积决定了认知能力。

但这种观念是错的,有许多事实与此不符,有人出生时只有2/3的脑组织,但成年后并无认知缺陷。

在人类正常的成长中,随着认知表现的提高,大脑会缩小。

比如10到20岁之间大脑皮层会缩小15%。

有些动物如蜜蜂和鹦鹉能够模仿许多人类活动,但其大脑只有人脑的百万分之一(蜜蜂)或千分之一(鹦鹉)。

对认知表现来说,重要的不是大脑的硬件,而是软件。

更聪明的软件并不需要更大的硬件。

④美国心理学家,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应该抛弃碳足迹这个概念,应该用一个更精确的概念
来测算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比如“碳手印”。

首先,对于对抗全球变暖来说,只谈论碳足迹是不够的。

气候变化只是人类伤害地球的方式之一,还有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化学品污染等等。

计算某项活动所有的生态足迹,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衡量我们消耗全球系统的速度。

另外就是情绪方面的问题,了解我们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会让我们感到郁闷、泄气。

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概念。

“手印”是我们降低足迹的方式,计算手印就是以足迹为基准,然后估算我们做的好事带来的改善。

⑤有些人批判的是,而不是科学理论。

认知科学家加里·马尔库塞说科学的核心仍然是寻找描述宇宙的法则,而大数据并不擅长识别法则,大数据能够发现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因果性,世界上所有的大数据本身都不能告诉你抽烟是否会引发癌症。

为了弄清抽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你需要做实验,弄清致癌物,致癌基因,DNA复制等东西,只是列举关于每个城市的吸烟者,他们何时吸烟,在哪里吸烟,他们的寿命、死因并不足以弄清其背后复杂的生理机制。

如果我们有好的假说,就可以用大数据来验证假说,但大数据不该是我们的第一站,它应该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的时候该去的地方。

⑥有些人在回答时,对Edge提出的问题本身表示了质疑。

小说家麦克尤恩就说别太傲慢,哪个概念都不该退休。

“有许多错误能够帮助别人弄对。

有的错了,但错的很绝妙。

有的错了,但对方法有贡献。

有的错了,但帮助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

亚力士多德涵盖了人类全部的知识,有很多地方他错了。

但他创立的动物学本身就是无价的。

你会把他丢在一边吗?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一个旧概念。

某一天它可能会冒出来,增进一个目前无法想象的视角。

如果它彻底退休了,我们就找不到它了。

看托马斯·贝叶斯和亚当·斯密复活的命运,好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长期遭到污蔑的笛卡尔。

每一个对世界严肃、系统的猜想都值得被保存下来。


4.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这个概念必须死掉:阻碍科学进步的科学理论》是一本纯粹娱乐性的读物。

B. “碳手印”是一个积极的科学概念,它反映了人类为环境改善而做出的努力。

C. 大数据只是现象的罗列和计算,无法揭示因果关系,因此对科学研究无意义。

D. 错误不该成为概念退休的原因,随着认知发展,这些概念有可能会成为对的。

5. 第③段有不少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6. 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在文章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7. 结合本文看,学者们提供的答案是否实现了编者“让人感到惊奇意外,引人入胜”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
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

“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

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提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①。

律曰:不讳嫌名②。

释之者曰:诵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款?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遍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妻,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宜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征:孔子的母亲名征在。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B.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C.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D.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 偏讳,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但是律令又强调,二名不偏讳,即单用一字时不避讳。

C. 谥,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由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上章,向皇帝上书;而诏则是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另外“敕”“制”“诰”等也可指帝王发布的命令。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贺怕触犯父亲名讳,不去考取进士,韩愈劝他应考,一时间形成了不利于韩愈的舆论,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禁锢了人们的言行。

B. 文章最后一段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毁之者”只不过是宦官宫妾一类的人,批判他们徒有君子之名却守旧陈腐的行为。

C. 文章层层设问,说理精辟,语言辛辣,意味深刻。

全文没有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D. 用反证法来驳斥对方论点,是一种辩论技巧。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2)今考之于经,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15.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此处运用了什么推理形式,简述其推理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溪夜泊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①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暂:始、初。

②残岁:一年将尽的时候。

③慰客:犹“迁客”。

慰,忧郁。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的诗人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

B.颔联对仗工整,气象宏阔,“苍烟” 与“明月”的色调令人黯然神伤。

C.诗人身在异乡的漂泊况味,让他自己拿起酒杯来,借以抒发心中郁闷。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所表达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17.诗人为什么最后说“不因迁適岂能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逍遥游》所描绘的大鹏形象富于浪漫色彩:“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 ,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 ,_____。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李密《陈情表》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祖母年老病危的句子是: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 ,人命危浅,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民大附中的一则招募启示,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加以改正。

为加大印度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的需求,我校打算以本校为汉语学习基地开展印度留学生暑假汉语夏令营活动。

为了给这些印度留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现要在昆明招募寄宿家庭25个。

具体要求如下:能给印度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房间;家中至少有一个年龄不超过20周岁以上的孩子;家庭关系和睦友好。

报名截至日期:5月10日。

相信大家都期待荣幸地被选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知名的康震教授,他将抛砖引玉,讲解中国诗词,为大家带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B. 本人是名文学爱好者,最近撰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作品,您是文学界大家,敬请雅正。

C.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德似海,无以为报,适逢恩师60岁寿诞,我特惠赠薄礼一份,以聊表感激之情。

D. 我们是“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特意来到寒舍了解您的家庭情况,以便制定精准方案帮助您脱贫致富。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才中学高二年级各班正在召开班会,号召大家向“最美奋斗者”们学习。

大家纷纷上台发言,有的同学说要向袁隆平学习,因为他“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有的同学说要向杜富国学习,因为他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有的同学说要向于漪学习,因为她正是教育行业“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还有同学说要向钟南山学习,因为危难关头,“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从“最美奋斗者”中任选一人,给他(她)写封信,体现你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

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项,“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错误,“我喜欢爬山”,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即“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

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我们要勇于从容面对困难,一步一步努力,直到获得成功,寻得其中的乐趣,没有融入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原文“山是老实的。

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老实”使用了拟人手法,读来亲切生动可爱,也形容山的客观存在,实实在在的,不随人的意志转移;“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山不容易亲近,登山不容易,只有实实在在不怕苦和累并且勇敢坚持的人,才能登上山的顶峰,才能体会到达山顶的乐趣,尤其是那一步步走的乐趣,最终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构思及相关段落作用的能力。

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