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 作者写景的名篇。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作思路: 课文理解
高峰入云 (仰视)
山古 川来 之共
美谈
清流见底 (俯视)
实 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远) 欲 界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高远) 之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仙 都
(静景) (动景)
自未 康复 乐有 以能 来与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讨论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消散)
(颓,坠落)
5、实(是沉欲界鳞之竞仙跃都,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6、未复有探究 生成能力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里岸巍石峨壁的,山五峰色耸交入辉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
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
小品——《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 语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拓展延伸
•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看谁积累多。 例如:《望庐山瀑布》《望岳》《三峡》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 问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 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 了。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 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 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 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0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1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了解借 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6——536),字 通明,丹阳秣陵(今 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 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味探究(2)
•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
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 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 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
第井然。
•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
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都
3、晓雾将( 歇 ),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 颓 ),( 沉鳞 )竞跃。坠落 指欣赏 5、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潜游在水中的鱼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 识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 尽在其中
怎样理解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 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 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 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 奇 者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俱备 动静结合之美
沉鳞……猿鸟
意 境 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品味探究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品味探究(1)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 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 两青岸林的翠石竹壁,,四(时在俱阳备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 晚实,是夕欲阳界将之要落仙山都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这康里乐实以在来是,人未间复的有仙能境与啊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