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9 鲁迅研究 第02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
(2)深刻的社会讽刺,咀嚼常见之事,回味无穷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 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 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 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 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 道,‘那是在学跳舞’。”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 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 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酒楼上》 中国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在”而“不属于”
6、创新
(1)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严酷现实主义,容纳多种艺术手段 (2)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3)现代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 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 题材的变革、灵魂的揭示、格局和语言创新
三、《狂人日记》
故事层面 表层意味 孤独个体——愚昧群体 心灵层面 对话与冲突;反讽;绝望 技术层面 现实描写与象征表现
四、《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
返回
《朝花夕拾》
(一)《野草》
“独语体”
《野草》的创作背景
1924/4-1926/4 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 新文化运动的退潮,使他又陷入抑郁之中,彷 徨于无地。 [2]兄弟失和,1924-5-25日由砖塔胡同61号移至西 三条胡同新屋。 [3] 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野草》中最灰 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4] 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第二讲 鲁迅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
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
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 —— 郁达夫
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 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 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鲁迅于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 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第一,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并为“左联”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 第二,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清 道路; 第三,鲁迅继续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发展了“五四”文学的 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学的光辉典范; 第四,鲁迅还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 国家的进步文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 提供 借鉴; 第五,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 术家; 第六,鲁迅再次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地加入文艺界抗 日统一战线,并为统一 战线的建立,从理论上、组织上作出贡 献。
鲁迅十分关心左翼青年作家的成长, 他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 《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 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 书”,并分别为之作序。此外,鲁 迅还撰写了《徐懋庸作〈打杂集〉 序》、《白莽作〈孩儿塔〉序》等。
网络鲁迅——
鲁迅研究网()) 在线鲁迅(/ntes/luxun 热爱鲁迅() )
日本留学
革命民主主义者(非激进)
“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 斗业绩: 第一,鲁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反帝反封建 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鲁迅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 动的“拦路虎”。(1919年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1921年 与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1925年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 寅派”等复古派别展开论争。20年代中期与胡适支持下的陈西 滢、徐志摩、唐有壬等“现代评论派”展开论争。) 第三,在爱国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鲁迅全力支持爱 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 第四,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杂志,组织新 文学社团,扩大新文学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
第二章 鲁迅
2.日本留学时期 (1902——1909)
仙台医专 幻灯事件
பைடு நூலகம்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 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 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1927 年 1 月抵达广州中山 大学,任文科主任兼教务 主任。
前期杂文:《坟》、《热 风》、《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 1927.7:《野草》
4.上海时期(1927-1936)
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10 月定居上海。 1928.9:《朝花夕拾》 后期杂文:《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 集》、《伪自由书》、《准 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 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 末编》等。 1936:《故事新编》
B. 蒙昧者形象系列:
《阿Q正传》中的阿Q 《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共同特点:被侮辱被损害——愚昧
4、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归乡—离去模式
看与被看模式
5.《呐喊》《彷徨》的艺术贡献
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心理分析、意识流、 象征主义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选材严,开掘深 塑造人物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课后延伸题
1.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与杂文创作之间,你更喜欢 哪一种?为什么? 2.你认为鲁迅是更喜欢北京还是更喜欢上海?为 什么?你怎样定位两座城市对于鲁迅的意义? 3.鲁迅是亲日派吗?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鲁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可以模仿鲁迅的文字风格,写一篇小说或散文 (杂文)吗?(保证原创!)
2003年4月27039鲁迅研究真题
2003年上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题号三四总分题分14322430合分人得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1895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_学堂。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______”专栏中发表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3.在“4-12”反革命大屠杀的前两天,鲁迅撰写了《_________》这篇杂文,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4.1932年,鲁迅与以________为代表的“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5.在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翻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其中有普列汉诺夫的《___________》。
6.《狂人日记》于_______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7.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____________年青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节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8.《补天》描写了神话人物________黄土抟人、炼石补天的故事。
9.鲁迅在《_____________》一文中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10.鲁迅自称《__________》是自己“有了小感触”而写成的短文。
11.鲁迅的诗歌就诗体来说有三种:___________诗、新诗和民歌体诗。
12.《自嘲》中“千夫指”,鲁迅原来的意思是众多的反对者对自己的非议,经毛泽东引用后,则指______________。
13.鲁迅最早在《________》中两处使用“国民性”一词,在这两处,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
14.鲁迅在《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5.曾为少年鲁迅买来心爱的《山海经》的人是()A.鲁迅的母亲B.衍太太C.保姆阿长 D.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16.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深受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编是()A.章太炎B.梁启超C.严复 D.孙中山17.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选择的人生道路是()A.学习救国B.医学救国C.文学救国 D.革命救国18.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创办的杂志是()A.《科学》B.《新潮》C.《新生》D.《立人》19.最早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五四”文学革命发难文章是() A.《儆告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什么是新文学》20.鲁迅称“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的文章是()A.《记念刘和珍君》B.《淡淡的血痕中》C.《无花的蔷薇之二》D.《死地》21.下列文章中,哪一篇谈了作者的进化论被轰毁的沉痛心情?()A.《呐喊·自序》B.《野草·题辞》C.《答有恒先生》D.《我还不能“带住”》22.20世纪30年代非议鲁迅的翻译为“硬译”并反对鲁迅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是()A.吴宓B.章士钊C.陈西滢 D.梁实秋23.下列文章中,哪一篇中的矛头是指向国民党反动派的?()A.《现在的屠杀者》B.《淡淡的血痕中》C.《记念刘和珍君》D.《为了忘却的记念》24.20世纪30年代鲁迅批判过的充当国民党反动文艺别动队的文艺派别是()A.现代评论派B.新月派C.民族主义文学 D.第三种人25.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鲁迅翻译的7()A.《死魂灵》B.《浮士德与城》C.《铁流》D.《静静的顿河》26.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A.《狂人日记》B.《高老夫子》C.《端午节》 D.《白光》27.下列人物中,哪一个是《阿Q正传》中的?()A.赵七爷B.赵太爷C.七大人 D.丁举人28.在鲁迅笔下,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如“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人物是()A.涓生B.子君C.魏连殳D.吕纬甫29.下列几组人物中,哪一组都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A.孔乙己、陈士诚B.陈士诚、吕纬甫C.陈士诚、魏连殳 D.吕纬甫、高老夫子30.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批判“无是非论”的?()A.《起死》B.《出关》C.《现代史》D.《答客诮》31.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文体”,其文章体裁是()A.回忆文B.美文C.杂文 D.散文诗32.《智识即罪恶》的中心思想是()A.批判封建的旧文学B.批判封建的愚民统治C.批判北洋军阀D.批判新文化统一战线中右翼思想33.《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是针对哪个文艺派别而作的?()A.国粹派B.甲寅派C.现代评论派 D.新月派34.鲁迅关于革命文艺应当追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等名言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A.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B.1928年与新月派的论争中C.1931年与“自由人”的论争中D.1932年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35.《过客》收入哪个作品集?()A.《彷徨》B.《热风》C.《野草》D.《且介亭杂文末编》36.鲁迅称创作素材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品集是()A.《坟》B.《朝花夕拾》C.《二心集》D.《野草》37.鲁迅称“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作品是()A.《希望》B.《一觉》C.《我的失恋》 D.《风筝》38.《湘灵歌》的主题是()A.揭露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围剿”B.声讨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C.悼念左联五烈士 D.歌颂湘水女神39.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A.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B.多才多艺与学识渊博C.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D.对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培育出的“阿Q现象”的发现40.鲁迅认为,“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兔子退婴。
第二章鲁迅
主讲:陈蘅瑾
一、生平
鲁迅(1881· 25—1936· 19),原名周樟 9· 10·
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 泽东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 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 南京求学(1898—1902) 扶桑求学(1902—1909)
(2)必死的主题:对死亡的阐释和态度构成
了《野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 (3)荒诞的主题:无物之阵,虚无的战斗, 无归宿感,对生命和虚无的体验。荒诞背后 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发现。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 (4)绝望的抗战
二、“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
文学的一座高峰。他思想的丰富、深邃与深 刻将影响中国的几个世纪。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 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 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 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 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之 作,“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 定音》作家出版社。)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故乡》、《祝福》、《在酒楼上》等 鲁迅小说结构上有一个顶点:或是情节上人物的死
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又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不是纯粹的结构 技巧,更是内蕴着“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一)领会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二)理解、运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
补充:1.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
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鲁迅研究作业题
鲁迅研究作业题第一篇:鲁迅研究作业题第二章鲁迅的小说研究一、名词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3.吕韦甫: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人物,有着鲁迅的自我的影子。
吕纬甫早年激进,维新,曾到庙里拔掉了神像上的胡子,但中年以后渐趋颓唐,教学生“子曰诗云”,但他仍然不屈于自己的命运,依然为寻找自己的梦为挣扎着。
4.《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现代小说。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叙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过程,暴露了礼教社会的弊害和罪恶。
指出了传统中国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可谓是鲁迅整个创作的总纲。
二、简答1.《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鲁迅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在小说上。
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者,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
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呐喊》和《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一)最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二)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单一的第三人称自由地组织结构,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叙事的同时,心理刻画与外部描写有机结合。
(三)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第二章:鲁迅
• • •
《野草》的艺术 象征、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 思维的辩证性 。
• 2.《故事新编》根据时代背景和创作 思想,分两组。 • A组:《补天》、《奔月》与《铸剑》 (写于1922-1926) ;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 1935年) 。
• 3.所谓“新编”,是对古代神话、传说 与史实里的古人,进行新的阐释。 • 以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来处理古代题材。
《铸剑》
• • •
•
1、人物性格 眉间尺:优柔、善良、单纯 宴之敖:冷——极热后的极冷 ,抽象的精 神力量的象征。复仇之剑。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五、《野草》
《野草》 • 1919年鲁迅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栏上 的《自言自语》是散文诗《野草》的胚胎。 • 《野草》作于1924至1926年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北京。它长在地狱边沿,它的生存和战斗相连, 在战斗中“夺取生存”,它不是象牙之塔中人的 “苦闷之讴”。 •
《阿Q正传》 鲁迅的《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的一个杰出成就,是 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 的中国现代小说。
《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 的典型形象,刻画出了国民的 灵魂,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 从物质到精神戕害,使人感受 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 化启蒙的重要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 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 伤害的农民典型阿Q。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 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 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 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 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 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 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 具有的精神特征。
第二章 鲁迅
《荷两平寂 题戟间安寞 〈独余旧新 彷彷一战文 徨徨卒场苑 〉。,,, 》
社会悲剧:祥林嫂被 封建礼教吃掉
人生悲剧:生命个体 对生命的无从把握
吕维甫 新青年转变为“御用 文人” _死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死)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封建社会“仁义道德” 的虚伪性。 《药》——《祝福》——《孔乙己》 揭示出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 《药》中的人血馒头
人物刻画上 ,一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 典型化手法。 二是“画眼睛”。
虚伪的假道学,《肥皂》中的四铭,《高老 夫子》中的高尔础;否定态度
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在酒楼上》吕维甫《伤逝》中的涓生、复 杂,思考知识分子在某个特定时代的出路。 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觉醒,并随着革命的退潮 而跌落的一类。
鲁迅的小说是始于呐喊至于彷徨终于孤独的
“吃人”的封建礼教 《狂人日记》中一直渲染的。揭示封建社会
子君爱涓生 幸也不幸? 朱安爱鲁迅 幸也不幸?
农村题材 关注农民
批判:闰土阿Q精神上的愚昧 麻木;思想上的狭隘;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同情:闰土的改变是因为封建 等级制度的毒害性。
女性农民祥林嫂、爱姑。
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形象)
旧文人,一心渴望考取功名,读死书的孔乙 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没有考取县试, 自杀了。鲁迅是同情加鞭笞的。
27日与许广平同居,1929年9月26日儿子海 婴出世。多作回忆性散文 加入左翼之后(1930-1936) 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多写杂文、历史小说,写了一些回忆性散文 收入《朝花夕拾》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因肺病逝世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1.鲁迅生平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文学遗产。
鲁迅的精神被指称为中华民族魂。
鲁迅被尊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同时也是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能读过鲁迅的作品,但是与此同时呢,每一次读鲁迅的作品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可以说,那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那么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开始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当中。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简介。
首先来看鲁迅的生平。
鲁迅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中的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的祖父周介孚在京城做官,所以周家呢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名望的。
鲁迅在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应该说是衣食无忧,但是呢在他13岁的时候,鲁迅的家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故,就是他的祖父周介孚因为牵涉到一场科考的贿赂案当中而被捕入狱,接着他的父亲得了重病,不治而死,那么这样的变故,使得周佳遭受了经济危机,由于祖父入狱需要花钱打点,父亲治病需要花钱,周家一开始是变卖田产,后来就典当衣服首饰,少年的鲁迅因此呢就常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他还曾经寄人篱下,到乡下的舅父家去避难,在这个过程当中鲁迅可以说饱受了世人的冷与嘲讽。
鲁迅后来谈到这段经历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样一场变故,可以说给鲁迅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在1898年的时候,鲁迅决意离开故乡到南京去求学。
而当时呢由于家境不好,他只能选择不花钱的学校,就是洋务的这种新式的学堂,江南水师学堂,那么这样的新式学堂在当时呢是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学校,而人没有前途,鲁迅那就到这样的学堂去学习了。
江南水师学堂是一个新式的学堂,但是鲁迅去了以后发现这个封建的思想仍然非常浓重,学校好像是培养海军的,但是学校有游泳池,因为淹死了几个学生,游泳池那就被关闭了,而且学校还在这个游泳池上盖了一座庙,所以鲁迅说这个学校是乌烟瘴气,一团糟糕。
27039-鲁迅研究-第03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三章鲁迅的文化思想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1. (领会)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重视人的价值在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文化历史任务,应该选择不同侧面五四时期:首先应强调人的个性解放30 年代: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起来·价值依据: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性的张扬、使人真正成为人·人们应懂得人的价值和尊严,恢复对痛苦的感觉,从而自觉改造自己生活环境2. (领会)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
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有需求时,才有物质文化的发 展;当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余裕”,增长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时,也才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新的社会制度应该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把人们从单纯谋生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很多余裕, 使他们产生更多精神要求,从而 刺激文化的进一步发达。
文化的停滞:文化发展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又限制、改变人们欲求的增长。
此时内部动力已难 以推动其前进,需要借助外力推动。
文化同化:高位文化将低位文化同化。
笃信中国的文化同化力,不在意民族危机,误以为中国文化永 远长存是糊涂的。
应以宽阔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来改造文化。
拒绝等于自动放弃能促使自身 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注重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文化发展观。
3. (理解、运用)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
(1)多元性、多层次性。
多元性:新、旧、东、西文化自觉思考与吸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快文化由旧向新转换,各 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多层次性:形而上的层次、实体性的层次;自觉意识的层次,非自觉意识的层次。
(2)批判性。
文化批判——文化革新,坚决否定封建旧文化,后期还增加了马克思注意内容,强烈地攻击中国 固有的精神文明,目的是为了促使民族的进步和富强。
(3)辩证性。
形式上偏激,根本上辩证科学性。
偏至是文化发展阶段性中的必然现象。
新文明 旧根迹+矫往事 而产生的偏至。
第二章 鲁迅
②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
简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①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新青年》。1927年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促使鲁迅思想发生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出版。
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去世时,蔡元培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最能道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源头上的地位和价值。
无论是谨严的学术著述,还是现实的社会使命,鲁迅都主要作为一位文学家站立于“五四”源头。
这使得他在“五四”时期有时会处于某种历史的夹缝,都真正代表了民族新文学的诞生。
鲁迅一生的创作,都始终坚持着以“立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思考,并以人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畏担当不断深入着这种思考,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提供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1],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民族新文学,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呐喊》和《彷徨》○鲁迅“启蒙主义”的深刻性对启蒙和启蒙者的质疑○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的广泛性○艺术表达的回旋性“反讽”的结构原则从1913年4月鲁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怀旧》(写成于1912年)开始,鲁迅小说就致力于其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表达的努力,中国小说也由此跨入了“现代”。
《怀旧》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的芜市,塾师秃先生和乡绅金耀宗咬牙切齿与革命不共戴天,革命风声传来后惊慌失态,各求自保,革命风潮过后又复古如常。
这篇小说虽以文言写成,但小说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思考,以乡塾学童视角展开的第一人称叙事,高度主观性的讽刺手法,都使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某种先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刊出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开始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1918年到1925年,鲁迅创作了25篇小说(不包括收入《故事新编》的),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结集为《呐喊》和《彷徨》出版。
自此,中国现代小说有了自己的成熟作品。
鲁迅曾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2]评论自己的小说。
朝花夕拾第二章的内容
朝花夕拾第二章的内容嘿呀,要说《朝花夕拾》的第二章呀,那可挺有意思的呢,我每次读都感觉像走进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里,看到了那些好玩的、难忘的事儿,今天我就来和你们唠唠这第二章里写的内容呗。
第二章里呀,主要讲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的事儿呢。
那时候的私塾,和咱们现在的学校可太不一样啦,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就是一间老屋子,摆着些桌椅板凳,看着还挺古朴的样子。
我记得我小时候呀,回乡下老家,就瞧见过类似以前私塾的那种老房子呢,当时我就想着,鲁迅先生估计就是在这样的地儿上课的呀。
那房子的窗户小小的,阳光透进来都变得暗暗的,屋里头有一股老木头的味道,闻着还挺有年代感的呢。
书里说呀,在私塾里,上课得先对着孔子的牌位行礼呢,那些个小孩子,一个个规规矩矩地站在那儿,恭恭敬敬地鞠躬,那场面想着就挺严肃的。
然后呀,就开始念书啦,念的都是些古书呢,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摇头晃脑地读着,那腔调呀,估计现在听着都会觉得挺新奇的。
鲁迅先生在书里提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叫寿镜吾老先生呢。
这老先生呀,可严厉了,整天穿着长衫,戴着个老式的眼镜,往讲台上一坐,眼睛一瞪,那些调皮的小孩子立马就不敢吭声了。
不过呀,别看老先生严厉,他肚子里那是真有墨水呢,学问可深了。
就像有一回呀,估计是有个学生念书的时候开小差了,没好好读,被寿镜吾老先生给发现了。
老先生拿着戒尺,在桌子上重重地敲了一下,“啪” 的一声,可响了,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呢。
然后他就板着脸说:“念书需得用心,怎可如此懈怠,若再这般,戒尺可不饶人了呀。
” 那开小差的学生吓得脸都白了,赶紧低下头,认真读起书来。
可这老先生呀,也有有意思的一面呢。
有时候讲起那些古书里的故事呀,就会说得绘声绘色的,把学生们都给吸引住了。
像讲那个“夸父逐日” 的故事,老先生一边讲,一边还比划着,说:“那夸父呀,看着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心想着要把这太阳给追上呢,于是便撒开腿就跑呀,那步子迈得极大,一路上山川河流都被他甩在身后了呀。
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鲁迅出生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家庭,他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充满了苦难和磨难。
鲁迅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但家境并不宽裕。
在那个时代,医生的地位并不高,生活也并不富裕。
鲁迅从小就接触到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目睹了贫困人民的苦难,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除了家庭的贫困,鲁迅还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让他感到窒息,他深知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不公平,贫富差距巨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种种不公正的现实,深深地触动了鲁迅的内心,激发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关怀。
鲁迅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了他作品的灵感源泉。
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中,常常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用文字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呼吁人们觉醒和抗争。
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生活环境虽然充满了苦难和磨难,但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坚定的性格和对社会的敏感。
他用自己的文字改变了中国文学,也改变了中国社会。
他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他作品的根基,也成为了他不朽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鲁迅
• •
• • • •
• •
三、《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 1、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 2、鲁迅小说中的新人物、新题材、新主题、新视角是中 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 3、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现代心理小 说创作的先河 • 4、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第四节
二、《呐喊》《彷徨》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 • 1、权势者的形象 《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这一类,他们是有权有钱有势的“阔人”,是 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的筵宴”的享用者。他们的精神特征(冷酷、虚伪、陈 腐)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2、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对 人对己的虚伪性。 3、社会群体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 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这些人的主 要特点是愚昧。 4、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他们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的筵宴”上是被“吃”者,他们无权、无势、 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 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5、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夏瑜、《故乡》、《祝福》中的 “我”、《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或称“新 知识分子”。
《故事新编》
一、《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
• 《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概括起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 1、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 • 2、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 非观等错误思想。 • 3、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1927年1月,鲁迅应邀到革命策源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
他进化论思路的被轰毁和严酷阶级斗争事实的教训,为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后期(1927-1936)“革命文学”论争前后1927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10月抵达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在鲁迅生活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退居书斋过一种宁静安稳的学者教授的生涯,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文艺阵地上驰骋?鲁迅选择了后者,愿意在风沙扑面中奔驰,即使抚摩自己的凝血和瘢痕,也自以为快乐,这是战士的性格决定的。
他于12月接编《语丝》杂志,1928年底交柔石编辑。
1928年6月至1929年末,他和郁达夫创办《奔流》。
1928年底又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发行《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介绍外国版画。
到上海后,他曾欣然同意和创造社、太阳社联合,准备和郭沫若、蒋光慈等担任复刊的《创造周报》的撰稿人。
但这一愿望却因创造社、太阳社1928年初突然向他发动攻击、被卷进“革命文学”论争的旋涡而未能实现。
创造社成员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时,点名批判了叶、鲁、郁、郭、张,认为鲁迅作品“反映的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郭沫若认定鲁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鲁迅则发表《“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批评左的错误在文艺工作中的影响,批评他们中某些人的官僚主义,指出革命者应该“不在批判自己”,认为“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在论争中,鲁迅购买、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
鲁迅后来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并且因此译了一本蒲力汉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自-鲁迅小说专题研究第二章鲁迅小说创作的准备
第二章鲁迅小说创作的准备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辉煌的成就,是与他那坚实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鲁迅生活在清朝政府日益腐败,世界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多灾多难的时代。
年青的鲁迅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日夜焦虑,苦苦探求一条振兴国家、复兴民族的道路。
一位朝鲜友人在《鲁迅访问记》中,真实地记述了鲁迅当时为了振邦兴国而立志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思想发展过程。
“我在十`、岁那年,抱着为在将来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国海军的良好愿望,考进了南京水师学堂。
那个时候,英、美各列强都用海军侵略中国。
眼看这种情景,我青春的热血沸腾了起来。
我决心当个好海军。
可是不到半年,我便退出了水师学堂。
转人到南京矿务学堂。
当时我想,要使中国富强起来,最要紧的任务,应该是先发展矿业、工业。
于是,我抓紧学习,直到毕业。
毕业后,我的想法又变了。
觉得,中国要富强,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改良人种,把中国人改良成强种人。
我认为,日本之所以成为强国,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又是从发展现代化医学开始的。
所以,我抛弃了在中国搞矿业的想法,去了日本,开始学医。
我在日本学医是在一个小地方。
有一天,学校演电影。
我在电影里看到一个中国人给外国人当探子,被外国人抓起来枪毙了。
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对我刺激也很大。
我想,光搞医学,使中国人强壮还不行,必须提倡新文学,要从精神上,先使中国复活起来。
于是,我又放弃了医学,转向研究文艺,开始了写小说。
”上述情况,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说明。
由此可以看出,从学海军到学矿业、以致学医、学文,这一发展过程里串着一根红线——为了振兴中华。
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广泛阅读了大量新的书刊,接触了各种新的思*B1-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书刊以及文艺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
于是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理论武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第二章鲁迅——精选推荐
第二章鲁迅学习提示:本章为整个课程的重点。
要系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重点学习《呐喊》、《彷徨》,理解为什么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重点研读《阿Q正传》。
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第一节鲁迅的创作道路一、鲁迅的生平1、家世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父亲怕我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
……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61年,太平军克绍兴,周家曾作为王府。
第二年,清军与英法联军占绍兴,周家才开始衰落。
少年时代,正值家道式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父亲患病不起,家道从小康进入困窘境况,这使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他母亲娘家在农村,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与农民。
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2、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
当时的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留学生受其感染,展开反清爱国运动,鲁迅曾参与这些活动。
与此同肘,鲁迅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如梁启超在东京出版的《清议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等,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注意力主要在科学方面,除了详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先后写了《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分别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和研究了中国的地质矿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1、(识记)鲁迅原名、字、籍贯、生卒年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1881. 9.25年生,浙江绍兴。
2、(识记)鲁迅赴南京、日本求学的时间,学校名称,受到较大影响的书刊、导师等概况1898.5南京求学,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译《天演论》)1902.1日本留学(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1904秋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藤野严九郎)3、(识记)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的主要文学活动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创办刊物《新生》(流产)1907在河南留学生办《河南》发表文言论文: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8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
4、(领会)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幼年时期,《山海经》,听到许多生动的神话和故事,接触大量年画、社戏等民间艺术;7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鉴略》(类似中国通史的启蒙读物);12岁“三味书屋”(老师 寿镜吾:方正、博学),读完《论语》、《孟子》、《周易》、《尔雅》、《唐诗三百首》,课外读不少笔记、野史、杂集,(口头上、书本上的历史、故事、绘画、戏曲、诗文等),从各个方面(尤其是“非传统”方面)补充丰富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充实文学艺术素养。
深切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忍与荒唐。
( 《二十四孝图》 )5、(领会)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从爱国主义出发,接受进化论点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与他后来的革命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反对复古,渴望变革,欢迎革命,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在新与旧的斗争中爱憎分明,强调排击旧物,催促新生,寄希望于新一代。
很长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了鲁迅与封建主义斗争有力思想武器。
6、(领会)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1)封建势力非常顽固并且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无力。
(2)革命党人自身缺乏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
(3)革命党人不去发动群众,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7、(理解、运用)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鲁迅从小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1)家庭变故让鲁迅目睹旧社会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憎恶。
从大户到小康到破产,鲁迅亲眼目睹社会腐败和混乱,深感世态炎凉,看穿士大夫阶层真面目。
(2)从小亲近农民,与农民孩子建立深厚友谊,熟悉农民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
受到亲眷冷落,却感受到农民的热情、淳朴和无私,在农民孩子中找到了知心朋友。
(3)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接受文学熏陶,对封建礼教不满。
幼年时照顾他的“长妈妈”给他讲故事,还买了插图《山海经》;7岁开蒙读《鉴略》;12岁“三味书屋”中读了许多估计经典,课外阅读许多笔记、野史、杂集(非正统)充实了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他感受到读书乐趣的同时,也深感封建礼教的残忍与荒唐。
民族灾难、家庭败落、个人特殊经历所感受到的社会的冷落、封建道德的腐朽,使他较早关注民族和祖国命运,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双重压迫下,萌发资产改良思潮,一些地方创办洋学堂,却受到嘲笑。
许多读书人投奔官僚做幕僚或者经商。
但鲁迅确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遂于1898.5南京求学。
8、(理解、运用)从南京求学至“五四”前夕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1)进化论思想:1898江南水师学堂——1900路矿学堂,看到清政府和当时教育界的腐败与无能,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进化论思想。
(2)医学救国:1902毕业,赴日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医学救国”;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反感辫子,愤然剪去,“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4秋,仙台医专,郑重确立“医学救国”(救治和父一样被误的病人,战争时作军医);藤野先生无私改笔记。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艺救国:(弃医从文)日本学生歧视,匿名辱骂;幻灯片,中国人麻木围观砍头,救治思想;1906回东京,决计学文艺。
回国,与朱安包办婚姻。
(反感包办婚姻)回东京,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
[此见题3] (4)对辛亥革命妥协性的思考[见题6]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识记)《新青年》创刊及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概况。
1915.9创刊,原为《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第一任主编是陈独秀。
1917.1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五四文学革命拉开序幕2、(识记)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国粹派:林纾1919学衡派:吴宓1921 《学衡》杂志东南大学甲寅派:章士钊1925 《甲寅》杂志鲁迅一马当先,以杂文为武器,揭露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3、(识记)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领导、支持的文学社团的名称、代表人物、刊物、文学倾向等概况。
1921 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创造社(浪漫主义)1924 语丝社《语丝》杂志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1925 莽原社鲁迅发起、领导《莽原》杂志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韦素园,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刊登了鲁迅《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各篇1925 未名社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俄罗斯),《未名月刊》《未名丛刊》(翻译作品)、《未名新集》(创作作品)1926 泱泱社、鼓浪社《波艇》、《鼓浪》刊物4、(识记)《彷徨》扉页引诗及题诗的基本情况。
《离骚》扉页引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彷徨>》1933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戢独彷徨。
”5、(识记)《无花的蔷薇之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记念刘和珍君》、《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等文的意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1.1 杂文“打落水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花的蔷薇之二》1926.3.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记念刘和珍君》高度赞扬死者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强调“落水狗”非打不可;提高警惕,永远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鲁迅开始有意识运用马列主义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指南,标志着鲁迅的思想飞跃。
6、(领会)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1)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清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失望;工农大众:更信任。
(2)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不能再徒手请愿;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3)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了解。
思想有毒气和鬼气不再笃信进化论,有意无意地以阶级论与辩证法取代进化论的趋势敏锐察觉到潜伏的反革命的危机。
7、(理解、运用)“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1)创作大量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地展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1918.5 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1922 《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典范1923.8 出版第一个小说集《呐喊》“五四”高潮后1926.8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孤独者》、《伤逝》)刊物中发表《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封建社会与“文明”杂文是鲁迅主要武器(2)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
[见题2](3)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
[见题5](4)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闻学杂志,组织新闻学社团,扩大了新文学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
[见题3]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1、(识记)《答有恒先生》、《惯于长夜过春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文的特殊意义。
《答有恒先生》“我恐怖了。
”对以往的思想、观念严重弊端与错误以后的惊讶和自悔。
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
《惯于长夜过春时》柔石等五位作家及另外18名革命者惨遭秘密枪杀。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
《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史沫特来为美国《新群众》做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翼”很容易成为“右翼”对“左联”理论纲领作了十分重要的补充和纠偏。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托派分子写信给鲁迅,挑拨鲁迅与共产党关系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宣称:“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2、(识记)鲁迅与“左联”五烈士及其他共产党人的交往与友谊。
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惯于长夜过春时》[见题1]《为了忘却的纪念》五烈士被害两周年再赞扬先烈的高贵品质。
声讨反动派欠下的血债。
陈赓1932.7 到上海养伤鲁迅两次邀他至家中长谈瞿秋白知己政治上共同信念,文学上爱好一致。
1933.7 三次至鲁迅家中避难切磋创作、翻译、杂感、文学史、文艺大众化瞿秋白用鲁迅笔名撰写多篇杂文,鲁迅收录自己杂文集。
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选集》,写长篇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935瞿英勇就义鲁迅全面负责编辑、校对、装帧瞿遗著《海上述林》。
方志敏临刑前将自己绝密手稿冒险托送鲁迅,请他设法转交给中央。
《可爱的中国》3、(识记)鲁迅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群众团体活动的概况。
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帝反战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蒋介石眼中钉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杨铨)(1933被暗杀)声称暗杀蔡元培和鲁迅,鲁迅却毫无惧色,毅然为杨铨送殓4、(识记)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斗争的有关情况。
1936年初红军东征胜利鲁迅立即致函祝贺“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光荣和幸福的未来”。
1936.4 党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向鲁迅介绍统一战线方针,鲁迅表示坚决拥护。
1936.12 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见题1]5、(识记)1928至1936年间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争论的主要情况。
创造社、天阳社1928.1 错误地将鲁迅、茅盾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进行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