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生产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毒黄瓜事件”出现在德国似乎是一种嘲弄(导致14人死亡,感染人数约1000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诸国是最重视产品质量的,对食品安全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是全球最高的。

德国出现毒“黄瓜事件”似乎让我们的三聚菁胺牛奶、皮革牛奶、瘦肉精猪肉、毒水果、染色馒头、非法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有了半斤八两的比较,然而这正是最令人担心的。其实,食品安全在全球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灾难。因此,与其看笑话,还不如认真了解一下德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经验与参考。

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bvl)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

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查明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某个州的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将报

告bvl。一旦确认某种食品有害健康,将由生产商、进口商或者州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德国的《食品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和《指导性政策》是构建起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法律支柱,彼此互相对应、互为补充,组成了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和《添加剂许可法规》完全与欧盟法律法规接轨,在欧盟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即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添加剂许可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使用量、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将所使用的添加剂一一列出。

在德国,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检验检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自我检测;第二层次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完全独立的中介检测机构;第三层次是政府检验检测机构。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以检验检测为基础,检验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中介检测机构独立于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外,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作为维护食品安全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分为“重、中、轻”3个等级的召回制度。其中“重级”指可能导致难以治疗甚至死亡的危及健康的产品;“中级”主要针对可能对健康产生暂时影响但可以治愈的产品;“轻级”是指那些不会威胁健康、但内容与说明书不符的产品。召回产品,表面看上去

对企业带来了损失,实则避免了对消费者健康损害,又尽可能地挽回了企业的诚信度。如果食品出了问题需要召回,通常会先由企业在24小时之内向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的“食品召回委员会”提交报告。该委员会经过评估拿出报告后,召回过程就按下列步骤正式实施:第一步,企业向媒体发布召回新闻稿;第二步,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各级经销商公布召回公告;第三步,企业在有关机构监督下召回有问题食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只有在“食品召回委员会”认可企业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有问题食品对大众的危害风险降到了最低之后,召回活动才能宣布结束。

2004年10月,有消费者对德国亨特格尔奶制品公司投诉,反映一些婴儿在食用该公司的豆粉后出现不良反应问题。在德国“食品召回委员会”的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这种细菌可以导致任何年龄层的人群患病,尤其对婴儿(1岁以内)的威胁最大。随后,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了针对这些问题产品的“召回令”。奶粉和婴儿豆粉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的所有商品几乎全部从柜台上撤下,损失多达1000万欧元,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了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在德国,尽管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但是由于从事食品生产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因此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

德国人之所以在确保食品质量方面卓有成效,可贵之处在于狠抓

细节,保证各项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如面包生产从进料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连一个小小的鸡蛋也要把它的来龙去脉都搞得一清二楚。

早在1957年,德国就制定了面包国家标准。各个面包厂都驻有食品评定机构派出的技术人员对面包的整个制作过程跟踪检查。他们严把原料关,认真检查工厂使用的麦子是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对面粉的检测标准是,必须未经漂白,不含防腐剂,不掺油脂,蛋白质的含量只能在9%~15%。他们监督面包生产的全过程,在发酵和烘焙中只许可用盐和酵母;烤制好的面包,无论大小,都要外皮松脆,内里醇香;其中小面包为50克,大面包重1千克,热量不得超过140千卡。

在德国市场上销售的鸡蛋通常全是用硬纸盒包装,见不到散装的。最令人惊讶的是,盒里每一只鸡蛋都有说明“身份”的红色编码。以“2-nl-4315402”这组编码为例,就很有讲究,这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不同含义。其中第一个数字必定是0、1、2、3当中的一个,用来表示产蛋母鸡不同的饲养方式。“0”为绿色鸡蛋,产这种蛋的母鸡无固定的鸡舍,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觅食。平日里不给这种鸡打预防针,生病时除外。“1”是露天饲养场放养的母鸡下的蛋,这种母鸡有固定的鸡舍。除了自由觅食,另外还要添加人工饲料,定期打预防针。“2”表示蛋是圈养的母鸡产的,这类母鸡虽然不如上面两种,但还是较为“幸运”,至少生活的场地较为宽松,两只脚还能踩在地上。“3”则告之这是在笼子里饲养的母鸡下的蛋,这

种笼中母鸡生活境况最为糟糕,一天到晚双脚无立锥之地,只能踩在铁丝网上面。而且鸡笼还是一层一层的,相当拥挤。这种鸡蛋价格最便宜,然而在市场上不易看到,因为很多德国人不愿意购买。第二部分是鸡蛋出产国的标志,像“nl”代表荷兰,“de”是德国,“be”为比利时,“it”代表意大利,“dk”是丹麦,“fr”为法国。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长串阿拉伯数字,则是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通过红色编码,消费者对鸡蛋的出生地一目了然,从母鸡的饲养方式可了解到蛋的营养价值或质量高低,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选购。如果发现鸡蛋质量有问题,可以根据编码“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产商。这种别具一格的“身份证”,不但确保了每一只鸡蛋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养鸡行业的标准化管理。为了让民众吃得安全放心,德国《生物测试》杂志每月都要固定公布1 0类产品的检测结果,随后根据其安全性进行评级。德国食品与农业部还开设了“我们吃什么”网站,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食物公开曝光。例如,德国传统食物牛肝被曝成分多为猪肝,包装上画着水果图案的酸奶中不一定真的有水果。

民众在对食物的安全有所怀疑时,人们可以随时免费拨打由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消费者维权机构设立的24小时投诉电话。随之“食品警察”便会上门采集样品,马上送往权威机构检验,举报者能在第一时间里被告之结果。倘若食物真的存在安全隐患,相关部门会立即做出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总而言之,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和借鉴,可为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