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大学教育必须对该问题认真加以对待。
本文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述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其次梳理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培养模式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同时也对我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法律意识的提升,使他们牢固树立法治思维,通过自身的法治理念和实际行动,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深入。
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社会、高校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深入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包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和法治观念等。
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
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依法治国的里程碑,我国将步入法治化轨道。
大学生能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关系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层面的高度重视。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深入,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支持,咼校必须咼度重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积极推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目标而给予高度注 重 ,却疏忽 了学生 能否真正地 掌握休 息 、失 业方面的法律法 规 ,能 否在 失业 择业 中维护 本身 的合 法权 益 、 维护本人合理的休息权 、如 何诚信失 业等更 为重要 的法律教 育 及其责任。 三 、大 学 生 就 业 法律 意识 培 养 首 先 ,应该 鼓励 高 校 的 法 律 课 程 进 行 变 革 。 将 法 律 实 际 教 学与失业指点课 程充分有效地结合 起来 ,适 时地采取弹性教学 。 学 生 在 校 期 间 ,除 了要 求 学 生 学 习相 关 的 法 律 知 识 外 ,还 要 经 常 开 展 各 种 择 业 、 就 业 、失 业 、签 订 合 同 、维 权 等 多 种 多 样 的 实践活动 ,启发与鼓 励学生 将学 习到 的法 律知识运用 到实践 生 活 中,切实地将理论 与实践 相结合 。毕业 后就业前 ,采 取多种 办法 ,向学生灌 输法律 维权 知识 ,锻炼法 律运用 能力 ,从而确 保学生在真正就业 的时候 ,在 于用人单 位签订合 同,或是 自己 的合法权益遭 到侵害 的时候 ,不会迷 茫 ,手无足措 ,不会一 味 放弃 自己的权利 ,不会单单 的妥协 。 其次 ,要将单纯 的法 律教 学与 专题 讲座 有机 地 结合 起来 , 适时展开一些与先生失业有 关的法律 知识 的专 题讲座 ,如 《 休 息合 同法》 、《 休 息法 》 等。这样 的讲 座应该 是 以教员 为主导 , 以学 生 为 主 体 ,形 式 灵 活 多 变 ,教 与 学 互 相 促 进 , 由 于 行 将 毕 业 的大学生曾经对法律特别 是相关 的失业 方面 的法律 发生 强无 力的认同感 、需求感 ,所 以迫切希望 教师 给予更多 的引导 与协 助 ,以防止在失业 中走 弯路 。在法 律教学 中 ,老师应该 注重将 实际教学与案例教学有 机地结 合起来 ,用 事实 向学 生证 明法律 学 习的必要性 ,用事 实向学生讲述如何运用法律 。 最后 ,学生应该 从心里 上高度重 视就业 法律知识 的学 习与 掌握 ,知道学习的 目的 ,在平时能够将所学 知识 与实际相结合 , 提高学 习的积极 性 ,运 用 的 自觉性 。在学 校学 习法律 知识 时, 不能单纯地被各种法律 知识条文 ,还要真 正准确 的理 解其含 义 是什么 ,并且能够联想到实际生活 中,如果我发 生了某样事情 , 那么该去如何解决 ,该用 哪些 自己所学过 的知识来 维护 自己的 合法权益 。 大 学 生 就 业 失 业 法 律 意 识 的 培 养 ,是 一 项 需 要 长 期 努 力 长 期奋斗的大事 ,是当前 以及 将来很 长一段 时期 内国家和社会 关 注 的重 点 ,大 学 生 、 老 师 、 学 校 、 家 长 、社 会 都 要 足 够 重 视 。 ( 作 者 单位 :河南 师 范 大 学 )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完善,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本文将从根源和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根源在于教育体系的问题。
当前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法律教育的渗透。
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不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保障法规,对自身权益难以有效维护。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一些大学生对法律抱有漠视或不重视的态度。
长期以来,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固有观念和偏见。
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高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律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设立法学课程,组织法律辩论赛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家长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法治文化以及法律案例等手段,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主动了解和遵守法律。
大学生个人也需要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与法律冲突,尊重他人权益。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个体注重法律意识培养等措施,相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逐渐提升,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建设在我国变得日益完善,法律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基本准则。
而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淡薄现象逐渐凸显,这种现象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教育体系不完善在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律教育还有所欠缺,法律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把法律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安排,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学习及其学习程度。
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对法律课程缺乏兴趣,甚至忽略了法律的重要性,导致了法律意识的淡薄。
2.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并不足够。
许多人认为法律是一种规则,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影响,因此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3. 个体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淡薄还与个体本身的素质和观念有关。
有些学生对法律认识不够深刻,对法律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将法律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并且合理设置法律课程的内容。
学生应该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培养对法律的尊重和重视。
2. 加强社会宣传社会宣传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上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3.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学生自身也要意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法律修养。
可以通过自觉学习法律知识,阅读相关法律书籍,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4. 实践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法律实践活动,如法律援助、参观法院、模拟法庭等,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来说是很危险和不利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体制方面教育体制是塑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里,法律教育被边缘化,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少、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等。
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法律意识也自然会淡薄。
对策分析: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教育的力度,创新教学方式,开设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法律课程,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讲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法律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并不罕见,这无形之中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和事件也会对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策分析: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把法治观念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
也要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解决一些法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
三、个人自身方面个人自身的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还年轻,对法律问题并不太关心,缺乏对法律的尊重;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法律的认知模糊,导致对法律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
对策分析:大学生本身应该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法律的意识,积极参与到法制宣传和实践活动中。
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教育大讲堂、模拟法庭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增加对法律的认知。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较为普遍,这对于社会的法治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法律教育往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运用的训练。
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法律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将法律专业视为备胎,选择时机出现错误导致没有真正学习法律知识。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家庭中,对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法律教育关注不够。
家庭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孩子对法律意识缺乏了解和重视。
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责任。
虽然学校普遍设置了法律课程,但是很多学生把法律课程当作必修课或者填鸭式教育,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校在法律实践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够,缺少法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面对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应加强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应当通过创设实践课程、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法律教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的法律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观念。
加强学校与社会法律机构的合作。
学校应当与社会法律机构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法律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和实际问题。
政府也应当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来推动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工作。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教育体制有关,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以及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主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的法律意识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
在当前法治建设的形势下,探究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表现大学生是新一代的社会主体,他们将成为社会主要的建设者和发展者。
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不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很多人对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规都不了解,对自己的权益及法律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在校园中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保护措施,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2. 法治观念淡薄大学生在校园中的的法治观念存在淡薄的现象,较少主动去了解和尊重法律,对法律的约束力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对法律的尊重程度不高,甚至有的人认为法律不适用于自己。
3.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较弱,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防范措施不够重视,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攻击对象。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大学生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几点表现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深入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对于加强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究其成因,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1. 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加偏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足,导致对法律意识的认识缺乏。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形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这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当前,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法律意识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 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法律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淡薄的法律意识。
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法律知识的缺失大学生虽然接受过较为全面的教育,但大学课程设置并未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教育。
因此, 大学生对法律常识的了解相对较少,甚至连基本的法律概念都可能不熟悉,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基本认识。
二、法律教育的不足虽然现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加入了一些法律课程, 但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不强。
另外,一些高校存在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缺少法律教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
同时, 教育部门也没有建立统一、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和法律知识试点教材,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和了解的需求。
这也促使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法律问题时手足无措。
三、法院判例意识不强在实际生活中, 大学生缺乏对法院判例的关注和理解。
然而,了解法律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还可以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守法意识。
因此, 针对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现象,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具体措施如下:一、加强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增加法律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可以在法学院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二、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及培训班, 加强法律素质训练。
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律师或法官等人员举行法律讲座,让学生增加对各种法律问题的监控和理解。
三、加强对法院判例的引导和分析。
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教授大学生如何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法院判例,以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提高其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学改革正稳步推进,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为大学生今后顺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建设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培养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每年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上涨。
从实际调查结果中发现,高校毕业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十分薄弱,高校学生很难独立解决社会上的各种法律纠纷。
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高校建设者必须从法律理论教学和就业指导课上着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
下文从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着手,对强化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1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1.1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但是,当其劳动权益受侵犯或者该寻求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他们通常表现出千万般无奈,这从根本上表明高校学生就业法律知识存储量不足。
1.2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刚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大多数认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存储比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重要,认为掌握就业法律知识可有可无,就业法律意识淡薄是高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1.3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绝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就业法律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与自身无关,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甚至对就业法律知识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缺少积极性。
2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2.1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受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心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承载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就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并不够强烈,甚至可以说是淡薄。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律意识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法律意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社会风气也并不够理性。
一些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采取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不够严重的违法行为,例如乱扔垃圾、擅自占用公共资源等。
由于这种乱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很正常,甚至觉得无所谓。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容易被重视起来。
2. 教育体系的不足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学校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往往会被忽视。
学校普遍缺乏法律意识教育的专门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对较少。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法律的认识也就比较模糊。
3. 自身认知的不足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并不多,他们对于法律所起的作用以及法律对自身的约束并不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法律的态度也就显得比较淡薄。
一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法律只是一些条条款款,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没有必要去深入了解。
这种自身认知的不足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对策分析1. 提高法律教育的重视度要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首先要改变教育体系对法律教育的不足。
学校可以增设法律意识教育的专门课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一些有趣有料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渊源和作用,激发他们对法律的兴趣。
2. 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好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各界也要努力创造一个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出正确的法律观念。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法律知识的薄弱、法律意识的缺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将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不足是当前影响法治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学生普遍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对于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全面。
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无法正确应对,甚至可能犯下违法行为。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法律教育的普及性和深入性。
学校应加大法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力度,增设专门的法律类课程,如宪法学、刑法学、劳动法等,培养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
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这也是影响法治素质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认识不足,对法律规定的约束意识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对法律意识的培养。
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学校还可以建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对法律的感知和理解。
大学生在法律实践中的参与度较低也是一个问题。
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学习和准备就业,缺少法律实践的机会。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法律,并提高法治素质。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可以是建立校园法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案件研究和法律实践的机会。
可以通过与律师事务所、法院等机构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案件的调研和解决过程,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
学校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法律辩论和案件审判,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一、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对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缺乏认识,法律监管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弱,甚至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制度问题有关,也与个人意识与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必要深入分析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升高校的法律意识,促进全社会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1.2 二、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显示出淡薄的倾向。
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为何高校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疏漏和淡化呢?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仍存在不少不完善之处。
一些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并不完善,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不够强烈。
这种社会氛围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态度,使其法律意识相对较淡。
教育制度问题也是造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大多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薄弱。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对法律相关知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个人意识和认知等因素也会影响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看法。
一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不高,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责任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对法律的淡漠态度。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多方面交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法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
接下来将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探讨。
2. 正文2.1 一、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环境中存在普遍的法治观念淡漠现象。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现状描述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与之相比,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显得相对淡薄。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法律知识的缺乏。
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导致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对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缺乏深入理解。
这使得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容易出现法律意识不足的现象。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实社会中,一些负面案例时有发生,犯罪事件频繁,不法行为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也给大学生传递了消极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和遵守意识降低。
一些学生自身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
个别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对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产生怀疑,容易出现犯罪意识淡化或是觉得法律禁止的事情可以随意为之的情况。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十分严峻,亟需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改善社会环境,以及引导学生自身提升法律意识,才能有效遏制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确保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遵纪守法,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
1.2 问题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较低,对相关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他们往往只对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有所了解,对于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法律规定则知之甚少,这使得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二,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法规存在忽视和漠视的倾向。
他们可能觉得法律太过繁杂,不易理解,或者觉得自己遇不到法律问题,因此对法律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这种漠视法律的态度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法律问题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误区较多,存在一些对法律规定的错误理解。
他们可能会根据个人主观想法对法律进行歪曲解读,导致对法律的理解偏差,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现实中我们却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法律意识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如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信仰缺失、法律实践能力弱等,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法律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护,更是他们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的基础。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法律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明确行为边界,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同时,通过了解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侵害。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基础。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具备法律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通过合法途径表达个人意见和诉求,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他们也能够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面广、实用性强。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包括法律教育不足、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心态问题等。
这种淡薄的法律意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加强法律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促使他们在面临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原因、对策、法律教育、社会环境、心理心态、影响、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意识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这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法律教育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心态问题等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希望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日益凸显。
这一现象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尤其是在当前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缺失必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深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法治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人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的关注。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究其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将分别从法律教育不足、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心态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逐一进行剖析,以期对该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2. 正文2.1 法律教育不足法律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是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摘要:近几年,我国各大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建设工作因此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教学状况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为大学生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多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确实培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由传统的技术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切实保障自身的就业权利,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自身就业法律意识的提升,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思想保障。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仍面临着就业法律意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缺少主动学习意愿等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下文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培养方法做了总结介绍。
1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匮乏。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进入社会求职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匮乏的问题,求职过程中遇到劳动权益纠纷时很难站出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第二,就业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毕业大学生均认为就业法律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较少,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上,忽视了就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就业法律知识匮乏。
第三,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
目前,众多高校大学生认为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在校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学习就业法律知识,对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实际学习中积极性偏低。
2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必须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因素来考虑。
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生活了解相对较少,由于心理不成熟,害怕辜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片面地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对就业法律知识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解法律知识,但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基础法律知识许多大学生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所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例如,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合法合规的行为,什么是违法违规的行为,也不知道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
这就导致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无法正确地评估和应对法律风险,甚至容易违法犯罪。
二、法律观念淡薄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法律是制裁犯罪的工具”这个层面,并没有意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也没有发展出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因此,他们对法律规定的遵守程度不高,在生活中容易出现“随意妥协”的情况。
三、缺乏平台大学生在实践探究和理论研究中缺乏与法律相关的学术和实践交流平台。
也缺乏获得法律实践经验的机会和途径,从而降低了法律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度,影响了其法律最佳实践能力的提升。
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加强法律教育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的教育。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法律原则和规定,掌握法律思维方法,增强法律意识,以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二、提高法律认知的主动性大学生应该将法律认知作为学习的基础,增强主动选择性的法律认知,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
建议师生之间应定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研究活动,发表研讨该领域的文章、论文,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三、创建多元交流体系大学生应主动获取与法律相关的交流体系,例如加入法律俱乐部或组织群,主动获取法律信息并进行交流,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高法律意识。
另外还可以参加社区法律服务中心的义务劳务、实习或帮助一些正在遇到法律问题的人。
综上,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和法律认知的主动性,创建多元交流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方法。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缺乏、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缺乏法律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危害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持续培养的建议。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法治社会。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将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缺乏、教育、危害、提高、途径、加强、必要性、培养。
1. 引言1.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阶段,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须要遵守法律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不影响他人利益和社会安定。
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使其能够主动防范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
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还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感和法治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自身成长和发展上,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1. 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往往只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对法律的体系性和适用范围缺乏全面的理解。
2. 法律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法律意识,对法律规定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违法行为或者法律纠纷。
3. 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即使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出现不当使用或者无法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摘要: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是很肤浅的, 而对于与大学生有关的就业法律知识更是严重缺失。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育与强化应从法律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的有机结合、增强高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律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培养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指出,大学生当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笔者认为,除其他因素外, 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也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认知的现状1.现状分析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是很浅显的。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知水平上,有时甚至会产生法律认知的盲区。
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在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单位合法权益等诸多法律问题时,充满了困惑与彷徨而不知所措。
就这类问题本课题小组于2009年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采取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在问卷调查表中,我们根据需要设计了20个问题。
其中,在问到“你认为劳动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是否重要”时,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无所谓”和“不重视”;在问及“你听说过以下几部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 A劳动法、B劳动合同法、C促进就业法、D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回答“没有什么印象”。
我们针对关乎每一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2008年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设问了“什么是非全日制用工”、“在校大学生能否订立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是等于铁饭碗”、“用工单位在试用期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等几个基本的法律常识问题时,大学生们亦一无所知,认为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严重缺失,对就业中的法律知识缺乏足够重视,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较差,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2.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法律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究其根源,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从高校管理者到各个学院乃至每一位辅导员无不注重专业课的建设与改革,因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教育水平直接关乎到学生的“就业率”,直至影响到对学校就业率的评估,这种评估效果又会影响到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而且是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两课”,法律教师侧重于更多地完成对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基础课的考评分值就成为评判学生法律意识的标准,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完全依靠学生对法律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
“两课”教师仅仅把法律基础课看成是一门课程、一种知识,而不是当成做人的基本准则来讲授。
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学生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唯一的理由是能否顺利地拿到规定必须得到的3学分(教育部规定必须得到,否则不授予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
事实上高校法律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学校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相当一部分高校及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地将法律教学与提高学生就业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有,近年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均已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仅仅围绕着当年毕业生签订了多少就业协议,并以此作为某个专业、某个学院、某所大学就业率的重要就业指标而给予高度重视, 却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就业择业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正当的劳动权、如何诚信就业等更为重要的法律教育工作及其责任。
最后,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入学的第一学期即开设法律课程,学生普遍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即法律与己无关,至于将来那是四年以后的事情。
刚刚考上大学,无须参与社会招聘和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切身体会到法律、特别是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法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然也就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正是基于以上对于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教育的调查和对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育与强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1.修改现行的教学计划,实行弹性教学,使法律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如前所述,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及培养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尽管几经改革,仍存在着诸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与实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
高校在就业教育中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有关法律法规意识的教育,做好大学生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 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做到知法守法,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
目前,许多高校的法律课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就业择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为此,应该对高校法律课程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将法律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采取弹性教学。
在学生毕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在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前,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要适时采取弹性教学,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尤其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很多问题现有教学环境难以预见,其法律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此相关的法律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要在毕业之前,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的教育,适时、及时地为大学生解决法律疑难问题。
其次,要使常态化教学与专题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开展一些与学生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如《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这样的讲座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多样,教学互动,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对法律特别是相关的就业方面的法律产生强有力的认同感、需求感,迫切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帮助,以避免在就业中走弯路。
再次,在法律教学中,应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应教育学生无论就业协议还是劳动合同都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确立的一种合同关系,尽管适用的法律不同,但都是依法达成的。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时也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因此双方当事人必须认真、严格地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
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违约成了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高校教师有责任教育和帮助学生学会签订就业协议。
比如有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能被本科学院录取的、或者本科毕业正在报考研究生的、或者准备出国留学的、或者想当兵的,由于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防止自身违约后果的发生,大学生应事先向用人单位讲清楚,以得到单位的认可和理解,达成共识,并写在协议书中或签署在“备注栏”中,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
另外毕业生应该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明确写入备注栏。
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应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他们即将走入社会,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缔结过程中的知情权、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收取抵押金、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劳动合同的解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我们理论工作者及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希冀。
我们应该全面准确把握法律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切不可以偏概全,望文生义。
2.增强高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律教学团队从一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出现的结构性错位。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升入大学, 其选拔机制是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弱化了学生的修养、人格、体能、社会责任、法律素养等多元化的评价。
反观用人单位,它们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职业素养如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态度、团队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等。
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所需人才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这远比他的专业能力更重要。
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专业能力有限,可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一个人的法律修养、品德责任心存在问题,改变起来则比较困难,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就业法律知识培养与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入情入理的教育,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地引导和生动鲜活的实践过程方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既然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这些素养的形成又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不仅仅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这是每一所高校所应当承担的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从事法律教育工作的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教师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并由就业指导教师牵头组织,使各个方面通力配合、参与和支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教学队伍,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特别是针对就业过程中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及辅导员不容忽视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除了以上所论及法律教育以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素养、诚信教育,择业、应聘、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等都应该引起学校极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1]程杜明,柳清.求职必胜[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2]刘新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通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 07.[3]杨银春.就业协议不是一张废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余小朋.就业实习期VS劳动试用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5]左祥琦.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关新.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