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营造 良好的区域竞争环境 ,强化 区域竞争优势是增 强经济实力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是适合 中国国情
的新兴区域发展理论 。 蔡宁和吴 结兵 ( 0 2 2 0 )基 于 资源 的企业 理论
( BV)与 “ R 结构一 行为~绩效 ”( C )的分析框 SP 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认为特 定的资源和能 力是竞争优势 的来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中间组织 形式构成了新 的竞争单位,其竞争的优势来源于资 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的扩大 , 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 ,为了减少交易费用 , 增加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集群应运而生,
并伴随着分工 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集群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 了专业化分工 。 向世聪 ( 06 20 )系统回顾总结 了不同理论渊源 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 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 本理论做了简要综述与评价。他认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主要经历了
国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起步较 早,从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 的三个 原因以来,经济学者
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 了不懈地探索。与 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相 比,我国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 直到 2 0世纪 8 0年代中后期学界才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予 以关注 ,而比较系统 的研究则始于 2 世纪 9 年 0 O 代。这种现象与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 开放 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 场在资源 配种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各类 资源和要素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向高效率的地区和产业流动,形成 了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 。纵观我 国对产业集聚的研 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介 绍和阐释 ;二是对产业集聚 的分析框架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是对我 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_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刘长全摘 要: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
本文从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实证检验与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集聚经济 规模报酬 新经济地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普遍的不均匀性,在空间的各个层面都可以观察到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经济增长、实际收入等会产生显著影响和促进作用,这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结果,也是生产活动集聚的基本驱动因素,产业的集聚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布局特征(Hender son, 1988)。
胡佛(Ho ov er,1948)在 区域经济学导论 一书中,将集聚经济与资源禀赋、空间转移成本三个因素看成是区域经济的 三个基石 。
但是 空间不可能定理(Starr ett,1978) 说明,由于贸易成本的存在,竞争性空间理论与集聚均衡不相容。
那么对产业集聚的解释可以遵循的三条基本路径是:放弃均质空间假定、以外部性的存在为条件或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K rugman等(K r ug man,1991;Venables,1996)为代表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N EG)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的基础上,基于Dix it-St 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框架(Dix it&St iglitz,1977),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都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等,以及此过程对企业规模、生产率、要素价格、福利等的影响。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二、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阐明由于处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
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克鲁格曼(1991) 在总结哈里斯(Harris,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Bred,1966)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并建立了他的中心—外围模型②(the core-periphery model),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产生了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集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业集中、集合、集聚和衰退阶段。
顺着以往的研究脉络,将其中闪亮的理论进行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字] 产业集聚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衰退产业升级一、产业集聚理论综述1.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综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钻石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2.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企业群、产业区等概念的纷争目前围绕着集群内企业间是否形成网络,企业在地域上是否集中,集聚形成是自发的还是政策性的,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企业群与产业区等概念应区别对待;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产生产业集聚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对微观主体企业进行研究时,则这些概念都可以作为外部环境,并且可以不予区分。
二、关于产业聚集划分阶段和产业衰退理论的研究Tic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Tichy G,1998)。
在集群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风险和周期风险,对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不同阶段集群特征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可以使集群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并在集群衰退期实现产业升级,并进而避免对地方经济产生冲击,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结合产业升级理论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集群的良性发展应该如下图所示:三、由已有研究得到的启示1.集群建模中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较少传统的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强调了地区环境的力量,忽视了经济个体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鲁 (eru ) f 丁 “ 长 极 ( o t oe ” 论 , 认 为 经 济 增 长 P r0x 提 f { 增 Grwhp l)理 并
并非 均衡地 出现在所 有地 区, 它以不 同强度 出现 在一些 增长点 或 增 长 极 , 推 进 型 产 业 ( 主 导 产 业 ) 入 该 地 区 后 , 会 产 生 集 把 或 嵌 就
同时 , 出: 指 结合金 融产 业 自身特性 , 深入研 究金 融 集聚理 论 ; 以 金 融 集 聚 和 区域 经 济 增 长 为 研 究 对 象 . 合 区域 特 点 . 富 区域 结 丰
金 融 集 聚 理 论 和 实 证 的 研 究 关键词 : 融产业 集聚 ; 金 区域 经 济 增 长 ; 究 综 述 研
6新 地 理 经 济 学 理 论 .
产 业 集 聚 (nu ta ago rt n 的 概 念 , 早 源 于 1 Id sil glmeao ) r i 最 9世 纪 末, 由马 歇 尔 基 于 外 部 经 济 理 论 所 提 出 。自马 歇 尔 之 后 , 方 学 者 西 对 产 业 集 聚 问 题 的 关 注逐 渐 加 强 . 从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理 并 论 分 析 和 实 证 研 究 。 下 面 对 主 流 的理 论 观 点 进 行 简 要 综 述 :
FN N IA CE& E ON C OMY 金 融 经 济
金 融 产 业 集 聚 : 究 综 述 研
口 李 杰
摘 要 : 融 作 为 现 代 经 济 的 核 心 . 融 产 业 集 聚 趋 势 日益 明 金 金
显 。 文 在 回 顾 产 业 集 聚 理 论 的基 础 上 . 集 聚 内 涵 、 因 、 应 、 本 从 动 效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相关推荐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国内外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一
然 征 的产 业组织 潜在 的效 率问题 。马歇 尔认 为产 业 区 性产业 的集 聚 , 后再通过乘 数效应 以及关 联 效应 , 形成与 该地 区地 理 、 史 、 治 、 化 等特 性 有 密 切 历 政 文 的关系 。“ 当一 种工业 已选 择 了 自己的地方 时 , 它是 会长久设在 那里 的 ; 因此 , 事 同样 的需 要技 能 的行 从 业 的人 , 相 从 邻 近 的 地 方 所 得 到 的利 益 是 很 大 互
表 1 传 统 产 业 集 聚 理 论 比较 研 究
( ) 二 现代 产业 集聚理 论
下持续 下 去 。区 域 发 展 因此 被 “ 锁定 (ok—i ) , 1c n ”
新 产业 区理 论 。新 产 业 区 的研 究 始 于 7 0年 代 这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 径 依 赖 ( ah—d p n e c ) 。 路 pt e e d ne ” 初对 意大利 东北 部和 中部地 区 中小 企业 集 群发 展 的 路 径依 赖对 于企 业在 空 间内 的聚集 同样 具 有 明显 的
内蒙古财 经学 院学 报
21 0 0年
第 6期
国 内外 产业 集 聚 研究 综 述
乔 富 华
( 内蒙 古财 经学 院 科 研处 , 内蒙古
[ 摘
呼和浩特
0 05 ) 10 1
要] 1 从 9世纪末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和内部经 济的产业集 聚理 论开始 , 伴随着产业集 聚现象 的发 生和发展 , 经
俄林 ( hi,9 3 在 其 著作 《 区间 贸 易 和 国 O l 13 ) n 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
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二)轮轴式工业区
轮轴式工业区是一种类似轮轴的集群,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产业区,产业区内核心企业起了集聚作用,使小企业主要为大企业的生产提供配套的服务。
(三)卫星式的产业区
卫星式的产业区一般指跨国公司在其它地区设立的分厂,其分厂主要是与母公司建立的一种信息之间的交流。
对于中心企业有极强的依耐性,这类企业的技术交流主要来自与中心公司的支持。
(四)国家主导的产业区
国家主导的产业区主要由大型公共企业与非营利实体进行支配而形成的产业集聚。
,即政府部门对某个地区提供投资和科研支持,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又主要向政府供货。
三、产业集群形成原因
(一)经济学角度
从古典经济学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
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当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企业集聚还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则从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集聚的好处是成本的降低。
韦伯把产业集群的产生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
随着技术设备专
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使企业集中化。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
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
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
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
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
产业集群会引发煤、电、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管理学角度
从管理学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波奥尔和萨贝尔以及威廉姆森。
波奥尔和萨贝尔认为:世界经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的长期衰退期是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到尽
头的表现,产业组织形式进入了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取代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第二次产业转换时期,主要依靠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的非等级制组织取代了等级制组织。
柔性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显然更能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
威廉姆森则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者处在中间水平时,自动调节和强制调解会同时发生,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这种组织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地协调生产。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
身能力从事分工活动中的某个阶段,因而在生产上存在相互依赖的企业需要进行合作与协调;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依赖很多的资源,企业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需要同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与协调,以降低竞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三)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较多学者从这个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理查德森认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企业家的偏好、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集群形成起很大作用。
国内学者王缉慈认为: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显着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
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以及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谢思全、刘刚认为,我国一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国退民进”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的,对我国一些集群的形成而言,很有说服力,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国退民进的产业部门或地区都出现这种集群。
也有的学者提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起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时往往起决定作用。
一旦某个区域率先进入某个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
这是因为,率先者会取得某种“先行者效益”,出现先行者的实践样板,产生诱导作用,通过相互博奕,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地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形成持久性的优势。
四、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
(一)成本最小化
在早期的产业集群研究中,马歇尔、韦伯等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了运输成本的减少与交易成本的减少。
这一点充分说明产业集群的地理上的临近可以使运输成本减小,是企业有了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交易费用减少,获取更充分的信息使成本最小化。
且由于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专业化的市场,使大量的买卖双方存在而获得巨大的回报。
(二)专门化
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临近。
产业集聚将带来大量的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由于大量的上下游企业的存在使细致的分工成为可能。
(三)人力资本效应
由于产业在一定地理上的集中,在这一定的区域里就会出现大量的专门化的劳动力市场。
在这个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其生产中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劳动者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其所需的工作岗位,这样专业化的劳动力在流通中也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带来所需要的必要信息,是产业集群里的企业从中获益。
(四)创新
在现代产业集群中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强点网络化架构的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中。
也是认为良好地网络架构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在现代产业集群中关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构建也是源于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