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市情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156”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是泸州市未来5年“156”发展战略的“1”,即“一大战略目标”。这一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五大战略任务”即到201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

“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泸州市市情概况

地理环境

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105°08′41″-106°28′,北纬27°39′-29°20′。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东邻重庆、贵州,南界黔、滇,西连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内江。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幅员面积12243平方千米。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饶,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历史沿革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

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解放泸县。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1952年8月撤销)。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国家荣誉称号

1994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泸州市为"双拥模范城"。1997年1月第二次批准命名,2000年1月12日第三次批准命名。

1995年12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2000年4月再次批准命名。

行政区划

江阳区,区人民政府驻市府路、辖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6个;龙马潭区,区人民政府驻小市镇新街子,辖街道办事处2个,镇6个、乡1个;纳溪区,区人民政府驻安富镇友谊街,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8个,乡5个;泸县,县人民政府驻福集镇,辖镇16个,乡8个;合江县,县人民政府驻合江镇百花亭,辖镇14个,乡15个;叙永县,县人民政府驻叙永镇南大街,辖镇11个,乡15个(民族乡5个);古蔺县,县人民政府驻古蔺镇府前街,辖镇12个,乡17个(其中民族乡4个)。

行政区划得名由来

江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汇流)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县(治今江阳区)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52年。《春秋谷梁传·禧公二十八年》;"水北曰阳。"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

泸州南朝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得名历史约1456年.得名"泸水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水为名。"[清]李元《蜀水经》:"郡得名为泸者,盖始因梁大同中尝(曾经)徙(迁移)治马湖江口(金沙江、泯江汇流处)置泸州。马湖(金沙江下游自雷波至宜宾市一段,因流经古马湖县得名)即泸水(雅砻江下游)下流,因远取泸水为名。"

泸县[民国]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治今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址,属永宁道。从泸州得名。

合江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16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南朝萧梁文帝五年(564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方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纳溪西汉至西晋本江阳县地,成汉(304-347年),时江阳郡为夷僚(少数民族)所据,江阳郡寄武阳县地(今井研县南),后寄治武阳县治(今彭山县东北),称西江阳郡,后复故土。东晋穆帝(在位345-361年)于此(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置汉安县,初属江阳郡,后为东江阳郡郡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