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喧哗与骚动》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该部小说以“失败的南方”为主题,述说着作者对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挫败的感受,传达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从而充分彰显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文章主要探讨了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从后现代主义、多视角转换、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将康普生家族没落悲剧直观展现于读者的面前。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视角转换”手法与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全知视角”不同,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则运用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变化叙事者角色,进而实现多视角转换。

由于多视角转换具有一定的多维性、复合性,不仅给读者们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通过三个儿子的内视角和女佣迪尔西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有关情节,以此加深读者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下:(一)内视角福克纳在小说前三个部分主要以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进行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讲述了家族内部发生的事件。

针对有着重要事件,福克纳又从多位叙事者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班吉是一位白痴成年人,叙事本应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然而却表现出感性、乐观的一面,尽管姐姐凯蒂做出了很多伤风败俗之事,但仍然关心爱护他,最后班吉也为姐姐的离家出走而感到难过。

其次,昆丁虽为这个庞大家族的长子,但因家族的没落也使他变得十分脆弱,深知无法阻止康普生家族走向衰败而选择结束生命。

第三部分中,杰森扮演偏执狂的角色,并且对周围人进行恶毒攻击,他蔑视班吉的白痴、昆丁的懦弱,由于凯蒂离家出走使其内心欲望无法满足而痛恨在心。

由此可见,通过采用多位叙事者内视角方式,可使读者们全面认识康普生家族的人与事,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二)全知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并非只采用内视角方式,还运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方式,其表现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女佣迪尔西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其家族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作出详细叙述。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第一篇:《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The Ecological Feminism Consciousness of William Faulkner in the Sound andthe Fury 摘要: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和凯蒂的悲剧揭示了男权社会及其中心文化对生态和女性的双重压迫,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女性能够取得自身权利和地位的期望。

关键词:男权社会,女性,压迫Abstract: By the decay of Compson’s family and the tragedy of Caddy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illiam Faulkner reveals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center culture’s making double oppression to ecological and women, expressing the author’s expectations to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women’s possession of their own rights and status.Key words: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oppression 一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种植园主之家。

乡土气息浓郁的小镇、美国南部的地方风情、家庭环境都成为福克纳创作的无尽源泉。

福克纳以近二十部长篇小说及上百部短篇小说构建了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在“约克纳帕塔法郡”里,充满了种族矛盾、男女困扰和家庭的不和谐。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7页word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7页word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威廉?福克纳一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和重要的小说巨匠之一。

《喧哗与骚动》可以说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较为成熟的作品,对威廉?福克纳的文风的形成和基本风格的创造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的地主家族的故事,最后以悲剧作结。

作品细腻地描绘出了老康普生的闲来无事、好逸恶劳,他身上的贪婪、嗜酒、无所作为的本性以及他妻子的冷酷、自私、怨天尤人的性格弱点,同时对老康普生一家的后代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设置,整部小说中蕴涵了很多哲学思想的经典角度。

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这部小说的内在哲学魅力。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喧哗与骚动》着力描写了南方没落地主老康普生一家的悲剧生活。

作者福克纳塑造了几个主要的人物:老康普生、妻子、长子、妹妹和次子等角色。

老康普生生性好逸恶劳,并且有嗜酒的坏毛病,表现出极其贪婪的本性,他的妻子是自私和冷酷的,并且表现出怨天尤人的特质,他的长子名叫昆丁。

昆丁是一个抱守着南方的旧传统不放且活在绝望中的人物,他在南方的地主阶级的旧传统和思维中体现出对自己没落贵族的优越感,但是他的妹妹凯蒂却丧失了本来应该秉持的淑女风范,反而是一个性格极为泼辣开放、风流成性的人,这样的现实也使得本来固守着传统的昆丁难以接受,最后选择投河自尽。

次子名叫杰生,他的本性是贪婪冷酷的。

对这几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典型而又各具特色的。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康普生一家展开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庭中。

康普生家庭在很久以前一度是名门望族,在康普生家族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人,包括了将军和具有领导才能的州长。

对于康普生一家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南方地主阶层,他们拥有大量成群的黑奴可供使用,并且有广袤的田地,这一切别人望尘莫及的财产都使得康普生家庭成为了他人梦寐以求的地主阶层,他们一家过着上层人的生活。

然而如今的康普生家庭已经只剩下一幢十分破败的宅院,财产已经破败了许多,以前成群的黑人佣人现在也只剩下了一个名叫迪尔西的老婆婆和她的外孙勒斯特。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2013.07霍舒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他比哥哥们更能历历在目地将过去嵌入现在,从而清晰地将凯蒂和整个家族的悲剧勾画出来。

通过班吉的简单、混乱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凯蒂在性方面逐渐成熟和堕落的过程:她在14岁时,第一次使用香水,穿上成人衣服参加舞会;15岁第一次吻自己的男朋友;16岁时与一个男人打秋千;17岁失去童贞;18岁时被迫出嫁。

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班吉的嚎啕大哭、乱喊乱叫发生的。

在这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个片断也许毫无意义。

琐碎没有逻辑性,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的图案。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吴悦摘要:《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取得成功的第一部代表作。

小说四个部分分别以四位不同的叙述者视角进行叙述,描述了曾经古老而华贵的贵族康普生家族衰落的过程。

本文将以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小说展开解读。

福克纳创作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分析中心。

将伦理重新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有助于现代人走出虚无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南方道德伦理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多部作品均以他的故乡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镇作为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如果对作者及他所写的作品进行研究,无法绕开的主题一定就是有关他所写的南方文学、南方社会及南方的腐朽衰败。

时至今日,中外文学评论家们对该小说的研究热点为:多角度叙事视角、意识流手法、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在精神分析等跨学科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

本文将以另一视角试图对其作品《喧哗与骚动》进行解读。

在福克纳创作这部体现其实验性写作方法和“现代主义”思想的离经叛道的“一部近乎是里程碑似的作品”之前,他一度想放弃写作。

当他感到写作谋不了生、且自己内心失去快乐之时,“福克纳决心把自己与一切出版社与书目隔绝了,于是他对自己说:此刻,我可以写了”。

[1]小说分别以四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进行叙述,作者所使用这种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不解之谜。

2011年10月,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就当今的西方文论现状及未来走向做了清晰的描述。

其中,文学的伦理学转向越来越受到广大评论家的注意。

现当今谈到文学批评,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学作品在文化上的道德与政治层面的冲突与争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了文学作品及伦理学说的理论,强调了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教诲。

聂珍钊教授在书中谈道:“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分析伦理选择的不同动机,剖析伦理选择的过程,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得到的启示,发现供可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作者:荷风来源:《青春期健康》2015年第05期故事梗概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

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创作背景福克纳是在1928年2月至10月写成这部杰作的。

但糟糕的是,他原来的出版者又不愿接受他的新作,幸而那里的一个合伙人哈里森·史密斯独具慧眼,愿意让作者加入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出版。

于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在1929年10月7日由乔纳森·凯普与哈里森·史密斯出版,发行量仅一千七百八十九册。

人物介绍班吉《喧哗与骚动》的开头是由白痴班吉叙述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这天正好是他33岁的生日,但智力却停留在3岁阶段。

他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嚎表达自己的心情,极度地渲染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

由于他只能索取,不能给予,对他的爱只能是无私和真诚的;由于他是白痴,不能开口讲话,人们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因此在他面前不需掩饰,直接展示出自己的本象。

所以有评论家指出他实际上“是一面道德镜子”,真实地反映周围人的本性,或丑恶,或美好。

凯蒂在班吉这面镜子里看到童年时候的凯蒂是一个纯洁的、充满爱心的、爱打抱不平的姐姐形象。

步入青少年时期渴望追求爱情与幸福,但是由于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加上挚爱的兄弟(即班吉和昆丁)的阻拦失去爱情,最终无法抗拒来自亲人的压力,接受母亲的安排跟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不久就遭抛弃,只好忍痛割爱将女儿送回家,而自己却无家可归,沦落风尘。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透过《喧哗与骚动》看威廉福克纳的写作特色重点

透过《喧哗与骚动》看威廉福克纳的写作特色重点

透过《喧哗与骚动》看威廉?福克纳的写作特色摘要:从如实地反映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与风土人情看,福克纳是现实主义作家;从喜欢以传统的价值标准来对待周围陌生、时髦的环境看,他又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

《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体现了这两种风格。

关键词:福克纳;人物;现实与神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被公认是美国最典型的南方作家,“南方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一生写了18部长篇小说和75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有15部长篇小说和相当多的中短篇小说是以南方生活为题材的。

这些“南方”小说各自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系,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而且有些情节彼此衔接,有些人物穿插出现,组成了一个类似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一套彼此联系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南方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150多年的变迁史,描写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变故及其精神状态。

《喧哗与骚动》是这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它全面地显示了福克纳的思想艺术特点。

初读《喧哗与骚动》,给人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感觉,其实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南方种植园主世家康普生家族的三个漂零子弟:班吉、昆丁和杰生以及黑人女仆迪尔西各自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家族中唯一的女儿凯蒂的堕落,这就构成了一部整个家族荣辱盛衰的历史。

它是由这样一个雏形敷衍成篇的:一个小姑娘不顾孩子们的反对,上树窥探屋里有什么大人不愿他们知道的事情,而树下的孩子们却看见了她沾满污泥的裤挡。

福克纳感觉到了这个形象蕴含的象征意义,于是便让这群孩子中小姑娘的弟弟来讲这个故事,又让小姑娘的哥哥再讲一遍,但他们讲得都不令人满意,在她另一个弟弟复叙之后,福克纳自己出面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最后形成四章的《喧哗与骚动》。

书名的典故出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第5幕第5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这句台词成了《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的基调。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喧哗与骚动》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该部小说以“失败的南方”为主题,述说着作者对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挫败的感受,传达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从而充分彰显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文章主要探讨了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从后现代主义、多视角转换、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将康普生家族没落悲剧直观展现于读者的面前。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视角转换”手法与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全知视角”不同,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则运用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变化叙事者角色,进而实现多视角转换。

由于多视角转换具有一定的多维性、复合性,不仅给读者们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通过三个儿子的内视角和女佣迪尔西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有关情节,以此加深读者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下:(一)内视角福克纳在小说前三个部分主要以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进行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讲述了家族内部发生的事件。

针对有着重要事件,福克纳又从多位叙事者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班吉是一位白痴成年人,叙事本应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然而却表现出感性、乐观的一面,尽管姐姐凯蒂做出了很多伤风败俗之事,但仍然关心爱护他,最后班吉也为姐姐的离家出走而感到难过。

其次,昆丁虽为这个庞大家族的长子,但因家族的没落也使他变得十分脆弱,深知无法阻止康普生家族走向衰败而选择结束生命。

第三部分中,杰森扮演偏执狂的角色,并且对周围人进行恶毒攻击,他蔑视班吉的白痴、昆丁的懦弱,由于凯蒂离家出走使其内心欲望无法满足而痛恨在心。

由此可见,通过采用多位叙事者内视角方式,可使读者们全面认识康普生家族的人与事,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二)全知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并非只采用内视角方式,还运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方式,其表现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女佣迪尔西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其家族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作出详细叙述。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张忠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尝试[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x+y+2)=0中不存在与点P(3,一1)距离等于5的直线”求解时,其思路有二:其一,入变化时,直线系中直线随之运动,但所要证明的性质是确定的,是不随直线的运动变化的,是直线系的固有性质,那么这个直线系具有何种与^无关的性质呢?要与入无关,则必有x+y+2=0,2x—y+1=O,由此,自然会发现直线系过定点Q(一l,一1),P到直线系中任一条直线的距离都不会大于IPQI,而IPQl=4<5,所以,命题成立。

这一分析过程抓住了变与定、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其思路自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二,假定学生在无法从正面得到解题思路时,可引导其从反面人手:让其假设点P(3,一1)到直线(2x—y+1)+^(x+y+2)=0的距离等于5,去推导矛盾的结果。

这种方法是运用正难则反的辩证思维策略的范例。

数学中的“动与静”、“正与反”、“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都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供很好的例子,应充分地运用。

二、将能力品质的提高附于知识载体之上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必须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

那么,如何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呢?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思路的探索过程,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过程,摒弃注入式的结论型教法,展现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思维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思想方法来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结合解析几何“平面内任意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教学简述呈现数学思维过程的具体做法。

平面任意两点问距离公式的推导,主要依据是数轴上两点问的距离的求法和勾股定理,据此,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应考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1)、图(2),首先使学生掌握在同一数轴上(x轴或y轴)求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解读 《喧哗与骚动》 精华版

解读 《喧哗与骚动》 精华版

解读《喧哗与骚动》脱水精华版这一期要给大家解读的作品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家乡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牛津镇也可以译作奥克斯福盛。

这座城市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才邮票般打,但是啊,这座默默无名的小村镇注定将通过他的笔端以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虚构的名称而举世闻名。

根据我国作家莫言的自述,他就是在读到福克纳的作品之后才决定把高密东北乡也建造成了一座文学王国的。

福克纳在三岁的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到奥克斯福了,他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高二的时候退了学往后的日子她谈起这段经历时宣称自己从来不喜欢上学,他大脑能打球了,就经常逃学,而且从没有被抓到一年后和她青梅竹马的姑娘爱斯特尔嫁人。

新郎不是他这件事给福克纳带来沉重的打击,伴随他一辈子的酗酒问题似乎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两个月后,为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朋友那里学会了英国口音还用假文件证明自己有伦敦的住址,把自己伪装成英国人后成功的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

可是没多久,福克纳就回来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但是他仍旧到处跟别人吹嘘自己上阵杀敌,死里逃生还装瘸,虽然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1919年福克纳入读了当地的密西西比大学被录取的原因是他的父亲在为学校工作,不过好景不长,热爱自由的她在大学第二年的秋天又退学了。

退学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这旷课太多成绩不佳,比如他有门英语课,只拿了地,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品行不端,沉迷酒色,但我个人认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福克纳自己的选择罢了。

不过呢,年轻的福克纳跟密西西比大学的缘分还没有尽。

他先去纽约赞助了一些时日之后回来在学校担任邮政局局长,这是个上报国会的永久职位是个铁饭碗,工作也很循规蹈矩。

分拣邮件。

收发报刊卖邮票等等,然而我们这位未来的大作家可能是史上最不称职的邮政局局长很多,他收发的信件和包裹从未寄达工作期间,他整天看书,还有顾客说他之后出版的书啊,就是在邮局工作的时候写的。

更夸张的说法是,他把邮局当成自己的家,想开门就开门一但要喝酒或者打球就东主有喜。

痴人呓语——析读小说《喧哗与骚动》

痴人呓语——析读小说《喧哗与骚动》

痴⼈呓语——析读⼩说《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是⼀部颇为难读的⼩说,它的难读⼀⽅⾯由于福克纳⾏⽂的艰深,另⼀⽅⾯与我们在古典主义作品的熏陶下所养成的欣赏习惯也不⽆关系。

⽂学趣味的培养与⽂学视野的⼴阔与否有很⼤的关联,因此,我们在福克纳的众多作品中选取了这部只有在读完之后才会拍案称道的⼩说加以介绍和分析,以收拋砖引⽟之效。

莎⼠⽐亚的名剧《麦克⽩》中有⼀段著名的台词:“⼈⽣不过是⼀个⾏⾛的影⼦,⼀个在舞台上指⼿划脚的拙劣的伶⼈,登场⽚刻,便在⽆声⽆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个愚⼈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然⽽却找不到⼀点意义。

”⽆疑,这段台词深深地启发了福克纳。

他不仅把《喧哗与骚动》定为这部⼩说的名字,⽽且还把“愚⼈所讲的故事”定为⼩说的第⼀章。

这个愚⼈就是年已30⽽智⼒只相当于⼀个三岁孩⼦的⽩痴班吉。

这样⼀个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的⽩痴所讲的故事当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那样有逻辑,它只是班吉对外在世界的模糊反映的⼀个个⽚断的组合。

这种接合在我们看来是⽆机的,因⽽对“故事”的时空跳跃和每⼀⽚断的不完整也就感到难以理解。

不过,如果我们从班吉⾃⾝的⾓度来看待他的“故事”,就会从中找到这些⽚断组合起来的有机性。

这种有机性就是福克纳的完全不同于我们所习见的传统的叙述逻辑——班吉乃⾄全书前三章的故事都是以讲述者的意识流动为线索的。

从作品的形式上看,这种叙述⼿法是对传统⼩说叙述⼿段的背叛。

⽽从作品的内容上说,它⼜把⼩说的触⾓深⼊到⽩痴、精神变态者和有⼼理残疾的⼈物的内在世界,这就在更⼤的程度上背离了西⽅以英雄为主要⼈物的古典⼩说传统。

从形式到内容两⽅⾯与传统的背离,正是福克纳的⼩说的现代性之所在。

《喧哗与骚动》的第⼆章是昆丁的部分,记述的是他在⾃杀那天的意识流动。

昆丁虽然不像班吉那样是⼀个⽩痴,但任何⼀个即将⾃杀的⼈,其精神状态⽐起正常时刻的精神状态来,都会呈现出巨⼤的起伏和⾼度的⾮理性,这也就为作者对其意识流的捕捉提供了更加⼴阔的想象空间。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作者:霍舒缓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7期内容摘要:意识流本义是指人类心灵由知觉、思想、感觉、记忆所组成的连绵不断的精神活动之流和思维意识之流。

由于小说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和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福克纳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文体大师。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关键词:意识流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碎片整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喧哗与骚动》赏析作为一个乡土文学家,福克纳对美国南方小镇和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他找到乡村社会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勇敢等精神道德,也看到他们愚昧落后贪小自私的另一精神世界,更着意描写他们无法适应现存社会和变化中的道德观念,往往成为失败者。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着名作品之一.在结构上,《喧哗与骚动》是赋格曲式的,这里面的形式的确可以说真是循环的——真正说来是没头没尾的,因而也没有逻辑上的起点;我们只好顺随着作者的冗长繁琐的絮絮叨叨来兜冗长的圈子,它用一道光,往内里投向中心,但每一回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观察点出发,所以故事的展开是一会儿在这种颜色下,一会儿又在另一种颜色下,一会儿讲到以往,一会儿讲到后来;那些讲到后来的事在当时必然叫人莫名其妙。

可在福克纳先生构思的模式里是完整的东西,对于我们必然是不完整的,直到最后一块砖安上了它的位置为止;所以在故事展开的某一个阶段上或从某一个观点上是“真实”的东西,从一个观察点上看来就变得“不真实”;而且我们发现,我们进行的活动之一就是试将真实跟传奇区别开来这样令人入迷的游戏,仔细观察传奇是怎样从真实中演化出来的,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区别本身就是虚妄的。

《喧哗与骚动》有结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是整个体系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喜欢称作“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

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在许多意识流的作品中,这种报流水账的方式破坏了整个作品的戏剧性,而且把这种叙述降为一种没有可供分析的框架的病案史,甚至降为一种与时代脱节的乱糟糟的原始意识。

福克纳从来不只是一个杂乱现象的报道人,他始终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讲故事者。

可以举了例子。

在《喧哗与骚动》中,他采用了意识流的最极端最如同梦幻的手法,但这种手法只用在该书最前面的两个章节中,而且用这种手法勾勒的一个情节,在后来的章节中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了。

《喧哗与骚动》中的戏剧性独白分析

《喧哗与骚动》中的戏剧性独白分析

《喧哗与骚动》中的戏剧性独白分析本文抛弃对《喧哗与骚动》典型的叙述学分析、主题分析,转而聚焦于《喧哗与骚动》的戏剧性手法,试图以“戏剧性”这一恒久常新的美学范畴来对其中的戏剧性独白进行分析,以期从《喧哗与骚动》的形式分析中探究戏剧性独白在小说文本中的成功运用,肯定福克纳在小说与戏剧性融合道路上发挥的示范作用。

笔者以《喧哗与骚动》为研究对象,从福克纳对戏剧独白传统的承袭展开论述,研究融合了戏剧性特色的小说文本中开启的新视界。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

小说首先从四个视角,以四个叙述者的口吻,围绕着凯蒂的堕落展开叙述,又在最后的附录中由黑人女仆卡尔西完成最冷静的客观叙述。

而贯穿始终的,除了凯蒂的堕落,还有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映射出来的美国南方没落。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如意识流手法、多视角叙述、神话模式、白痴叙述等,在文学研究历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喧哗与骚动》开始备受关注以来,对其文本的研究便参差繁多,先后出版的有中国李文俊翻译的《福克纳传》、李文俊主编的《福克纳评论集》专著。

除此之外,CNKI上也能搜到关于《喧哗与骚动》写作手法的大量文章,数量最多的是以叙述学视角进行多角度叙述的特色,以及关于文本死亡、时间等主题或对话结构的分析。

戏剧性,是西方文论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古希腊戏剧到莎士比亚戏剧的涅��之路,甚至连小说创作也开始趋于“诗化”“戏剧化”,不少小说家、文论家对戏剧性倾注大量心血。

伍尔夫的小说就与戏剧有密切联系,诗、画、剧的美学效果在《到灯塔去》《海浪》中的空间艺术、环境表现上均有体现。

伴随着小说家对戏剧性的关注和对戏剧技巧的借鉴而蓬勃发展的,必定是对小说戏剧因素格外关注的文论分析。

对《人鼠之间》的戏剧性要素探寻,对薇拉・凯瑟小说的戏剧性因素分析,对约翰・巴斯小说的戏剧性解读等,这都突出了戏剧性日益加深的重要性。

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Word文档]

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Word文档]

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关键字:探析,喧哗,喧哗与骚动,骚动,中的,象征,意蕴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本文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墓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和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象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他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小说,同时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作品。

小说以时空变换、多角度叙述、象征隐喻、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种植园主康普生家庭几十年的兴衰与沉浮,并以此展示南方社会的腐败与解体。

本文通过分析论述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和小说中基督教原型的象征意蕴,揭示福克纳对人类命运所进行的苦苦探索。

1 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借助于�F实世界中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如色彩、声音、物体等等来间接地寄托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文学创作手段。

美国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亚瑟・西蒙斯将象征定义为“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

[1]小说以“喧哗与骚动”来命名,其意义取自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麦克白》中一段富于哲理的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2]这是麦克白得知妻子已死,自己在自杀前发出的对人生的感悟,福克纳用此典故来命题可谓匠心独具。

当读者读完小说中康普生家族的惨剧与败落之后,这种神话典故的象征意义会引发人们去探索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

作为旧庄园子孙的福克纳,一方面,他珍视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南方有一种深沉的甚至近乎非理性的热爱,对它的过去充满怀恋之情。

另一方面,在理智上他又清楚地看到南方社会和历史中的各种问题和罪恶,特别是奴隶制、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它们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关于人类平等和人的自由发展的观念相冲突,使他感到痛苦和憎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喧哗与骚动》赏析
作为一个乡土文学家,福克纳对美国南方小镇和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他找到乡村
社会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勇敢等精神道德,也看到他们愚昧落后贪小自私的另一精神世界,更着意描写他们无法适应现存社会和变化中的道德观念,往往成为失败者。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作品之一.
在结构上,《喧哗与骚动》是赋格曲式的,这里面的形式的确可以说真是循环的——
真正说来是没头没尾的,因而也没有逻辑上的起点;我们只好顺随着作者的冗长繁琐的絮絮叨叨来兜冗长的圈子,它用一道光,往内里投向中心,但每一回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观察点出发,所以故事的展开是一会儿在这种颜色下,一会儿又在另一种颜色下,一会儿讲到以往,一会儿讲到后来;那些讲到后来的事在当时必然叫人莫名其妙。

可在福克纳先生构思的模式里是完整的东西,对于我们必然是不完整的,直到最后一块砖安上了它的位置为止;所以在故事展开的某一个阶段上或从某一个观点上是“真实”的东西,从一个观察点上看来就变得“不真实”;而且我们发现,我们进行的活动之一就是试将真实跟传奇区别开来这样令人入迷的游戏,仔细观察传奇是怎样从真实中演化出来的,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区别本身就是虚妄的。

《喧哗与骚动》有结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是整个体系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喜欢称作“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

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在许多意识流的作品中,这种报流水账的方式破坏了整个作品的戏剧性,而且把这种
叙述降为一种没有可供分析的框架的病案史,甚至降为一种与时代脱节的乱糟糟的原始意识。

福克纳从来不只是一个杂乱现象的报道人,他始终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讲故事者。

可以举了例子。

在《喧哗与骚动》中,他采用了意识流的最极端最如同梦幻的手法,但这种手法只用在该书最前面的两个章节中,而且用这种手法勾勒的一个情节,在后来的章节中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了。

在《喧哗与骚动》各人物中,康普生一家的其他成员或者完全屈从于虚幻世界,如杰生·康普生;或者自我麻醉以求那个世界隔绝开来——如康普生先生之沉醉于自己鸡零狗碎
的哲学,毛莱舅舅之沉醉于烈酒,康普生夫人之沉醉于宗教和缠绵的疾病,班吉之沉醉于痴
呆,但昆丁的身躯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回响着一连串响亮的失败的名字”。

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受到挫折和伤害的鬼魂”;虽然昆丁本人“还过于年轻,够不上称为一个鬼魂”,可他仍然应该算作是走得很远了,因而也缺乏生命力;他在心理上变态地去包庇、去对凯蒂进行所谓的“爱”,当他发现他妹妹凯丹斯跟密西西比州的纨绔子弟杰弗生鬼混而怀孕时,为了改变她的处境,他告诉父亲自己和妹妹发生了乱伦关系,这是一个关键性事件,昆丁试图把凯蒂屈从于一个正常伦理道德的规制之下。

但是他采用的方法却不符合传统精神,倒是更佳接近于一种伪传统和罗曼蒂克的精神;结果他失败了。

我们在这里面除了别的之外发现一种思想,那就是“这可怕的事”和“纯洁的火焰”还聊胜于“胡闹的世界”的莫名其妙。

昆丁告诉他父亲说:“那是为了要使她脱离那个喧闹的世界,叫它非躲开我们不可。

”喧闹的世界即充满无奈和烦恼的世界。

自己单独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现实的苦闷。

康普生的家已经受到这个世界的全面侵扰并隶属于这个世界了。

昆丁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家庭努力创造走向悲剧的条件;他正试图把无意义的堕落转化成有意义的毁灭。

可是由于他的道德准则已经不复具有活力,他遭到了失败,终于陷入了一种逃避主义。

为了使自己超越时间限制,他砸碎了自己的表,最后,他以自杀来一了百了。

只不过他是意识到自己斗争的真正意义的,这场斗争构成了《喧哗与骚动》中的戏剧性紧张气氛。

康普生太太是一个虚荣、浅薄的妇人,她感到需要时说她自己的娘家和她所嫁进的家庭一样好。

当她的孩子被证明为白痴的时候,她坚持把他的名字毛莱改为班吉,因为毛莱这个名字是和她的家庭巴斯特姆斯相关联。

这足以证明康普生太太为人的虚伪,从她对待黑人女仆迪尔西的无所谓态度上还可以看出她是多么高傲和无礼,自身的空虚使得她永远忘记不了自己是南方大家闺秀,并且常常絮絮叨叨认为在这个家庭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自身为这个家做了多大的贡献,事实上就是她拖累了全家人。

康普生太太的儿子班吉,这个《喧哗与骚动》里的白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他的理智不健全,他连自私都不懂。

他是一头动物,他不是感受不到温情与爱意,不过就是感受到了也讲不出名堂来。

他发觉凯蒂变了样以后,正式因为温情与爱意受到了威胁,所以才咆哮如雷。

他失去了凯蒂,可是因为他是个白痴,所以连凯蒂已经失踪了都没有理会。

他只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只落得剩下一片空虚,使他感到伤心。

他要设法填补这片空虚。

他除了凯蒂丢弃的一只拖鞋以外什么也没有。

这只拖鞋就寄托着他的温情与爱意,当然这几个字他是说不上来的,他只知道这说不出的东西已经没有了。

他之所以弄得肮里肮脏,一是因为他脑
子不管用,二是因为他觉得肮脏也无所谓。

他个分不出好歹,也辩不出肮脏和干净。

这只拖鞋给了他安慰,其实他已经记不得拖鞋本来是谁的,也记不得自己因何而伤心了。

这是假如凯蒂重新出现的话,他恐怕也认不得她了。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

作品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旧南方不可挽回地崩溃,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

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

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变得如同资产阶级恶狼般地残酷和势利。

但是他的所谓新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作者眼里并没有什么新兴和向上的色彩。

作者描绘的这幅悲剧家庭,揭示出在资产阶级价值观粉墨登场的光怪陆离大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